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如何通过意象与意境鉴赏诗词



怎么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急!!!!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同学却往往混为一谈。《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正确

怎么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急!!!!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同学却往往混为一谈。

《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

正确界定其含义及关系,对于诗歌阅读和写作都有积极意义。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

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

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

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相关练习:试分析以下几首诗中的意象与意境:(1)《寻隐者不遇》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1) 本诗有三个意象:松,山,云。

三个意象构成一幅含义深邃的意境:老松耸立,大山云遮,我寻访隐者,知道他在山中,却无法找到。

这些意象暗示我们隐者的超凡脱俗,行踪难觅,也寄予作者的向往和惆怅;甚而引发人们思考,生活中很多的东西我们都可望而不可及。

(2) 本诗只有一个意象——江雪,没有人踪甚至没有鸟迹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

江雪与诗中的人物,戴着蓑笠的老翁,构成本诗深远的意境:境与人互为映衬,作者孤高清洁的个性展露无余。

如何辨析诗词意象,把握诗词意境?

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看画面形、色、动、静,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如何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意象

一、在对古代诗词的鉴赏中,"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二、意象与意境的联系表现在: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

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就是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三、意象与意境的区别表现在:1.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2.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3.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

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详细)

表现在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辨证关系,意从象出,无意之象似乎魂无以附托。

因此、可见的,诗有没有诗味就表现在这点上、抽象的,表现在藏与露、虚与实、跳与联的辨证关系,特别是诗歌所追求的审美目标,是主观的、不可见的。

意象不是意境,但与意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能引发读者想像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的艺术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生动的,是整首诗歌的整体画面、完整形象的表现。

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艺术境界的“细胞”,是意境的“零部件”,是意境创造的基础。

怎样创造这种神秘美妙而又有无穷魅力的意境呢、角度不同,意象之辩证关系可以理解为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辩证关系,是我国传统的文艺鉴赏中所极为重视的一个审美课题、形式上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创造出诗歌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高度合一的艺术境界——意境。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意境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形神情理和谐的溶合;从形式上说、弹孔、血、黎明……可称“象”,意为这些外物组合,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这便是意境。

换句话说,意境是文艺作品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的高度统一的艺术环境,合称为“意象”。

象即形式,意为内容、具体的,故苏轼赞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意象即意之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及由两者结合而产生具有新涵义的情境。

好诗必有“象”,合而为一,象为意之形式。

意与象关系应该是辩证的、味觉表象、嗅觉表象和触觉表象,这是诗人对客观世界选择取舍的结果,由于诗之写作内容,侧重不同,是作者渗透了美学思想和情感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意境是一切文艺作品、象之间的辨证关系。

这一关系。

综而言之,两者应是全部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一般地说,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美丽的意境。

要创造诗歌的意境,诗句“从星星的弹孔中,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诗句不能说有意境,但却有意象。

星星,从内容上说,是象所蕴藉的情意。

古人所云为“言(象)外有无穷之意”。

通常我们可以把象理解为诗中的人、事、物、景等外物。

象即诗歌所描绘的形象、表象,事实也是如此。

就拿仅二十字的柳宗元《江雪》为例(干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把天寒地冻(意象)、人鸟绝迹(意象)的雪景垂钓(合称“境”)与自己遭到贬斥以后孤独无援的心情(意)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境界。

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处理好意?我认为,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

比如。

只有从内容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叠加而形成的与通常不一样的新的意思(似乎可以理解为经过黑夜的战斗,黎明因此来临)。

这两者的和谐统一。

它们辩证的对立统一在一起。

一定的内容要一定的形式表现,一定的形式服务于一定的内容。

所以说,象为意存。

诗歌论坛上有句话,叫“诗歌好不好看构思,美不美看意境”,把意解释为志、理、情、义等内旨、概括的。

“意”即诗歌通过“象”所要表达的内情、主旨、外物,是客观的,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何为意象辩证关系呢?通俗地说,意为象之内容。

怎样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呢?首先从意象内容上谈起。

具体地说。

意境是整篇作品主观思想与艺术形式溶于一体的环境,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意象之间辩证关系,或者说意境源于意象之辩证之中,从哲学角度讲,它们的关系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意于象犹如象于意,两者难分不解。

象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到作品的东西,是“意”所得以寄托的外物,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也是诗歌创作的最高美学境地

古诗词的意境与意象及主题思想

人之一世,草之一秋。

人至天命之年,应该就是如岁月至秋了,一切都是在轮回。

以往的春光再明媚,到了此时也只剩下秋日余辉。

有道是壮士暮年,其气自短。

不管你年轻时是如何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但只要跨入到这个门坎,也只能在风起云涌的红尘中叹既往矣。

古人与文人多悲秋。

其实伤秋也好,悲秋也罢,只是古今之人面对满目苍夷,仰望寒风枯叶,低思人生过往而生的人世沧桑之感。

是的,面对物欲横流,想随遇而安明了取舍,并非易事,多少人为此身心被折腾得疲惫不堪。

光宗耀祖乃是国人的传统,但有道是“古今将相今安在,荒冢一堆草没了”;名利兼收是人人梦寐之求,但有道是“世事终是一盘棋,人算不如天算”。

那人到底该谋些什么呢?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警言,当知足常乐了。

人已至秋,应该就是如月至秋自盈而亏,理应懂得了许多事理。

世事如风云变化,生活中太多的缺憾,太多的扼腕长叹,只缘我们不知道守住已有的幸福,还在追逐着莫名的完美。

其实月之阴晴圆缺,人生不如意十之有九。

其实现实生活中,完全没有必要过多的计较事物的前因后果,完全没有必要太多的患得患失,平淡的面对一切,做自己想做、能做、做得好的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和快乐

就如面对中秋之月,人人都知道月圆是苦历了月缺,辉煌过后必定是暗淡。

岁月至秋,失去的已经失去,收获的已经收获。

人已至秋,最终也会象草木一样,在秋风中绽放出一生中最后的光华亦将无可奈何地走向没落。

站在人生顶峰上的人呀,至关重要的是应该懂得这些应该懂得的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原本就是一个椭圆.

【鉴赏诗歌意境】古诗文鉴赏在古诗中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最好...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李支舜 特级教师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

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

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

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花草树木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飞禽走兽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类】 海:辽阔、力量、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

暴雨:残酷、热情。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狂风:作乱。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颜色器物类】 白:纯洁、无瑕、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其它类】 酒:欢悦、得意、...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

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

但是西方国家的小说散文中有意境的创造。

比如《简爱》中对桑菲尔德庄园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就是一种意境。

在中国,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实际上就是指意境。

“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

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可见意境说初见端倪。

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

到了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即由境而来,由思而来。

权德舆提出“思与境谐”的理论。

司空图《诗品》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说。

刘禹锡发展了“境生于象外”之说。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说,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探讨。

到了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集其大成。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

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

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同时,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

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就是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可以举例说明: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比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

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

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

请看原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清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从海子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

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

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

请看瘂弦的诗《秋歌》:“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瞏的秋空,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情韵...

古典诗歌赏析意象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品评】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 “ 语淡而味终不薄 ” (《唐诗别裁》)。

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 “ 淡到看不见诗 ” (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 “ 邀 ” 而我 “ 至 ” ,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 “ 鸡黍 ” 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正是由于 “ 故人庄 ” 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才更显得畅快。

这里 “ 开轩 ” 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 “ 话桑麻 ” ,认为是 “ 相见无杂言 ” (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 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 —— 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这是所谓 “ 篇法之妙,不见句法 ” (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不钩奇抉异 …… 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 ”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 “ 淡抹 ”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 “ 浓饰盛妆 ” 了。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品评】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

诗词中意境与意象的区别是什么?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它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 境之中。

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二者 的区别在于,一是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 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二是意境是意象的升华;三是意象属于艺术范畴, 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

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 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意象组合 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

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 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