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词赏析之意象意境



【鉴赏诗歌意境】古诗文鉴赏在古诗中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最好...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李支舜 特级教师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

【鉴赏诗歌意境】古诗文鉴赏在古诗中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最好...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李支舜 特级教师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

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

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

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花草树木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飞禽走兽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类】 海:辽阔、力量、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

暴雨:残酷、热情。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狂风:作乱。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颜色器物类】 白:纯洁、无瑕、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其它类】 酒:欢悦、得意、...

古典诗歌赏析意象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品评】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 “ 语淡而味终不薄 ” (《唐诗别裁》)。

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 “ 淡到看不见诗 ” (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 “ 邀 ” 而我 “ 至 ” ,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 “ 鸡黍 ” 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正是由于 “ 故人庄 ” 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才更显得畅快。

这里 “ 开轩 ” 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 “ 话桑麻 ” ,认为是 “ 相见无杂言 ” (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 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 —— 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这是所谓 “ 篇法之妙,不见句法 ” (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不钩奇抉异 …… 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 ”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 “ 淡抹 ”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 “ 浓饰盛妆 ” 了。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品评】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

如何辨析诗词意象,把握诗词意境?

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看画面形、色、动、静,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如何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意象

意象就是诗词中描绘的形象,如动物、花草等等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意境就是诗词中所有意象表现出来的氛围以下是我总结的意象意境的赏析方法:1.描绘出诗词中出现的意象特点、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3.分析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解题格式:这首诗(或词)描绘了……景物,塑造了……形象,是整个环境显得……,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品质/批评了……观点。

...

古诗词中意象与意境联系和区别

一、在对古代诗词的鉴赏中,"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二、意象与意境的联系表现在: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

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就是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三、意象与意境的区别表现在:1.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2.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3.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

古诗词中几个常见意象赏析

展开全部在文学创作中,文人常借周围的景物入诗入文,使原本客观的物象因承载创作者的情绪而蒙上一层主观色彩。

这种被主观化的客观物象便被人称作意象,通过意象的使用,可以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中国画讲求在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中国古诗词也如此,意象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因此,想要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就必须深剡理解意象的内在意蕴。

愁苦的流水。

水因其柔顺灵动、滋养万物的秉性被世人所珍爱,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水更成了文人最钟爱的一种形象。

在《道德经》中它是至善的品行;在《诗经》中它是爱情的背景;在《论语》中它是时光的倒影;而在更多的古诗词中,它则是文人骚客借以抒写无边愁绪的意象。

南唐后主李煜在其绝命词词《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人用用比喻手法将内心之愁比作一江东流的春水,这种种比喻不仅没有使人感到夸张做作,反而把无形的愁绪化作有形的流水,使读者更能清楚地感知作者的情绪,因而成为干古传诵的咏愁名句。

李煜,一个曾享尽人间尊崇的皇帝,在沦落成囚居异邦的阶下囚后,于夜晚登上小楼,凝望明月,前尘的种种仿佛画片一样涌现在眼前;想到故国的雕栏玉砌可能还在,而自己已失了当时的模样,不禁感慨万千,止此时心中翻涌的愁绪也只有那汪洋恣肆、波涛翻滚、奔流不息的春水才足以描摹。

自李煜后,以流水作为意象来写愁绪似乎成了文人黑客之间的一种共识。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用斩不断的流水嵛自己难消的不得志之愁;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以滚滚东流之水对比自己长期的羁旅之愁;唐五代韩氏《题叶》“流水何太急,深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用繁忙不歇的流水反衬深宫宫女岁月难遗的闲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用迢迢不断的春水喻无边无际的离愁。

寂寞的梧桐。

或许是能引神鸟凤凰来梄的传说,让其有了难以接近的孤傲,抑或是“一叶落,天下皆知秋”的自然习性,使其有了萧瑟难耐的清冷,梧桐在中国的古诗词中逐渐成了寂寞的代名词,诗人词客把它作为一种意象揉进作品中,用以表现寂寞凄苦的心境。

受字数限制,待续。

...

语文赏析古诗中,什么叫意境?什么叫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望采纳,谢谢

古诗词的意境与意象及主题思想

人之一世,草之一秋。

人至天命之年,应该就是如岁月至秋了,一切都是在轮回。

以往的春光再明媚,到了此时也只剩下秋日余辉。

有道是壮士暮年,其气自短。

不管你年轻时是如何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但只要跨入到这个门坎,也只能在风起云涌的红尘中叹既往矣。

古人与文人多悲秋。

其实伤秋也好,悲秋也罢,只是古今之人面对满目苍夷,仰望寒风枯叶,低思人生过往而生的人世沧桑之感。

是的,面对物欲横流,想随遇而安明了取舍,并非易事,多少人为此身心被折腾得疲惫不堪。

光宗耀祖乃是国人的传统,但有道是“古今将相今安在,荒冢一堆草没了”;名利兼收是人人梦寐之求,但有道是“世事终是一盘棋,人算不如天算”。

那人到底该谋些什么呢?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警言,当知足常乐了。

人已至秋,应该就是如月至秋自盈而亏,理应懂得了许多事理。

世事如风云变化,生活中太多的缺憾,太多的扼腕长叹,只缘我们不知道守住已有的幸福,还在追逐着莫名的完美。

其实月之阴晴圆缺,人生不如意十之有九。

其实现实生活中,完全没有必要过多的计较事物的前因后果,完全没有必要太多的患得患失,平淡的面对一切,做自己想做、能做、做得好的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和快乐。

就如面对中秋之月,人人都知道月圆是苦历了月缺,辉煌过后必定是暗淡。

岁月至秋,失去的已经失去,收获的已经收获。

人已至秋,最终也会象草木一样,在秋风中绽放出一生中最后的光华亦将无可奈何地走向没落。

站在人生顶峰上的人呀,至关重要的是应该懂得这些应该懂得的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原本就是一个椭圆.

含有意象和意境的古诗词

1、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2、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这里我们就古诗词鉴赏命题形式与解题对策作一介绍,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一、表达技巧类[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示例]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蜀相 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

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二、形象意境类A. 形象[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

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

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B. 意境[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山居秋瞑 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三、语言特色类[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

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

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示例]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 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四、思想内容类[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