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最初创办于1941年春,建于临济镇黄庙村李岗李家翰家中,高恒生任校长,有教师9人,高小班学生140人。1942年迁到喻岗祠堂,校名为“临济中心国民学校”。1945年迁到临济街上,校址在地主龚仲华、王华章及郑高轩的房子里。1946春先折了三间庙房,后又新建六间教室(即现文化站处原供销社所在地),校地面积6000M2,。1969年改为中学,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1977年中学部分班级迁到黄坟园(即现校址)。至1981年恢复中心小学,小学与中学共同校地。1983年下半年一村群众集资办学在黄庙子修建六个教室,1984年中心校迁至黄庙与一村合并。2005年9月中小学合并成现在格局,校名为邛崃市临济九年制学校沿用至今,王兆荣任校长。(原中学为现九年制学校所在地,原小学为现九年制学校附设中心幼儿园所在地)。 合并后的临济九年制学校共开设从幼儿园到初中3年级的所有班级,常年保持中小学在20个教学班左右,学生900人左右,幼儿园10个班左右。教职员工100人左右,学校面貌、学校管理及教师业务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自此,临济的教育发展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里程碑。 合并后的临济九年制学校占地面积33851平方米(其中九年制学校主校区23246平方米,原小学校区10605平方米)。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后,学校共有校舍11栋,总建筑面积 8931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的7351平方米,框架结构1580平方米。用途方面,中小学教学用房7193平方米(其中3741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648平方米,生活用房2804平方米)。中心幼儿园用房1738平方米。…
753
753
这学年里,我校立足地处边远山区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连续三年完成了教育办学目标任务,获得教育局的表扬。2009年10月获邛崃市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比赛二等将,邛崃市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三等将; 2009年11月荣获2009年度《红领巾》“健康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 2009年12月荣获成都市第二十九届青少年电子作品制作比赛(机械模型 项目)团体叁等将;2010年2月1日荣获2008——2009学年度义务教育学校评估中综合评估表扬奖;2010年5月荣获二0一0年成都市第二十六届青少年科技作品制作比赛团体叁等将; 2010年8月荣获首届邛崃市教师风采大赛二等奖;2012年被评为邛崃市安全管理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被评为“爱岗敬业”师德主题读书活动先进集体;2013年11月被评为成都市家长示范学校;2014年5月荣获成都市少年宫成果展文艺表演二等奖;2014年被评为校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学校;2014年12月被评为成都市示范社区教育学校;2015年11月荣获成都市乡村学校少年宫成果展文艺表演二等奖;2015年被评为邛崃市六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2015年11月荣获邛崃市首届中小学校园足球比赛小学男子甲组第一名;2015年12月被评为邛崃市阳光体育示范校;2015年被评为成都市足球传统项目学校、成都市篮球传统项目学校…
741
741
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于2014年度受表扬,2015年度受表彰。学校2015年评为“成都市书法教育实验学校”、“邛崃市新优质学校”、“邛崃市文化立校示范校””;2016年评为“中小学生品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验学校”。学校管理经验于2015年3月20日在邛崃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2016年9月9日在邛崃市庆祝教师节表彰会上交流发言;学校先后被《邛崃教育报》、《今日邛崃》和《西南商报》等平面媒体报道; 9月6日和10月14日被邛崃市电视台报道;另外,学校多次被网络媒体报道。 学生及教师发展。 学校倡导绿色教育,充分发掘下坝自然文化资源和师资优势,坚持多条腿走路,大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成立了书法、美术、科普、合唱、器乐、乒乓球、跳绳、校园足球、英语沙龙等10多个社团,并成立了家长书法协会。三年来,学校男女足球队、跳绳队、科普社团、书法美术等社团获得国、省、市各级奖项约150人次,学校社团荣获的集体奖项有32个。学校教师获得的县级以上各级各类奖项和荣誉达50人次。" 学校规划 2015-10-23作者:admin 来源: 阅读174 人次 文字大小:[大][中][小] 邛崃市下坝中心小学校2013年——2015年发展规划 我校未来三年发展规划中,将始终以邛崃教育“四化联动、学有良教、提升品质”总思路为指导,以邛崃教育三年总目标为引领,以《培育成都市“新优质学校民”三年行动计划》、《邛崃教育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邛崃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邛崃市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四个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践行“求真向善、自然快乐”的校训,走内涵式发展的现代学校发展之路,积极深化课程改革,全力创建和谐型、学习型、创新型学校,把学校办成管理精、队伍强、质量优、环境美,具有一定特色的下坝人民满意的农村新优质学校。 (一)学校管理 目标:依法实施民主管理,建立和完善更为合理、科学有效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实施目标管理,强化过程监控,不断完善目标责任制。建立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提高工作和管理效能。 (二)教师队伍建设 目标: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通过校本培训、学历提升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大力推进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能力出众的教师队伍,作风硬朗的管理队伍。 (三)教学工作 目标: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制度,追求效率;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质量达到学区平均成绩,接近市平均成绩。 (四)德育工作 目标:努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管理水平一流的专业化德育队伍,整体构建有特色的具有人本化、生活化、科学化的德育工作体系:制度全、管理细、检查严、活动新、监督实;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实现德育工作的“四个规范”:行为习惯规范、教育活动规范、班级管理规范、考核评估规范。 (五)校园文化建设 目标:立足学校实际,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总体思路,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底蕴,通过三年努力,初步形成以物质文化熏陶人,以精神文化引导人,以制度文化规范人,以活动文化培养人的学校文化氛围。 2013-2014学年度目标:深入调查和了解学校现状,并认真分析主客观原因,找到解决主要矛盾的切入点,形成工作方案。加强学校领导团队和教职工的思想建设,树立自信心。完善学校民主管理机制,创建和谐校园环境,建立和完善更为合理、科学有效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通过校本培训、学历提升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制度,追求效率;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管理水平一流的专业化德育队伍,整体构建有特色的具有人本化、生活化、科学化的德育工作体系;立足学校实际,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总体思路,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底蕴。 措施一:创建和谐干群关系。 首先,从管理团队建设抓起。“打铁还需自身硬”。校长应成为学校团队的精神领袖和行为先锋,管理者应成为教师的楷模。其次,进行教职工思想建设。以爱育爱,以情动人。积极与每一位班主任、教研组长、教职工交流谈心,广泛征询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要关心教职工的工作、生活、心理情况,增进理解,赢得教职工们的信赖和支持;引导广大教师转变观念,有良好的心态去安心工作、快乐工作、享受工作。从而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凝聚学校发展的正能量。 措施二:完善学校教代会制度,发挥工会组织的协调作用 学校党支部、工会、教代会都是联系群众,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要必须充分的发挥这些组织的润滑作用,教代会的所有成员都由教职工民主选出,保证各种岗位的教职工都有自己的代表。教代会成员注意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学校的重大事项由教代会决定,同时加强工会的协调能力。 措施三: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富有激励、引导效能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制定《下坝小学三年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学校、教师、学生监控与评价方案》、《下坝小学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师和名师评选管理制度》、《下坝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下坝小学班主任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为学校管理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措施四:1、制定教师培养规划。组织全体教师制定个人新三年专业发展计划,更好地适应课改和学校发展的要求;培养骨干人才和名师,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建立教师业务档案。 2、加强师德规范教育。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广大教师自觉遵纪守法,做师德高尚的人;持续开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并以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家长评价、领导评议等多种渠道,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规范;学习系统内外、学校内外先进典型的事迹,大力弘扬他们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 措施五: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建立以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组成的教学督导组,狠抓检查与落实;落实行政包班工作,加强学科建设与教研组建设,强化教研组组织功能,促进学校教研活动和质量的不断深入与提高;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分析与评估,通过质量分析,带动教师研究教学规律,切实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规范健全各类档案,特别要建立好教师个人业绩成长档案。 措施六:1、完善德育工作网络。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学校对外开放日,全面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学校为主渠道、家校沟通、社会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2、强化德育队伍建设。加大班主任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加强班主任交流与合作,推行班主任传帮带制度,定期召开班主任德育研讨会,培养一支具有现代化班级建设意识、综合能力强的班主任群体;提升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学校的水平和能力;积极开展德育先进表彰和德育成果奖励,每期评选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生干部。 措施七:加强校园文化景点建设。有计划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培育树木花卉,布置育人景观,竖立名人画像和铭牌标语,使校园的教室、墙壁、环境充满文化气息,让每个景点都能说话,每块绿地都会抒情,让校园清洁、精美、典雅,富有文化色彩,做到润物无声。 2014-2015年目标:实施目标管理,强化过程监控,不断完善目标责任制。建立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大力推进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和专业化发展;教学质量达到学区平均成绩;德育管理制度全、管理细、检查严、活动新、监督实;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底蕴; 措施一: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健全校长负责制、学校党支部和教代会的三位一体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落实校长负责制,实现校长对学校的统一领导,全面负责;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思想保障作用;把全体教师民主管理、评议监督的工作落到实处。 措施二: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引导教师根据学校课堂改进的目标和总体要求,制定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每期评选奖励示范班级和示范教师;促使教育科学研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措施三:丰富德育教育内容。整合德育教育资源,扎实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主题突出,贴近学生的德育系列活动。 措施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大力推行班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模式,大力开展“我是班级小主人”系列活动,鼓励学生自主修订班规(班级公约)、自主制定班训,拟定班级目标、建好、用好图书角,营造和谐、向上的班级氛围,促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充分发挥黑板报、宣传栏教育宣传作用,树立典型,弘扬先进,营造优良的班风、学风。 2015-2016学年度目标:充分调动教职工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提高工作和管理效;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能力出众的教师队伍,作风硬朗的管理队伍;教学质量接近市平均成绩;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实现德育工作的“四个规范”:行为习惯规范、教育活动规范、班级管理规范、考核评估规范;通过三年努力,初步形成以物质文化熏陶人,以精神文化引导人,以制度文化规范人,以活动文化培养人的学校文化氛围。 措施一:打造一流领导团队。加强中层以上干部的进修、学习与培训,努力提高干部的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加强对后备年轻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人员的素质培训,培养有敬业精神、甘于奉献的干部队伍。 措施二:构建多元评价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多元评价,形成激励机制;坚持自我评价与交互式评价相结合;家长、学生、社会参与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评选优秀教师等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 措施三:打造具有影响的品牌学科。各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特点,争取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科学整合课程内容,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打造课程品牌,并由此拓展到其他学科,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措施四:完善德育工作评价机制。修订完善《下坝小学班主任绩效考核方案》,强化班级量化管理,构建学校和班级德育评价体系;以德育目标为依据,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构建学生综合评价评价机制;改进学生奖励制度,大力宣传和表彰各级各类优秀,构建德育工作表彰机制。 措施五:1、加强师生行为文化。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努力创造和谐有序的良好氛围;加强教学研究制度和教学行为的督查、评比;开设流动书吧,继续开展图书进教室活动,让读书成为习惯,全面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结合“主人翁意识培养”、“文明礼仪”等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 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着重从制度建设、德育工作、课堂教学、课程开发等方面入手,努力构建适合学校发展、具有学校特色的多元文化。…
738
738
邛崃改革特殊教育: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和医教结合 2015-12-15 14:20 邛崃创新开展特殊教育: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和医教结合。 12月14日,邛崃市教育局展开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 “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和医教结合是邛崃市作为全国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的三个实验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12月14日,邛崃市教育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周三琴表示,邛崃市将建设“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成长综合平台”,有效地引导和辅助特殊需要儿童成长。 2015年1月,邛崃市被教育部选为全国37个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之一,2015年7月,邛崃市作为全国唯一区县代表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中期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 据悉,邛崃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一所,附设特殊教育资源室的普通学校15所,随班就读校点57个,随班就读班数175个,义务教育段适龄特殊需要儿童少年440人,已入学424人(包含33个到宅服务对象),入学率达96.36%,高于成都市规定的92%,继续保持着国、省和成都市特殊教育先进县的光荣称号。 送教上门 让特殊儿童在家读书 送教上门是由教育局牵头,联合残联、社区在7月份对未入学学龄特殊需要儿童进行了入户调查。9月,组织专家团队进一步对送教上门对象进行评估,确定了“能进全进”的原则,将通过创造条件和协调资源可以入学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安置到学校上学,为确实不能到校学习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到宅服务。 太和九年制学校学生小荣,15岁,唐氏综合症,中度智力障碍,能说简单的词语,不会计数,但是评估显示她有分类和配对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小荣家有一个茶园,根据她的能力,可以训练她采茶。送教上门工作小组为小荣制定了“个别化支持计划”,从生活自理、职业重构、沟通这几个方面开展小荣的送教上门工作,从自理到自立,为小荣搭建发展的阶梯。 据了解,为保证送教上门的质量,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组织了以“个别化支持计划”为主题的培训,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设计支持方案,保障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实验区工作小组从五个学区分别选择一个典型个案深入探究送教主体、内容和协同管理评估长效机制,为送教工作开展提供更多的思路。送教上门工作力求做到“少”而“精”,少到不得不做,精到个案等于模式。在第一批送教上门的学生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支持和服务,有十分之一进入了学校。 随班就读 让特殊儿童融入学校 7岁的小杰进入油榨小学一年级学习,由于脑瘫引起的语言障碍,入学两周后转入邛崃市特殊教育学校。经过3年的语言训练,小杰的语言能力发展得非常好,日常沟通没有了障碍,但是由于小杰与听障孩子一起住校,长期使用手语,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口语能力又开始退化。2015年9月,邛崃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小杰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决定将小杰安置到油榨小学二年级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和油榨小学教师一起为小杰制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通过个别化教育计划的逐步实施,小杰在新的班级找到了归属感,和身边的人融洽相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融合是我们的方向,不仅为特殊儿童提供包容性的教育和中心学习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师生有了融合的观念。 据悉,根据实验内容和邛崃市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实验区工作小组以义务教育融合教育为主体狠抓质量。广泛深入地开展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通过课题带动随班就读工作。根据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指标,在现有资源教室和随班就读点中,按照中心城区、外来人口相对集中的工业区、丘陵、山区和坝区分布,确定了6所学校为重点实验学校,以点带面推动实验区工作。9月,专家团队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同对6所重点实验的特殊教育资源室学校进行了摸底调查,10月,召开了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科研项目研讨会,形成了《新形势下中国大陆西部地区随班就读的推动和发展研究》的总课题,各重点实验学校根据实验要求和工作实际确立了子课题。 建设“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成长综合平台” 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和医教结合是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的三大实验项目。为确保特殊教育改革取得实效,邛崃市正在构建下一步工作重点,加快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 “完善保障随班就读和到宅服务质量的政府工作机制。健全全市特殊教育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师资培训管理。强化专业人才配套,构建送教上门支持体系。”邛崃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邛崃市将建设“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成长综合平台”,该平台是为特殊需要家庭和个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服务的综合数据平台,将引领未来几年邛崃市特殊教育现代化进程,相伴特殊教育需要人群一生的成长历程,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数据,让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候参与到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环节中,有效地引导和辅助特殊需要儿童成长。以此为载体,研究解决部门怎样联动、资源怎样整合并使之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建立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发现、诊断、转介、安置、服务网络。…
736
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