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陈维嵩诗词有哪些



纳兰性德诗人的他人评价有哪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

纳兰性德诗人的他人评价有哪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

号楞伽山人。

清朝著名词人。

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1]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

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

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

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

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

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众人评说纳兰词顾贞观: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

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陈维嵩: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周之琦: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

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能及。

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残唐坠绪,绝而复续,第其品格,殆叔原、方回之亚乎? 况周颐: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

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

独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

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

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陈廷焯:容若饮水词,在国初亦推作手,较东白堂词〔佟世南撰,〕似更闲雅。

然意境不深厚,措词亦浅显。

余所赏者,惟临江仙〔寒柳〕第一阕,及天仙子〔渌水亭秋夜、〕酒泉子〔谢却荼蘼一篇〕三篇耳,余俱平衍。

又菩萨蛮云:“杨柳乍如丝。

故园春尽时。

”亦凄忱,亦闲丽,颇似飞卿语,惜通篇不称。

又太常引云:“梦也不分明。

又何必催教梦醒。

”亦颇凄警,然意境已落第二乘。

《白雨斋词话》陈梦渠:纳兰词最重名句效应,若之于全词,未必人人都知之。

如:「临来无限伤心事。

」又:「当时只道是寻常。

」又:「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

」又:「谁道飘零不可怜。

」又:「人生若只如初见。

」于白话文情感中皆可朗朗上口。

然全词如何,读者未必知。

[3] 近代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晚清词人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

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

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

展开

与“十年时光流逝而我依然感觉自己一事无成”有关的文言文诗词有哪...

展开全部 清代顾贞观的《金缕曲·我亦飘零久》 词开头的“我亦飘零久”指作者自1666年(清康熙五年)中举人以来,几度奔走京师、飘泊异乡,而仕途上却了无寸进,到眼下还是寄人篱下。

原文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已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言不尽,观顿首。

译文我也漂泊他乡很久。

自中举十年来,我辜负了你的深厚恩情,未报答你这位生死之交的师友。

从前你我齐名并非名不副实,试看曾为怀念李白而瘦的杜甫,忧闷不下于流放夜郎的李白。

我的夫人已经去世,又与知己的你分别,试问人生在世,到这步田地凄凉不?我将千种怨、万种恨,向你细细倾吐。

你生于辛未年我生于丁丑,都受了一些时间的冰雪摧残,已经成了早衰的蒲柳。

劝你从今要少作词赋,多多保重与我长相守。

但愿黄河变清人长寿。

你归来定会急忙翻阅戌边时的诗稿,把它们整理出来传给后世,但也只是忧患在前空名在后。

满心的话语说不尽,我在此向你行礼磕头。

创作背景其好友吴兆骞于顺治十四年(1657)参加江南乡试中举,涉入丁酉江南乡试科场案。

福临(顺治帝)大怒遂于次年将该科已考中的江南举子押解至北京,由福临在中南海瀛台亲自复试,复试合格者保留举人资格,不合格者治罪。

两名主考官被斩,17名同考官处绞。

吴兆骞系著名江南才子,少有隽才亦傲岸自负,愤然拒绝复试,因而下狱。

后虽经礼、刑两部多次严审,查明吴确无舞弊行为,顺治十五年(1658年),仍被流放宁古塔。

身为朋友的顾贞观,在他被充军时,曾承诺必定全力营救,然而20多年过去了,一切努力始终无用。

顾贞观自己也是郁郁不得意,在太傅纳兰明珠(纳兰性德的父亲)家当幕客,想起好友在寒冷偏塞之地受苦,于是向纳兰性德求救,但性德与吴兆骞并无交情,一时未允。

康熙十五年(1675年)冬,作者离居北京千佛寺,于冰雪中感念良友的惨苦无告,为之作《金缕曲》二首寄之以代书信。

纳兰性德读过这两首词,泪下数行,说:"河粱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当即担保援救兆骞。

后经纳兰父子的营救,吴兆骞终于在五年之后获赎还乡。

顾贞观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

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

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

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

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

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

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赏析顾贞观所作《金缕曲》一共两首,第一首从吴兆骞写,第二首换个角度从自己发感慨:"我亦飘零久。

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说得沉痛,"亦"字勾留上首,不是泛泛。

"宿昔齐名非泰窃,试看杜陵消瘦。

曾不减、夜郎僝僽。

"从自己又说到两人

杜甫《长沙送李十一衔》:"李杜齐名真悉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杜甫是客气话。

历史上李杜齐名有好多个,东汉的李固杜乔、李膺杜密等等,唐朝诗人李白杜甫,这儿反用杜诗说"非忝窃",以杜甫自比。

"试看杜陵消瘦。

"以李白比吴兆骞,李白曾被长流夜邹(中道放归),比吴兆骞之滴戍宁古塔,"僝僽",指受折磨和愁苦烦恼。

自己虽然没有谪戍,却和吴兆骞一样痛苦,备受析磨。

"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红颜薄命,长辞指死亡。

顾贞观曾有悼亡之戚,薄命长辞,知已远别,人生逢此,是妻凉。

人生之中没有多少人曾到这样凄凉境地。

"问人生"这一反问句就包含上两层意思。

"千万恨,为兄剖,自然收束半片。

换头处,从年龄诉说,"兄生辛未吾丁丑"。

辛未、丁丑到作此词时,两人都过了四十,"四十曰强,仕。

"但"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身体都受到摧残而早衰了。

蒲柳是用《世说新语》顾悦与晋简文帝同岁而先老的典故,而"蒲柳"就变成自指身体的谦词了。

这里用个"共"字,表示两人都一样,这是回应上文"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

" 既然年过四十,身体早衰,就应注意保养:"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两句语重心长。

既然可以"相守",表明前途仍有希望。

"但愿得、河清人寿。

"("俟河之情,人寿几何?""黄河清,出圣人。

")这句祝愿,字面用前一句,意思在后一句。

希望圣主施恩,远人归老家园。

政治清明,相应地人民应该生活安定,终其天年,所以说"河倩清人寿"。

"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吴兆骞的诗必传于后是作者的预言,也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吴兆骞流放以后,诗歌增加了悲壮苍凉的气氛,为人传诵,在清代前期也算重要作家。

这表现作者对吴兆骞的信任和安慰。

不说"声名"而说"空名",这个"空"字把上文一系列苦痛都括在其中,大名没有使吴兆骞免除生前的苦难,所以说"空名",这个"空"字可以算...

试比较纳兰容若词李清照词李煜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近代著名诗人作品合集:郭沫若:《战声集》朱自清: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徐志摩:《徐志摩诗集》陈天华:《陈天华集》胡适:《尝试集》柳亚子:《柳亚子诗词选》冰心:《繁星》《春水》臧克家:《烙印》

清朝三大词人除了纳兰性德另外两个是谁?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 词家三绝”。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州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

他 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州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 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

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 词家三绝”。

关于纳兰性德的诗词、特别是《侧帽集》《饮水词》后代多有评价。

清末梁 启超曾评纳兰性德词:“容若小词,直追后主”。

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嵩也认为“ 《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后主之遗。

”王国维更是欣赏称道,已见直抒,说纳 兰性德自“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当代学者也认为纳兰性德是满族中一位最早 笃好汉文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

他的令词成就斐然,是五代李煜、北宋晏几道以 来的一位名作家。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季子平安...

展开全部金缕曲词二首【作者】顾贞观 【朝代】清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

只绝塞,苦寒难受。

廿载包胥①承一诺,盼乌头马角②终相救。

置此札,君怀袖。

译文 你近来平安吗?即便你回来,回首以前令人悲债的事,你又怎能够承受!昔日朋友形同陌生的路人,又有谁安慰你?你母老家贫子幼,早记不起杯酒相娱的时侯。

魑魅搏人的事应该可空见惯,正直人却总是输在覆雨翻云的小人之手。

我们与寒冷的冰雪,打交道已经很久很久。

劝你不要让泪水把牛衣滴透。

请你数一数天下的戌边人,仍旧和家人团聚二堂的,又有几家?比起早已冤死的红颜薄命人,更不如你如今生命还有。

是在那极远的边塞,四季冰雪的苦寒难受。

你在边塞已经二十年,·我要像申包胥那样实现诺言,像燕丹盼归使乌头白马生角样,一定把你营救。

我就以这首词代替书信,请你妥善保存不要忧愁。

注释吴汉槎(chá):名兆骞,江苏吴江人。

顺治举人,工诗文,以科场事为人所陷,于顺治十六年谪戍宁古塔(今松江省宁安县)。

书:书信。

丙辰: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季子:指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号延陵季子,素有贤名。

后常称姓吴的人为“季子”。

这里代指吴兆骞。

行路:过路人。

悠悠:关系很远,不相关。

慰藉:安慰之意。

杯酒:即杯酒言欢的缩语。

魑(chī)魅搏人:魑魅,传说里的山林妖怪。

搏人,打人,抓人。

据吴兆骞子吴振臣在《秋笳集》的跋中说,吴兆骞“为仇家所中,遂遣戍宁古。

”覆雨翻云手: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陷害好人的阴毒小人。

牛衣:乱麻编制的给牛保暖的披盖物。

据《汉书·王章传》载,王章贫困的时侯,曾与妻子卧于牛衣上对泣。

数天涯,依然骨肉:吴兆骞被遣戍肩,其妻至戍所相陪十余年,生有一子四女。

绝塞:极远的边塞。

苦寒难受:吴兆骞《秋笳集》卷八《与计甫草书》中有:“塞外苦寒,四时冰雪。

”廿(niàn)载包胥承一诺:廿载,二十年。

从1657年吴兆骞被遣戍宁古塔,到作者1676年写这首词,正好二十年。

包胥承一诺,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载,春秋时,楚国大失包胥立誓要保全楚国,后果然如愿。

盼乌头马角终相救:《史记·刺客列传》索引:“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

’”燕太子丹仰天长叹,上感于天,果然乌头变白,马也生角。

札:信札,书信。

我亦飘零久:飘零,漂泊。

作者康熙五年(1666年)中举,掌国史馆典籍,五年后因父病告归,康熙十五年(1676年)又入京在纳兰性德家教书,两度客居京师,故有飘零异乡之感。

十年来:从康熙五年(1666年)作者中举,到1676年写这首词,正好十年。

“宿昔”四句:宿昔,过去。

非忝窃,不是名不副实。

《感引集》卷十六引顾震沧的话说:“贞观幼有异才,能诗,尤工乐府。

少与吴江吴兆骞齐名。

”杜陵消瘦,杜甫在《丽人行》中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李白戏杜甫诗中有:“借问别采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夜郎僝僽,李白曾被流夜郎(今贵州省西部),受到摧残。

这里以杜甫和李白比喻作者和吴兆骞。

薄命长辞知己别:指作者夫人去世和与昊兆骞分别。

兄生辛未吾丁丑:吴兆骞生于辛未年,即明崇祯四年(1631)。

作者生于丁丑年,即明崇祯十年(1637年)。

早衰蒲柳:蒲柳,即水杨,是凋零最早的树木。

《世说新语》载:“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早白。

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

松柏之质,经霜犹茂。

’”“诗赋”二句:古人认为创作诗文损伤人的心魂。

桓谭在《新论》里说,他和扬雄都因作赋,“用精思大剧而得病”。

作者和吴兆骞创作都很勤奋,尤其是吴兆骞,儿童时就作胆赋,“累千余言”。

(见《国朝先正事略》)但愿得,河清人寿:河,指黄河。

黄河水浊,古时认为黄河清就天下太平。

古人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认为黄河千年一清,而人寿有限。

这里是希望一切好转,吴兆骞能归来的意思。

行戍稿:在戍边时所写的稿子。

作者介绍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

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

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

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

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

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

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求清朝大诗人纳兰容若的生平事迹和著作

人物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3月19日——1685年7月1日),满族,实为蒙古族,满族正黄旗为政治身份,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纳兰性德的名字改回成德。

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

他的词基本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

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少年性德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

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

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

后升为一品。

性德家人 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

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

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

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

有三子四女。

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名人名事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3月19日)生于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而其家族那拉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因而可以说,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成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

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

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风光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破格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

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

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编辑一处,合为《纳兰词》。

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纳兰性德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

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文化繁荣。

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

王国维是怎样评价纳兰性德的?

一、王国维评价纳兰容若: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 五十二)。

二、人物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与朱彝尊,陈维嵩合称词家三绝,清朝第一才子,是清朝历史上最令人惊艳的词人。

他风度翩翩,感情细腻,不仅精于诗词,还擅长骑射,才识渊博,气质超然,身为满清贵族,却一生穷其研究汉学,醉心诗词,享有显赫的权势却厌烦官场的尔虞我诈他的才是气质非一般人所能及。

他的词情真意切,哀婉幽怨,华贵中尽显悲哀,优美中透出感伤。

纳兰性德24岁时,将其所作的词编选成集,定为《侧帽集》,后又改名为《饮水词》。

又有人将这两部词集增遗补缺,整理出324阙,编辑成书,名为《纳兰词》。

纳兰性德在词坛上受到广泛赞誉,得到许多文人,学士的高度评价,成为清初词坛的杰出代表。

王国维评论纳兰性德时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的后世评价

顾贞观: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

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陈维嵩: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周之琦: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

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能及。

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残唐坠绪,绝而复续,第其品格,殆叔原、方回之亚乎? 况周颐: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

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

独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

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

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陈廷焯:容若饮水词,在国初亦推作手,较东白堂词〔佟世南撰,〕似更闲雅。

然意境不深厚,措词亦浅显。

余所赏者,惟临江仙〔寒柳〕第一阕,及天仙子〔渌水亭秋夜、〕酒泉子〔谢却荼蘼一篇〕三篇耳,余俱平衍。

又菩萨蛮云:“杨柳乍如丝。

故园春尽时。

”亦凄忱,亦闲丽,颇似飞卿语,惜通篇不称。

又太常引云:“梦也不分明。

又何必催教梦醒。

”亦颇凄警,然意境已落第二乘。

《白雨斋词话》陈梦渠:纳兰词最重名句效应,若之于全词,未必人人都知之。

如:「临来无限伤心事。

」又:「当时只道是寻常。

」又:「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

」又:「谁道飘零不可怜。

」又:「人生若只如初见。

」于白话文情感中皆可朗朗上口。

然全词如何,读者未必知。

近代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晚清词人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

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

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

叶郝那拉氏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清朝词人)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

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

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纳兰性德手简真迹,被中国纳兰性德研究界奉为“国宝”,今藏上海图书馆。

手简共三十六通。

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被证实的纳兰性德手稿遗墨,价值极高。

有一幅对联,署名纳兰成德,应是改名之前所书。

被专家认定为真迹,可能是纳兰容若唯一传世的大幅书法。

纳兰性德一生爱书藏书,从师顾贞观、陈维菘、徐乾学,研讨经学。

曾耗资40万金,编辑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刻为《通志堂经解》1860卷(后世学者何焯编撰有《通志堂经解目录》)。

辑有《全唐诗选》。

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大易集仪萃言》、《删补大学义粹言》、《词韵正略》、《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等书。

晚年笃意于经史、书法、诗文。

嘱友人秦松龄、朱彝尊为购求宋元诸家经解,得抄本140余种,环拥古书万卷,建藏书楼“通志堂”、“珊瑚阁”,以弹词歌曲、评定书画、鉴藏古籍为乐。

藏书印有“珊瑚阁”、“绣佛斋”、“鸳鸯馆”等字。

总评纳兰性德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

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众人评说纳兰词顾贞观: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

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陈维嵩: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周之琦: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

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能及。

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残唐坠绪,绝而复续,第其品格,殆叔原、方回之亚乎? 况周颐: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

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

独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

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

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陈廷焯:容若饮水词,在国初亦推作手,较东白堂词〔佟世南撰,〕似更闲雅。

然意境不深厚,措词亦浅显。

余所赏者,惟临江仙〔寒柳〕第一阕,及天仙子〔渌水亭秋夜、〕酒泉子〔谢却荼蘼一篇〕三篇耳,余俱平衍。

又菩萨蛮云:“杨柳乍如丝。

故园春尽时。

”亦凄忱,亦闲丽,颇似飞卿语,惜通篇不称。

又太常引云:“梦也不分明。

又何必催教梦醒。

”亦颇凄警,然意境已落第二乘。

《白雨斋词话》陈梦渠:纳兰词最重名句效应,若之于全词,未必人人都知之。

如:「临来无限伤心事。

」又:「当时只道是寻常。

」又:「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

」又:「谁道飘零不可怜。

」又:「人生若只如初见。

」于白话文情感中皆可朗朗上口。

然全词如何,读者未必知。

近代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