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词绝句一般



古诗(绝句)两首 绝句唐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桂,素手玉

古诗(绝句)两首

绝句唐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五言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唐]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郿坞(第二首)[宋]苏轼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塞下曲[唐]李益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悯农(二首)[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静夜思(二首)[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七言绝句的古诗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

荆州和东吴是接壤的水乡, 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要停泊在何处? 抬眼向天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之极。

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第三句,撇景入情。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

“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

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

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

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

“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

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

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七言绝句的古诗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前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屋外杨柳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柳枝迎风飘舞。

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

诗人给逗乐了,于是写出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一有声有色的诗句。

再把视线投向天空,看到成行的白鹭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

这很自然地会使诗人产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感受。

这两句由近及远,视野辽阔。

诗人的眼睛好像摄影机的镜头一般,又转向对面的西岭(即岷山)。

这巍峨的西岭,尽是皑皑白雪,千年不化。

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横亘西部。

西岭虽大,但这个小小的窗口却能把西岭的雪景尽收眼底。

诗人用“窗含”句来概括所看到的这幅积雪图,气势非凡。

接着诗人的目光又由山落到门前的岷江上,看见沿河停泊着许多商船。

这些商船是经常往来于蜀地和长江下游吴地的。

草堂附近有个合江亭,由蜀到吴去的人都由此登船。

历史记载,三国时费伟出使东吴,孔明曾在此为费伟送行。

他对费伟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

”后人把附近的一座桥称为“万里桥”。

杜甫当然熟悉这些掌故,于是把眼前景物与历史事实熔铸入诗,就得出了“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

...

古诗中的绝句,律诗,乐府等有什么区别?

一、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绝句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汉乐府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的艺术性主要有;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 ,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比较灵活自由,比兴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二、中国古典诗歌,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种。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一个概念。

这类诗的特点就是不讲究对仗,平仄与用韵也比较自由。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就是,古体诗既包括唐以前的诗歌,主要是汉魏六朝的诗歌(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及当时的文人诗),也包括唐代诗人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诗歌。

其中唐代诗人所作古诗从字数上看,大致可分为五古和七古。

近体诗:其特点就是讲究格律。

从字数上分类,可分为五律和七律。

绝句:只有四句的叫绝句。

从字数上看,可分为五绝和七绝。

从格律上看,可分为古绝和律绝。

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诗体(其中的过程比较复杂,有兴趣可参看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和吴相洲主编的《乐府诗集分类研究》系列)。

一般我们所谓乐府诗是指汉乐府,即两汉时期由乐府机关采集并配乐而流传下来的诗歌。

其特点就是可以歌唱。

乐府又有旧题乐府和新题乐府之说。

旧题乐府:是指后世文人袭用乐府旧题模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诗。

新题乐府:即模仿乐府体裁,但却自创新题而写的作品。

关于诗体的问题,详情可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第四册通论(三十)和《汉语诗律学》。

========================================关于唐诗三百首的排序,版本不同,会有出入。

所见的版本其目录大致如下:卷一 五言古诗:张九龄《感遇》——孟郊《游子吟》卷二 七言古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古柏行》卷三 七言古诗:杜甫《观公孙大娘笛子舞剑器行并序》——李商隐《韩碑》卷四 七言乐...

五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要五言绝句,急,只限今天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望采纳!!

硬笔书法作品绝句诗的一般格式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

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

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

古诗,最好是5言绝句

三、 五言诗廿九首1. 问 天 阁何处是天门?天意高难问。

临空当大笑,笑破万里云。

2. 龙宿郊民图朝游中南海,暮宿琅琊台。

千秋创伟业,万世育英才。

3. 麦 收天高日正晌,遍地黄金浪。

挥汗如热雨,农夫收割忙。

4. 太 行 山心旷天欲高,豪气干云霄。

未得强贼首,不敢笑黄巢。

5. 射猎图弯弓射战表,悲歌唤英豪。

万马奔腾急,齐向长天啸。

6. 泼墨仙人图气贯重霄九,雪飞少年头。

群蛇困巨象,一醉解千愁。

7. 国宝沉浮录雷鸣千万声,为谁鸣不平?云中千滴泪,滴滴总关情。

8. 伊江思儿儿不归,慈母心欲碎。

不知伊江水,多少情和泪?9. 秋溪待渡图望穿故乡水,梦中几时回?苍天雨霏霏,为我把泪垂。

10. 雁门关山上鸣号角,山下弄大潮。

大雁归来时,报我最辛劳。

11. 山居昂首望九霄,屈指数英豪。

风云多变幻,唯我最逍遥。

12. 徐 福千年琅琊港,满目尽凄凉。

孤雁悲鸣时,声声欲断肠。

13. 渔水上沙鸥醒,岸上杨柳青。

丝丝春风里,几个钓鱼翁。

14. 樵自家田园少,终日多苦劳。

满山柴与草,不敢动分毫。

15. 耕灵海三月春,万里无片云。

耕田老黄牛,无视过路人。

16. 读劈柴遭打骂,挑水逢路滑。

学堂考第一,总是放牛娃。

17. 崂 山窗外鸟鸣声,唤醒思乡梦。

红花遮望眼,绿草埋幽径。

18. 赵登禹挥刀对天呼,何日复版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19. 杨柳青年画春风拂杨柳,岁月何悠悠?五岭到五岳,九江到九洲。

20. 信 天 游仗剑行四方,八极任我荡。

阵前显威武,阵后咏绝唱。

21. 香 山雨打青松青,霜染枫叶红。

风吹白云动,万里送柔情。

22.游子吟春秋一个梦,神州万里行天地生万物,万物皆有灵。

23. 塞外曲才上天涯路,又闻塞外曲。

曲中多忧伤,不知谁在哭。

24. 陈 桥陈桥风云变,东海鳞波卷。

情剑断山河,杯酒释兵权。

25. 花冬去送温暖,春来驱严寒。

为谁情深深?为谁意绵绵?26. 鸟年年迎春到,日日报春晓。

青山意不尽,绿水情未了。

27. 虫闻声寻其踪,已入万花丛。

为谁唱高歌,歌声太纵情。

28. 鱼游来无所依,游去无所思。

远看一幅画,近看一首诗。

29. 清 明清晨望晴空,珠山又清明。

千古英雄泪,万里映山红。

古诗,律诗,绝句,与乐府诗歌的区别和联系

意思就是从中截取的,分五绝。

古体诗不很注重对偶、绝句都是“近体诗”(注意这一点),律诗一般是八句,分排律(不止八句)、七律,而且都可以吟唱,唐代已出现专门的押韵对仗用的子集“平水韵部”,虽然还有些托名“歌、行”等,但是不可唱。

而“古诗”只得是“古时候的诗”,包含了新文化运动以前所有的诗律诗,是汉代专门采集诗歌的部门“乐府”收录的来自民间及乐工的诗歌。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部分,相对意思完整可以独立,是为绝句、七绝,绝句有称“截句”、五律;绝句只有四句。

而近体诗非常讲究押韵及对仗

绝句和律诗有什么区别?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

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

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

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

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

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

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

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

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

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

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

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

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