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唐代诗词的意境特点



唐代诗歌的的特点? 唐朝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流转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唐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封建社会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唐朝诗歌的 发展分为

唐代诗歌的的特点?

唐朝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流转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唐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封建社会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

唐朝诗歌的 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初唐诗人中,有创见的是陈子昂等,他强调诗歌思想内容,代表作是《登幽州台 歌》。

2盛唐时期,诗歌有了新的发展,才华横溢的诗人辈出。

王维 以优美的山水、田园诗闻名。

这时诗歌成就最高的大诗人是李白,和杜甫比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人称为“诗仙”;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称他为“诗圣”。

3中唐时期,诗坛掀起改革浪潮。

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一些诗人,提倡诗歌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4晚唐时,国事日趋衰危,是多事之秋。

李商隐和杜牧是这时文坛上的双壁,他们的诗里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唐代诗歌的的特点?

展开全部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

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

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

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

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

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

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

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

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

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

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

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

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

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

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

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

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结合对中国古代诗词的欣赏,说说文学意境的特点

文学意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情景交融。

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比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就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创造意境的典范。

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记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二)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如《陌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

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

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境外有境,虽有而又飘渺难寻的。

这样的意境如雾里看花,更能让人回味,引发人的无限审美想象空间。

...

古风诗歌的特点

语言特点:(一)对古诗词的引用和化用古风歌曲中对于古诗词引用和化用的现象十分常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古诗词原句的直接引用。

《因缘劫》中的歌词中有“红尘紫陌,黄泉碧落,前世茫茫因缘错,芳草连天,绵绵脉脉,今生痴更与何人说,流云千丈堪醉卧,是谁月下独酌,起舞弄清影叹华年转眼成蹉跎,浮生谁能一笑过,明灭楼台上灯火,回首但见扬花纷纷泛烟波,我有红酥手,徒夸好颜色……”一段,大量引用了古诗词。

“红尘紫陌”引自唐代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

“黄泉碧落”引自白居易《长恨歌》。

“今生痴更与何人说”引自柳永《雨霖铃》,“我有红酥手徒夸好颜色”引自陆游《钗头凤》,以及白居易《啄木曲》,几乎每一句歌词都是引自的古人的诗词,使得歌词萦绕着浓浓的古典气息,牵引着人们的古典情怀,使人们产生审美共鸣。

2、化用原诗的思想情感。

以《隐》这首歌曲为例,其大量引用、化用了李商隐的诗词,如“信托孤鸿,去处不问一杯清茶,了我长恨席上管弦声,清清冷冷,点透灵犀铭刻此夜星辰。

”一句, 就化用了李商隐《无题》。

虽然歌词和古诗词的意境不同,古诗词是回想昨夜同爱人美好的相聚,引发今日别离的相思之苦,歌词则是先写别离的痛苦和无奈之情,因为灵犀相通而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歌词化用基本上延续了原诗的思想情感,主要传达相爱的人无法厮守的无奈与复杂的感情,属于情感化用的层面。

3、化用诗歌的意境。

《雁城雪》中的歌词“千山人迹灭,万径孤鸿一撇,唯剩下你我,追忆着雁城雪,遣楚词伤尽离别, 谁又敢取悦, 刀剑潜入梦, 难再庄生蝴蝶, 明夜我邀约,对钓这寒江雪……”就是对柳宗元《江雪》的引用和化用,“明月邀我约”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化用,将两首诗结合营造寂静孤远的意境,表达孤单落寞的心境,相比于白话这种古诗词更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感受。

(二) 古典意象的继承和创新古风歌曲的又一特点就是对古典意象的大量使用和古典意境的构造。

1、对古代的器物或者符号的使用为了能够营造古韵氛围,古风流行歌曲有大量的对于古代的器物、符号的描写, 在狐离的《妻书》中,歌曲的开篇“砖瓦房”、“老城墙”、“竹桥”、“水车”勾勒出了一幅古代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清新田园景色,为故事的展开奠定基调,然后情节不断展开,“青灯”的代表的苍凉寂寞、“寒衣”预示着的孤独冰冷、“更漏”所暗指着时间的淙淙流逝等古代生活中的常见意象铺展开来,将一个美貌的女子等待远行的丈夫的心情融化在了无声的意象之中。

2、对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意象的运用在我国的古典文化之中由于审美的含蓄美的需要,文人墨客常用相同或者相近的意象来表达某一种相似的情感,这一类的事物就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柳枝、莲花。

这些意象被广泛地使用到了古风流行歌曲之中。

在董贞的《相思引》中,运用“桃花”的意象来表达年轻女子貌美如花、倾城无双的姿容,同时有带着《诗经·桃夭》之中“宜室宜家”的美好品德。

这类意象的使用,为歌词本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同时也为传统的意象增加了新的现代色彩的含义,“明月”的意象,在传统的“高洁、思怀”的含义的同时,又新增添了面对快节奏生活渴望回归自然,回归澄净的心态。

当然,还有由于填词者本身的古典文化水准的局限,导致对于意象的误用的现象。

二、审美特点:前文讲过的古风歌词对于古诗词的引用和化用就是使对象陌生化的过程,对于从小背诵的古诗词,人们已经对其失去了审美感受,接触到这些古诗词时有的只是感觉而不是感受。

而陌生化就是“通过反常或陌生的方式表现人们熟悉的事物,把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变成艺术品里的陌生或新奇的对象,从而使人们在艺术形式中获得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克服习惯造成的感觉迟钝,麻木。

” 在《何处似樽前》中“葬往世山海间,兵荒一万年,打马而过,不辨容颜。

问命途日月前,歌舞还上演,浮华背后,一样花开遍, 不知年华转瞬, 白骨红颜,缥缈万世沧海桑田,谁又绝艳天纵,惊鸿一现……”就是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陌生化运用,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古风歌词的引用和化用并不是改变古诗词原有的意思,而是用一种新的形式,即歌词的形式将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重新传达和书写,在这种新的困难的形式下增加听众的审美感受过程、增强审美感受力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从而让虽然耳熟能详但是已经沉睡在记忆中的经典古诗词以焕然一新的面孔面世,用全新的词汇表达古老的情思,陌生化效果跃然纸上,增加了读者和听众的审美快感。

三、表达技巧特点古风歌曲歌词为了达到多样的审美效果常综合运用诸多的表现手法。

(一) 含混意义 含混是新批评流派提出的对于诗歌的一种常见的批评方式,指的是一个语言单位包含两种...

唐代诗歌有什么特点?

唐代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宝贵遗产,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代诗歌的形式丰富多彩,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包括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种。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称古风。

在唐代以前,这种诗体没有特定名称。

到唐代律诗兴起以后,人们将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不合格律要求的诗体统称为古体诗。

因为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要求,所以又称为格律诗。

相对来说,古体诗在音韵格律方面的要求比较宽松,而近体诗在音韵格律方面的要求则比较严格,如一首诗的句数是固定的,即律诗八句,绝句是四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也遵循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随意转换;律诗还要求额联、颈联(即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到政治动态,从劳动生活到社会风习,都是诗人们写作的题材。

有的诗歌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阶级矛盾,从而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有的诗歌歌颂正义的战争,也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有的诗歌描绘了祖国秀丽多娇的江山;此外,还有的诗歌抒写了诗人的抱负和遭遇,表达了男女的相思之情,诉说了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等等。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在创作中,这两种创作方法常常被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

唐代不同时期诗歌的不同特征

展开全部 唐代 (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沈?期、宋之问、陈子昂。

1)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

(2)重视声律; (3)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

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

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

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

”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

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

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 李白和杜甫。

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出的诗人。

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

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2)、表现新的体验。

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

如边塞诗。

3)、大眼光、大格局。

初唐诗歌精细,盛唐诗歌阔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李白)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寒士阶层大量地走向诗坛。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

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

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

晚唐诗歌普遍带有衰飒悲凉的气氛,感伤色彩很浓。

叶燮《原诗?外篇》: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

……盛唐之诗,春花也,……晚唐之诗,秋花也。

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 余恕诚《唐诗风貌》把晚唐诗歌分为两大群体:一是穷士诗人,以贾岛、姚合、孟郊为代表,包括皮日休、陆龟蒙。

风貌特点:收敛境界缩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着意写诗用心思。

二是绮艳诗人,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代表。

风貌特点:悲怆、绮丽、委婉。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三人为代表。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

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

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

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

唐代诗歌具有艺术特色的原因是什么?

展开全部 盛唐诗歌。

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

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

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

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

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

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

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

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

唐诗的特征

展开全部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盛唐诗是唐诗史上的高峰,以雄壮浑厚为特征的盛唐诗气象,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

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雄壮浑厚确是盛唐诗的风貌特征。

南朝以至初唐诗风,大抵绮靡柔弱,雕琢词句,缺乏雄浑之气,它被盛唐诗人扬弃了。

盛唐以后的中晚唐诗,有的偏于平易柔弱,如大历十才子、白居易、贾岛、姚合等,缺乏雄壮;有的偏于雄健,如韩愈,但因刻意追求奇险,缺乏浑成自然,所以雄浑确是盛唐诗区别于初唐与中晚唐诗的突出特征。

严羽最推崇盛唐诗,于盛唐诗中最推崇李白、杜甫两大家。

《沧浪诗话·诗评》称道李杜等盛唐诗人诗“如金鳷〔鳷(zhī)〕传说中的异鸟。

(大鸟)擘海,香象渡河”,是赞美其雄壮。

严羽又强调诗歌应写得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即所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辩》),并认为盛唐诗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严羽大力推崇提倡盛唐诗风,不但因为盛唐诗的确写得好,还有其时代背景。

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其作品以杜甫晚年一部分刻意锤炼字句的篇章和韩愈、孟郊诗为学习对象,写得瘦硬刚健而缺乏自然浑成之美。

南宋后期流行的永嘉四灵诗派,取法贾岛、姚合,气局狭小,缺乏雄壮阔大的气象。

严羽竭力主张作诗应取法盛唐,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

说盛唐诗雄壮浑厚,是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

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

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

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

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

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

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

二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

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得力于此。

一部分盛唐诗,较充分地反映了唐帝国强盛期的时代面貌,但盛唐气象和盛唐时代面貌不是一回事。

文学史上的盛唐,指唐玄宗、肃宗两朝,约五十年。

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国势开始衰落,中经安史之乱,更是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但以杜甫为代表的盛唐后期诗,仍然富有雄浑的特征。

举例来说,杜甫的《望岳》诗写于盛唐前期,固然表现了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抱负。

他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写于安史之乱前夕,表现了唐帝国岌岌可危的形势和诗人的忧心忡忡,却仍然气象雄浑。

杜甫晚年所写的《登楼》《登高》两首七律,表现唐朝受外族侵凌的衰败局面和诗人的迟暮心情,境界仍然雄壮阔大。

此类的例子尚多。

杜甫晚年的这类诗篇,往往被明清诗论家誉为表现盛唐气象的佳作。

李白晚年在安史之乱后所写的不少诗篇,也具有雄浑风貌。

盛唐后期,时代面貌大变,但李、杜等人在前期所形成的心态没有消失,所追求的明朗刚健诗风也没有消失,所以仍能写出不少雄浑的诗篇。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盛唐诗是唐诗史上的高峰,以雄壮浑厚为特征的盛唐诗气象,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诗人与诗心 八十多年前,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一个伟大的教育理念:“以美育代宗教”。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是一门讲写作实践的课程,但其本质是美育。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能掌握旧体诗词的平仄、格律、章法,更进而对中国古人高雅的审美旨趣有一通盘之了解,而最终能够传承中国古代士大夫高贵的人文精神。

我国文学导源于《诗》三百零五篇。

当春秋之时,赋诗言志之事盛行于朝聘盟会之间,贵族子弟皆以《诗》为必修之课程。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即此之谓也。

《诗》中《雅》、《颂》之部,除少数篇什作用有别,其余多为朝廷郊庙乐歌之词,自古迄今未有异论,而国风一百六十篇,论者颇有以为皆出自民间。

实则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朱东润早有《〈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 一文,证明《国风》一半以上为统治阶级之诗。

而那些不能明确证明为统治阶级所作的诗,依理推之,也当是贵族所作,或经贵族整理,盖民间歌谣自古即今,其形式莫不简单,措词莫不直率,而又不忌鄙俗,如钟敬文先生所引客家山歌: 门前河水绿飘飘,阿哥戒赌莫戒嫖。

说着戒赌妹欢喜,说着戒嫖妹也恼。

即春秋当时来自民间之歌谣,如 既定尔娄猪,曷归吾艾豭 亦与《诗》三百篇大异其趣。

故知《诗》三百篇,贵族之文学也。

...

谈谈唐代诗人以及他们诗歌的特点??

唐代 (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沈?期、宋之问、陈子昂。

1)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

(2)重视声律; (3)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

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

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

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

”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

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

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 李白和杜甫。

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出的诗人。

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

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2)、表现新的体验。

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

如边塞诗。

3)、大眼光、大格局。

初唐诗歌精细,盛唐诗歌阔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李白)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寒士阶层大量地走向诗坛。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

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

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

晚唐诗歌普遍带有衰飒悲凉的气氛,感伤色彩很浓。

叶燮《原诗?外篇》: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

……盛唐之诗,春花也,……晚唐之诗,秋花也。

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 余恕诚《唐诗风貌》把晚唐诗歌分为两大群体:一是穷士诗人,以贾岛、姚合、孟郊为代表,包括皮日休、陆龟蒙。

风貌特点:收敛境界缩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着意写诗用心思。

二是绮艳诗人,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代表。

风貌特点:悲怆、绮丽、委婉。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三人为代表。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

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

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

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