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地理

精品解析:宁夏2020年中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试卷简介

这套试卷包含了宁夏2020年中考地理试题,涵盖了多项地理知识点和技能,包括地球公转、天气符号识别、气温变化曲线图分析、气候类型判断、城市分布、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地理特征、极地科考、传统服饰适应性、农业生产特征、交通运输方式、农业产品区域分布、人口分布特征、耕地保护、地理分界线、河流特征、生态保护措施、等高线地形图解读、卫星发射中心地理特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理特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等内容。试卷题型丰富,既有单项选择题也有综合题和探究题,能够全面检验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情况。

所涉及的知识点

- 地球公转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 天气符号识别与气象观测。 - 气温曲线图的判读与气温日较差的计算。 - 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成因。 - 城市与河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国际合作项目与地理背景。 -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理特征。 - 人口分布特征与地理分界线。 - 河流特征与生态保护措施。 -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措施。 - 卫星发射中心的地理特征。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理特征。

宁夏2020年中考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24小题,每小题0.5分,共12分)

每年7月7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我国某些地区在“小暑”前通常经历连续月余的阴雨天气,待“小暑”时天气放晴,便将衣被晒于阳光下除湿灭菌,俗称“晒霉”。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 “小暑”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2. 下列哪种天气最适合“晒霉”( )

A. B. C. D.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由题目可知,当7月7日小暑时,地球公转的位置是在图中乙表示的夏至日至丙表示的秋分日之间,更接近乙处,故选B。

【2题详解】

“晒霉”需要晴朗的天气,以上四种天气符号中,A表示的是大雨天气,B表示的是大雾天气,C表示的是雷电天气,D表示的是晴天,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地球公转与天气符号的判断。

读“银川市2020年6月27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此日,银川市最高气温出现在( )

A. 午后两点左右 B. 正午前后 C. 日出前后 D. 日落前后

4. 此日,银川市气温日较差约为( )

A. 2℃ B. 6℃ C. 10℃ D. 14℃

【答案】3. A 4. D

【解析】

【3题详解】

一天之中,最高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由图可知,银川市此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也就是午后2时左右,A对,BCD错。故选A。

【4题详解】

由图可知,此日银川最高温大约为30℃,最低温大约为16℃,所以该地银川气温日较差为30-16=14℃,D对,ABC错。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气温曲线图的判读、气温日较差的计算,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张去某地区旅游,偶遇一个小男孩向他介绍了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 下列气候资料统计图所表示的气候特征与小男孩的描述相符的是( )

A. A B. B C. C D. D

6. 影响该地区“一年到头都很热”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 B. 纬度位置 C. 地形地势 D. 人类活动

【答案】5. A 6. B

【解析】

【5题详解】

由题目可知,小男孩描述的地方一年到头都很热,几乎天天下雨,说明该地区是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故选A。

【6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该地区是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该气候分布在赤道地区,导致该地区终年高温的主要因素是由于该地区纬度低,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热带雨林气候有关知识。

2020年2月,“澜湄合作”第五次外长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召开、“澜湄合作”是指中国及湄公河沿岸国家之间开展的互惠务实合作。下图为“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分布图”、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7. 参加“澜湄合作”会议的国家中。首都位于湄公河沿岸的有( )

A. 缅甸 B. 泰国 C. 柬埔寨 D. 越南

8. “澜湄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是旅游合作。吸引中国游客到中南半岛旅游的主要原因有( )

A. 与中国山水相连,热带风光秀美

B. 有泰姬陵等众多名胜古迹,历史文化独特

C. 各成员国经济发达,电子产品优质廉价

D. 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产区,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7. C 8. A

【解析】

【7题详解】

参加澜湄合作的国家中,首都位于位于湄公河沿岸的是柬埔寨,缅甸的首都位于伊洛瓦底洒附近,泰国的首都曼谷位于湄南河,越南的首都-河内位于红河沿岸,故选C。

【8题详解】

近年来,东南来成为我国旅游的热带地区,这里因与中国山水相连,热带风光独特,故A正确。泰姬陵位于南亚的印度,故B错误。该地区大部分国家经济较落后,故C错误。该地区盛产热带农作物,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东南亚自然与社会经济特征有关知识。

读“甲、乙两国轮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下列关于甲、乙两国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部领土都位于南半球 B. 高原所占国土面积比重大

C. 地中海气候区面积广大 D. 河网密布,河流流量大

10. 下列关于甲、乙两国社会经济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发展中国家,乙为发达国家

B. 甲国经济以农业为主,乙国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C. 甲、乙两国首都所在地的地形类型不同

D. 甲国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乙国以玉米为主

11. 下列关于甲、乙两国居民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都以黄色人种主 B. 人口都超过1亿

C. 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D. 通用语言都为英语

【答案】9. B 10. C 11. C

【解析】

【9题详解】

乙表示的巴西跨了南北半球,甲表示的澳大利亚全部位于南半球,故A错误。两国的高原占比重都很大,故B正确。巴西没有地中海气候分布,故C错误。澳大利亚的河流稀少,流量小,故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甲表示的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乙表示的巴西是发展中国家,故A错误。甲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故B错误。甲、乙两国首都所在地的地形类型不同,甲国首都在平原,乙国在高原,故C正确。甲国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乙国以玉米为主,故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两国居民都以白色人种为主,故A错误。澳大利亚人口约两千万左右,巴西人口超过了1亿,故B错误。两国的人口均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故C正确。甲国通用的语言是英语,乙国通用的是葡萄牙语,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巴西和澳大利亚有关知识。

2019年10月,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首航南极,与“雪龙”号科考船一起进行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开启了中国极地考察的新格局。下图为“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关于我国四个南极科考站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都能看到企鹅、北极熊等珍稀动物 B. 距离极点最近的是昆仑站

C. 长城站工作人员可以看到极昼现象 D. 昆仑站位于中山站的偏北方向

13. 我国同时使用两艘科考船开展科考活动,主要是因为南极地区( )

A. 多浮冰 B. 多狂风

C. 酷寒 D. 降水稀少

14. 下列说法符合南极科考内容的是( )

A. 考察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分布 B. 为向南极移民做好准备

C. 考察原始的自然地理环境特 D. 寻找处理生产生活垃圾最合适的场所

【答案】12. B 13. A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我国在南极的四个科考站可以看到企鹅,但看不到北极熊,故A错误。距南极点最近的是纬度最高的昆仑站,故B正确。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不可能看到极昼现象,故C错误。昆仑站是位于中山站的偏南方向,故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我国同时使用两艘船进行科考活动,这是由于南极地区气候寒冷,多浮冰,两艘船同时进行更有保障,故选A。

【14题详解】

我国在南极地区进行考察主要目的是考察南极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C对;南极没有森林分布,A错;现在南极不具备移民条件,B错;南极地区是地球上受人类活动破坏最小的地区,不适宜做生产生活垃圾的场所,D错;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南极地区有关知识。

小明去西藏旅行,发现当地人们根据气温高低选择不同的藏袍穿法。下图示意“藏袍的不同穿法”。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5. 藏袍在一天中的不同穿法,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 高温多雨 B. 寒冷干燥

C. 昼夜温差大 D. 大风天气多

16. 下列关于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B. 种植业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C. 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和玉米 D. 畜种主要有滩羊和三河马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我国藏族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藏袍是藏民的日常衣着,藏袍具有肥大、长袖、宽腰、右襟的特点,在白天气温高时,藏民将藏袍的袖子褪去系在腰间,夜晚气温低时,宽腰肥大的藏袍可以当被盖,保温防寒,所以藏袍在一天中的不同穿法,反映出当地的昼夜温差大的特点,C对,ABD错。故选C。

【16题详解】

青藏地区海拔高,草原广布,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畜种是牦牛(滩羊是我国宁夏牧区的优良畜种,三河马是我国内蒙古牧区的优良畜种),种植业多分布在河谷地区,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豌豆等,B对,ACD错。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方便地享用到全国各地的优质农产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快递物流具有运输速度快,送货上门的特点,其首选的交通运输方式组合是( )

A. 水运+公路 B. 铁路+公路

C. 航空+公路 D. 航空+铁路

18. 小明的爸爸开了一家原产地水果直销店,他正确的进货渠道是( )

A. 到宁夏采购荔枝 B. 到黑龙江采购柑橘

C. 到广东采购苹果 D. 到新疆采购哈密瓜

【答案】17. C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在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航空的速度最快,公路最灵活、方便,水路运量大,但运速慢,铁路运量大、运量较快,但不如公路灵活、方便,所以快递物流具有运输速度快,送货上门的特点,其首选的交通运输方式组合是航空+公路,C对,ABD错。故选C。

【18题详解】

荔枝是热带水果,宁夏位于温带地区,不盛产荔枝,柑橘是亚热带水果,黑龙江大部分位于中温带,不盛产柑橘,苹果属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水果,广东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不盛产苹果,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盛产哈密瓜,D对,ABC错。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交通运输方式和我国的农业,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

2019年中国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耕地总量不足 B. 人口数量庞大

C. 国土面积狭小 D. 山区面积广大

20. 针对我国耕地资源现状,我们应该( )

A. 扩大牧区耕地规模 B. 增加围湖造田面积

C. 切实保护现有耕地 D. 提高山区耕地比重

【答案】19. B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我国的耕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占有量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故选B。

【20题详解】

针对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扩大牧区耕地规模、增加围湖造田面积和提高山区耕地比重都是破坏生态的做法,不可取,只有切实保护现有耕地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耕地有关知识。

“胡线”即“胡焕庸线”,也就是黑河——腾冲两地间的连线。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察线路——走“胡线”,该考察线路分四个地段。下图为“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及走‘胡线’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1. 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主要表现为( )

A. 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 B. 干旱地区人口密度大

C. 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小 D. 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小

22. 走“胡线”的四个地段区域差异显著,其中最能体现“民族多样性”的地段是( )

A. 东北段 B. 山西段

C. 陕西段 D. 西南段

【答案】21. A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我国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干旱地区人口密度小,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故选A。

【22题详解】

“胡线”的四个地段区域差异显著,最能体现“民族多样性”的地段是西南段,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民族种类繁多,民族风情独特,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人口分界线及民族分布特点。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长江流域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关于长江水文特征及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域内气候干旱,水量较小 B. 冬春季节气候寒冷,结冰期长

C. 流域内植被稀少,含沙量大 D. 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形成汛期

24. 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重点保护流域内的( )

A. 山林湿地 B. 水利工程

C. 工矿企业 D. 建筑用地

【答案】23. D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长江流域内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河流水量较大,故A错误。冬春季节气候温和,河流无结冰期,故B错误。流域内植被茂盛,含沙量小,故C错误。流域内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形成汛期,故D正确。故选D。

【24题详解】

要促进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保护流域内的山林湿地,起到涵养水源、减少含沙量、保持水土的作用,其他三项是错误的,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长江流域的保护与发展。

二、综合题(本题有4小题,共18分)

25.读“宁夏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B所在的地形部位为_______(山脊山谷),永宁县位于A山峰的_____方向。

(2)银川市西部山脉为__________,此山以西我国的河流多为_______(内流/外流)河。

(3)图中铁路线为______,是联系宁夏与其相邻的______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通干线。

(4)宁夏平原在我国干湿地区划分中属于____区,自古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主要得益于___的灌溉。

【答案】 (1). 山脊 (2). 东南 (3). 贺兰山 (4). 内流 (5). 包兰线 (6). 甘肃 (7). 干旱 (8). 黄河水

【解析】

【分析】

西北地区是我国四大区域中跨经度最广的区域,这里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绿洲地带。

【详解】(1)由图可知,字母B所在的地形是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山脊,永宁县是位于山峰的东南方向。

(2)由图可以看出,银川市西部的山脉是贺兰山,此山脉以西的我国河流多为内流河。

(3)图中铁路是连接包头与兰州的包兰线,是联系宁夏与相邻的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通干线。

(4)宁夏平原位于我国四大干湿区的干旱区,受黄河水的灌溉,农业发达,自古以来有“塞上江南”的称号。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时间2020年6月,搭载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发射。下图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分布示意图”。

(1)西昌所在省级行政区域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从地势阶梯分布上看,西昌、太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_级阶梯。

(2)文昌所在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是______。从纬度位置看,它位于地球五带中的________。

(3)图示山脉为_____,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与____气候的分界线,也是黄河流域与_____流域的分水岭。

(4)我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位于非季风区是_____,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主要是_____,解决的措施主要______。

【答案】 (1). 成都 (2). 二 (3). 琼 (4). 热带 (5). 秦岭 (6). 亚热带季风 (7). 长江 (8). 酒泉 (9). 气候干旱 (10). 改进灌溉方式或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

【分析】

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把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详解】(1)西昌位于四川省,该省的行政中心是成都,从地势来看,西昌、太原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

(2)文昌位于海南省,该省的简称是琼,从纬度来看,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

(3)图示山脉是秦岭,是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界线。

(4)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位于非季风区的是酒泉,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是气候干旱,解决的措施是改进灌溉方式或发展节水农业。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经贸考察团计划从上海出发,分别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荷兰鹿特丹进行考察。下图为“‘一带一路’途经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分布示意图”。

(1)第一站:乌鲁木齐:这里深居内陆,属于______气候,昼夜温差大,需要带厚外套。可乘坐火车,沿京沪线、陇海线、_______线到达,沿途能看到荒漠等自然景观。

(2)第二站:莫斯科:莫斯科位于俄罗斯的______洲部分,地形类型以___为主,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城市。

(3)第三站:鹿特丹:荷兰的鹿特丹位于欧洲西部,该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

(4)该考察路线依次经过:太平洋→①_____海峡→②______洋→红海→③____运河→地中海→大西洋。

(5)该考察路线途经地区风光旖旎,自然资源丰富。图中____(甲/乙/丙)地区石油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是我国石油资源主要进口地之一。

【答案】 (1). 温带大陆性 (2). 兰新 (3). 欧 (4). 平原 (5). 全年温和湿润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降水均匀 (6). 马六甲 (7). 印度 (8). 苏伊士 (9). 丙

【解析】

【分析】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详解】(1)乌鲁木齐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可乘坐火车沿京沪线、陇海线、兰新线到达。

(2)莫斯科位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地形类型以平原为主,是俄罗斯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3)鹿特丹位于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征是终年温和湿润。

(4)“海上丝绸之路”是从太平洋出发,经①表示的马六甲海峡,进入②表示的印度洋,经红海先通过③表示的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最后到达大西洋。

(5)该考察线路风光旖旎,自然资源丰富,图中丙表示的波斯湾石油资源丰富,是我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源地之一。

28.探究题。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目的】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探究过程】

兴趣小组设计了四组对比实验,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烧杯中阴影部分表示泥沙)

(1)探究结果,完成下表

(2)人类的哪些活动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至少答出2点)

(3)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状况,人们都采取了哪些综合治理措施?(至少答出2点)

【答案】(1)

(2)滥垦乱伐,过度放牧,毁林开荒,陡坡开垦,修路采矿破坏地表等。

(3)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梯田,修挡土坝打坝淤地等。

【解析】

【分析】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是世界上黄土最深厚的地区,由于该地区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加上人为地破坏植被、采矿、修路等,使该地区成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详解】(1)由实验1可知,降水的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实验2表明,沙土比粘土的水土流失更严重,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裂隙多;实验3表明,植被越稀疏,水土流失越严重,黄土高原由于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实验4表明,地表坡度大、越陡峭,水土流失越严重,黄土高原由于地形崎岖,地表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2)除自然原因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以外,人为的滥垦乱伐,过度放牧,毁林开荒,陡坡开垦,修路采矿破坏地表等也是重要原因。

(3)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状况,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地形破碎、地表坡度大,这些都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人们采取了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地表植被,修建梯田,减缓地表径流的流速,修挡土坝打坝淤地,保持地表水土。

本试卷的题干、答案和解析均由组卷网(http://zujuan.xkw.com)专业教师团队编校出品。

登录组卷网可对本试卷进行单题组卷、细目表分析、布置作业、举一反三等操作。

试卷地址:在组卷网浏览本卷

组卷网是学科网旗下的在线题库平台,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全学科、超过900万精品解析试题。

关注组卷网服务号,可使用移动教学助手功能(布置作业、线上考试、加入错题本、错题训练)。

学科网长期征集全国最新统考试卷、名校试卷、原创题,赢取丰厚稿酬,欢迎合作。

钱老师 QQ:537008204    曹老师 QQ:713000635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61510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