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列举三首写项羽乌江自刎的诗词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

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自古为一渡口,秦汉之时即设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亭之一。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乌江亭由此闻名古今。

简介:

地处皖苏交界与六朝古都南京紧邻,紧依长三角地区的和县乌江镇,素有 金陵门户 之美誉。早在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悲壮历史就在这里宣告结束,霸王项羽就在这里自刎身亡。其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引来无数墨客骚人、诸多名家来此凭吊,如唐朝诗人张籍、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近代书豪范培开、当代草圣林散之都出生于乌江,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而今古镇乌江正沿着新世纪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改革步伐扬蹄奋进!荣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安徽省五大边贸集镇、安徽省劳务培训基地。

走进古镇乌江,展现在您眼前的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宛如一条白练的驷马新河深情地环绕着乌江镇,河面上汽笛长鸣,船帆点点;宽阔整洁的 井 字大街两旁,商品云集于市,人潮如织,耸立于凤凰山上的霸王祠远眺着花红柳绿、美丽壮观的驷马山景区,南北对峙,一古一今,相映成趣。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赏析: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

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16]

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16]

列举三首写项羽乌江自刎的诗词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 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自古为一渡口,秦汉之时即设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亭之一。

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乌江亭由此闻名古今。

简介: 地处皖苏交界与六朝古都南京紧邻,紧依长三角地区的和县乌江镇,素有"金陵门户"之美誉。

早在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悲壮历史就在这里宣告结束,霸王项羽就在这里自刎身亡。

其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引来无数墨客骚人、诸多名家来此凭吊,如唐朝诗人张籍、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近代书豪范培开、当代草圣林散之都出生于乌江,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而今古镇乌江正沿着新世纪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改革步伐扬蹄奋进!荣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安徽省五大边贸集镇、安徽省劳务培训基地。

走进古镇乌江,展现在您眼前的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宛如一条白练的驷马新河深情地环绕着乌江镇,河面上汽笛长鸣,船帆点点;宽阔整洁的"井"字大街两旁,商品云集于市,人潮如织,耸立于凤凰山上的霸王祠远眺着花红柳绿、美丽壮观的驷马山景区,南北对峙,一古一今,相映成趣。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赏析: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

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 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16] 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16]

名为《咏项羽》的诗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李清照怀念古人项羽,目的是借古讽今,借项羽正气凛然来讽刺宋朝君臣苟且偷生。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有关豪情万丈的诗词有什么

1.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2.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3.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为人杰, 死亦作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4. 咏石灰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5.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题菊花译文:在秋天飒飒的西风中院内开满了菊花。

蝴蝶早已随夏日远去,蕊寒香冷的菊花只能在秋风里孤芳自赏。

如果有一天我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那么一定要让这美丽多姿的菊花同桃花一样开在春天里。

作者简介:黄巢(820~884年)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和过人胆识,最终取代王仙芝而成为这场大起义的总领袖。

由他领导的这场大起义摧毁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社会的僵死局面。

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准备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

黄巢本并无夺取天下之雄才大略,亦曾数次兵临绝境,但因朝廷无信,藩镇割据,成就了黄巢最后直捣长安

但黄巢残暴毒虐,观念狭隘,嗜好滥杀无辜,军队军纪差,攻克长安之后不思进取,未消灭分镇关中的唐朝禁军,又缺乏经济政策,未建立后方根据地,最后被唐军击败。

赏析: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

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

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

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

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2. 乌江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清照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赏析:作者经过乌江,有敢于生于乱世而又无英明的君主。

借楚霸王项羽逐鹿败北,无颜见江东父老,宁肯一死以谢天下的故事来讽刺那些弃天下百姓于不顾,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人,故作了《乌江》。

3. 咏石灰 作者简介: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

明代政治家、军事家。

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

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实际上作者借吟咏石灰以言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现了清白忠贞、矢志不移的坦荡胸怀。

诗的大意说:石灰石经过千万次铁锤的敲击和开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

在烈火中焚烧,也好像很平常。

虽然粉身碎骨,变成了粉末,也毫不惧怕,为的是要把清白留在人世间。

“诗品出于人品”,只有品德崇高的人,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来。

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石灰作比喻,表明了自己做人的志向:宁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崇高的节操。

杜牧的《题乌江亭》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题乌江亭》 原诗 题乌江亭 作者: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赏析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

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

”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

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

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描写春色:春风又绿江南岸 【注释】 1. 泊船:船停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3.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今南京市金山

5. 数重:几座。

6.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

7. 何时:什么时候。

8. 还:回归,回到故土 9.一水:指长江 【译释】 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评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这首七绝即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

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

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

中项羽”三胜之”的内容是什么?

三胜之:1.溃围,2.斩将,3.刈旗,《史记·项羽本纪》:(垓下之围)“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如何全面客观的评价项羽的功过是非?

项羽 (前233~前202) 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

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名籍,字羽。

祖父项燕为战国末年楚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叔父项梁。

秦统一后,项梁杀人,与项羽躲避吴中,暗中以兵法组织和训练宾客子弟。

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反秦起义,随即建立张楚政权。

原六国贵族闻讯后也纷纷起兵,同年九月,项羽与项梁杀会稽守通,举吴中兵反秦。

项梁自立为会稽守,项羽为裨将。

陈胜牺牲后,其部将召平矫令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

二年三月,项梁率部渡江,东阳令史陈婴率义军来归,渡淮后英布、蒲将军又以兵相属,兵力一时达到六七万人,成为当时反秦武装的主力。

同年六月,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仍称楚怀王。

项梁自号武信君。

之后,项梁率义军大破秦军于东阿、定陶。

项羽、刘邦也攻占城阳,略地至雍丘。

不久,项梁被秦将章邯乘隙袭破。

项梁阵亡,项羽、刘邦退保彭城(今江苏徐州)和砀。

章邯又渡河北上击赵,与秦将王离、涉间军进围巨鹿。

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

项羽以宋义与齐密谋反楚为名,袭杀宋义。

怀王即命项羽为上将军,统率全军救赵。

项羽亲自率全军渡河,破釜沉舟,进击秦军。

经多次激战,楚兵大破秦军。

当楚军救赵时,诸侯军皆作壁上观。

战事结束后,诸侯将领谒见项羽,都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都听从项羽指挥。

接着,项羽在污水上又大破秦军,并招降章邯。

他怕秦降卒不服,将降卒20万全部坑杀。

当项羽率军进入关中时,刘邦已先期进据咸阳。

由于楚怀王有约在先,“先入关者王之”,刘邦理应王关中。

项羽入关后,依恃手中40万大军,企图消灭刘邦,独霸天下。

因刘邦卑辞言和,双方暂时和解。

项羽随即引兵西屠咸阳,秦民大失所望。

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以怀王为义帝,都郴,又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据有梁、楚地9郡,都彭城,封刘邦为汉王。

不久,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

刘邦也还定三秦,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多的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之初,刘邦乘项羽羁留齐地,于汉二年四月进占彭城。

项羽随即回师救援,大败汉军,刘邦退据荥阳。

此后,楚汉双方在荥阳、成皋一线长期相持。

项羽虽取得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但其政治、军事上的弱点却日益显露。

他不都关中而都彭城,丧失了有利的战略地势,无法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项羽分封诸侯,举措失当,不公不平,促使那些在分封中没有得到满足的诸侯王倒向刘邦,使他在政治上日益孤立。

此外,项羽虽然作战骁勇,却不善于用人,以至在政治上屡屡失策。

汉五年十二月,楚军被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人少食尽。

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与虞姬对饮,慷慨悲歌。

随即,与从者800余骑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复至东城,从者仅剩28骑。

汉将灌婴率5000骑追及,项羽引兵东向,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境)自刎而死。

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汉五年亦即公元前202年,曾经咤叱风云所向披靡的盖世英雄项羽走上了绝路。

这一年的十二月,他被韩信十面埋伏,围困于垓下,即现在的安徽省灵壁县境内,后突围至现安微和县境内的乌江,因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

也不知是历史的实录,还是后人的传说,抑或是司马迁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情不自禁,发挥了诗人的想象和小说家虚构杜撰的才能,总之,我们看《项羽本记》中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与美人虞姬生离死别即所谓霸王别姬的情景特别具有悲剧的色彩,且看: 项王军壁壤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驻,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是怎样一个壮怀激烈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英雄末路,长歌当哭。

这一悲壮惨痛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古希腊任何一部悲剧。

也正因此,千百年来,楚汉相争的故事一直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开始,项羽就被塑造成一个悲剧的英雄,那铁骨铮铮性格刚烈且极为暴虐的楚霸王形象不知刻印在后代多少人的心中,令人生出了多少的感慨与同情。

如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下了有名的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项羽乌江自刎颇感惋惜颇以为憾。

而作为女性诗人,李清照对爱江山也爱美人男子汉气十足的楚霸王更是赞美有加,推祟备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把个悲剧人物项羽的形象塑造得崇高而又伟大。

也许和司马迁对刘汉王朝的积怨有关,我们看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尽管脾气暴戾,杀戮成性,但却是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刘邦虽然多谋善断,但却是个背信弃义颇有些泼皮无赖相的“小人”。

而且,乍看起来,项羽能征善战,战功赫赫,从表面上看,楚汉争雄,刘邦远非他的对手。

...

项羽死的不值得和杜牧的那首诗句相同

项羽的人格魅力在许多人心中,项羽是一个英雄,甚至是一个最英雄的英雄。

然而,古人,尤其是古代文人是否如此看呢?翻阅古代诗歌,赞颂项羽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最有名的就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居然出自一位女诗人,实在令古今男人汗颜。

此诗足可以让项羽含笑九泉。

只是,古人作诗往往借古讽今,李清照的这首诗也不过是在以项羽嘲讽宋朝统治者,并不纯粹是在歌颂项羽。

杜牧的《题乌江亭》也算有名,“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的应该是对项羽的惋惜之情。

除此,竟找不到歌颂或同情项羽的名篇了。

至于思想家,政治家赞赏项羽的就更少了。

项羽衣锦还乡,当时就被讥为“沐猴而冠”。

王安石呢,针对杜牧的看法,也写了一首诗: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只有批评。

毛泽东在解放南京时,作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捎带又寒碜了项羽一把。

鲁迅的笔下,项羽更是成了一个混蛋!我也曾极为崇拜项羽,后来细读史记,我发现,即使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依然有不少缺点:坑杀降卒20万,不见其仁。

衣锦还乡,虚荣好名,胸无大志。

这让思想成熟的我颇为遗憾。

然而,我还是不能抑制的喜欢项羽!那么,项羽的魅力到底何在呢?至刚至柔的人格魅力!世有刚强者,不惧强暴,却常常恃强凌弱;世有柔弱者,不欺凌弱者,却畏惧强暴;更有卑劣者,遇强者则谄媚之,遇弱者则欺凌之,如鲁迅所云“遇见狼就成了羊,遇见羊就成了狼”。

此皆不足为英雄!英雄者,遇弱更弱;遇强更强!虽殒身而不恤也!他们的人格有一种张力,至柔至刚。

项羽即是如此。

项羽当初不杀刘邦,你可以说他目光短浅,没有远见;你也可以说他性格犹豫,不够果断。

而我认为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项羽不愿恃强凌弱,这也是他不杀韩信等人的原因。

他注定不会成功!因为成功的人都是踩着弱者往上爬的,而项羽曾经的成功实在得益于他那超人的天资。

世俗之人往往带着势利的眼光看项羽,自然不会欣赏;清高的文人往往又以高尚,脱俗的标准审视项羽,自然也难免失望。

项羽起事24岁,至死不过32岁,不好读书,一个武人,他不可能超凡脱俗,好名再正常不过。

但他有情有义,刚强知耻,胸无城府,光明磊落。

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千载而下,读之依然令人热血沸腾,潸然泪下!

题乌江亭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成语的诗句

桂子飘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灵隐寺》)桂花散发出阵阵香气,形容中秋前后佳景。

曾经沧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

比喻见过大世面。

为人说项——“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杨敬之《赠项斯》)指为人说好话,替人讲情。

壮志未酬——“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李频《春是思归》)指宏伟的志愿没有实现。

为人作嫁——“若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原指贫女无钱置备妆奁,却年年为人缝制嫁衣,后用以比喻徒然为别人忙碌。

古稀之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二首》)此成语指七十岁。

过去人们能活到七十岁的很少,所以说“古来稀”。

绿叶成荫——“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不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杜牧《叹花》)据《唐摭言》记载:杜牧佐宣州幕时,曾游湖州,见一民女,年十六有余,容颜极美。

杜牧甚爱之,遂与其母约定:“等我十年,不来然后可嫁。

”十四年后,杜牧任湖州刺史,那女子已嫁人生子,于是杜牧怅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位姑娘的爱幕之情和不能婚配的无可奈何的自伤心理。

比喻女子出嫁后生有子女

作茧自缚——“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

”(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蚕吐作蚕,把自己包裹在里面。

比喻做某事的结果反使自己受困。

亦比喻束缚自己。

石破天惊——“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弹箜篌》)诗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使得正在补天的女娲入了迷,忘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盆。

比喻文章、议论或事态的发展出奇而惊人。

天旋地转——“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白居易《长恨歌》)天地转动。

原指根本改变局面,现形容头晕眼花。

杳如黄鹤——“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比喻一去之后无影无踪。

亦比喻人或物下落不明。

擒贼擒王——“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捉盗贼要捉首恶。

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卷土重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卷土,人马奔跑时的尘土飞卷。

此诗是诗人对项羽不肯过江而自刎乌江的惋惜和批评。

现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新恢复势力。

走马观花——“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四海为家——“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人面对萧瑟秋风中的“故垒”(六朝时修建的江防工事),启发人们吸取历史教训,严防分裂局面的两次出现。

原指国家统一,后指到处可以为家。

桂子飘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曾经沧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为人说项——“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壮志未酬——“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为人作嫁——“若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 古稀之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绿叶成荫——“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不开时。

作茧自缚——“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 石破天惊——“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天旋地转——“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 杳如黄鹤——“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擒贼擒王——“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 卷土重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走马观花——“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 四海为家——“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 源于唐诗的成语 桂子飘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灵隐寺》)桂花散发出阵阵香气,形容中秋前后佳景。

曾经沧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

比喻见过大世面。

为人说项——“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杨敬之《赠项斯》)指为人说好话,替人讲情。

壮志未酬——“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李频《春是思归》)指宏伟的志愿没有实现。

为人作嫁——“若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原指贫女无钱置备妆奁,却年年为人缝制嫁衣,后用以比喻徒然为别人忙碌。

古稀之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二首》)此成语指七十岁。

过去人们能活到七十岁的很少,所以说“古来稀”。

绿叶成荫——“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不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杜牧《叹花》)据《唐摭言》记载:杜牧佐宣州幕时,曾游湖州,见一民女,年十六有余,容颜极美。

杜牧甚爱之,遂与其母约定:“等我十年,不来然后可嫁。

”十四年后,杜牧任湖州刺史,那女子已嫁人生子,于是杜牧怅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位姑娘的爱幕之情和不能婚配的无可奈何的自伤心理。

比喻女子出嫁后生有子女。

作茧自缚——“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

”(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蚕吐作蚕,把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列举三首写项羽乌江自刎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