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文人寄情于诗词



古代文人中失意与政治寄情于山水的事例 陶渊明事例: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隐居,创作了《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不朽名篇,从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志向。李白事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代文人中失意与政治寄情于山水的事例

陶渊明事例: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隐居,创作了《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不朽名篇,从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志向

李白事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可透露出作者思想感情。

王维事例:晚年无心仕途,专心向佛,寄情山水,为唐代山水田园代表人物之一,与孟浩然和称“王孟”。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历代文人墨客寄情于山水之间,...

小倩不忍加害采臣,嘱采臣与蓝生同眠避祸。

原来此女名叫聂小倩,是一位早夭的少女,尸骨埋于寺旁,被夜叉胁迫,以色相和金钱引诱生人,吸取精血,日后将其尸骨挖出归葬。

蓝赤霞乃一剑侠,夜里,他施术击伤欲破窗而入的夜叉新入住的书生主仆二人先后莫名暴毙展开全部...

古代文人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的生活智慧是摘录,500字,

陶渊明先生有《归田园居》五首,前三首极佳,录于下: 其一: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是古代最著名的隐士兼田园诗人,但也几乎是隐士中唯一的另类.(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似乎算不得隐士,而应归类为“烈士”.)隐士,隐士,隐逸之“士”也.不做官就是了,衣食自是无忧,不需要下田干活的.有的钓个鱼什么的,也就是做做样子.等到名声大了,和“在朝”的当权者远程唱和,“帮闲”和“帮忙”,收益更是可观,最阔的还号称“山中宰相”呢!陶先生则不然,他虽然“误落尘网”许多年,但做的是镇军参军、彭泽令之类的小官,并未显达,也没什么“收成”.所以陶之归隐,确乎是由“劳心者”变为“劳力者”,并非回乡高乐去了.当然,对于陶先生是“小地主”,还是“富农”的问题,是有争论的,鲁迅先生就指出,陶先生拥有奴仆.但放着“处级干部”不干,亲身“躬耕田里”,“性本爱丘山”,喜欢田园生活是重要的原因,但“少无适欲韵”,厌恶“樊笼”一般的官场生活则是更重要的原因.彭泽岂无“丘山”?时时“下乡考察”,还有乡长、村长陪着,酒啊,肉啊,自然都是足的,“村村都有丈母娘”,也不奇怪,这种“田园”,不是比自己种田的田园更佳? 所谓田园生活,如果不涉及劳作,确乎令人神往.现在的“小资”,最喜欢“采摘”和“农家乐”,一有空就开着车往郊区跑.就是古代的统治者,声色犬马腻了,也是喜欢“大自然”的.《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也修了座“稻香村”,圆明园四十景,不是也有“武陵春色、多稼如云、北远山村、坐石临流”等名目吗?可如果再来个“上山下乡”,谁也不会去的.苏东坡最爱陶诗,但并不解渊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固然不错,但“开荒南野际”、“种豆南山下”之类,苏轼是绝不肯力行的.东坡也就是个“叶公”而已. 陶渊明先生品格高洁,那是没的说,诗文也称上佳,可无论是经营“农场”,还是亲自干庄稼活儿,都是外行.所以刚归隐的时候,生活还不错,之后又是家宅着火,又是灾荒,又是战乱,再加上家里人口多,胃口好得“如狼似虎“的儿子就有五个,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写《归田园居》时,是在刚归隐后不久,日子还过得去,但陶先生心里,已有隐忧.“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明显是庄稼侍弄得很差,干活也很笨拙,就差写满手血泡了.“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前人多以为,是先生忧虑守不住气节,仍要回归“官场”.余以为不然,陶先生忧虑的,就是“劳而无功”,将不免于饥寒啊.后来果真是饭也吃不上,酒也喝不上,有好朋友来看他,留下些钱,他马上把钱存在酒肆里,以便随时取饮.不要责怪陶先生枉顾家人吧,我疑心此时,他已经有明显的“酒精依赖”了.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宋的大将兼权臣檀道济来访,说:“今子幸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劝他出仕,他不答应,送他“粱肉”,他也拒绝.不出山也就罢了,“粱肉”何必拒绝呢?要知道,此时的陶先生,名声已经很大了,属于“隐士”中的“院士”.如果接受了“粱肉”,虽不必去做官,“吹喇叭”,“抬轿子”的事,是免不了的,“粱肉”就是“劳务费”,岂能接受!再说小地主和自耕农都不免于饥寒,檀道济还吹什么“文明之世”,陶先生能给他好脸色吗?所以说,“守节”这回事,陶先生是没什么问题的. “谁能饥不食?谁能思不歌?”《归田园居》之第一首,讲的是田园之乐,等到生活困顿,诗文的色调,难免也黯淡了一些.如《乞食》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尴尬就别说了.可等到邻人热情接济,陶先生的喜悦也是溢于言表:“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就连陶先生临终前写的《拟挽歌辞》,竟也调侃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从心灵层面上说,陶先生之“守节”,不是“苦守”,而是“守”得很达观,很平易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亦陶渊明之谓也.谥其为“靖节”,宜哉! (其好友认为陶渊明是为东晋“守节”,故私谥之为“靖节徵士”,皆不知其是为自己“守节”,不干东晋的事.)

古代许多文人志士在政治失意后,都寄情于山水以排遣内心的郁闷,...

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欧阳修醉翁亭记 道出多少文人墨客寄情杯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

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

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古代文人常常寄情山水,原因何在?

展开全部没有知音理解自己的志向和想法,山水气势磅礴,有感于大自然间山水包容万象,不知不觉中就以山水抒发自己心中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襟。

或者,也有一些有一定家底的颇有才华之士,空有抱负却无施展才华之境遇,对世俗中的事不再有过多指望,也不屑于与一帮功利之人为伍。

然后隐居于山林,寄情于山水,过自己的逍遥自在的小日子。

一 道教文化促使文人寄情山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土生土长”表现在与名山有着不解之缘,所谓”列仙之儒,居山泽间”?.从而形成了道教的灵山崇拜。

道教史学家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分化和发展”,“改造和充实”的时期。

曹魏以来,道教提倡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希翼得道成仙.。

魏晋南北朝时的人认为神仙居住在山中,因此众神毕集的灵山为人们所崇拜。

五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灵山崇拜的主体。

神州大地众山之中,惟五岳最尊,五岳诸山成为道士隐士,谢绝尘务,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也成为了传授道书的地方。

并且上层人士也信奉道教,名山还是国家祭祀制度中的对象。

由于信奉道教这种社会风气的盛行,许多失意的文人他们为了在精神上找到一条出路也信奉了道教,这样的人王导,谢安,庾亮等。

这批名士均出入玄儒,礼玄双修,真正是实践了“尊儒者之教,履道家之玄”。

从南宋开始,士族厌恶劳动,鄙绝庶务,不谋仕进,退隐山林大有人在,如王敬弘,王延之,谢惠连等等.他们退隐山林,与山林接触,无行中提升了源自原始形态的山崇拜文化。

正因为道教的盛行,推动了对山的崇拜,从而促使了魏晋的文人纵情山水,名山成了他们精神避难的场所。

二政治的原因迫使文人寄情山水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他们评定人物的标准主要是门第的高下,并形成了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

同时,在这一时期,政治异常黑暗,大量杀戮异己的知识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形成“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恐怖局面。

许多著名文人死在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由于不合理的“九品官人”制和极为黑暗的政治现实环境,使不少的文人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保存自己的人身性命,不得不退回山水自然,以山水为友。

就以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为例:陶渊明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从小就有“猛志逸四海”的人生志向,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但是他所生存的时代背景限制了他,宗室内部的残酷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

这种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祸乱,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了严重的不安全感,这就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

面对权力斗争中卑污血腥的阴谋,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使“性本爱丘山”的人生志向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由半隐半官的生活道路走上了彻底的归隐,这其实是理想与现实无法调和的明智选择。

他归隐山水之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并与农民有所接触,过一种闲适的农村生活,并在这样的生活中写下了不少的山水名篇,如组诗,,等等,在这个时期,象他这样的文人还有很多,如谢灵运,阮籍等,这些文人纵情山水,是由政治原因所决定的,他们有意识的远离官场,远离政治,以求明哲保身,也因为他们这样的选择促进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三 传统的隐逸精神引导文人寄情山水隐逸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政体和文化制度的产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许由,巢父,伯夷等为后代称道的隐士。

入则为儒,治国平天下;出则为道,修身养性,成为中国文人的思想文化结构

孔子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到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给仕途遭受挫折和不幸的文人找到了精神出路,找到了精神归宿,也给失意的文人找到了契合社会的现状的生活方式,既要明哲保身又要不与社会同流合污,因此,归遗隐的地点----山林,不仅是失意文人的栖身之地,更主要的是注入了他们的精神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极不稳定,在隐逸传统的影响下,大批文人遁迹山水以寻精神上的自由。

嵇康表现了诗人陶醉山林之中,留恋忘返的感情。

这类山水诗文都以隐逸山林为乐,对山水形状,自然风光进行歌颂以及对自由精神的歌颂。

而到了东晋末年,陶渊明将这种题材的诗文发展得更为成熟。

陶渊明的归隐是“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厌世情结所致,是“性本爱丘山”的隐逸精神在召唤他。

在中写他归来后游赏之乐,田园之乐,家人相聚之欢。

在田园,他尽情的享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村美景,还找到了“采菊动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境界

田园中的任何风光都可以让他拿来比拟自己,如用松,竹,云等喻自己的孤傲品格。

到他这个时候,归隐田园山水成为了失意文人的典范生活模式,从而形成了山水田园文化中的田园情结。

陶渊明归隐和田园诗体现了隐士文化与山水文化的互动关系,隐逸山林,亲近自然为创作田园诗创造了条件,同时隐逸者所持的虚静,无为,无功,无名的人格节操也促成了...

雪中寄情古诗词

1、《白雪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李花二首》 唐·韩愈 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3、《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南秦雪》 唐·元稹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5、《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6、《苦寒吟》 唐·刘驾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8、《喜祖三至留宿》 唐·王维 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

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

行人返深巷,积雪带馀晖。

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

9、《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0、《送卢员外》 唐·薛涛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