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化学

2018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是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化学试题。试卷分为三大题,共16个小题,总分60分,考试时间与物理科目共120分钟。题目涵盖内容广泛,包括物质的化学变化、环境保护、实验操作、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元素的性质、合金材料的应用、化学反应类型、分子运动、固碳酶催化、实验设计、金属活动性顺序、废水处理、化学振荡实验、溶解度、溶液质量变化等。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份数学试卷考察了学生对于基础化学概念的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掌握以及实验操作技能,涵盖了物质的化学变化、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如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分子运动、净水原理、化学元素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溶液浓度变化等多个知识点。

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化 学 试 题

注意事项:

1.化学试卷共三大题16小题,满分60分。化学与物理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He-4 Na-23 Cl-35.5 K-39

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陶瓷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下列陶瓷制作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答案】D

【解析】物质的混合、成型 、晾干只是物质状态和形状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烧结过程中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

2.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寻找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B.施用大量农药减少植物病虫害

C.合成新型洗涤剂减少氮磷排放 D.研发易降解材料减少白色污染

【答案】B

【解析】寻找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可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减少大气污染;施用大量农药,可以产生环境污染;合成新型洗涤剂减少氮磷排放,防治水体污染;研发易降解材料减少白色污染。故选B。

3.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 D. 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答案】C

【解析】根据元素单元格知识判断硼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5。故选C。

4.实验室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入药品后,直接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加热

C.水槽中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D.实验结束时,先移走酒精灯再从水槽中移出导管

【答案】A

【解析】实验室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操作顺序: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后,将酒精灯在试管底部来回移动,先预热,然后火焰对准药品集中加热;当水槽中有连续均匀冒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实验结束时,先从水槽中移出导管后再移走酒精灯,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故选A。

5.化学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硬水经过滤后可软化 B.食用碘盐可预防骨质疏松

C.霉变大米经淘洗后可食用 D.控制油脂摄入可减少肥胖的发生

【答案】D

【解析】硬水经加热煮沸或蒸馏后可转化成软水;食用碘盐可预防甲状腺肥大,补充钙元素可以防治骨质疏松;霉变大米含有黄曲霉素,对人体有害,不可食用霉变大米;控制油脂摄入可减少肥胖的发生。故选D。

6.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答案】 A

【解析】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地壳中元素含量:氧>硅>铝>铁;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不能生成盐。故选A。

7.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代号为DEPA的安全驱蚊剂,其化学式为C12H17NO。下列有关该物质的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属于无机物 B.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12:17

C.由4种元素组成 D.由31个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C12H17NO属于有机物;C12H17NOC12H17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12:1×17=144:17;C12H17NO由C、H、N、O等4种元素组成;一个C12H17NO分子中由31个原子构成。故选C。

8.为实现二氧化碳的绿色利用,科学家用固碳酶作催化剂设计了如下转化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CO B.固碳酶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X的化学式为CH2 D.该过程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

【答案】D

【解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判断物质化学反应方程式:① CO2+C2CO;固碳酶是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X的化学式为C2H4;该过程实现了无机物CO2向有机物C2H4的转化。故选D。

9.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A

【解析】50mL的热水中加一滴红墨水比在50mL的冷水中扩散的快,可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该实验可以探究水和氧气对铁钉锈蚀的影响;该实验可以探究探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必要条件;该实验不能探究探究CO2与水反生反应,但用紫色石蕊可以探究CO2与水反生反应。故选A。

10.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

时间变化曲线如右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答案】B

【解析】根据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和生成二氧化碳可以判断密闭容器内氧气的含量下降,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即曲线①表示O2含量的变化,曲线②表示CO含量的变化;蜡烛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不完全燃烧生成CO和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蜡烛中一定由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根据图判断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含量达到略大于15%。故选B。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6分)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__;属于合金的是_________。

(2)纳米铁粉能吸附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吸附后经沉降、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可

除去污染物。下列物质也能因吸附而具有净水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生石灰 b.活性炭 c.纯碱

(3)纳米铁粉还能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铜离子),写出铁粉与含硫酸铜的废水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涤纶(1分) 钢(1分)(2)过滤(1分)b(1分)(3)Fe+CuSO4=FeSO4+Cu(2分)

【解析】(1)特种钢属于复合材料,涤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钢属于合金;(2)水体净化过

程和方法:沉淀、过滤、吸附、杀菌消毒和蒸馏,活性炭具有极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

的异味和色素达到净水的作用;(3)铁比铜活泼,可以把铜从它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反应化

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

12.(7分)下图是实验室中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常温下,CO2难溶于饱和NaHCO3溶液。

(1)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_。

(2)实验室制取应CO2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填反应类型)。

(3)常温下,下列收集CO2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向上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饱和NaHCO3溶液法

(4)某同学进行图D所示的操作时,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长颈漏斗(1分) (2)A(1分) CaCO3+2HCl=CaCl2+H2O+CO2↑(2分)复分解反应(1分)(3)b(1分) (4)二氧化碳倾倒过快,先使高处蜡烛火焰附近氧气浓度减少(1分)

【解析】(1)仪器X长颈漏斗;(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固液常温型的选用装置A,反应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属于复分解反应;(3)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常温下,CO2难溶于饱和NaHCO3溶液也可以用排饱和NaHCO3溶液法收集。故选b。(4)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先使高处蜡烛火焰附近氧气浓度减少。

13.(6分)废旧电路板中主要含有塑料、铜和锡(Sn)等,为实现对其中锡的绿色回收,某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Sn+SnCl4=2SnCl2

(1)SnCl4中锡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锡的________(填“强”或“弱”),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

(3)写出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比于直接焚烧废旧旧电路板回收金属,该工艺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答案】(1)+4(1分)(2)弱(1分) Cu(1分) (3)2SnCl2Sn+SnCl4分解反应(2分) (4)避免焚烧塑料产生污染,更加环保(1分)(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解析】(1)氯元素显-1价,根据正负化合价等于0,计算出SnCl4中锡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锡的弱,Cu不与SnCl2反应,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铜;(3)根据流程图判断2SnCl2Sn+SnCl4分解反应;(4)避免焚烧塑料产生污染,更加环保或节能环保。

14.(7分)“蓝瓶子”实验是一个有趣的化学振荡实验:盛有氢氧化钠、亚甲蓝(C16H18N3SCl)、

葡萄糖混合液的试管,经振荡、静置后溶液颜色会出现反复变化(如图1)。某兴趣小组开

展如下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混合液中属于人类基本营养物质的有水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对振荡实验后溶液变蓝的原因进行如下猜想:①溶液中溶入CO2;②溶液中溶入O2;③溶液中溶入_________(填化学式)。

(3)小红利用图2装置,从A端吹入呼出的气体,混合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由此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猜想①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为探究猜想②,利用图2装置色剂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葡萄糖(1分) (2)N2(1分)(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3)不能(1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氮气和氧气等(2分)(4)从A端通入氧气,若溶液变蓝,则猜想②正确;若溶液不变蓝,则猜想②不正确(2分)

【解析】(1)人类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混合液中属于人类基本营养物质的有水和葡萄糖;(2)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氧气O2、氮气N2和二氧化碳CO2,都有可能使振荡实验后溶液变蓝;(3)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氮气和氧气等,不能判断猜想①是否正确;(4)从A端通入氧气,若溶液变蓝,则猜想②正确;若溶液不变蓝,则猜想②不正确。

15.(8分)某兴趣小组在相同条件下,将10.00g下列物质分别置于相同规格的烧杯,并敞

口存放于空气中,烧杯中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图示能反映水在空气中放置时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2)石灰水在空气中久置后有浑浊现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研制一种安全、环保的除湿剂,可选择上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填溶质的化

学式)。

(4)将10.00g氯化钠浓溶液敞口久置后,最终得到2.26g晶体,则该溶液是________(填

“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已知该温度下氯化钠溶解度为36.1g)

(5)为进一步研究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变化,该小组开展如下探究。

①甲同学猜想浓度可能会变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验证甲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设计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若答对第(6)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6)乙同学取20%的氢氧化钠溶液20.00g,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部分变质,得到18.80g

溶液,由此能否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组成?若能,请计算其组成;若不能,请补充完成实验

方案设计,同时说明需要测定的数据(用a表示),并计算a的取值范围。(不要求写出计算

过程)

【答案】(1)D(1分)(2)Ca(OH)2+CO2=CaCO3↓+ H2O(2分)(3)CaCl2(1分)(4)不饱和(1分)(5)①稀盐酸中水的蒸发量大于HCl的挥发量(1分)(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②取等质量的原盐酸和久置的盐酸,均加酚酞溶液,分别滴入等浓度的NaOH溶液,至溶液由无色变红色时,比较消耗氢氧化钠的量(2分)(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注意:若答对第(6)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6)不能。实验方案:将变质后溶液加热蒸干,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ag。a的取值范围:4.00

【解析】(1)水在空气挥发中质量减少,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2)石灰水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变质,其反应方程式:Ca(OH)2+CO2=CaCO3↓+ H2O;(3)根据表格判断浓硫酸和氯化钙的质量增加,均具有吸水性,但CaCl2安全、环保;(4)根据该温度下氯化钠溶解度为36.1g可以判断10.00g氯化钠浓溶液达到饱和时还有氯化钠的质量为2.65g,最终得到2.26g晶体,说明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5)①稀盐酸也可以挥发,可以猜想稀盐酸中水的蒸发量大于HCl的挥发量;②取等质量的原盐酸和久置的盐酸,均加酚酞溶液,分别滴入等浓度的NaOH溶液,至溶液由无色变红色时,比较消耗氢氧化钠的量;(6)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该题只知道氢氧化钠的质量和反应后的溶液质量无法通过计算判断溶液溶质的组成;可以通过方程式计算:设完全反应后生成Na2CO3质量为x

2NaOH+CO2=Na2CO3+H2O

106

20.00g×20% x

80/106=(20.00g×20%)/ x

x=5.3g ,即反应后溶液溶质质量为5.30g

若氢氧化钠没变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0.00g×20%=4.00g

实验方案:将变质后溶液加热蒸干,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ag。a的取值范围:4.00

三、本大题共6分。

16.(6分)尿素[CO(NH2)2]是一种常见的氮肥,工业上制备反应如下:

CO2+2NH3CO(NH2)2+H2O,请计算:

(1)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2)生产6t尿酸理论上需要氨气的质量是多少?化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答案】(1)46.7%;(2)3.4t。

【解析】(1)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6.7%

(2)设理论上需要氮气的质量为x。

CO2+2NH3CO(NH2)2+H2O

34 60

x 6t

x=3.4t

答:生产6t尿酸理论上需要氨气的质量是3.4t。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53488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