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biàn bié biān fú dàn shēng hū yù kāng kǎi
wàng yáng xīng tàn gù míng sī yì qíng bù zì jīn
2、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
(堪 湛 勘)验 (震 振)兴 矿藏(cáng zàng)
卡壳(qiǎ kǎ ) 潜入深海(qián qiǎn) 分内(fèn fēn )
供应(gōng gòng) 争(辩 辨) 明(辨 辩)是非
3、量词填空,不能重复。
一( )青烟 一( )风景 一( )尸首 一( )疲倦
一( )斋饭 一( )闹剧 一( )学问 一( )资料
一( )房子 一( )合作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古今贤文》(真理篇)
不入虎穴, 。 近水识鱼性, 。
,须问打柴人。 兼听则明, 。
多看事实, 。 满招损, 。
知过必改, 。 户枢不蠹, 。
从善如流, 。 钟不敲不响, 。
(2)( )(国家)的科学家( )(人物)由
,引起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的飞行呢?为了解决这个疑问,他先后进行了( )次实验,初步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后来人们进一步研究,终于彻底揭开了这个谜底。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谜底,不超过40个字。
这位科学家的故事也启发我们:
(3)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可见,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
,而且还要
。这样的句子叫 句。
(4)《学会合作》这个课题命题的方法是 。围绕课题作者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现代社会离不开合作。(2) (3) 。其中重点讲的是 。
(5)你是学生,就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完成学业;你是工人,就要和同事一起做工,共同完成生产任务;你是军人,就要和战友一起生活,一起训练,共同包围祖国……你是 ,就要 ,共同
;你是 ,就要 ,共同
。总之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你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摘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海洋——21世纪的希望》。)
科学家发现( )海洋是个聚宝盆( )它蕴藏(cáng zàng)着丰富的石油( )天然气( )煤( )铁( )铜( )锡( )锰( )硫等( )目前陆地上的煤、石油等矿藏(zàng cáng),由于长期开采,已越来越少,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把目光转向海洋,致力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 屹立 耸立)在海涛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新近的海洋探测器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
1. 在文中方框内加上标点。
2. 用“﹨”画掉文中不正确的读音和词语。
3.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海洋是聚宝盆?
4. 读读画“——”的句子,用带点的词造句。
5. 这一自然段的段意是:
(一)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这个是一则 故事,发生在 时期。故事的名字叫 。与这个故事意思相近的成语故事是 。(4分)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音(2分)
委身曲附(qū qǔ) 弹丸(dàn tán)
3、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其”字的意思。(2分)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
4、用 画出故事所含道理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3分)
(二)课外阅读。
达尔文的失策
近读达尔文原版的英文日记,发现其中记叙了这么一件事情:19世纪三十年代,达尔文曾周游世界。一次,他来到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人们没有衣服穿,住的是山洞,或在树上搭一个巢,吃的是野果禽兽,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达尔文在那里住了几天,惊奇地发现一些“新情况”:他们将老年妇女赶进深山老林,让她们自然饿死;在没有食物的时节,则将妇女生的婴儿或小孩分而食之。达尔文“看”不懂,就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部落首领通过当地的 “翻译”告诉达尔文: “妇女的任务就是生孩子,生下的孩子有两种用途:一是留下来延续种族的生命,二是供我们缺食的时候当粮食。妇女老了,不能生育了,留下她们有什么用?我们不吃掉她们就已经很宽容了;在饥荒没食物的时候,我们只有吃小孩,不吃小孩我们吃什么呢?” 达尔文痛苦地摇摇头,这里的“人”太残忍了!他下决心改变这个原始部落不尊老、不爱幼的历史局面。于是,他通过翻译,用高价买下了一个当地男婴,将这个婴儿带回了英国,他要用现代都市的教育方式,使这个非洲的小孩变成一个 “现代文明人”,然后,用这位“现代文明人”去改变他老家那种“弃老食幼”的原始现状。16年后,这个非洲孩子长成了“文明青年”。达尔文通过熟人,把他带回了他的家乡。 一年后,达尔文旧地重游,想看看那个非洲原始部落,在自己委派的“现代文明青年”的领导下,是不是有了质的变化。可是,达尔文到处都找不到那个自己精心培养的非洲青年。最后,他问部落首领,那人是否来了这里?首领回答:“来了。”达尔文又问:“他人呢?”“我们把他吃了!”达尔文大惊:“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吃了?”“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我们留下他有什么用?”达尔文无话可说。 到家后,达尔文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愿望和他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并不成正比。一个种族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决不是依靠一个或几个‘文明人’就可以解决的,从野蛮进化到文明,这其中有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当适应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否则,他哪怕再高明,终将被淘汰,适者才能生存啊!”
1、“茹毛饮血”指的是 。
“欲速则不达”在文章中形容 。
2、先比较下面的句子再做题。
达尔文痛苦地摇摇头,这里的“人”太残忍了!
达尔文大惊:“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吃了?”
(1)为什么第一句中的“人”要加引号?
(2)这里的“人”残忍在哪里?
(3)达尔文眼里的“好人”标准是
(4)而当地部落的人认为“好人”的标准是 。
3、写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1)达尔文痛苦地摇摇头,这里的“人”太残忍了! ( )
(2)达尔文又问:“他人呢?” ( )
(3)部落首领通过当地的 “翻译”告诉达尔文 ( )
(4)16年后,这个非洲孩子长成了“文明青年”。 ( )
4、用“ ”画出达尔文当时策略的句子。用“ ”画出达尔文认为自己失策的句子。
(二)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上帝有一天心血来潮,来到他所创造的土地上散步,看到农田里的麦子果实累累,感到非常开心。上帝本来以为他并不会被认出来,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人已经很久没见过上帝了。想不到的是,一个在麦田里的农夫轻易地就认出来了。农夫趋前向上帝请安,说:“仁慈的上帝呀!你终于来了。这五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祈祷,期盼着你的降临,终于来了。”
上帝说:“五十年来,你都在祈祷,到底是在祈求什么呢?”“我总是再祈求风调雨顺,祈祷今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冰雹,不要有虫害,可是不论我怎么祈祷,总是不能如愿!”农夫说。
农夫跪下来,吻着上帝的脚 全能的主呀 可不可以在明年允诺我的请求 只要一年的时间 不要风 不要雨 不要烈日与灾害 别人的田我不管 能不能给我一年的时间 上帝说 好吧 明年如你所愿
第二年,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的麦穗,由于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平常的多了一倍,农夫 ,欢天喜地等待收成的那一天。
到了收成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
农夫找到上帝,问道:“ ?”
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任何事情,一旦避开了所有考验,麦子就变得无能了。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
1、给短文第3节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3分)
2、在文中第4自然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表示农夫高兴的成语。(2分)
3、想一想,下面的这段话应加在第 自然段和第 自然段之间。(2分)
上帝回答:“我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风雨,创造了干旱,创造了蝗虫与鸟雀,我创造的是不能如人所愿的世界。”
4、联系上下文,在8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一句合适的话。(2分)
5、依照化波浪线的句子,把下面的话写具体:(3分)
对于一个人来说,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 , , ,它们可以唤醒人内在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