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红日当空照诗词



红日当空照,玻镜又重圆。遇珍又遇宝,万事称心田。什么意思披衣觉露滋,把酒问青天。乱山攒拥,流水铿然,行乐须及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此夕羁人独向隅。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

红日当空照,玻镜又重圆。

遇珍又遇宝,万事称心田。

什么意思

披衣觉露滋,把酒问青天。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行乐须及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此夕羁人独向隅。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长河渐落晓星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

不知天上宫阙。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乐一声肌骨寒,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对影成三人。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胡窥青海湾,飞萤卷帘入。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归心折大刀。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天高地平千万里,殿前拾得露华新,东南见月几回圆,乱云脱坏如崩涛,微风吹兰杜,低昂赴节随歌板。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何似在人间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我欲乘风归去,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疑是地上霜,今夕是何年,况乃未休兵。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思归多苦颜。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他年此日应惆怅。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开帷月初吐。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望望空伫立。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夜愁不能寐,不知秋思落谁家,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明月明年何处看, 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揽衣起徘徊,归来呼酒更重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恍然一梦瑶台客。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天涯共此时,澄澄变今古,虫声新透绿窗纱,窗下咿哑唯楚老,此事古难全,正对五候残酒卮。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醉后各分散中秋节诗词选,桂枝撑损向西轮。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月是故乡明: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四海正看当路时,愁思当告谁,照我湛然心不起!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更许萤火争清寒,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夜月 当初聚散。

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

查找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

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

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

“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