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武亦姝说的江南的诗词 中国诗词大会谁最厉害



《中国诗词大会》中最厉害的是: 总冠军 武亦姝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最后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

中国诗词大会》中最厉害的是: 总冠军 武亦姝

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最后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节目在收获高收视的同时也在网络上赢得非常高关注,除了武亦姝的表现外,节目中所呈现的优美诗句和专家们的解读,引发网友大量热议。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上,来自上海名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美少女武亦姝夺冠。其实,这场比赛中其他选手都很强,女博士陈更更是已经担任过几期擂主。不过,由于比赛题型并不局限于记忆类的填空选择,而是从历史社会、生活等层面同时考察选手的综合能力,攻擂者自身知识范围的局限,就成为追逐赛中的致命短板。最终稳定发挥的武亦姝成为最终攻擂者,而在第二轮与百人团的飞花令对决,以及第三轮的擂主决战中,对手的失误也将这个小才女送上了冠军的宝座。

武亦姝是上海复旦附中的一名在读高中生,她的诗词储备量大,让她一战成名的那次飞花令主题字是“月”字,武亦姝说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后,被提醒这句诗重复了。飞花令有时间限制,非常考验参与者的诗词积累和心态。而武亦姝不仅没慌,还微笑着迅速脱口而出《诗经》里《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句诗里包含四个“月”字。在决赛中,她又是9道题无失误打破了自己的纪录,以“酒”为题的飞花令里,她连说三句酒字诗,而并没有要求对手也同样对擂三句,即便如此,最后还是获胜。

武亦姝在赢了《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顿时成为“网红”,不少观众大赞其“腹有诗书气自华”,“喜欢诗词大会的主要原因就是场上的选手都很淡然,心中有诗、爱诗,不为名利。“繁华落幕,速去读书!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我们欣慰,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陈更在诗词大会提到的一句古诗,大概是已知什么什么大,还怜什么什么的

前几天恰好回答了和这个有关的

是不是: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是不是陈更的我不知道,陈更是谁我也不知道,不好意思

之前回答的在这里网页链接

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这么火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自播出以来好评如潮,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被誉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成为年初电视节目中一匹最大的“黑马”。前晚,节目总决赛落下帷幕,“00后”复旦女孩武亦姝不负众望夺得了冠军。综艺和鲜肉霸屏的今天,一档诗词类文化节目为何如此火爆?为此,不少专家从各个角度点评了《中国诗词大会》口碑与收视齐飞的原因。“中国人诗心不死”,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中国诗词大会》专家嘉宾、原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蒙曼认为,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诗词基因还在,一旦有一种形式把它展示出来,就会形成一种喷发。

蒙曼(现场嘉宾)

中国诗词大会打到了鼓点上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几年前曾有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帖称,这两句诗自己特别喜欢,但恨才华不够,希望有人能续写两句。“中国人诗心不死,这就是很好的例证”,蒙曼回忆称,帖子发出后最终有上百万人在跟帖。“从诗经开始,人们非常习惯诗词这种审美方式,愿意用这个来表达感情,虽然这样的文学形式逐渐被放弃了,但是基因还在,《中国诗词大会》打到了鼓点上,一下激发了中国人的诗词基因。”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00后”选手武亦姝也得到了网友大量的关注。在蒙曼看来,武亦姝的走红和诗词大会成功的道理相近,因为他们都激发了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情感共鸣,而并不是因为她夺得了最后的冠军。因为早在节目刚刚播出时,武亦姝凭借强劲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就在“飞花令”环节一战成名。当时的主题字是“月”,武亦姝微笑着将《诗经·豳风·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脱口而出,令大量网友折服其气度和才情,也让不少人高呼,这才是“00后”的正确打开方式。

蒙曼认为,激发人们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感,往往会得到奇迹般的喷发,诗词如此,人亦如此。“我们都喜欢那种国民好闺女形象,谁家里有这么一个姑娘,心里都会觉得特别开心”,蒙曼坦言,“我们心目中对一个女孩不就是这样期盼的吗?希望她很文静,有高雅的品位,学问好,人不做作,落落大方,人淡如菊,中国人对于年轻女性的审美品位,武亦姝都囊括了。”

靳智伟(媒介专家)

文化的痛点常成传播的热点

关于诗或词,中国人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一部中国历史始终伴随着中国的诗歌史。盛世必言诗,“大江东去”形成唐宋诗词创作的顶峰,“红军不怕远征难”体现着当今中国人的豪情;节日必言诗,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入世必言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出世必言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触景时言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情时言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闲适时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媒介专家靳智伟看来,虽然在现代诗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自古当中国人遇到天大的困难或灾难时,甚至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还有诗。

“文化的‘痛点’常常可以转化为传播的‘热点’与多媒体‘槽点’”,靳智伟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民族文化基础,通过电视传播手段,让电视受众以‘会诗’的形式与选手对话,与前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生活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锤炼自己的审美情操”,在靳智伟的眼中,中国古典诗词的多元文化信息,与电视手段的有机结合,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形成了诗样传播调性与多元文化传播形态。“这使得节目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强化哲理的同时没有酸腐的道学气味。”

■第二季亮点

改进赛制

武亦姝若在首季也许走不到最后

赛制的创新性是《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关键之一,它不仅仅可以选拔优胜者,还构成了本节目叙事结构的框架,是节目形成悬念和传播趣味点的重要手段。《中国诗词大会》则以独创形式的赛制结构——“内循环搏击擂台赛”博得了不少观众的眼球。节目通过海选形成现场百人团成员,百人团通过擂主争夺战形成当期擂主,攻擂失败者重新回到百人团。这种循环赛制使得比赛形成富有弹性的趣味结构。对于攻擂的选手来说,题目的难度实际上是把双刃剑。因为高难度的题目可以更多地击败百人团选手获得更高的分值,但也可能将自己打败。低难度的题目自己可以轻松驾驭,但可能无法获得攻擂的分值而导致自我淘汰。这样的场内循环打分结构,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然而,这样的双刃剑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决赛时就产生了爆冷门的情况。当时,李子琳从节目刚开始便像武亦姝一样因出色的诗词储备量和冷静的头脑获得了网友极大的关注。而后,李子琳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一直杀到决赛,却被在最后一期节目中首次攻擂的殷怡航击败屈居亚军。第一季结束后,很多观众感到大赛的赛制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因此最后的选手获胜名次难以服众。因此,第二季将赛制修改成积分制,比赛一共十场,前九场是通常的比赛,最后一场即第十场则是让前九场表现较优的守擂者、攻擂者和挑战者集中起来同场较量,然后决出整个大赛的获胜名次。之前,武亦姝被百人团突围而出的李宜辛刷下,原本很难再战,新的赛制成就了节目的同时也成就了武亦姝。

新增环节

“飞花令”强势圈粉无数

除积分制外,第二季节目新增的“飞花令”等环节更是让今天的年轻观众大开眼界:原来今天玩的“空当接龙”的游戏结构,中国古代早已成型且玩得如此高雅。

“飞花令”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高频字,在场上选手完成答题后,由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成绩的第一名,来到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飞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间的对抗,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飞花令”的竞赛感很强,电视观赏性很高。(韩英楠)

武亦姝会不会成为当代方仲永

原文

2月7日晚上,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完美收官,00后小才女武亦姝华丽夺冠。这个结果没让她的大量粉丝失望,因为武亦姝这个名字,已经刷屏好几天了,短时间内,她积累了成百上千万的粉丝。

武亦姝的火爆堪比去年的洪荒女孩傅园慧,不出意外的话,我相信她会登上今年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元宵节赛诗猜灯谜,小姑娘恰好可以派上用场,央视不会浪费这个精心包装出来的小“网红”的。和傅园慧春晚只打酱油不唱戏不同的是,元宵晚会上,武亦姝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武亦姝出生于2000年,目前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网友纷纷为她的才情与颜值所折服,言称“这个00后美少女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我屮艸芔茻,这真是赤裸裸的意淫呀。小姑娘到底是满足了你们的才华幻想,还是不可告人的性幻想?

武亦姝火了之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一通捧杀。但在看完那场堪称经典的对决赛后,我感觉大家的评价还是有点过誉。首先,作为十六岁的中学生而言,武亦姝的确很有才气,而且诗词储备量让人信服。在飞花令考核那个环节,她在场上自信满满,冷静沉着,收放自如,能看出她有着很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武亦姝的确属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那类小女生。但年龄毕竟摆在那里。在答题过程中,她仍有不少小瑕疵,比如她对北魏诗人陆凯那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解释。视频短片中,武亦姝的解释是“没有什么东西好给你,那我就把江南的一整个春天送给你吧”。这个理解其实是不对的。

当然,一枝春并非一场春。这首诗前两句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里的“一枝春”指的是一支报春的梅花,作者的意思是,他要将一支梅花赠予友人,并非整个春天。当然,从意境上来讲,武亦姝的解释更胜一筹,但原诗如此,过度解读毕竟并不可取。

至于满足了大多数人对古代才女的颜值幻想方面,小姑娘一袭长衣确实很有古典范儿,她不但清新脱俗而且落落大方,却也到不了惊艳的地步。吊诡的是,很多媒体偏偏揪着“惊艳”一词大做文章,反而将其日积月累的诗词修养和由里而外的古典气质弃掷一旁。

整场看下来,与那些所谓的大学著名教授、知名诗歌编辑相比,武亦姝不仅胜在了学识上,还胜在了她对诗词的发自内心的爱和那股不可抵挡的热情上。你会发现:很多顶着教授桂冠的嘉宾的点评,多多少少都有点“伟光正”的成分,有点“于丹”附体的可能,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

只有武亦姝是人诗合一的完美组合。比如从“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这句诗中,她一眼读出了陆游可爱的一面。一个人只有真正爱诗,才能与千年前的作者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如果忽略媒体炒作、节目效果、幕后操作等因素,我们看到的是:一个16岁的高一学生在电视转播众目睽睽之前从容淡定、娓娓道来。在这个应试教育的国度,这个实力,必须加以肯定。

但我不赞成媒体热捧的“颜值爆表”。“颜值爆表”是快餐媒体用来描述所有女性受访对象使用的词汇,这也是多数媒体捧杀、消费网红的惯用伎俩。我承认,武亦姝是学霸,有点漂亮,这些都是无法扼杀的优点,但这些东西都无法支撑她现在获得的高人气。媒体的一味捧杀,到底是福还是祸,现在一切都是未知的。

武亦姝之所以能火,无非满足了大部分人对古典才女的所有幻想。换句话说,她的身上承载了很多人的一种幻想,每个人都想从她身上找到自己最需要的那点东西。于是乎,她成了众人的消费品。当然,这一切都不是她能选择的。怪就怪我们置身的这个大众消费时代。

最后,希望武亦姝小姑娘能顶住诱惑,越学越好,朝着才女+学霸这一完美组合的路上,一路狂飙不打弯。千万别听宋祖英奶奶瞎哔哔,长大后,你千万不要成了宋朝那个“泯然众人矣”的方仲永。

2月7日晚上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到底有多火

鸡年新春,央视强档播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如潮关注,似一股清流注入人们的心田。武亦姝等表现抢眼的选手,瞬间成为最抢眼的“网红”,被网友盛赞“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档节目缘何引发如此关注?热议的背后,我们又该有怎样的思考呢?

《中国诗词大会》前天落幕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

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

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

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

所以无论明天你将回到哪里?

身处何方?

又将展开怎样的人生

不要忘了在这段日子里我们共同体会到的

那份感动、那份沉醉、那份喜悦、那种振奋,

那是你们所绽放出来的光芒,

那也是中国诗词永恒的魅力!

——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结尾时的总结

仿佛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成了一档全民节目,话题屡登热搜榜,引发广泛热议。

关于诗词的讨论,一度成为关注焦点;关于选手的探讨,一度激起轩然大波;关于比赛的热度,一度火热高居不下。

这几天

你肯定被这个姑娘刷屏了↓

就在前天,这档节目刚刚落下帷幕。00后少女武亦姝杀出了神级对手PK的重围,在首轮拿下317的高分后脱颖而出。

紧接着她又在飞花令里滴水不漏,在大学语文老师王子龙手下拿下一城。

而抢答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她反应灵敏,率先拿下五分完胜强敌彭敏,取得了最后的冠军。

她的言谈之中尽是对古诗文的喜爱。

但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认为,武亦姝的走红,反衬了古诗文教育的现状,“因为普遍对古诗文缺乏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出现了这种追捧。”

你和她的16岁差距怎么这么大?

看到这个有才情的妹子,也让不少网友感叹:“想想我的十六岁在干嘛啊……”

别说十六岁背上千首古诗文了,可能很多年轻人连上学时候背过的古诗文都快忘记了。不信,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看到下面这张图,你想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白龙马,蹄儿朝西”

还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怎么样?一下子美多了吧。

央视评论

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赋源远流长,为每个国人所自豪。在五千年文明史中,历代诗人留下了众多为人赞叹的诗句,今天读来亦让人赞叹。然而令人汗颜的是,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饱读诗书的人少了,在网络上吐槽争论的人多了。专注于文化内涵的人少了,重视颜值体型的人多了。

即便开卷有益,带着功利目的去阅读文章的人多了,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去提升文化素养的人少了。步入书店,最显眼的地方往往摆放着成功学、职场技巧、商业推销等书籍,诗词歌赋和传统文化的书籍往往被束之高阁。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近些年,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都曾经引发如潮关注,这都说明公众对传统文化有巨大需求。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的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

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就曾明确提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显而易见,《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恰恰说明了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这几天,网络上的一个帖子突然引发汹涌热议:“有没有一句诗让你觉得是人间绝句?”网友的跟帖汹涌澎湃。有网友表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自己觉得诗句美极了;有网友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脑补画面,简直美到哭……;还有网友表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怎么能把战争写得那么豪情扩达又不失美感……一瞬间,帖子的阅读和点赞量数百万计。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我是高中生,写一篇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关于古诗文的正确打开方式的作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自播出以来好评如潮,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被誉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成为年初电视节目中一匹最大的“黑马”。前晚,节目总决赛落下帷幕,“00后”复旦女孩武亦姝不负众望夺得了冠军。综艺和鲜肉霸屏的今天,一档诗词类文化节目为何如此火爆?为此,不少专家从各个角度点评了《中国诗词大会》口碑与收视齐飞的原因。“中国人诗心不死”,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中国诗词大会》专家嘉宾、原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蒙曼认为,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诗词基因还在,一旦有一种形式把它展示出来,就会形成一种喷发。蒙曼(现场嘉宾)中国诗词大会打到了鼓点上“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几年前曾有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帖称,这两句诗自己特别喜欢,但恨才华不够,希望有人能续写两句。“中国人诗心不死,这就是很好的例证”,蒙曼回忆称,帖子发出后最终有上百万人在跟帖。“从诗经开始,人们非常习惯诗词这种审美方式,愿意用这个来表达感情,虽然这样的文学形式逐渐被放弃了,但是基因还在,《中国诗词大会》打到了鼓点上,一下激发了中国人的诗词基因。”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00后”选手武亦姝也得到了网友大量的关注。在蒙曼看来,武亦姝的走红和诗词大会成功的道理相近,因为他们都激发了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情感共鸣,而并不是因为她夺得了最后的冠军。因为早在节目刚刚播出时,武亦姝凭借强劲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就在“飞花令”环节一战成名。当时的主题字是“月”,武亦姝微笑着将《诗经·豳风·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脱口而出,令大量网友折服其气度和才情,也让不少人高呼,这才是“00后”的正确打开方式。蒙曼认为,激发人们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感,往往会得到奇迹般的喷发,诗词如此,人亦如此。“我们都喜欢那种国民好闺女形象,谁家里有这么一个姑娘,心里都会觉得特别开心”,蒙曼坦言,“我们心目中对一个女孩不就是这样期盼的吗?希望她很文静,有高雅的品位,学问好,人不做作,落落大方,人淡如菊,中国人对于年轻女性的审美品位,武亦姝都囊括了。”靳智伟(媒介专家)文化的痛点常成传播的热点关于诗或词,中国人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一部中国历史始终伴随着中国的诗歌史。盛世必言诗,“大江东去”形成唐宋诗词创作的顶峰,“红军不怕远征难”体现着当今中国人的豪情;节日必言诗,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入世必言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出世必言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触景时言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情时言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闲适时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媒介专家靳智伟看来,虽然在现代诗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自古当中国人遇到天大的困难或灾难时,甚至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还有诗。“文化的‘痛点’常常可以转化为传播的‘热点’与多媒体‘槽点’”,靳智伟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民族文化基础,通过电视传播手段,让电视受众以‘会诗’的形式与选手对话,与前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生活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锤炼自己的审美情操”,在靳智伟的眼中,中国古典诗词的多元文化信息,与电视手段的有机结合,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形成了诗样传播调性与多元文化传播形态。“这使得节目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强化哲理的同时没有酸腐的道学气味。”■第二季亮点改进赛制武亦姝若在首季也许走不到最后赛制的创新性是《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关键之一,它不仅仅可以选拔优胜者,还构成了本节目叙事结构的框架,是节目形成悬念和传播趣味点的重要手段。《中国诗词大会》则以独创形式的赛制结构——“内循环搏击擂台赛”博得了不少观众的眼球。节目通过海选形成现场百人团成员,百人团通过擂主争夺战形成当期擂主,攻擂失败者重新回到百人团。这种循环赛制使得比赛形成富有弹性的趣味结构。对于攻擂的选手来说,题目的难度实际上是把双刃剑。因为高难度的题目可以地击败百人团选手获得更高的分值,但也可能将自己打败。低难度的题目自己可以轻松驾驭,但可能无法获得攻擂的分值而导致自我淘汰。这样的场内循环打分结构,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然而,这样的双刃剑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决赛时就产生了爆冷门的情况。当时,李子琳从节目刚开始便像武亦姝一样因出色的诗词储备量和冷静的头脑获得了网友极大的关注。而后,李子琳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一直杀到决赛,却被在最后一期节目中首次攻擂的殷怡航击败屈居亚军。第一季结束后,很多观众感到大赛的赛制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因此最后的选手获胜名次难以服众。因此,第二季将赛制修改成积分制,比赛一共十场,前九场是通常的比赛,最后一场即第十场则是让前九场表现较优的守擂者、攻擂者和挑战者集中起来同场较量,然后决出整个大赛的获胜名次。之前,武亦姝被百人团突围而出的李宜辛刷下,原本很难再战,新的赛制成就了节目的同时也成就了武亦姝。新增环节“飞花令”强势圈粉无数除积分制外,第二季节目新增的“飞花令”等环节更是让今天的年轻观众大开眼界:原来今天玩的“空当接龙”的游戏结构,中国古代早已成型且玩得如此高雅。“飞花令”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高频字,在场上选手完成答题后,由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成绩的第一名,来到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飞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间的对抗,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飞花令”的竞赛感很强,电视观赏性很高。(韩英楠)

“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选自《赠范晔诗》。作者陆凯,朝代南北朝 。全诗如下: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译文: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赏析:

前两句写到了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逢驿使”的“逢”字说明不期然而遇见了驿使,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 想象是多么丰富。 “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武亦姝说的江南的诗词 中国诗词大会谁最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