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词教学中翻译部分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读诗文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1、知作者是必须的。这步赞成。2、读诗文也是必须的。不只要读,而且要背诵。越熟越好。3、至于“明诗意、悟诗情”,感觉可能存在问题。古诗是

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读诗文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

1、知作者是必须的。这步赞成。

2、读诗文也是必须的。不只要读,而且要背诵。越熟越好。

3、至于“明诗意、悟诗情”,感觉可能存在问题。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有时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讽咏、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这要求不仅要对诗歌把握得当,而且要对当时的时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则,谈何明意,更说什么悟情了。当然,有些诗,虽然不能说清楚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读着读着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或许,能明了,就是我们自己对诗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诗在自己身上或生活中的还原和体现罢了!!

4、所以,三四两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钻。为了应试,只要逐字逐句能让学生说出每句诗大体在说什么就够了。

5、背诵再背诵。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其实这是很多大人的经验,小时候读诗,不管读多少都只算是背下来。等长大了,突然哪天脑子里突然浮出这首诗的时候,就能真懂这首诗了。

专家观点:

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语多、意义浓缩性大,要把理解古诗词意思、体会古诗词含义、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为复习重点;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的时代较久远,加之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缺乏知识,因而对古诗词理解与情的体会、感悟自然成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初浅的认为,可以利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读诗(词)句,晓诗(词)意”的模式流程进行古诗词教学,坚持训练学生“查、解、释、换、猜、调、补”的古诗词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品味和实效。

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朗”成为习惯

还清楚地记得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是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入手开始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虽然当时觉得记忆非常困难,但现在回想起来,深深印在脑子里的伟大诗人、词者却恰恰是当时花费大功夫来记忆的。而现在,时过境迁这种做法基本上受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媒创设情景、图画音乐导入等方式。当然这些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内涵,寓教于乐,但的确又是忽略了对诗人、词人的了解程度。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以下好处: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作铺垫(比如《七步诗》)。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释,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大意(比如:《示儿》)。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开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终身习惯之一。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

调、补”成为习惯。

试着新课改下古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值得推广。然而就乡村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讲求实效的还是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1、释——查注释、解注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身边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尝试自己直译诗句,通晓诗句的意思。

2、换——古今词对换。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的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在教学十一册《泊船瓜洲》这首词。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时,让学生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隔开”。于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隔开”,也可解释为“间隔”,两个意思都能表现出京口和瓜洲的距离。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比如在《绝句》一诗中,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应调换为“门泊万里东吴船”,翻译为“门前停泊着行了万里的东吴来的船只。”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如果设有补白的话,学生可能对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名,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不会明白其含义及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里距离近,特别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里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教学要像教学其他诸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一样,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积累古诗词,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我积淀古诗词的能力。

如何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

我的看法: “我的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读诗文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 1、知作者是必须的.这步我赞成. 2、读诗文也是必须的.不只要读,而且要背诵.越熟越好. 3、至于“明诗意、悟诗情”,我感觉可能存在问题.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有时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讽咏、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对诗歌把握得当,而且要对当时的时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则,谈何明意,更说什么悟情了.当然,有些诗,虽然我们不能说清楚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读着读着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或许,我们能明的,就是我们自己对诗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诗在我们身上或生活中的还原和体现罢了! 4、所以,三四两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钻.为了应试,只要逐字逐句能让学生说出每句诗大体在说什么就够了. 5、我的观点就是背诵再背诵.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其实这是很多大人的经验,小时候读诗,不管读多少都只算是背下来.等长大了,突然哪天脑子里突然浮出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就可能真懂这首诗了. 这是个人的浅见. 专家观点: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语多、意义浓缩性大,我们要把理解古诗词意思、体会古诗词含义、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为复习重点;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加之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缺乏知识,因而对古诗词理解与情的体会、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初浅的认为,可以利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读诗(词)句,晓诗(词)意”的模式流程进行古诗词教学,坚持训练学生“查、解、释、换、猜、调、补”的古诗词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品味和实效. 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朗”成为习惯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是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入手开始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虽然当时觉得记忆非常困难,但现在回想起来,深深印在脑子里的伟大诗人、词者却恰恰是当时花费大功夫来记忆的.而现在,时过境迁这种做法基本上受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媒创设情景、图画音乐导入等方式.当然这些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内涵,寓教于乐,但的确又是忽略了对诗人、词人的了解程度.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以下好处: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作铺垫(比如《七步诗》).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释,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大意(比如:《示儿》).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开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终身习惯之一.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调、补”成为习惯. 试着新课改下古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值得推广.然而就我们乡村小学,我认为古诗词教学中,讲求实效的还是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1、释——查注释、解注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身边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尝试自己直译诗句,通晓诗句的意思. 2、换——古今词对换.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我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的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我在教学十一册《泊船瓜洲》这首词.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时,我让学生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隔开”.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隔开”,也可解释为“间隔”,两个意思都能表现出京口和瓜洲的距离.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比如在《绝句》一诗中,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应调换为“门泊万里东吴船”,翻译为“门前停泊着行了万里的东吴来的船只.”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如果设有补白的话,学生可能对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名,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不会明白其含义及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里距离近,特别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里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教学要像教学其他诸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一样,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积累古诗词,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我积淀古诗词的能力.

怎样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用于古诗词教学

初中生学语文有两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学生怕学,老师也怕教。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遵循逐字逐词逐句进行地毯似的讲解,往往效率不高,还肢解了文章的文学性。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模式进行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既解放了教师繁重的教学方式,又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体验,这也正是现代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体现。

我们的小组是以前后两排四个学生组成,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分为1号、2号、3号、4号。1号是学习能力最强的组员,能够担负组织协调和领头示范的任务,是小组长。4号组员则是学习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1号帮助4号,2号帮助3号。这样全班48人就划分成12个小组。这些小组彼此之间都是竞争对手,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发言则是他们取胜的法宝。根据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分出胜负,1号发言四次记一分,2号发言三次记一分,3号发言两次记一分,4号发言一次记一分。其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组内的团结互助精神

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是:铺垫引入,定向导学——朗读指导,读出情韵——准确译文,积累字词——文本分析,质疑问难——延展运用,背诵全文——盘点收获,反馈矫正。下面就这个文言文教学环节谈谈如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一、铺垫引入,定向导学环节

此环节主要是老师巧妙设计导入语,迅速把学生思维拉入课堂,让学生牢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时是检测预习导入,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互助的方式互相检测落实。

二、朗读指导,读出情韵环节

初中文言文所选篇目基本上都是文字优美、凝练,读来韵味无穷的美文。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此环节第一步是自读。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完成后小组内成员互换课本检查,并纠错;第二步是听读。听录音读、或是老师示范读、也可以是学生试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顺读出情韵,根据这三项标准进行评价;第三步是互读。小组成员合作朗读,4号读给1号听,3号读给2号听,纠错后再反过来1号读给4号听,2号读给3号听,其目的是充分发挥优生的示范引领作用,最后小组四人齐读一遍,为小组竞读准备;第四步是竞读。相邻的2个小组进行PK, PK胜利的小组可以得双倍分,再由6个优胜组二次PK,其他小组则是评委,进行点评,评出小组朗读的冠亚季军,也同时评出点评最准确、最精彩的小组给予奖分。这个环节小组间的竞争大,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氛围是热火朝天;第五步是齐读。通过一系列朗读步骤的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全班同学都跃跃欲试,在此紧要处让学生齐读课文,大都能够读得声情并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吟咏、部分学生可以达到熟读成诵。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如朗诵《陋室铭》和《答谢中书书》时,那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无不让全班学生深深陶醉。

三、准确译文,积累字词环节

此环节分三步进行:1、组员根据注解译文,划出不能准确解释的字词句。2、小组合作探究。3、质疑问难,全班交流。

小组竞争机制的制订后,意味着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义务为本小组争光。他们为了能在课堂上好好表现,争取发言的机会,他们就会认真地自学,并找出不能准确解释的的字词句以备交流。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给他们3-5分钟时间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组内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写在小白板上,然后让小组派代表(一般派3号或4号,成绩好的要留在组内答疑。)到其他组求助。这样不但检查了学生自学交流的情况,也让他们在单位时间里更有效率。若有全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组织全班释疑。所有问题解决好后给3-5分钟时间让学生吸收消化这些文言知识。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柏拉图在《柏拉图论教育》中写到“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可见,使知识为学生自己所拥有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四、文本分析,质疑问难环节

在掌握字词,疏通文意,流利朗读的基础上接下来进行的是分析文本,质疑问难。文言文教学中若由老师一个一个问题琐碎地提问和讲解,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个环节老师一般根据对文本的解读,设计三个小组合作探究题。这三个题呈梯度增加难度,是为完成学习目标服务的。让学生从人物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进行探究。此环节分三步完成:先让学生独立思考2至3分钟;然后在学生初步形成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分小组合作交流,此环节时间不限,以学生交流完毕回归座位为依据;最后是在小组热烈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示,展示方式多样,可以是小组集体展示,相邻小组先PK,也可以派代表展示,更可以所有小组用小白板全班展示评比。展示过程中师生要注重评价。

探究环节完成后就让学生质疑问难。在质疑问难中学生不但要进行思考,而且小组成员间要分析综合提炼最有价值的问题。此环节教师要放手学生,相信学生的智慧,这样思维就会在不断的碰撞中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火花。如在学习刘禹锡《陋室铭》时,一个小组就问:“作者在文末肯定无丝竹之乱耳,为何文中又说可以调素琴呢?是否矛盾?”;在学习《明月几时有》后,一个学生质疑:“天上是神仙住的仙境。作者为何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些题一下解决文章主旨。又有在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时,一个小组质疑说:“文章第二段写水,第三段写山,为何第三段中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者是否思维混乱?看,文章章美一下解决。

若学生没有问题,老师也可以指导启发,抛出问题让学生共同解答。在学习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时,老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你欣赏像陶渊明这种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隐士吗?为什么?”这种开放式的问题不仅学生有话可说,更是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观点的时刻,各小组集思广益,见仁见智,纷纷出谋划策,亮出自我。这正好让学生在探讨中从不同角度进行认识,在不同的思维中沉淀自己的思绪,得到启发,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延展运用,背诵全文环节

延展运用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外读本中选一篇相应的文言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较阅读它们的写法、主旨。也可以链接作者相关作品对作者进行探讨等等。

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些记忆方法,交流比较,小组间讨论进行,这个环节同样应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竞赛的场面,允许各种形式的背诵方式,每个小组组员都有相应的背诵分值,如1号1分,2号2分,3号3分,4号4分,在规定的单位时间里小组全部完成背诵任务的人均多奖一分。每当这个时候,老师一声令下,学生都纷纷投入到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在这个刺激而又具有挑战的氛围中完成背诵任务,没有一个学生偷懒一分钟。

六、盘点收获,反馈矫正环节

对课文进行盘点收获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的重要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谈感悟、谈收获、组内分享。然后选取2个小组,所选出的小组就当老师对本课进行总结陈词,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每补充一点就奖该小组一分,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得分,抢分,这个环节促使他们在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讲跟上课堂节奏,还要认真倾听每位发言人的讲话内容,同时回顾了课堂内容,做到课堂上内容当堂温故。

反馈矫正环节就是当堂检测。此环节教师也应努力让学生成为主导者。不再是单一有老师布置、学生完成,而是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编写检测题,小组长把关。文言文一般检测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和理解性背诵。每课书或一个单元学完后,要归纳复习知识点,让学生命题来完成。这些命题在5分钟内完成后上交给对方组进行测试,用命题答题的方式促使他们自觉钻研课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般来说由学生命的题目都能由学生自己答出来,这又充分显示了合作学习的优势,且当堂练习,当堂反馈,快速高效,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了学有所成的成就感。

“教是为了不教。”四人小组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文言文时,完全可以摆脱“填鸭式”的窠臼,不再枯燥,不再单调。让我们以合作学习为线,把学生想象的风筝放飞蓝天;让我们以合作学习为船,把学生的创新思维渡向成功的彼岸;让我们以合作学习为佐料,将文言文这道菜做得“色、香、味”俱全。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批阅学生周记,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汪老师,说句您不要生气的话,我总觉得最近《唐诗宋词》你上得太乏味,总想打瞌睡。《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同学们有很多没有您那样喜欢李白,也难达到您欣赏水平。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敞开心河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我很有些伤感,也有些埋怨。

二: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三: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

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里流动的中华民族的热血。但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来的。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典诗词是“落伍”,跟不上时代。

3、“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但是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的地位,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五册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词, 作为选修教材苏教版《唐宋诗词选读》专题的诗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增进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在《课程标准》)诵读篇目中所占的数量多。《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中要求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诗经》,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约占8—15分。

[案例素材整理]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老师、《滚滚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这种融合是古诗词很容易进入到流行歌坛。

在这方面,专辑《淡淡幽情》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淡淡幽情》是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刘家昌、梁鸿志、黄沾、古月等人作曲,宝丽金唱片公司出版。共收入十二首歌曲:1、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上西楼);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3、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几多愁);4、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芳草无情);5、秦观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清夜悠悠);6、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有谁知我此时情);7、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8、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万叶千声);9、朱淑贞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人约黄昏后);10、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相看泪眼);11、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12、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思君)。从曲目中可以看出,《淡淡幽情》所收12首全部为词,其中五代词3首,宋词9首。而以豪放词著称的苏轼被选入的也不是他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而是《水调歌头·中秋》。

再者除了音乐的融合之外,文字,也就是歌词的融合恐怕更值得我们关注。由于古今语言、音乐的差异,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原来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者整句地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的一道特殊的景观。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字的融合”。例如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

——《新鸳鸯蝴蝶梦》

显而易见,这是以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蓝本的。我们对照李白的原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不难看出,黄安词基本上是李白诗句的沿袭和化用,但二者所表现的主题有了一些变化。李白抒发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而黄安表现的则是现代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今天拥有的爱情观。人们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是把爱情奉为一种信仰和归宿,而是把爱情当作一个驿站,一种缘分,人世悲欢,缘来缘去,好聚好散。新词迎合了现代人的爱情心态,所以尽管在内涵上较原诗单薄了许多,可仍能得到不少现代听众的喜爱。

李修安作词陈富荣作曲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也是一个例子。这歌词是这样的:

是你吧,高高挂在苍穹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多少功名似尘埃。

是我傻,总是在寂寞夜里望,你时圆时缺时迷惘,彷佛告诉我生命本无常。

来吟一首老诗,喝一杯老酒,明月啊,别笑我痴,别笑我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

虽然用李白诗题,而且把李白的原诗嵌入歌词,但它所传达的却不是李白诗的原意。思乡之情在歌词中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陪衬,歌词侧重表现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孤寂感和空虚感。不过,月的意象所负载的内涵与古诗所写的倒不乏相通。我们从字里行间隐约可以感受到李白《月下独酌》、苏轼《水调歌头》的意境。

比如流传颇广陈小奇创作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化用了唐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

我们看它的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却发现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涛声依旧》

可以看出在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仍有《枫桥夜泊》的画面,但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昔日旧情的怅惘,意外重逢的感慨,相忆与期待,思念与无奈,在反复的倾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悱恻缠绵。语言是地道的歌词的语言,句式是地道的歌词的句式,虽然某些表述如“渔火温暖双眼”, “钟声敲打无眠”引入了通感手法而与诗颇为接近,但整体而言则是歌而非诗。

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几乎是《诗经·蒹葭》的白话解释,而《当》的歌词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不以词作者见称,但是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插曲却有非常浓郁的古典诗词意味。比如《在水一方》,这是琼瑶的词、林家庆作曲。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在水一方》这差不多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白话翻译。而《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这我们前面提到过。《当》的歌词是这样的,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你的温柔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

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不能和你分散,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

——《当》

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这类歌词既源自某一首古诗,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

基于以上有关古典元素的流行歌曲素材整理,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做了若干探索和尝试。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 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1,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2,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三、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学习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的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模仿《当》的歌词,把《无题》扩写称一篇抒情散文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以上是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或许在正确理解并践行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3.古诗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古诗教学的常用方法

串讲法。小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困难,需要逐字逐句地串讲,扫除语言障碍。一般词句可启发学生串讲;古诗中的难点,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需要教师串讲。翻译法。一般来说,应采取直译的方法,尽量保持原意和原句结构。这样可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古诗和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具体翻译的方法,有保留法、增补法、图解法、移位法、替换法等等。朗读法。古诗语言的美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所以古诗教学宜采用以朗读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解分析课文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表情地引读课文。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课文,可从词语的上下联系中“发现”某些词语的意义,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和说明。想象法。诗歌是借助想象创作的,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其方法是,让学生把诗的艺术形象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深入体会古诗意境之美。自觉法。对短小浅显的古诗,可采用自觉法,即在教师指点下,让学生自己动眼、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口育心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奥妙。这是培养学生自觉能力的有效方法。一般采用预习、练读、理解、直译、欣赏五个步骤进行教学。

朗读品味。朗读有教师范读,学生个读和师生齐读等。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过程就是鉴赏的过程,朗读的作用不可小觑。它是学习古诗有效的传统好方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要认真朗读品味,走好了这一步,才说得上第二步的分析鉴赏。古诗绝大多数都是合辙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本身具有一种音乐美,那么,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同时,也就受到了如同音乐一般的熏陶。古诗又很讲究音韵的平仄和谐,朗读诗歌时节奏感很强,如同唱歌一样声情并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深情朗读的时候,实际上也就进入了感受鉴赏的阶段。当全班师生都摇头晃脑的朗读、沉浸在诗歌特有的意境中的时候,就说明初步的鉴赏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大家一起来探讨吧。

(一)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指的是以读图为主读诗为辅,读生活贯穿于读图和读诗之中。经过实践,本人发现诗歌从读图入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全诗的内容,更好的领会诗歌的精髓;再以读诗为辅,在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体会用自己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在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家乡话,只要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中的韵味即可。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备一下学生,在必要的时刻还要好好的体验一下农村生活,这样能够在授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二)以演入境

传统教学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诗歌里所写的全部内容,这样的表演注重的是学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学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们知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带着自己的个人体验的,因而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演”应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领会进行表演,从而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表演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学生觉得诗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么学生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回归古代,回归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既然生活在现代,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用现代的元素把诗歌的精华给表现出来呢?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引导学生找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诗歌主旨。这里的“找”不仅是指教师找还指学生的找。

(四)以评促升华

以评促升华主要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对他人的观点、看法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心灵的诉说,而这正好是农村学生的最大弱点,因为他们不会评也不敢评,而这种评也是乡村教师经常忽视的。

(五)以写促悟

所谓“以写促悟”是指教师在授完整首诗歌的时候,给一定的时间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以散文或者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而且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写作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六)以唱促记

学习古诗应要熟读成诵,但如何让学生愿意背且背得快呢?在教学实践中发掘出了以唱促记的方法,就是用唱的方法记住诗歌。古代诗人作诗词本就是吟咏而成的,郭沫若就说过:“中国的旧时对于古诗词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在农村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孩子们只有在课堂上才讲普通话,课外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家乡语,还喜欢用家乡语编写一些脍炙人口的歌谣吟唱,因而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引导孩子们把需要背诵的古诗用本地农村的语言和格调编成可唱的民谣(可以请专门的音乐教师帮助学生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编),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记住诗歌,也能够让学生很好感受诗歌的韵味。

教师应该怎样进行高效的古诗词教学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古诗词试题也是中考和高考中必然会出现的内容.那么我们知道,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境意高远,蕴涵哲理,脍炙人口、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上完六年级古诗词复习,我对新课标要求必背的古诗进行了一次测试评估,有以下几种评估题式: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把诗句、作者、诗题用线连起来;

(3)根据下列节日写出对应的诗句;

(4)根据景物写出相对应的诗句;

(5)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

(6)按要求默写古诗. 题目并不难,但范围比较广.评价结果,令我大吃一惊,一些以前学过的诗句大部分学生毫无印象,就连去年每人背出并都会默写、在我心目中已经过关了的诗句写对的同学也寥寥无几.为什么会这样?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啊!带着一头的雾水,我冷静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1.从我的教学方法看 (1)教学形式套路化:古诗教学中,我往往采用这样的套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认为这样的套路是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教学设计也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力气解决.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认为达成了目标.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化的我在备课时自觉轻松、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用之.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我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 (2)教学任务简单化:很多时候,在古诗教学中,我急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却置古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提壶灌之.将自己所认为的重点一股脑儿塞给了学生,以达到速成的效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3)理解过程轻感悟:古诗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大.于是我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课始学了生字读一遍,然后理解诗意后再读一遍,一首诗“学完”,总共读了两三遍.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所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的是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课后,我虽也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但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拍案叫绝,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 2.从学生积累效果看 课外积累重数量,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片面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再加上应试的需要,我一有空就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宋词,一星期两三首,首首过关.结果学生越背越厌,凭借最短的有效记忆,糊弄老师.其实,这些所背的内容没过几天甚至几小时,早就遗忘了.真可谓是读得越多,忘得越快.此外,我指导学生背诵的古诗没有进行恰当的归类,全凭我的想当然,使学生的记忆产生误区,出现“问君能有几多愁”对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大笑话. 平时的古诗教学误区重重,因此,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古诗词学习怎会事半功倍? 如何使古诗教学有实效性?这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基点激情感.教师要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品议、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起到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二、诵读书写促积累.背诵古诗促进积累,增强记忆,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读课上成背诗课,学校一天的生活在古诗的诵读中拉开序幕,学生不只是会背即止,要温故知新,背得熟,记得牢.长期训练必将形成积累,增强记亿,养成习惯.其次书写古诗勤识字.用规范的文本,标准的章法指导学生在写字课上抄写、默写会背诵的古诗.这样,既强化了古诗的记忆,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识字,就不会出现“春眼不绝晓,处处吻啼鸟”的错误了. 三、以读为主悟诗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的教学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教师不能再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教师则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即使是疑难焦点,教师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在诵读中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以达到读懂诗意,感悟诗情的目标.如学习《江雪》与《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读读这两首诗,说说眼前分别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再进行朗读赏析,学生就能找到同样都在“独钓”,而两位诗人心情、境遇是不同的. 四、拓展比较助升华.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每个学期只学2~4首诗,整个小学阶段加起来也只不过是二、三十首.这对于有着古诗积淀丰厚的我国,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说都是一种遗憾.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古诗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以诗带诗.如在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学四首关于送别的古诗:《别董大》、《送别》、《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等.在学习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后,可让学生自学《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几首关于爱国的古诗,这样就达到了以诗带诗、拓展诗量的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果长期这样教学的话,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就能学到一百多首诗,学生古诗的阅读量大大增加,学生的语文底蕴也就变得深厚了. 另外学习方法上也可以拓展.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古诗文的教学,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横向的迁移运用.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如六年级《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以通过读地图了解京口、瓜洲及钟山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还可启发学生联系常识课上学到的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知识,感受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与离别家乡的依恋交织于胸的复杂情感.而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多样,有的朗诵,有的吟唱,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小品,有的将诗写成书法作品…… 古诗词教学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有一个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启示学生自己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必备的古诗词,文言文有哪些,请详细说明(作品名,内容)

高考语文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二

[教材篇目]——《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兰亭集序》

(1)悟言一室之内 通“晤 ”,面对面

《赤壁赋》

(2)举酒属客 通“嘱”,饮酒

(3)冯虚御风 通“凭”,乘

《游褒禅山记》

(4)长乐王回深父 通“甫”,古代男子名字后加的美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兰亭集序》

(1)列坐其次:旁边

(2)足以极视听之娱:乐趣

(3)信可乐也:实在

(4)向之所欣:以前,过去

《赤壁赋》

(5)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7)山川相缪:缭、盘绕

(8)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9)苟非吾之所有:如果

(10)纵一苇之所如:任

(11)知不可乎骤得:屡次

(12)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1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和“不”连用译为“连……都……”

《游褒禅山记》

(14)褒禅山亦谓之华山:称、叫

(15)其文漫灭:模糊、磨灭

(1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持、拿

(17)有碑仆道:倒

(18)夫夷以近:平坦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兰亭集序》

(1)是日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词。

(2)有感于斯文

古义:代词,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常指“文化”“文人”。

《赤壁赋》

(3)七月既望

古义:农历每月十五。

今义:希望,远望。

(4)冯虚御风

古义:名词,太空。

今义:空虚,虚假。

(5)纵一苇之所如

古义:动词,往。

今义:表列举,如同、适合

(6)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容颜漂亮的女子

《游褒禅山记》

(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表分数,十分之一。

今义:数字

(8)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动词+介词,“至”意为“到达”;“于”,介词,引出后面的处所。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4.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兰亭集序》

(1)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导

将军夜引弓:拉

(2)一

一觞一咏:数量词,一些

俯仰一世:数词,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把……看做一样

(3)临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动词,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动词,面对,引申为阅读

居高临下:动词,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副词,将要

(4)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思想情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 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赤壁赋》

(5)危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端正

危言耸听:吓人

(6)属

举酒属客:劝酒

序属三秋:属于、为

《游褒禅山记》

(7)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动词,观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景观,景象

(8)道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何可胜 道也:动词,说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9)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名词,文字

皆披发文身:动词,刻花纹或文字

(10)名

莫能名者:动词,识其本名

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动词,命名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兰亭集序》

(1)群贤毕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才。

(2)少长咸集: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3)映带左右:名词用作动词,围绕。

(4)一觞一咏:名词用作动词,饮酒。

(5)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都作动词用,“一”,把……看做一样;“齐”,把……看做相等。

《赤壁赋》

(7)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

(8)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均为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9)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10)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1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12)侣鱼虾而友麋鹿: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游褒禅山记》

(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1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16)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7)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使……错。

(18)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19)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2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于

①当其欣于所遇:介词,对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④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介词,引出处所

(2)其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它(石碑)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

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那、那些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⑤其孰能讥之乎:副词,难道

(3)以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介词,因为

②可以无悔矣:介词,凭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连词,来

(4)虽

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连词,虽然

②虽一毫而莫取:连词,即使

7.重点虚词系列练

将下面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句子归类。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④耳得之而为声

⑤扣舷而歌之

⑥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⑦穷山之高而止

⑧箕踞而遨(áo,游逛)(《始得西山宴游记》)

⑨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⑩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⑿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表示修饰关系的:③⑤⑧

B.表示承接关系的:④⑥⑦⑾

C.表示并列关系的:②⑿

D.表示转折关系的:①⑨⑩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8.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之盛”,定语后置句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之大”“之盛”,定语后置句

(3)当其欣于所遇:“于所遇”,介宾短语后置句

(4)不能喻之于怀:“于怀”,介宾短语后置句

9.将下列句子按要求归类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而又何羡乎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⑧而今安在哉

⑨寄蜉蝣于天地

⑩渺渺兮予怀

⑾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⑿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⒀然力足以至焉

⒁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判断句:①⑤⑥⑦⑿

(2)宾语前置句:②⑧

(3)状语后置句:③⑨⑾⒂

(4)定语后置句:④

(5)被动句:⑤

(6)主谓倒装句:⑩(我的心里想得很远啊)

(7)省略句:⒀⒁【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

四、重要语句翻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兰亭集序》

10.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解析 “相与”“诸”“因”为关键词。

答案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面对面地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11.每览昔人兴感 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解析 “一契”“临”“喻”为关键词。

答案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未曾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赤壁赋》

1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解析 关键在后半句的翻译,除把“曾”译出外,一定要译出“以一瞬”的意思。

答案 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1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解析 前半句为判断句,后半句中的“适”是关键词。

答案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游褒禅山记》

1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解析 瑰怪:珍贵奇特。非常之观:不平凡的景象。

答案 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又是人们很少到达那里的地方。

1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 所以:……的缘故,判断句。慎取:谨慎地采取。

答案 这就是今天研究学问(或“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择的缘故了。

五、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6.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

17.白露横江,水光 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桂棹兮 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1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考点对应训练

【课内语段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殊:不同

B.修短随化 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C.终期于尽 期:约定

D.虽趣舍万殊 趣:趋向,取向

解析 期:至,及。

答案 C

2.下列虚词的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悟言一室之内(助词,的)

B.不能喻之于怀(介词,在)

C.及其所之既倦(句中语气词)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

解析 其:代词,“他们”。

答案 C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 (1)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人生的大事。”

(2)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完全一样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相等的说法是妄造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来源:Zxxk.Com]

B.酾酒临江 酾酒:把酒洒在江中

C.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片刻,形容生命 之短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解析 应为“斟酒”。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B. ①知不可乎骤得

②悠悠乎与颢气俱

C. ①挟飞仙以遨游

②以为轮

D. ①渺沧海之一粟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析 A项介词,表被动/介词,比。B项均为词尾助词,……的样子。C项连词,而/介词,把。D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B

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答案 (1)何况我和你在江中小洲上打鱼砍柴,把鱼虾作为伙伴,把麋鹿当做朋友。

(2)哀叹我们的生命如此短暂,羡慕长江无穷无尽。

【课外达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游万柳堂记

(清)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qī,倾斜)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juān,剥削、搜刮)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极土木之工 工:精巧

B.其在廷时无可訾 訾:指责,非议

C.累其土以成山 累:堆积

D.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 胜:尽,完

解析 胜:胜景、美景,名词。

答案 D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①穷极土木之工

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C.①其与时升降

②吾孰与徐公美

D.①其中径曲而深

②其疾病而死

解析 B项助词,的。A项①转折连词,却;②假设连词,那么, 就。C项①介词,随着;②连词,和、同。D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因果。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柳之堂”是临朐相国冯公为自娱而建,占地广,清一色植柳,亭榭池塘与假山,点缀其间,足见冯公建园用心之深。

B.文章以对比手法,写临朐相国冯公“万柳之堂”的昔盛今衰,形象地揭示出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的道理。

C.通过对“万柳之堂”占地之广、植柳之多、亭榭池塘与假山之互衬,流露出对冯公繁忙公务之余闲雅情趣的欣赏,赞扬冯公富贵而能赏山乐水的可贵品质。

D.文章叙议结合,由议论引出游历“万柳之堂”一事,因“游”而“记”,“记”而生发感慨,婉讽富贵而淫乐者,劝诫士大夫不要羡慕富贵,富贵了更不要搜刮民膏建园自乐。

解析 “欣赏”“赞扬”有误,是暗含讽喻。

答案 C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2)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

(3)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答案 (1)那些贤能的公卿大夫忙于国家事务,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这种事,只有庸俗贪卑的人,大都想用建造豪华别墅向家乡那些无知的人夸耀,使他们感到震惊。

(2)康熙朝的宰相、临朐人冯溥,他在朝任职时,所做过的事既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什么可以称赞的。

(3)那些已经置身在富贵之中的人,正应当深忧也来不及,又怎么能搜刮百姓的脂膏来建造园林呢!

参考译文:

过去的人富贵到了极点,就往往要建造别墅来供自己享乐,竭尽建筑艺术的精巧,而不惜一切代价。等到建成,却不能常常住在别墅中,只是偶然去一次而已,甚至有的终生都没有去过。而能够常住在里面的人,却又无力去建造别墅。那些贤能的公卿大夫忙于国家事务,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这种事,只有庸俗贪卑的人,大都想用建造豪华别墅向家乡那些无知的人夸耀,使他们感到震惊。

康熙朝的宰相、临朐人冯溥,他在朝任职时,所做过的事既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只是他有座别墅园林在城的东南角。园的面积有三十亩,园中没有一棵杂树,随着地势的高低,全部种的是柳树,因而题写园中的堂名为“万柳之堂”。在矮墙的外面,骑马经过的人可以望见。园中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深处,利用园中低洼的沼地,建成了池塘,又堆积泥土,造出了假山,池塘边都长满了芦荻,云彩和池水疏落映衬,可爱极了。

雍正初年,我刚到京师,喜欢游玩的朋友都向我介绍万柳堂的胜景。我第一次到万柳堂,还多少有些亭台水阁。第二次到那里,以前凌空架在水上的高桥,现已斜卧在水中了。第三次去,凡是园中所种的柳树,都像斩过一样,没有一棵留存了。

人世间富贵的荣耀,它总是随着时间有升有降,大概也和这个万柳堂一样。那么士大夫如果能够自己有所领悟的话,就应该不再羡慕富贵这样的身外之物了。那些已经置身在富贵之中的人,正应当深忧也来不及,又怎么能搜刮百姓的脂膏来建造园林呢!

课本素材活用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

适用话题 自然、环境、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

精彩运用 人在面对眼前优美风景时,斟满一杯酒,“流觞曲水”,那份悠然和沉醉,是令无数文人雅士追慕的个性释放,沉醉于酒中方能使人忘却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羁绊。很容易融入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感悟有限的人生,从中领悟永恒的哲理,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柳宗元在生之绝境时移情于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古代文人多在逆境中因自然万物欣欣向荣而喜,使精神超脱外物的羁绊,而在天地间获得永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适用话题 死亡、生命、人生

精彩运用 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因而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谁都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是这样的诗人。他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 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倍加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适用话题 自由、个性

精彩运用 生活中,我们可以对所爱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挥洒青春,谱写人生,“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适用话题 自然、永恒、变与不变

精彩运用 流水像这样不断地流淌,而并没有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从认识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天地呢?这启示我们从多角度看问题而非把问题绝对化,即便我们身处逆境中也应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 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我们要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和克服它们。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适用话题 尽吾志,永无悔

精彩运用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这是啥

学会这三点你就知道如何读懂古诗词了

古典诗词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又是一个必考的考点,可见这部分内容很重要。但是学生却很头疼,如何学会古诗词鉴赏?需要培养三种能力:

一、翻译能力

学会古诗词的鉴赏首先要学会的时候读懂古诗词,如果诗都读不懂何谈鉴赏。所以拿到一首诗我们要将它看作一篇文言文一般先理解他的意思。

翻译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点是要主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单音节的字变成双音节的词。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知”要翻译成“知道”。“来”翻译成“送来”。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另一点是每个翻译过来的词,要按照现代的语序进行调整,让每一个词语放在该放的地方,而且尽量要表达成流畅生动。

二、想象能力

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是含蓄内敛的情感,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在阅读诗词的时候除了要了解字面上的意思之外还需要想象和联想这样才可以感受到诗词的美。

在想象的时候尽可能形成画面,同时让自己带入到诗歌中,最好可以闭上眼睛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整个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读懂诗歌表面意思,还需要对诗歌呈现的信息要进行整合。包括对作者、诗词的题目、诗词的类别等等综合分析。

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看这个题目就知道这个诗词讲的就是送别。同时看作者,作者是在整个政治生涯中是失意还是得意,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等等信息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要懂得知识的迁移,在古诗词中看到一个字要联想到以前在那首诗中学过,进行知识的迁移。

最后,要学会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寻找古诗词的规律并加以总结。

以上供参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古诗词教学中翻译部分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