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赞美“马安山采石矶”的诗词有哪些?



《和州绝句》唐代 杜牧江湖醉渡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 历阳前事知何实,高位纷纷见陷人。《登太白楼》明代 王世贞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

《和州绝句

唐代 杜牧

江湖醉渡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 

历阳前事知何实,高位纷纷见陷人。

《登太白楼》

明代 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汉阳太白楼》

唐代 李群玉

江上层楼翠霭间,满帘春水满窗山。 

青枫绿草将愁去,远入吴云暝不还。

《汉阳太白楼》

唐代 李群玉

江上层楼翠霭间,满帘春水满窗山。 

青枫绿草将愁去,远入吴云暝不还。

《水调歌头》

近代 郭沫若

久慕燃犀渚,来上青莲楼。

日照长江如血,千里豁明眸。

洲畔渔人布罟。

正是鲥鱼时节,我欲泛中游。

借问李夫子:愿否与同舟?

君打浆,我操舵,同放讴。

有兴何须美酒,何用月当头?

水调歌头游泳,畅好迎风诵去,传遍亚非欧。

宇宙红旗展!胜似大鹏游!

白兆山的诗词

自李白始,历代名人“选胜题咏者,不可胜数”(《安陆县志》)于白兆山间景点。

下列诗抄自道光版《安陆县志 唐 李白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太白集》) 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

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

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

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

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

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

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

芳草换春色,飞萝摇暮烟。

人远构石室,选幽开山田。

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

永辞霜台客,千载方来旋。

(同前) 宋 安陆人宋祁千尺虹泉界道飞,阴虬横绝负云楣。

浮梁跨岸神移石,刦烬翻波地献池。

度日衔花翔翠鸟,经年支榻养灵龟。

披襟更可祛烦恡,不独东京叔度陂。

(《景文诗集》) 宋 河南洛阳人范雍涢水梦泽地,古迹洵堪求。

白兆桃花岩,翰林栖此邱。

(《沈志》) 元 贯云石自序 :白兆山桃花岩,太白有诗,近人建「长庚书院」。

来京师时,同中书平章白云相其成,求诗于词林臣李秋谷、程雪楼、陈北山、元复初、赵子昂、张希孟,与仆同赋。

美人一别三千年,思美人兮在我前。

桃花染雨入白兆,信知尘世逃神仙。

空山亭亭伴朝暮,老树悲秋发红雾。

为谁化作神仙区,十丈风烟隔淮浦。

暖翠流香春自活,手捻残霞此细末。

几回云外落清啸,美人天上骑丹鹤。

神游八极栖此山,流水杳然心自闲。

解剑长歌一壶外,知有洞府无人间。

酒酣仰天呼太白,眼空四海无纤物。

明月满山招断魂,春风何处求颜色。

(《贯酸斋集》) 明 安陆人李通儒地势下临涢子国,山光遥射楚王城。

惟有桃花岩上月,曾闻李白读书声。

(《沈志》) 明 河北卢龙人王玺桃花开处山悠悠,闲道青莲此卧游。

径仄补藤残欲没,瀑高触石断还流。

雨催新蕨猿声急,风拂寒林草色秋。

今日偶来寻往迹,人间谁道少丹邱。

湖南湘潭人张瓒谪仙逸兴寄层台,云外荒山一快哉。

岩畔桃花应念客,泉声日日唤重来。

浙江长兴人韦商臣跻石攀罗上翠微,桃花洞在昔人非。

山僧解说蒲团理,惭愧风尘未拂衣。

(《沈志》) 明 安陆人何迁秋日带秋山,驰车野筱间。

乾坤吾道在,酒赋此身闲。

失路虚回首,逃名欲闭关。

郝公余钓石,许可一跻攀。

(自注:甑山钓台,迷不可问)(《吉阳诗集》)又杪秋白兆山观桃花岩绛珠泉留题古桂故含秋色,石泉自远秋山。

野老已忘津处,桃花莫到人间。

(同前)又桃花岩诗屋上开岩洞,床头滴涧泉。

流云常到户,纤月半垂帘。

(同前) 明 安陆人 高翀移席寻佳胜,珠泉寒且清。

玉波翻蠏眼,银海照蝉缨。

洗盏醉还酌,临流坐独醒。

苏门何处是,一笑沧州情。

(《沈志》) 明 四川安岳人 汤绍恩地僻青林霭,天开白兆雄。

一江来汉外,万象落空中。

云雨蛟龙窟,乾坤草木功。

夜分呼吸近,长啸问苍穹。

(《沈志》) 明 蔡可教雨霁红尘远,山逥白兆雄。

诸天罗象外,五马度云中。

祓楔临涢水,游观颂禹功。

非君能载酒,乐事与谁同。

(《沈志》) 杨芷望望仙岩逼,轻轻拂袖过。

春风来秀霭,旭日接晴和。

翘首青云落,开襟白兆多。

何当谋小筑,静听楚狂歌。

(《沈志》)又江国闲游意已长,寻求还宿远公房。

山逥大界空余色,月到中天自上方。

几载踪尘沧海畔,一宵清榻白云乡。

从今谁辨松花屐,踏遍祇林兴未央。

(《沈志》) 刘绍灵岩俯幽壑,传似武陵源。

津远谁堪渡,蹊成自不言。

径纡苍藓合,石险白云屯。

未见开花日,千秋名独存。

(《沈志》)又重游白兆诗不覩山房三十年,重来情思总堪怜。

峯头树色浑非旧,洞口桃花别有天。

一代风流凌白社,千秋云卧忆青莲。

逢僧语罢寻初服,出世终归半指禅。

又偕雷筠倩登白兆最高处诗着屐攀跻万仞余,香烟袅袅袭人裾。

依微丹嶂题仙迹,徙倚青云赋子虚。

禅室青齐曾结社,洞天深处好藏书。

篮舆最好偕高士,一度言诗一起予。

(《沈志》) 清 张擢士山情到我即云眠,石老苔斑锁旧烟。

雾色深深藏碧岫,桃花片片落珠泉。

洞闲自许邀孤月,谷响犹疑醉百篇。

只有清狂黄鲁直,不将胜事让青莲。

(《沈志》) 潘岭桃花岩上桃花浮,花落岩荒水自流。

泉得花神凝绀色,僧依岩隙结丹邱。

天留一线私云窦,月满千峯到客楼。

把酒醉歌呼太白,名山岂为一人留。

又眺白龙涧诗乘闲聊寄碧云宫,翠浪晴霞隐玉虹。

一烛天门毫影灿,自将法雨洒虚空。

(《沈志》) 北宋 吴之彦春放桃源可半开,寻幽不为武陵来。

峯高俯瞰谪迁洞,野阔平吞宋玉台。

飞瀑溅珠花带雨,断碑脱字石衣苔。

何当闲结云间社,笑倚天风坐丝莓。

(《沈志》) 清 孝感人程大吕岩静万山古,桃花去水平。

临溪天倒见,绝地草能生。

只许闲僧住,时闻野鹤鸣。

扪萝坐清浅,惭愧濯吾缨。

(《沈志》)又中秋诸子登白兆峯予未得往诗云夜来阛阓度笙歌,声散琅玕滴露多。

有客闭门闲蜡屐,何人当月袅烟萝。

亭边铁笛愁相负,溪畔桃花梦里过。

此夕山中追盛会,林光酒色定如何。

(《沈志》)读贯酸斎题白兆桃花岩之作,因念昔日避乱于此,回首二十年,今又是一番太平景色矣,诗柯一元长庚书院迷遗址,仿佛题名四十年。

六七词臣空有赋,桃花何处伴游仙。

春来风落桃花片,瀖水悠悠人不见。

古往今来事几非,青山惟识诗人面。

隐隐烟霞...

赞美杭州的古诗

赞美杭州的古诗: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译文: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

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

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非常奇妙。

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

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古诗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

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编辑本段 赏析(二)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

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

在这里作者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

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

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

峰回路转,愈转愈深。

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

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

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见《宋书·王玄谟传》。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

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

“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

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

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

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

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

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生傲骨青莲居士的仙人写的是谁

1. 《丁丑三月上亲洒宸翰大书责难陈善四字以赐》 【作者:于慎行】 龙笺一幅日星光,天藻昭垂自尚方。

久向横经窥圣蕴,还因纳诲奉奎章。

琅函想见仙毫动,蓬室惊闻御墨香。

儒术承恩逢景运,非同常侍漫登床。

2.《 题宣和画石榴》 【作者:明无名氏】 金风吹绽绛纱囊,零落宣和御墨香。

犹喜树头霜露少,南枝有子殿秋光。

3. 《采石矶吊李太白》 【作者:梁辰鱼】 停桡矶下奠椒觞,草木犹闻翰墨香。

飞燕已辞青琐闼,长鲸自上白云乡。

他年有梦游天姥,此夕无魂到夜郎。

西望长安漫惆怅,金銮春殿久荒凉。

4. 《简克承丈》 【作者:居节】 临顿东头水竹居,路人尽识隐君庐。

墨香小研磨铜雀,芸草残编辟蠹鱼。

白首尚玄犹自苦,黄花对酒近何如。

青山尽有萧闲事,欲寄芭蕉不可书。

5. 《寄舒真人》 【作者:马祖常】 金阙来华盖,琳坛集羽衣。

石因钟乳腻,松为茯苓肥。

剂墨香翻杵,修琴玉布徽。

天低临象纬,日近逼光辉。

竹里开长径,池边蔽小扉。

红迷霞绮错,绿涨水环围。

仙杏葩凝赤,蟠桃萼剪绯。

龙来还独宿,鹤去更知归。

割蜜蜂先避,衔书凤自飞。

祠雷陈古磬,符鬼掣灵旗。

丹井泉偏冽,铜盘露未晞。

俗人那得识,诗客尽相依。

伊我逢休浣,从兹咏浴沂。

凭师消鄙吝,犹可采山薇 6. 《至鄂期年以饟事不给於诗己亥夏五廿有八日始》 【作者:岳珂】 昌黎久原列三王,我亦曾亲翰墨香。

惜别依依重回首,棠矶风月更思量。

...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仙人.是描写的谁

当然是李白啦这副对联佚名题安徽省马鞍山采石矶青莲祠太白楼 原诗指李白和李云,以后就指李白了,出自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

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

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小谢,即谢,唐代时期,为把谢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为小谢。

谢诗风清新秀发,深为李白所喜爱。

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

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我的家乡马鞍山作文花雨广场

我的故乡在马鞍山,她一年四季风景秀丽。

故乡有很多风景名胜如:采石矶、雨山湖、濮塘风景区、大青山等,他们点缀着整个马鞍山,使得她格外美丽。

采石矶山水秀丽,许多海外游客都慕名而来。

采石矶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句古诗叫做“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拿这首诗来形容采石矶,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而雨山湖公园里绿树成荫,各个品种的树交错分布在早地上、湖边、小路旁,那柔软的草地是人们阅读、谈话、闭目养神的好地方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隐隐约约能看见几个或十几个在湖中游泳的人们的头,有时有幸还能看到成群的人在划皮划艇。

一到春天草丛里的、树上的五颜六色的花四处散发出迷人的清香,真是十里飘香啊!你们说,这么美丽的景色怎么能让人不流连忘返呢?啊!马鞍山,我的家乡。

你不仅是座美丽的城市,也是座文明的城市。

家乡的街道两旁种满了梧桐树,郁郁葱葱,为您遮风挡雨,漂亮极了!这座城市多次被评为了全国卫生、文明城市,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美丽的故乡,怎能不让我感到激动呢?啊!美丽的家乡,我会永远爱你!

哪位好心人可以告诉我,下面这些诗句都是赞扬谁的?

1.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 )2.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 )3.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青照古今。

( 文天祥 )4.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 这个绝对不是王维,也不是指李白, 因为这首诗就是李白写的, 他写的是建安七子这七位是 中国汉末建安时期 7位文学家的合称。

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傒(字伟长,171~218)、阮瑀(字元瑜,?~212)、应瑒(字德琏,?~217)、刘桢(字公傒,?~217)。

后人将其并称建安七子。

又因他们同居邺中,多为邺下文人集团的成员,故又称邺中七子。

)5.一身傲世,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 )

李白死后葬于哪里

安徽省钢城马鞍山市当涂县采石矶七言古诗《李白墓》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白居易二十八岁。

这两句是说,可怜那躺在荒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

“可怜”、“曾有”的词语,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悲愤之情。

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

唐代大诗人李白以其充满浪漫色彩的诗作,一方面讴歌了祖国壮丽河山,反映了他的爱国思想;另一方面出于对劳动人民痛苦遭遇的深切同情、出于对国家统一的热切愿望,他敢于傲视权贵,讽刺时政,表现了愤世疾俗的精神

李白被后世誉为“诗仙”。

他的一虚一实墓茔,仿佛也是一首诗,极耐后人嚼味。

李白早年游踪甚广。

41岁由道士吴筠推荐,在长安翰林院供奉,参与政事。

安史之乱后退出政坛,四处飘泊,晚年穷困潦倒。

上元二年(761年)秋天,他抱病投奔族叔、时为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县令的李阳冰。

次年病重,慎重地将一生全部著作交给李阳冰。

当年11月,李白病势日剧,每日咳痰不止,自知将要离开人世,便写下了《笑歌行》、《悲歌行》。

临终前赋有《临路歌》(即《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推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终以“腐肋疾”(胸肺脓穿孔),病死在当涂,终年61岁。

李白死后,李阳冰精心将李白诗稿编成《草堂集》10卷,并为其撰写了序(这本集子现已散佚)。

又将李白葬于当涂县城南5公里的龙山东麓。

与龙山隔河相望的青山,是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常游之地,李白生前酷爱谢朓的人品与诗歌。

李阳冰以为将李白葬于龙山,对李白在天之灵也算有了个很好的交代。

李白死后55年,即唐元和十二年(817),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传正,时为宣歙观察使,因念与李白有通家之情,经过几年的明察暗访,得知李白儿子李伯禽虽然定居当涂,曾为其父守孝,但已于25年前离开人世。

李白孙子离家出走,不知所终,唯有两个孙女,也已“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

”她们告诉范传正:“先祖志在青山,殡于龙山东麓,地近而非本意。

”范传正得知此事,立即前往青山勘察。

青山位于当涂县城东南7.5公里处,亦名青林山(今当涂县太白乡太白村前),高372米,北临姑溪河,东傍丹阳湖,西隔青山河与龙山对峙,南视平野。

方圆30公里的青山,又名谢公山,环顾四周群峦迭翠,芳草如茵,茂林盛树,景色清幽。

南朝齐著名诗人、宣城太守谢朓游历至此,被青山景色陶醉,遂于青山南麓建造故宅一处(今谢公祠)。

在《草堂集》中,李白对青山情有独钟,说“一生低首谢宣城”,“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宅近青山,同谢朓公之脱骨”。

范传正为了遂李白的遗愿,他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合力将李白墓迁葬于青山西麓。

范传正亲自为新墓撰文,“谢家山兮李公墓,异代诗流同此路。

”给予李白很高评价。

墓前建了享堂一座(今太白祠)。

青山李白墓经历千余年的风风雨雨,一方面受到历代诗人的祭拜,如白居易、贾岛、杜荀鹤……直到清代的刘大櫆、姚鼐,都在此留下踪迹。

特别是唐诗人64岁的贾岛千里迢迢来此,不幸客死当涂,葬于当涂李白墓不远处(一说在四川安岳县城南1.5公里的安泉山麓),巧应了范传正“异代诗流同此路”的谶语。

另一方面,李白墓也历经沧桑。

自墓建成到清光诸四年(1878),共修葺了12次。

1938年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炮火轰炸,太白祠焚塌,祠后李白墓基被毁,范传正所撰刻的墓志铭石碑也难幸免,墓地杂草丛生,成为一片废墟。

文革期间,红卫兵曾要挖墓掘尸,经当地农民奋力保护,才留下了这座名冢。

1979年以来,安徽省文物局和马鞍山市、当涂县政府先后拨款100多万元,将李白墓、太白祠及其它遗迹重新修葺一新。

祠堂中央有李白晚年塑像,四壁镶嵌了十余通碑刻,其中有按范传正撰文的墓志铭拓片新刻的石碑,有李白的《临终歌》全文,还有历代文士所作墓志诗文画像的石刻。

李白墓前所立石碑“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为杜甫手书,石碑为清代所立。

顺太白祠而下,可达“十咏亭”。

亭中刻有李白歌咏当涂山川风物的十首诗。

亭前有石桥、荷塘,整个墓地各建筑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

每年前来凭吊、游览、寻幽的文人骚客、旅游观光者数以万计,成为当涂引以自豪的名胜古迹游览胜地。

在离青山李白墓20公里的采石矶上,还有一座李白衣冠冢。

传说李白晚年常来江边的矶头上,饮酒赏月,对江吟诗。

在一个皓月当空之夜,醉时跳江捉月,沉于江中。

尸体漂于青山,葬于青山,其衣冠被江上渔夫捞起,葬于采石镇内。

1972年被迁葬于采石矶上。

墓前碑刻“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几个大字,既苍劲有力,又隐飘逸脱俗之气,为现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手书。

山下有太白楼一座,初为唐代纪念李白常游采石矶而建。

李白衣冠冢与太白楼,吸引了历代游人。

许多诗人骚客游此,常将李白投江捉月的传说故事加以发挥,仿佛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之死,只有按传说故事的结局才符合李白的归宿。

最具代表性的要算宋代诗人梅尧臣诗...

李白浮雕照壁打一诗句

时代造就李白,李白与青山结下不解之缘。

没有青山绿水,诗人的大脑将一片空白。

记得在黟县南屏古镇与冰凌阁女主人夜话时,曾许下回程路过当涂时一定去祭奠李白。

数一数,从古至今,能称得上诗人的何止千万,恐怕只有他一个人被称为“诗仙”。

想一想,从古至今,有多少儿童是读着他的诗歌长大?算一算,从古至今,有几个诗人可以超越李白?2008年4月1日中午,从屯溪开往南京的大巴经过五个小时的长途奔驰,一身疲惫的我在当涂下车后直奔东南那一抹青山。

破旧的小客车跑起来叮当作响,坑坑洼洼的公路上尘土飞扬,西装革履的我与吵闹的乡民们挤在一起,半个小时的路程离李白越来越近,可眼前的景物却让人心里忧伤——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当涂怎么还这副模样?太白镇,一个极普通的乡间小镇,零乱不堪得让人吃惊,怎么能配得上李白的大名?出村南行约一公里的公路旁,一座石牌坊巍然而立,在青山的映衬下透着些许苍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匾与李白的大名并列,却不能让景点热起来,马鞍山天气孤零零的我除了叹惋还是叹惋。

李白墓地是一处长方形的园林建筑群,我敢肯定,除了坟墓中李白的枯骨外,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有现代化的痕迹。

不过,有了李白的枯骨也就足矣,毕竟他的真身就躺在了这块土地上。

走过诗仙圣境牌坊,绕过李白浮雕照壁,眼前出现了一个不太大的荷花池。

满池是去年留下来的枯萎荷叶,我想这不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而是公园疏于管理。

隔池望去,一座高大的李白举杯邀月塑像立在那里,有楞有角的衣袖,有楞有角的脸庞,充分表现了诗人桀骜不驯的性格;高高举起的酒杯,抬头望青天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示出诗人的浪漫主义情调。

在荷池中,有一个“捉月桥”横亘在那里,传说李白在采石矶醉酒,向水中捉月落水而死后又乘白鲸升天。

为此后人在采石矶为他修了衣冠冢,还煞有介事地修了座太白楼。

可现实中的他,死得却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浪漫。

李白生于唐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死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终年62岁。

他是因为贫困潦倒,从金陵来到当涂投奔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因病死在了当涂龙山乡间的。

史料上说,李白因“腐胁疾”病入膏肓,李阳冰获知后特地来到他家,在病榻前看望他。

此时的诗人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他一生写的诗没有能力刻印成书,希望他的族叔能帮他完成这一夙愿。

也亏了有李阳冰这个人,后来终于把李白的诗整理成书,取名为《草堂集》得以流传后世,才使李白“诗仙”亳州天气的光环更加明亮。

在《草堂集》的最后,是诗人挣扎在病榻上写的《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虽然有当年项羽之歌的余韵,但却远比项羽之歌悲凉!我徘徊于荷池四周和李白高大的塑像下,想起诗人的一生,不禁百感交加。

李白的家庭本是李唐皇族,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五岁时,迁家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结交朋友,认识社会名流,希望得到引荐好一举登上高位。

可现实与他想象的相去甚远。

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却因权贵进谗被排挤出朝。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郁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协助讨贼。

后来李遴反叛朝廷,李白受到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

此后他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直到病逝。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从他的诗歌里,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形成于十五六岁时。

“十五观奇书”、“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是一个从小就“发狂”的人。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

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他死后,为我们留下了九百多首诗的文化遗产。

关于李白的人品,历史上却毁誉参半。

其中最让人诟病的莫过于他巴结权贵。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听着有些让人肉麻。

这好像与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形成巨大的反差。

因为一个道士举荐,唐玄宗召他入京,他竟然得意得高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进京后他又巴结太子宾客贺知章,换得贺知章“谪仙人”的赞誉,才被唐玄宗诏为“翰林供奉”(等着使用)。

于是有人说他既轻狂又厚颜无耻。

不过今天看来,在盛世年代,文人想当官好像没有什么不妥。

他向有权的人献诗,就跟今天的毕业研究生或大学生求职时投简历、参加面试是一个模式。

...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赞美“马安山采石矶”的诗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