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生平,诗词风格)



苏轼资料苏轼,豪放派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

苏轼资料

苏轼,豪放派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轼”指车厢前的扶手,取这个名字说明父亲希望他能出类拔萃,却不能过于突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曾因一封信入狱,但他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开创 尚意 书风,,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提倡“士人画”。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临江仙》、《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苏轼生平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

清代余集绘《苏文忠公笠屐图》

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十九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一派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换汤不换药,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北宋大文豪家苏东坡先生曾11次来常州。后南宋有人为纪念在常州终老的苏东坡,建舣舟亭以示怀念。舣舟亭位于常州东坡公园南山顶,亭不大但造型精美,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4次赐诗,亲笔题“玉局风流”匾额。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1]”追问

苏轼的诗词风格

梅妃的生平和有关的诗词

据《梅妃传》载,唐玄宗的宠妃江采苹,福建莆田人,才貌兼备,开元年间由太监高力士至闽、粤选美时被选入侍玄宗。

其性喜梅花,玄宗因赐号为“梅妃”。

后来,唐玄宗夺媳杨玉环为妃,梅妃渐失宠直至被贬入冷宫上阳东宫。

她曾作有《谢赐珍珠》和《楼东赋》等著名诗赋,后死于安史之乱。

除了《梅妃传》外,莆田人李俊甫在南宋嘉定年间的《莆阳比事》中载有“梅妃入侍”。

南宋时与陆游、辛弃疾齐名的莆田籍大词人刘克庄亦有吟梅妃诗。

明清的《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京剧《梅妃》、杂剧《惊鸿记》、《一斛珠》及洪舁的《长生殿》,小说《唐史演义》”……乃至现代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靖的《杨贵妃传》都有梅妃这个人物。

文学巨擎歌德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看到托姆斯的英译《谢赐珍珠》诗(或称《梅妃诗》、《一斛珠》),就把它译成德文,登载在自己出版的《艺术与古代》杂志第6期上。

郁达夫在《闽游滴沥》中亦说:“福建美人之在历史上著名的,当然要首推和杨贵妃争宠的梅妃。

”1962年,郭沫若先生到福建考察时,曾作有《途次莆田》诗:“梅妃生里传犹在,浃祭(郑樵)研田有孑遗。

”梅妃作为历史名人已被载入《中国名人名胜大辞典》中。

相传是梅妃故里的莆田县黄石乡江东村,现在还存有如浦口宫(梅妃宫)、鹅脰、抬头石“梅妃故里”石刻等有关梅妃的古迹和传说,《江氏族谱》更记载梅妃的父亲江仲逊是该村江氏第11代孙。

然而,通过考察,发现历史上并无梅妃其人。

首先,正史上关于杨贵妃的记载很多,而只字来见有载梅妃其人其事。

不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一个能与杨贵妃争宠的梅妃,而未载入正史,该不会是历史学家们的疏忽吧?其次,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梅妃的书籍,其内容是从《梅妃传》衍化而来的。

而《梅妃传》一文无作者(有人认为是唐曹邺所著,并无实据。

)抄录者也不知作者是何人,只知他是北宋、南宋之交的人。

而《梅妃传》是最早记载梅妃其人其事的作品。

其它所有关于梅妃的记载都是晚于该文,而且大多是该文的转抄,或者增加了传说部分。

其三,在《梅妃传》里有这样几句话,值得注意:“今世图画美人者,号梅妃,泛言唐明皇时人,而莫详所自也。

”其意思说,当今(宋代)仕女画中的梅妃,人们只泛泛地说她是唐明皇时的人,而对她的身世却不大了解。

因此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梅妃传》一卷亦无撰人,盖见当时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因造此传……”治学严谨的文学家郑振铎也否认梅妃的存在。

最后,查考唐代史籍,并未发现有高力士到闽粤选美的记载;《梅妃传》所记梅妃被贬所居之上阳东宫在东都洛阳.它与长安相距数百里,而洛阳上阳东宫又无翠华殿西阁,何以会出现唐玄宗夜召梅妃,当被杨贵妃发觉后,又怎会有梅妃“步归东宫”之事?《梅妃传》一文至少有以上几处与史实不符的地方

江采苹的父亲叫江仲逊,是个医生

他很重视儿女攻读诗书。

采苹自幼聪明,九岁就能背诵古代许多诗歌名篇。

一天,采苹赶鹅放牧,忽听到一阵闹哄哄的声音:“朝廷选秀女来了

”她回头一看,一群官兵正紧紧追赶几个邻居的姑娘。

采苹慌了,撒腿就跑,一不小心跌了一跤,弄得满身满脸泥污。

她赶快钻进附近的草丛中躲起来,等那班官兵过去后,才跑到江边洗脸。

奇怪,水里竟映出一张非常美丽的脸庞。

她吃了一惊,以为自己花了眼,用手抹了几下脸,水里那张脸庞越发漂亮了。

这时,那班官兵忽然又折了回来,见到采苹,如获至宝,立刻带她回京都去。

在成千上万秀女中,江采苹不但姿容出众,谈吐举止也优雅大方。

唐玄宗非常喜欢,不久便封她为妃;因采苹爱梅花,又戏称为“梅妃”。

有一次,玄宗带她到勤政殿观看鱼龙百戏。

回来时兴致很高,问梅妃:“你家中尚有何人?朕封他为官。

” 梅妃说:“父亲已故,家里再没有人了。

愿陛下以苍生为重,施恩百姓”。

玄宗说:“好,朕就送一个梨园戏班到莆田,让你家乡百姓一饱眼福,也显显皇妃的荣耀,你看如何?”梅妃立即下跪谢恩。

玄宗又说:“你为何郁郁寡欢?有什么不遂心的,尽管说来,朕必令爱卿心满意足。

”梅妃说:“昔太宗有贞观之治,百姓安乐。

愿陛下也有开元之治。

”玄宗听了,怔了一怔,然后拈须笑道:“朕早有此志,爱妃不言,朕几乎忘了。

”次日,玄宗即罢了游宴,亲理万机,励精图治。

哪知好景不长,没多久,唐明皇把百般妖媚的杨玉环封为贵妃,“三千宠爱集于一身”,每日同她饮酒赏花,不理朝政。

杨贵妃最会忌妒,而梅妃生性温柔善良,斗不过她。

皇帝为讨好杨贵妃便把梅妃迁到皇宫外的上阳东宫去。

一次岭南送来荔枝,玄宗想分一点给梅妃尝尝,但不敢,怕杨贵妃发威,便叫人偷偷送去一斛珍珠赐于她。

梅妃婉言谢绝了,还写了一首诗给玄宗,抒发自己心中抑郁的心情。

那诗写道:“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这就是后人传诵的《一斛珠》。

安禄山造反,唐明皇带着杨贵妃仓皇出走,途中被迫赐贵妃自尽。

平乱后回朝,唐明皇又想起梅妃,派人四处查访,终于在...

形容一生的古诗词有哪些?

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门前若无东西南北路,此生可免悲欢离别情。

入朝方知千般事,举杯独饮忆当年。

双鬓苍然心悲切,玉带金珞慕农闲。

一望离家数十载,归故遥遥梦中牵。

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清代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3.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4.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代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5.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宋代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6.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五代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7.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代李商隐的《锦瑟》8.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代苏麟的《断句》9.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唐代的《金缕衣》10.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代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

有哪些值得铭记一生的诗句

很多咧,基本上流传至今的古诗词,都值得细细品味的比如说《长恨歌》,《静夜思》,《离思》,《过零丁洋》,我只能举几个例子,因为真的太多了。

这么说吧,如果一首诗词哪怕无法通篇背诵的人也能摘出里面的一句话朗朗上口的,那这首诗就值得反复品味

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生平,诗词风格)

苏轼资料苏轼,豪放派诗人。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

“轼”指车厢前的扶手,取这个名字说明父亲希望他能出类拔萃,却不能过于突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曾因一封信入狱,但他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开创"尚意"书风,,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提倡“士人画”。

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临江仙》、《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苏轼生平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清代余集绘《苏文忠公笠屐图》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十九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一派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换汤不换药,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北宋大文豪家苏东坡先生曾11次来常州。

后南宋有人为纪念在常州终老的苏东坡,建舣舟亭以示怀念。

舣舟亭位于常州东坡公园南山顶,亭不大但造型精美,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4次赐诗,亲笔题“玉局风流”匾额。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1]”

艾青的生平和诗歌特点

从艾青的生平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艾青曾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并留学法国学习绘画,期间兼修哲学和文学。

这样的一种深厚的美术功底以及对于事物的镜头化的构建和对于景色与意象的高度色彩化的把握,都使得艾青的诗歌作品有着超乎同时代任何一位现代派诗人的对于诗歌意象的描摹。

更甚一些的就是艾青在欧洲的艺术之都接触到的现代美术的尖端理论体系——印象画派。

这种诞生在十九世纪末欧洲文化艺术中心巴黎的艺术流派颠覆了之前传统的浪漫主义风潮和古典主义的传统,开创了绘画艺术的一个崭新的空间,将人类视觉从一种单一的对于线条的鉴赏丰富到了对于视界本身的关注上来。

这样一种新的艺术模式主要在于它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即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所有的物体都是染色的形,人们就是根据不同表面的不同色泽,即从不同染色面的分界才得以认知物体的形状的。

印象主义绘画技法的基本原理是色彩分解,可以保持每一种纯色的新鲜和光彩,从而创造出更为强烈的发光度。

换句更加容易理解的话讲就是“利用光的角度和强度对于原本的色彩进行分层处理,使画面的立体感更强,才能使表现力更强”。

这种对于色彩和光泽度的表现成为了艾青的诗歌文字表现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我们可以拿一个同时代的诗人来做一个比较: 边界望乡(节选) 洛 夫 雾在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严重的内伤 这是洛夫1979年和余光中一起到深圳落马洲边界,眺望大陆所作。

我们看看这其中的那种对于意象的选取——很注重一种感觉化的东西,而将一种外向的形象放弃了。

我并没有强调说这样一种纯感觉化的东西不好,诗本来应该就是感觉化的东西,但是朦胧的表现力只是局限在特定的审美背景下,但是形象化的表现力却可以时刻保持着一种很先锋的状态。

1、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艾青诗作中对于线条感的把握: 线条是画面的基本构成要素,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由单一的和复杂的线条所构成。

而对于线条的把握是一个画师最基本的技能,艾青在这样的技能方面掌握的很到位。

我们来看《透明的夜》中的几处场景: 酒徒们,走向村边 进入了一道灯光敞开的门, 以及《芦笛》里面的: 由玛格丽特震颤的褪了脂粉的唇边 吐出的堇色的故事

和 向灼肉的火焰里伸进我的手去! 在黑夜里面“门”的意象是很不好构建的,如果只是很单纯的写门,那么一个很具象征意味的意象就会只限制于纸张与文字。

是在这里作者却用一束由深处打出来的光反衬出了这样的一个“门”。

这个光影的对比只是一个很粗略的线条构造,所以在“门”背后作者连续列举出了“血的气息,肉的堆,牛皮的,热的腥酸……”这四组形象。

这四组构型的事物似乎是具体的,但是却又是抽象的——气息与腥酸。

这样一种人本性的形容体,在门的粗线条的包容下边的很浅显了。

同时一股粗线条的架构,使得后面的细处描写也变得更加细致。

同样的,“唇”线条的效果和“门”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它是作为组形象堆砌中的一个很小的点。

但是艾青在这个小点上的处理也是很巧妙的。

这应该是个很细微的细节,但是作为画家的笔应该能够在细微的地方体现出更广阔的含义——这不是一般的嘴唇,是一个退色的。

那么想象一下:当初是唇色鲜艳的时候,嘴唇的边线当然是由填充的颜色来反衬,但是现在填充的色彩被淡化了,所以边线显得格外的突出,这样的一种反差直接可以让人联想的更加广泛,几乎可以从一个小点衍生出一部小说来。

这就是线条的魅力。

接下来的这个线条感更绝:火焰。

这应该是一个无形的形象,但是这样一个跳跃的,变形的线体,在表现的时候只能用相关的事物相结合——这似乎又是和第一个“门”的效果一样,只不过恰恰相反。

火焰在变化的过程中总会最终到达上面所架的炙肉,这样子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在这样一个空白的封闭空间中,火焰的形状即便继续变换着也不会变的抽象了。

总结一下,艾青在对于线条的处理上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用粗线条搭建整体的效果,在从细处的线条体现色差,最后就是面对无法用单一语言表现的意象时就利用另外一种封闭线体来描述。

2、其次我们来看看艾青对于色彩的选取: 印象派画家在画面中对于色彩的分布有着独特的严谨的处理,他们基本上是将光线分解成单一的原色,然后再在每一处细微的方格加以填充,最后得出了一种光线无色差的立体感。

艾青在诗歌语言上也在寻找这样一种很微妙的视觉感,但是诗歌文字的局限性给这样的一种理想的表现带来了困难。

因为不可能过于细密的在字里行间描述色彩,只能在大的线条下把这种光的色差表现出来。

先来看看我们上一点中提到的“门”的那部分。

光线是从门的里面打出来的——这样光的强弱感就被一个色差表现出来了。

因为“门”的粗线条使得这样一个很强烈的光线背景被削弱成一个散的全景化的效果。

整个画面都变得立体,不仅是线条被光线托显得立体,光...

古代诗词大全 不要太长

都是有关爱情的,你可以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三五七言诗》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求凰》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郑愁予《赋别》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李白《三五七言》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曹植《明月上高楼》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纳兰公子《虞美人》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席慕容《一棵开花的书》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陈衡恪《题春绮遗像》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徐干《室思》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倩《千秋岁》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直到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深知身在情常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纳兰公子《摊破碗细沙》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张可久《塞鸿秋》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徐再思《折桂令》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李冠《蝶恋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江城子》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诗经唐风绸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文廷式《蝶恋花》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曹雪芹《枉凝眉》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况周颐《减字浣溪沙》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欧阳修《玉楼春》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可怜无定河边骨,又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摸鱼儿》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温庭钧《更漏子三首其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苏武《结发为夫妻》寻好梦,梦难成。

况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帘儿滴到明。

——聂胜琼《鹧鸪天》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柳永《昼夜乐》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清新的相遇。

——席慕容《印记》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范成大《车遥遥篇》鱼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戴叔伦《相思曲》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顾夏《诉衷情》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乐婉《卜算子》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居易《浪淘沙》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邵瑞鹏《蝶恋花》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玉楼春》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金银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曹雪芹《终身误》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周邦彦《玉楼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曹雪芹《红豆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冯小青《怨》钟情怕到相思路。

盼长堤,草尽红心。

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朱彝尊《高阳台》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寄人》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有关海子的生平简历及诗歌背景

海子 百科名片 海子海子在农村长大。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1989年3月24日(他生日这一天)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

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中文名: 查海生 别名: 海子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安徽省怀宁县 出生日期: 1964年3月24日 逝世日期: 1989年3月24日 职业: 诗人,教师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法律系 代表作品: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五月的麦地》,《四姐妹》 目录 出生日期之谜 简介成就 创作初期 荣誉 爱情波折 自杀原因众说纷纭 朱大可说法 西川说法 死亡带来的震撼 相关分析 海子遗言 海子之死的评价 出版诗集 部分诗歌 经典诗句 海子小说 纪念海子出生日期之谜 简介 成就 创作初期 荣誉 爱情波折 自杀原因 众说纷纭 朱大可说法 西川说法 死亡带来的震撼 相关分析 海子遗言 海子之死的评价 出版诗集 部分诗歌经典诗句海子小说纪念海子展开 编辑本段出生日期之谜 海子在1989年3月26日辞世。

但关于海子的出生日期有很多不一样的说法 : 1 、 根据西川的《海子全集》后记中“海子生于4月2日,白羊星座”不知道根据什么。

2 、余徐刚的《海子传》中有这样一段话“1964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公历3月26)中午……” 3 、燎原在《海子评传》中说过农历二月十九,也就是公历的4月1日 4、 在海子诗中 《河流》后记《源头和鸟》中特别提到写作时间 “3月13日生辰”, 1984年的3月13日是农历二月十一日,推算也就是1964年3月24日,这个 比较可信,经海子母亲回忆。

“生日忌日一天” “愚人节出生的小孩” 等话很可能是误判. 以上内容见边建松《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江苏文艺出版社)一书。

编辑本段简介 成就 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

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 海子20年祭的图片 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

从1982年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

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

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

创作初期 海子在创作初期受朦胧诗人江河,特别是杨炼的影响,形成了诗歌创作的方向之一“史诗”的创作。

这些长诗创作,虽然评论界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其宏深的文化背景、宏大的艺术结构,还是其鲜活的奇崛的语言,都显示了海子的诗歌天才,对于这些巨构的解读,将使海子杰出的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形象日益突显出来。

但受到读者普遍欢迎的是海子的抒情短诗。

这些抒情短诗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最为触目惊心的是海子对生命存在的那种锥心泣血的体验和对太阳、河流、草原、大地、历史这些本原意象的痴迷。

在海子的诗里,有对珍贵的人间生活的眷恋,有对“幽深而神秘”的存在的沉思,有对爱情来临的幸福礼赞,也有对失去爱情时的痛苦凭吊。

当阅读《活在珍贵的人间》、《你的手》、《写给脖子上的菩萨》、《草原上》、《海子小夜曲》时,那些热烈而汹涌的诗情就扑面而来。

但这似乎还不是海子诗歌最动人的地方,要体会海子最具个性和才情的诗歌内涵,就需要阅读《亚洲铜》、《麦地》、《麦地与诗人》、《五月的麦地》、《祖国》、《黎明》等诗。

编辑本段荣誉 因其诗歌的杰出成绩,海子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2001年4月28日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2001年,其被广为传诵的明快亲切的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高中语文课本;2003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入另一篇经典代表作《麦地》;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而跻身于几十位中外名家的名作之中。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

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和“麦子”意象系统

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编辑本段爱情波折 根本上来说海子一生爱过7个女子

他第一个所爱的女性是生养他的母亲操采菊,自...

求诗歌或生平事迹

一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阐述了一代词帝的兴衰荣辱,他一心潜没于诗词文学的深海。

对于身为一个皇家的他,他从无鹤立群雄当皇帝的心思。

然而,历史总喜欢开这样那样的玩笑:在南唐王朝皇帝的继承人中,当时的中主李璟在烈祖李昪灵位前发过誓言“兄终弟及”,即把皇位传给其弟景遂,但因为李煜的哥哥弘翼即李璟的长子当时立下了战功,就立弘翼为太子了,“兄终弟及”的事就多年未提了。

但是李煜的哥哥弘翼与其父李璟是有天壤之别的性格的,弘翼为人果断刚毅,权力欲极强,所以总会让正在当皇帝的李璟不满意,李璟呢便又想起兄终弟及的事情。

李弘翼担心父亲尊照誓言将皇位传给叔父,便秘密的将自己的叔父景遂给杀了,尽管如此李弘冀还是没能当上皇帝。

为什么呢,因为历史毕竟是历史一门心思想做皇帝的他居然在叔父死了之后没几月也跟着去了。

那么我们的主人公李煜就顺应大局接下了这个后唐的烂摊子做起了皇帝。

李煜当了皇帝之后,便给北方的宋朝写了一封《即位上宋太祖表》。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李煜接下来的的确是一个烂摊子,这个同时也表达了他无意做皇帝的窝囊样子。

这个样子在以后的皇帝生涯中也能够体现,因为李煜的优柔寡断放下许多政治错误——该杀的不杀,不该杀的杀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点。

由此可想而知李煜必然将成为后来宋钦宗和宋徽宗那样的俘虏了。

尽管当皇帝的路没有能够走好,而且走得相当糟糕。

但是,他在词中的地位是非凡的。

在亡国之后,他在宋朝的京城大书特书自己的亡国伤感之情,毫不畏惧。

一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豪迈思国之感,开创了词亦可抒情的先河。

同时他的那种爱国之情也被后人称颂至今,一首《虞美人》的春花秋月葬送了一代伟大的词人,但与此同时他也造就了这个悲剧词帝的万古流传。

下面我们就来走进这个词帝的内心世界,用他当年的文字去遐想一代词帝的兴衰荣辱! [编辑本段]李煜其人: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

莲蓬居士。

徐州(今属江苏)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

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

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对后世影响亦大。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由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编辑本段]1.概述 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的李煜能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无奈命运弄人,也是刻于历史卷宗上的亡国之君。

功过事非,已成历史之轨迹……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进贡,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活,风格柔靡,但是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为空虚无奈;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编辑本段]2.生平 李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

”,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

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

毛泽东的诗词或有关长征的作品快!!!!!!!!!!!!!

沁园春 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采桑子 重阳一九二九年十月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 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菩萨蛮 大柏地一九三三年春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上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七律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沁园春 雪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妖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卜算子 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忆是县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人觉得以上几首比较脍炙人口更详细的可以去这个网址再看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674625.html

中国的经典诗词有哪些?

入不言兮出不辞, 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从此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益《写情》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性德《浣溪沙》君生吾未生, 吾生君已老, 恨生不相时, 日日与君好。

《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刘向《越人歌》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严蕊《卜算子》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王国维《蝶恋花》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生平,诗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