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关于天坛的四句古诗有哪些?



1、《天坛》——宋代 陈洵直峰顶侵云法象寒,远游虚唱肃天官。松吟泉漱人仙去,犹想箫声落旧坛。2、《游天坛杂诗》——金代 元好问湍声汹汹落悬崖,见说蛟龙擘石开。安得天瓢一翻倒,蹑云平下看风雷。3、《天

1、《天坛》——宋代 陈洵直

峰顶侵云法象寒,远游虚唱肃天官。

松吟泉漱人仙去,犹想箫声落旧坛。

2、《游天坛杂诗》——金代 元好问

湍声汹汹落悬崖,见说蛟龙擘石开。

安得天瓢一翻倒,蹑云平下看风雷。

3、《天坛归》——唐代 元稹

为结区中累,因辞洞里花。还来旧城郭,烟火万人家。

4、《天坛上境》——唐代 元稹

野人性僻穷深僻,芸署官闲不似官。万里洞中朝玉帝, 

九光霞外宿天坛。洪涟浩渺东溟曙,白日低回上境寒。 

因为南昌检仙籍,马君家世奉还丹。

1、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3、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4、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丹陛桥相连。

5、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描写北京的诗句

1、《我们的北京》 作者:孟祥忠 北京是一朵日夜盛开的鲜花 我心中的北京美丽如画 北京给我芬芳让我快乐呼吸 我是一只小小的蜜蜂飞向北京 北京是一盏日夜亮着的灯火 它送给我温暖光明让我浑身是劲 热爱北京就是热爱我们的未来 热爱北京就是热爱父老乡亲 我心中永远有北京 我永远也不会迷失方向 北京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 北京是我血液里的故乡 北京是最干净的地方 谁也不可以把它弄脏 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飘扬 人民大会堂是名符其实的天堂 北京让我笑咪咪 北京让我泪如雨下 高喊一声我们的北京 我们的北京美丽如画 2、《北京,北京,引领世界的中心》 作者:纳容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 中华儿女披荆斩棘, 一路气宇轩昂! 井冈,延安太行, 望星空,炎黄英雄; 天地伴日月长,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北京,北京, 引领世界的中心, 扎根东方。

改革开放, 不结盟不拉邦。

放眼天下, 一带一路大国担当! 重知识科技, 民富国强。

天眼探宇宙, 为人类拓土开疆! 南极,北极, 皆为人类避暑山庄。

东方,西方, 同为人类共同家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平,和谐,和睦, 少了那叽叽喳喳! 天上人间人民处处安康! 3、《走在北京路上》 作者:浩仁 走在北京路上 不小心,不小心的 跌落在宋代的小径上 石子铺的小路 整齐整齐的码着 一粒不落 好像都着急地赶着去 抗金的前线 我只是在想 也许,下一点点就到了唐代 也许,上一点点该是元代 也许,历史的灰尘 走在北京路上 不小心,不小心的 跌进宋词的屐痕深处 4、《我爱北京天安门》 作者:赵琼 我始终坚信有一只鹰 在我目光不能触及的长天 翱翔与此同时 我还坚信有一朵花 正仰望着鹰与太阳 在大山深处的一个缝隙里 尽情地吐露着自己的芬芳 在鹰与花看不到的地方 有一缕风 轻拂着一朵带种的绒毛 不厌其烦地为它找寻 回家的路标 苍鹰翻飞影如耕犁 让种子和汗珠落地生根 此刻 我与几万个并不相识的人头麇集 在北京天安门这偌大的广场 与一位伟人的肖像一起 凝视着一尊 矗立在空中的石碑 凝视着无数的鸽子 将风剪裁成无数 若血的红旗或火炬 5、《北京》 作者:明明如月 我只在地图上看到过北京 看不到身处的村庄 比例不同,手指之间的距离也不同 我只在教课书上看到过北京的 天安门城楼,天坛和故宫 胸中的雄壮,陡然而生 我只在匆匆别过的高铁上瞥见过北京 一次一次刷新的速度,速度缩短距离 却无法缩短我与北京之间的路程 我站在的地方,枫叶的红 不是秋天的红,是北京的红 是我澎湃的热血,于祖国的怀抱中万马奔腾 身处边疆的每股血流,都暗潮涌动 涌向我砰砰直跳的心脏。

我也是其中的一股 流入向往的北京 在祖国的大地上日夜兼程,红旗飘过 我全身一片红,不是北京的红 是秋天的红

乾隆为中国古代历史做出了哪些贡献?

1、戡乱边疆 乾隆三十六年,大、小金川土司索诺木朋楚克、僧格桑分别攻掠附近土司,乾隆帝决定再度出兵。

清军取各个击破之策,先尽全力攻打小金川。

乾隆三十八年春,清军转向进攻大金川。

其后,指挥作战的温福腐朽无能,清军遭到严重失败。

乾隆帝又任命阿桂为定西将军,调集军队,重新组织进攻。

经过两年的战斗,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底,始将大金川最后平定。

2、普免钱粮 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执政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据统计乾隆时期蠲免了正额赋银两亿两,加上历年“灾蠲”等的一亿多两,共计三亿两以上。

3、乾隆重视京师文化。

体现在:一是编绘《京城全图》;二是于敏中等奉敕撰《日下旧闻考》,共160卷,为北京历史文献集大成之作;三是编修《国朝宫史》,对宫廷的历史、建筑、文化、典制等做了载述。

4、兴修水利 乾隆帝关心水利建设。

下令完成的水利工程,较大的有:河南至商丘黄河河堤新筑170余里,清口及江南运河疏浚,江南淮阳运河挑浚,清河千里堤岸培筑。

此外,在他关心下,修了江苏宝山至金山242里长的块石篓塘和浙江金山至杭县500里海塘。

这些水利工程起了防洪、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

5、建筑艺术 在建筑艺术方面,弘历在北京及京畿保护、扩修、兴建的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避暑山庄暨外八庙和木兰围场等,其中清漪园改瓮山为万寿山,上建大报恩延寿寺(排云殿),又建佛香阁。

...

清朝的乾隆帝究竟有多伟大,他做出的这些历史功绩超越

虽然对于这位乾隆皇帝,历来对他都是褒贬不一的,但作为康熙皇帝都看重的接班人,也从侧面证明了他是个很聪明也很有本事的皇帝了。

乾隆是清朝皇帝中最长寿的皇帝,也是实际掌权时间最长久的皇帝,在他掌权期间,清朝的领土疆域面积更是达到了巅峰。

虽然他晚年自诩的“十全老人”的称号一直不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但无可否认,乾隆的功绩即便是比起他的祖父康熙皇帝来也不遑多让的。

乾隆皇帝所做出的主要功绩归纳起来,总共有八件:乾隆皇帝的第一件功绩是编修文化典籍。

如果说康熙帝是一位学习型皇帝,雍正帝是一位改革型皇帝,那么乾隆帝就是一位文化型的皇帝了。

据了解,乾隆在文治方面做的事情很多。

一是主持纂修《四库全书》。

史载《四库全书》的编纂校订直到五十八年(1793年)才告结束,参与者前后4186人,时间长达20年。

虽然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毁灭篡改了不少宝贵的文献古籍,使不少文化瑰宝从此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但不可否认,若是没有乾隆集中全国的力量,对各地图书典籍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地清理,选择重要的刻本、抄本,缮录采入《四库全书》,恐怕在历史长河中会有更多更大量的书籍因天灾人祸而被毁灭。

二是编修了包含满、藏、蒙、回、汉五种语言民族语言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

三是编绘《京城全图》。

四是北京历史文献集大成之作《日下旧闻考》,共160卷。

五是编修《国朝宫史》,对宫廷的历史、建筑、文化、典制等做了载述。

乾隆召见外国使节乾隆皇帝的第二件功绩是维护、兴建皇家园林。

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护、维修、兴建的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等,直到现在还是北京著名景点。

乾隆皇帝的第三件功绩是贡献诗文才华。

乾隆帝其实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擅书画,兼长诗文,算得上是一位非凡的文学家、语言学家。

共有书法作品1350余篇,还有《清高宗圣训》300卷。

另外,乾隆还尤喜爱作诗。

他的御制诗集很多,在登极做皇帝前就有《乐善堂全集》,禅位后有《御制诗余集》,凡750首。

而他在位期间写的《御制诗集》就更多了,共有5集434卷。

据统计,这本《御制诗集》其初集4166首,二集8484首,三集11519首,四集9902首,五集7792首,共计41863首。

加上他做皇帝前和退位后写的诗,乾隆的诗达到了恐怖的42613首。

要知道,《全唐诗》即便收录了有唐一代的2200多位诗人的作品,全书也才48000多首而已。

当然,也有人会说,乾隆帝的诗有数量没质量,毕竟四万多首诗没一首能传世的佳作,但不可否认,乾隆帝即便不是一个有才华的诗人皇帝,但也绝对是最勤奋的诗人皇帝。

毕竟乾隆帝作为一个业余的诗人,却能在做好皇帝之余,坚持每天做几首诗,以一己之力,诗作数量与流传下来的全唐诗相仿佛,其数量之多、创作之勤,令人敬佩(当然,其中有一些诗为他人代笔)。

乾隆皇帝的第四件功绩是蠲免天下钱粮。

史载,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几次下令蠲免全国钱粮。

据统计,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庆元年,曾先后五次普免全国一年的钱粮,三次免除江南漕粮(其中一次为400万石米),累计蠲免赋银2万万两,约相当于当时5年全国财赋的总收入,也跟后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战争赔款一样多。

可以说,乾隆帝当时蠲免全国钱粮的举措,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其次数之多,地域之广,数量之大,效果之好,在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中,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乾隆皇帝的第五件功绩是统一整个新疆

北京内城南面西为“宣武门”,标榜皇帝“宣武”。

明清28位皇帝,真正称得上“宣武”的,明朝有洪武、永乐,清朝则有太祖、太宗、康熙、乾隆。

乾隆不仅“崇文”,而且“宣武”。

他的武功之一是用兵西陲,巩固新疆。

在北疆,两次平准噶尔,使土尔扈特部回归,基本上解决了北疆的问题。

随后,乾隆皇帝平定西藏大小和卓叛乱,完善治理西藏,巩固了中国对西藏地方的统治,使西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是乾隆的第六件功绩。

另外,乾隆皇帝的第七件功绩是修砌浙江海塘。

浙江原有的柴塘、土塘,经不住海潮的冲击。

乾隆命拨银两将柴塘改为石塘。

共修建石砌海塘4000余丈,加强了这一地区抗御海潮侵袭的能力

乾隆皇帝的第八件功绩是实现了中华各族的大一统。

在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已经历了“三祖三宗”——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圣祖康熙和太宗皇太极、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六代,而乾隆帝则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乾隆在其祖宗既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并开拓了中国的疆域版图,维护并加强了中华的多民族统一。

乾隆时的中国疆域,东起大海,西达葱岭,南极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

清乾隆时的人口达3亿。

若不是后来清朝皇帝能力越来越差,导致国家逐渐没落,那么现在中国疆域面积肯定不比俄罗斯小,依然还能是世界第一的。

乾隆大阅兵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但抛却我们的有色眼镜,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中的人物,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位乾隆皇帝,还原历史真相,无疑是我们应该做的。

古代皇宫里的什么亭台楼阁。

古代宫廷建筑,以故宫最为典型。

◆故宫有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外朝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武英殿、内务府◆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和东西六宫。

西六宫:太极殿、永寿宫、咸安宫、储秀宫、体和殿东六宫:钟粹宫、景阳宫、延禧宫、永和宫、景仁宫◆其他区域建筑:慈宁宫、养心殿和御膳房。

关于中国历代皇宫建筑,可查阅考资料(百度文库专题介绍)你所提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名字,有些不仅皇家有,私家园林也有,名目繁多,如宫、殿、楼、阁、亭、台、轩、榭、斋、坛、台、廊等。

以下选主要的详解如下:【宫】"宫"在中国,古已有之。

《尔雅·释宫》指出:"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可见古代的"宫"与"室"是相互通用的。

秦以后,"宫"逐渐成为封建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专用建筑,而且建造的规模越来越大。

据记载,秦代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

汉代未央宫,周围长约11公里,宫内台殿共43座,可见规模之宏大。

中国现存的明、清皇宫--北京紫禁城,占地72万余平方米,宫内亭台楼阁,殿宇台池密布,共有9900多间,是世界上现存最宏伟的皇宫。

历代的皇宫都建造得像独立的小城,故又称宫城。

可见,这里的"宫"就是指的整个皇宫。

外国人把颐和园译作"夏宫",这也是贴切的。

此外,还有西安华清池、承德避暑山庄等都是封建帝王游乐之场所,又称"行宫"。

为帝王祭祀所用的建筑群称作"斋宫"。

北京天坛里就有一座著名的"斋宫"。

宫中有"宫",指的是单一建筑,例如北京故宫里皇帝居住的地方叫"乾清官",皇后居住的称"坤宁宫",后妃居住的就是东西六宫。

此外,帝王死后就被埋进地宫。

可见,这种"宫"的含义便是指皇家寝处的宫室了。

"宫"在宗教建筑里指的是规模宏大的寺庙,例如拉萨的布达拉宫、北京的雍和宫。

道教的"三清宫"是供奉"神仙"的建筑。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宫"几乎都被皇家和宗教所占有。

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了,古代遗留给后代众多的"宫",已成了广大群众参观游览的名胜,全国各地还命名或新建了一批宫式建筑,例如北京的太庙,解放后被命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北京西长安街上新建了式样新颖的民族文化宫。

全国各地还兴建了一批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少年宫,作为中国工人、青少年学习文化和娱乐的场所。

【殿】殿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类单一建筑,一般称为"大殿",又因建造在建筑群中轴线上,故又名"正殿"。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宫殿的建筑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

"大殿"是建筑群中规格最高的,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最高权力。

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庙里的"天贶殿"为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三大殿。

其中的太和殿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华丽的一殿,宽11间,进深5间,共55间,采用传统的重檐庑殿大屋顶,全用金黄色的琉璃瓦铺设。

大屋顶前后,左右建成一定的坡度,正脊平直雄伟,四条垂脊成弧形,微微向四角翘起,构成了优美的空间造型。

无论是正脊垂脊或是岔脊,均有一列整齐的"吻兽"装饰(详见"吻兽"一节),为大殿增添了神话色彩。

大殿内金碧辉煌,殿中摆着金漆雕龙宝座,宝座四周有高大的蟠龙金拄。

殿顶的天花板上绘龙戏珠色彩缤纷。

殿顶正中置有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

太和殿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大典、颁发重要诏书等活动的场所,可谓集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大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作。

中国其他大殿则作为皇家祭祀之场所。

例如泰山岱庙的天贶殿是帝王祭祀泰山之神的场所;北京天坛里的"祈年殿"造型奇特,是明、清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地;天安门东侧太庙里有一座大殿是帝王祭祀祖宗的家庙。

可见,中国古代的"大殿"几乎都被皇家独占了。

【楼】楼是两层以上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楼的历史相当久远,战国以后,已出现了"重屋"楼,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楼房。

建在园林里的楼一般用作观赏风景。

正如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登鹤雀楼》诗句所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建在住宅中的楼一般当作书房或卧室。

中国古代的城镇一般都建有钟楼和鼓楼,采用琉璃瓦顶的重檐歇山形式,四周有回廊,外檐均饰有斗拱。

钟鼓楼用于古代报时,所谓"晨钟暮鼓"即早晨打钟开城门,晚上击鼓关城门。

北京在明、清时代,每个城门外都有一座箭楼(现存正阳门和德胜门两座);另外还有角楼,北京内城东南角楼,是北京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角楼,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代建楼技术高超,很多结构复杂的多层楼全用木材作骨架,用斗拱连结,不用一根金属钉。

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都是中国古代高楼的杰作,历来为人们所神往。

【阁】阁的建筑形式与楼有些接近,其正面是门和窗,其余三面都为实墙,四周通常设隔扇或栏杆回廊。

中国古代的阁是用来收藏贵重文物的。

例如北京故宫里的"文渊阁"就是收藏国家图书的。

山东曲阜孔庙里的奎文阁专门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孔庙的书籍、墨迹。

浙江宁波的"天一阁"是中国古代私人书籍收藏的最大图书馆。

较大寺...

乾隆皇帝算得上好皇帝吗

从历史角度来说,不算第一,在位期间养出了以大贪官和珅为首的一系列贪官第二,大兴文字狱,禁锢人们的思想第三,好大喜功,兴修皇家园林,多次下江南,浪费民脂民膏第四,固步自封,使得中国没能赶上世界发展的浪潮乾隆在位期间平定周边也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康熙和雍正搞掉了难搞的家伙,算是捡现成的,至于《四库全书》究竟是保存了我国文化,还是阉割了我国文化就见仁见智了

外国诗歌《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首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

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汉语拼音并列表示。

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

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

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

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

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

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

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据近年来媒体报导,《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三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

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隶属江苏省扬州市的仪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

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

该曲当年由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了唱片,于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

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

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

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

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中秋节的传说、来历、习俗

1 中秋节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

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

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

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

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

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

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

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

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

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

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

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

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

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

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

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

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

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

古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古人怎样过中秋(三)“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实际上,“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绝不能少。

西瓜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古人过中秋必做的十件事是什么? 〔吃月饼〕 《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燃灯〕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玩兔儿爷〕 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作太阴君的。

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

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

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

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

台湾有句俗语“偷著葱,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吃鸭〕 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

南京的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

〔吃田螺〕 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

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

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摘自《新京报》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扩展资料中秋节是中国的民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在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秋节...

关于玉的文章

国人与玉玉,都是古老的。

世界上最精彩的玉,产于新疆和阗。

凝固的玉的龙脉,在大山的腹中,深藏了亿万年。

这玉的龙脉是大自然最精彩的结晶。

随着天地沧桑,一部分玉的龙脉破山而出,裸露于天地风雨冰雪之间,又呈现出别一种玉的资质。

经历了风刀霜剑的挥斫,一部分玉滚落在山涧、河流之中,这玉是一大群星星般的魂魄,人们称之为“仔玉”。

这玉是玉的龙脉的孙儿,最具生命力量又历经磨砺。

这玉彻心彻骨地和光同尘,与风雨雷电,水火冰雪,相亲相融,是真正承受了天地灵气的人间精魂。

玉是大自然对于人类最美好的馈赠,可惜只有中国人对它怦然心动,因为只有中国人发觉了玉的美好,而且倾心倾情。

玉,来到人间,便分成了古玉和新玉。

一是因为玉来到人间有先后,更因为人间爱把玉琢刻雕镂,而这琢刻雕镂也有年代的先后。

于是在大自然中不分古今的玉,在人间被分出了今古。

然而古毕竟太古老了,也因此越是久远年代被琢刻的玉,越让人心向往之。

与瓷器广为盛赞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器不同,可这三代是夏商周三代。

只一点,便见出了玉的朦胧美意、天空海阔。

我见过夏商周一片片冰雪般排开的玉铖、玉斧,和铖斧之上用一堆堆岁月研磨出来的木木讷讷的孔,至今可以想见我们祖先的手泽和心痕。

岁月无所谓长短,人生也无谓长短。

为着一个寄托,向着一个目标,耗尽性命,过尽岁月,生命可以见出它的永久,岁月可以不见了今古。

玉,让人无限敬仰我们的祖先。

在熙攘匆忙的日子的缝隙,在一些路边的小摊上,弯腰挑出一个毫不起眼的远古小小的带孔的玉片,妙处难与君说。

而这难与君说的妙处,却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已藏得太久。

生成了亿万年的玉,遇到了中国人之后,才变成了通灵宝玉。

而具有人类所有的美好品性的中国人,把玉看作了民族的精魂。

因为玉也具备了人类所向往的所有的美好的品性,温文、宁静、含蓄、纯净、坚贞和正气。

“君子比德于玉”,是中国人一句古训,是中国人与玉一见倾心的真情流泻。

中国人活着,像玉一样,去世了,最神圣的悼念,也是“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玉最让人称道的品质还在于玉永远不折不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玉最让中国人感动的品性。

玉碎了,碎了还是玉!中国人把玉看作了民族魂,近百年不折不挠奋斗,中国人有的就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维持着自己的尊严。

具有玉的精神的中国人,是永远也不可战胜的。

(中国人活着,像玉一样,去世了,最神圣的悼念,也是“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玉最让人称道的品质还在于玉永远不折不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玉最让中国人感动的品性。

玉碎了,碎了还是玉!中国人把玉看作了民族魂,近百年不折不挠奋斗,中国人有的就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维持着自己的尊严。

具有玉的精神的中国人,是永远也不可战胜的。

) 中国玉的美学鉴赏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瑰丽、高尚、坚贞、圣洁。

几千年来人们敬玉、爱玉、赏玉、戴玉、玩玉、藏玉,人们对玉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玉的美。

有理由认为玉美学是玉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是由于玉的美才与石的分化。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者。

”杨伯达先生文称“好看的美的石头,这就是玉”。

对玉的丰富的美学要素的发现和相关神话传说配合使玉实现第二次分化,从装饰品成为神器、礼器。

因此玉美学受到广泛重视得到充分发展。

我国在汉以前重视玉的质地美。

在百家争鸣的文化争议中玉色美渐为人知,东汉王逸提出赤、黄、白、黑四色的审美标准,发展了孔子“孚尹旁达”的色彩主张,从而也挑起玉美学中德符关系的争议(玉符—玉色也)西汉刘向提出玉有六美。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历史上对玉的审美方针是“首德次符”。

随着玉文化的发展,惟重玉色的人不断增加。

根据德符并重的原则笔者文中提出对玉之六美的粗浅认识,从玉的美学特征和审美要素及其受控因素等方面谈了对玉美学的学习心得。

如有不妥处敬请指正。

中国玉从古至今都有广义的概念——“玉,石之美者”(东汉许慎)。

符合工艺要求的玉器材料(栾秉墩·1985)而西方现代宝石中只承认软玉和硬玉。

玉文化中涉及的玉是广义的涵盖。

但不能不承认古玉之美还是以软玉(和阗玉)为重要载体的。

而硬玉—翡翠在中国还是明清及以后的时期里展现的。

一、玉质美 软玉以质地细腻、致密、纯净为特征。

质地美在历史上是最早被认定的,如汉以前重视质地美,孔子提出的玉德美多数是对玉的质地特征进行拟人化的思维结果。

古称:“美玉无瑕,白璧无瑕”表明玉是质地细腻,纯净,无暇之美。

可概括表述如下。

1、“坚缜细腻”之美 玉料质地坚硬缜密,细致而滋润,细粒致密岩石经磨蚀后表面显滑润。

故称,“坚缜细腻”之美。

此处之坚硬是将玉与彩石比较的结果。

2、“温润以泽”之美玉料滚石、卵石呈致密块状,表面为矿物的断口显强油脂光泽,在加上磨蚀成光滑曲面,故呈“温润以泽”之美。

3、“无瑕之美”和阗白玉为单一透闪石矿物组成,无杂质,故显“美玉无瑕,白玉无瑕”之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关于天坛的四句古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