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八 单元达标检测卷
基础百花园(32 分)
一、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7 分)
1. 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
.
(lào luò)下了残疾。
2. 老师是刚调
.
(diào tiáo)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
3. 列宁经常给灰雀带来面包渣
.
(zhā chá)和谷粒。
4. 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
弹
.
(tán dàn)片,丢在盘子里。
5. 白求恩大
.
(dà dài)夫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
.
(xuè xiě)丝。
6. 英子腿脚有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
.
(zī zhī)势。
二、用“——”画出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里改正。(4 分)
姿式( ) 家廷( ) 丢 ( ) 热列( )
浅疾( ) 冷( ) 麻鹊( ) 讲术( )
三、正确书写词语。(8 分)
四、填一填,选一选。(3 分)
1. “仰望”就是______________看。(1 分)
2. 关于“看”的词语还有很多,请选词填一填。(2 分)
注视 端详 环视 俯视
从高处往下看( ) 注意地看( )
向周围看( ) 仔细地看( )
五、读句子,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2 分)
1.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
..
间响起了掌声,那
掌声热烈
..
而持久。 ( )( )
2.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
。
( )
3. 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白求恩仍然镇定
..
地站在手术台旁。 ( )
六、句子练习。(8 分)
1.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 掌声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
视我。(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把提示语放在句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例:灰雀在枝头鸣叫,非常惹人喜爱。
灰雀在枝头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风一吹,树叶纷纷扬扬飘落下来。(照样子改写句子)
3 /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训练营(11 分)
七、教材回顾。(8 分)
1.《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司马光“_____________”
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儿戏于庭”中的“于”是__________的意思,“众皆弃
去”中的“去”是________的意思。
2. 《掌声》一文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的顺序来写。掌声响起前英子是________的;第一次
掌声响起时,英子心情________,第二次掌声响起时,英子
满怀________;掌声过后英子变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手术台就是阵地”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这个标
题突出了手术对于伤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
白求恩大夫_____________精神和面对问题______________
的处理态度。
八、口语交际。(3 分)
教室里,同学们正在认真地做作业。张波有道数学题不会做,
他拍拍同桌李涵的肩膀,大声对他说:“喂,这道题怎么做啊?”
李涵看了张波一眼,没有理他,继续埋头做题。李涵为什么没有
理张波?如果你是张波,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9
读写展示台(57 分)
九、课内阅读。(11 分)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
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
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
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
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
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
下了讲台。
1. 找出表现英子内心紧张、自卑和痛苦的句子,用“——”画
出来。(2 分)
2. 照样子,写一写。(3 分)
慢吞吞(ABB 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一摇一晃(一A一B式):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3. 英子为什么犹豫?又为什么流泪?(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同学们前后两次掌声分别表达了什么?(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外阅读。(16 分)
欣欣的帽子
欣欣是个可爱的女孩。可是,7 岁这年,她突然生病了。住
5 / 9
院时,她接受了 3 个月的化疗。出院后,她显得更瘦小了,也不
如以往那么活泼了。更(害怕 可怕)的是,原先她那一头美丽的
黑发,现在差不多快掉光了。( )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
生活的信念足以与死神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好学也足以补上落下
的课,( )每天顶着一(颗 棵)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
对于她这样一个原本美丽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
情。
得到欣欣要回校上课的消息,她班上的老师找来几个同学悄
悄地商议起来……
就在欣欣返校上课前的那个周末 老师热情而(慎重 郑重)
地在班上宣布 从下个星期一开始 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
的帽子 所有的同学都要(戴 带)着自己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
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到了,离开学校 3 个多月的欣欣又回到了她熟悉的学
校。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外却迟迟没敢迈步,她犹豫了……
可是,当欣欣向教室里望去时,她的眼前出现了让人难以置
信的一幕:她的每一个同学头上都有一顶帽子,和他们五花八门
的帽子比起来,自己头上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平淡无奇,几乎没
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了,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同学们自如地见面了。她轻松地笑
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现在,欣欣已忘记自己头上还有
6 / 9
一顶帽子;而同学们呢,似乎也忘了。
1. 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字词,画上“——”。(4 分)
2. 在第 1 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的关联词语是( )(2 分)
A. 如果……就…… B. 不但……而且……
C. 虽然……但是……
3. 给短文第 3 自然段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4. “她站在教室门外却迟迟没敢迈步,她犹豫了……”她为什么
犹豫了?( )(2 分)
A. 她担心同学们觉得她很奇怪而嘲笑她。
B. 她害怕同学们知道她得病了。
C. 她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还认识她。
5. “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她为什么又
笑了?( )(多选,4 分)
A. 她因老师和同学们的用心而感到温暖。
B. 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
她与同学们自如地见面了。
C. 她又可以像往常一样开心地和同学们学习玩耍了。
D. 她不再需要为帽子担心了。
7 / 9
6.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2 分)
A. 我们上学都要戴帽子。
B. 老师的话我们要听。
C.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友善待人。
十一、习作展示。(30 分)
题目:一次有趣的活动
提示:你平时参加过什么活动?最喜欢哪一次活动?回忆
一下,把活动的过程和当时的心情写下来。
第 八 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1. lào√ 2. diào√ 3. zhā√ 4. dàn√ 5. dài√ xuè√ 6. zī√
三、掌声 小腿 轮流 摇晃 诚实 郊区 登山 跌倒
四、1. 抬起头向上
2. 俯视 注视 环视 端详
五、1. 突然 激烈 2. 忧伤 3. 镇静
六、1.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
视我。
2. 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
3. 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也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
4. 示例:风一吹,树叶跳着舞飘落下来。
七、1. 破瓮救人 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在 离开
2. 掌声响起前 掌声响起时 掌声过后 自卑 激动 感激
开朗、自信、阳光
3. 手术台 阵地 紧迫性和重要性 严谨负责的敬业
冷静沉着
八、示例:因为张波不分场合地大声说话,而且没有礼貌。如果我是、
张波,我会小声地说:“李涵,我有一道题不会做,你能给我讲
讲吗?”
九、1.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2. 示例:绿油油 白茫茫 红彤彤
一举一动 一草一木 一模一样
3. 英子犹豫是因为她怕自己的残疾引起同学们的嘲笑。流泪是
因为她没想到同学们能给予自己鼓励的掌声,她的内心充满
了感动与惊喜。
4. 第一次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和支持。第二次掌声是对英子的
肯定和赞扬。
十、1. 可怕 颗 郑重 戴 2. C
3.A
4.A
5.ABCD
6. C
十一、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