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六年级 > 语文

古诗三首课时练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包含了两首古诗词的阅读理解题目。第一部分是李贺的《马诗》,要求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景象理解其背景,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部分是清代郑燮的《竹石》,除了要求学生解释重点字词外,还要求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作者的形象。整份试卷旨在考察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以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知。

所涉及的知识点

本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包括背景理解、思想感情分析以及诗歌的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释重点字词。

咬:

坚劲:

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二课时

(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13441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