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年级 > 语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解析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包含三部分,分别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第一部分是关于一篇记叙文《锁》,要求学生解释词语、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及情节发展,并总结文章主旨。第二部分是关于一则寓言故事《猫》,要求学生进行标点符号使用、近义词辨析、描写手法分析以及寓意理解。第三部分是关于一篇短篇小说《耳朵》,考察学生对细节的理解、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小说的主题思想。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试卷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词语解释、人物心理分析、描写手法识别及寓意理解。

五年级课外阅读训练题

(一)锁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向他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儿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过他干好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没有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划;老张笨拙地拿出根烟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有些发红,鼻头上泌出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皱起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被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疾步跟上小川,满脸堆笑,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双保险锁。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突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了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里,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且污秽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的,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家和老张家都换上了双保险锁。   

1.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抽搐:   

骤然:   

2. “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其中“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将和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标上 “ ________________”。   

4. “小川脸有些发红……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小川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这句话表现了小川   

  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6. 文中大姑两次“眨眼”,含义相同吗?第一次眨眼,表现了她在想什么?第二次眨眼,又表现了小川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你认为《锁》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广大读者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连标点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猫》

   有那么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很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不小心,老鼠逃掉了。它说:“我看见它太瘦,只好放它走。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我的脸搞得多脏啊!”  

一次,它掉进泥坑时,浑身沾满了污泥。看到同伴们惊异的眼光,它解释到:“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 )“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   

  “走吧( )”同伴们说( )“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1. 在文段( )中添上恰当的标点。   

2.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掩盖——( ) 惊奇——( )   

3.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   

  A. 声音顺延 B. 解释说明 C. 意思转折   

4. 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   

A. 意思省略 B. 说话断断续续 C. 话语突然停止   

5. “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句中的“没”字读音不同,第一个的读音是( );后一个“没”字的读音是( )。   

6. “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句中“这办法”是指什么?   

  ( )   

7. 这则寓言刻画小猫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 )   

A. 语言描写 B. 动作描写 C. 心理描写 D. 神态描写    8.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   

  A. 先总后分 B. 总分总 C. 先分后总   

9.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 )。   

10.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   

  A. 做人要乐于助人,不能无动于衷,见死不救。   

B. 做人要真心待人,不能自作聪明,瞎乱猜测。   

   C. 做人要诚信实在,不要文过饰非,自欺欺人。   

D. 做人要诚实善良,不要固执己见,狂妄自傲。   

11. 小猫的性格特点是( )。   

(三)耳朵   

   一天,我在车站等车。走进候车室,迎面一个青年引起我的注意。他正埋头读书,读得很入迷,人们来往走动,吵嚷,他全不在意。   

  这青年很一般,只是他的耳朵与众不同。那耳朵很独特,宽大厚实,光泽红润,嫩白透明,上面长着一层淡淡的茸毛,肉乎乎的;耳垂很长,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颇具福相。整个耳朵往前拢着,既像一个五彩大海螺,又像一扇金黄色的小瓢。从科学角度讲,这种形状的耳朵最聚音,最利于收听声音。   

  “好漂亮的耳朵!”我在心里想。只有这种最佳型的耳朵,才不枉占着耳朵的位置。我很羡慕那青年,羡慕他的耳朵。   

   车来了,人们骚动起来。那青年仍在潜心读书,毫无所动。我担心他误车,走上前说:“车来了,你坐哪一趟车?”他像一座雕像,丝毫不动。我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终于抬起头来,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似乎有点不满。“车来了,你坐哪趟车?”我忙说,并向外指指。他眨眨眼睛,指指耳朵,摇摇头。他是聋子。我走出候车室,车已开走了。

1. 第二段中“这种形状的耳朵最聚音,最利于收听声音”,“这种形状”指的是( )。     

 2. 第三段中“只有这种最佳型的耳朵,才不枉占着耳朵的位置”,“最佳型”指的是( )。   

3. 第二段末句“从科学角度讲,这种形状的耳朵最聚音,最利于收听声音”的主要表达效果是( )   

A. 强调这耳朵的作用。    B. 突出羡慕的心理。   

C. 与下文点明“聋子”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小说主题。   

D. 指出科学依据,概括上文。   

4. 这篇小说所揭示的深刻意义是( )   

   A. 在现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人,未必就是有用的人才。   

   B. 不能只追求外表美,更要做到心灵美。

C. 做事要讲实际效果,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D. 干任何事情,不应当追求优越的条件。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11201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