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化学

四川省乐山市2021年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涵盖了2021年四川乐山化学中考的试题,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化学变化、物质分类、化学性质与用途、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溶液的性质以及化学实验等。试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物质分类(纯净物与混合物),化学性质与用途,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类型(如分解反应),溶液的性质(如溶解度、饱和溶液),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021四川乐山化学中考真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 Na-23S-32Cl-35.5 Fe-56 Zn-6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个小题,每题2.5分,共3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目前我国防控“新冠”疫情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下列防疫相关措施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裁切无纺布制作口罩

B. 合成抗病毒药物

C. 对消毒液加水稀释

D. 水银温度计测体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裁切无纺布制作口罩,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

B、合成抗病毒药物,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

C、对消毒液加水稀释,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

D、水银温度计测体温,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

答案:B。

2.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指出:中国力争到2060年针对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各种方式实现全部吸收,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有利于“碳中和”的是

A.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B. 就地焚烧农作物秸秆

C. 积极开展植树造林

D. 尽量选择私家车出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导致化石燃料燃烧增大,不利于碳中和,错误;

B、就地焚烧农作物秸秆,会生成二氧化碳,错误;

C、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正确;

D、尽量选择私家车出行,会导致化石燃料燃烧增大,错误。

故选C。

3.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 硬水 B. KMnO4 C. 足球烯(C60) D. Fe2O3

【答案】A

【解析】

【详解】A、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矿物质,属于混合物,A正确。

B、KMnO4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B错误。

C、足球烯(C60)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C错误。

D、Fe2O3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D错误。

故选:A。

4.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再利用

B. 铁、锌、硒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C. 米饭、面包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

D. 我国新疆优质棉花的纤维是天然纤维

【答案】C

【解析】

【详解】A、垃圾分类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节约资源,利于资源再利用,不符合题意;

B、铁、锌、硒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不符合题意;

C、米饭、面包主要为人体提供糖类,符合题意;

D、棉纤维属于天然纤维,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是

A. 检查气密性 B. 二氧化碳验满

C. 溶解固体 D. 把橡皮塞塞入试管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A错误;

B、检测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即可,故B正确;

C、量筒不能用于溶解固体,故C错误;

D、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子上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故D错误;

故选B。

6. 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不匹配的是

A. 金刚石硬度大——切割玻璃

B. 不锈钢耐腐蚀——制造医疗器械

C. 氮气的性质不活泼——用作保护气

D. 石墨有导电性——生产铅笔芯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切割玻璃,不符合题意;

B、不锈钢属于铁的合金,抗腐蚀性好,可用于制造医疗器械,不符合题意;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不符合题意;

D、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作电极,石墨质软,容易留下痕迹,可用于生产铅笔芯,符合题意。

故选D。

7. 在纳米纸上“铺”一层“萘胺”(C10H9N)制作而成的试纸,可用于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保证食品安全。下列有关萘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萘胺分子的质量为143g

B. 一个萘胺分子由20个原子构成

C. 萘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 萘胺在氧气中燃烧产物只有CO2和H2O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分子的质量很小,萘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3,且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A说法错误;

B、根据萘胺的化学式可知,一个萘胺分子由10个碳原子、9个氧原子、1个氮原子,共20个原子构成,故B说法正确;

C、萘胺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10):9:14=120:9:14,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C说法错误;

D、萘胺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在氧气中燃烧产物有CO2和H2O及氮的氧化物NO2,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8. 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不正确的是

A. 空气组成(按体积分数)

B. 溶解性与溶解度关系

C. pH与溶液酸碱性

D. 原子核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空气中体积分数的含量: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成分占0.03%,模型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10克时为易溶,当物质的溶解度在10克至1克时为可溶,当物质的溶解度在1克至0.01克微溶,小于0.01克为难溶,模型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pH=7为中性,pH小于7的为酸性,pH大于7的为碱性,模型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原子核在原子内,原子核内有质子和中子,电子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模型不正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 近期,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在液态锡催化作用下的高效制氢设备,该设备发生反应的微观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烷是由碳原子和氢分子构成

B. 反应前后液态锡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C. 甲烷中碳元素转化成碳单质,用于制造高级炭黑

D.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C+2H2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甲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B、液态锡是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不符合题意;

C、在该反应中,甲烷中的碳元素转化为碳单质,可用于制造高级炭黑,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该反应为甲烷在液态锡的催化下反应生成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已知20℃时CuSO4的溶解度为32g。20℃时,取一定质量某CuSO4溶液于烧杯中,按下图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中忽略溶剂损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丁>丙>甲

B. 丙中溶液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8:25

C. 丁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 CuSO4 50℃时溶解度比20℃时的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20℃时,向甲溶液中加入2g硫酸铜,完全溶解得到乙溶液,溶质质量增加,故溶质质量分数:乙>甲,该温度下,向乙溶液中,加入2g硫酸铜,得到丙溶液,有部分溶质未溶解,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大于乙,也可能等于乙,加热到50℃,得到丁溶液,溶质完全溶解,丁溶液中溶质质量大于丙,溶剂质量相等,故溶质质量分数:丁大于丙,故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丁>丙>甲,不符合题意;

B、丙中有溶质未溶解,是20℃时的饱和溶液,故丙中溶液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2g:100g=8:25,不符合题意;

C、丁中溶质完全溶解,丁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D、升温后,丙中未溶解的溶质完全溶解,说明升温后,溶解度增加,CuSO4 50℃时的溶解度比20℃时的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 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下列基于事实的推理正确的是

A. 元素周期表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因此现行周期表有七个横行即有七个周期

B. 燃烧必须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只有温度低于着火点才能灭火

C. 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杀菌消毒,因此净水时加入活性炭的目的就是杀菌消毒

D.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的一定是硫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元素周期表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因此现行周期表有七个横行即有七个周期,故A正确;

B、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隔绝氧气或移走可燃物均可以灭火,故B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加入活性炭的目的是去除异味和色素,故C错误;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也产生淡蓝色火焰,故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的不一定是硫,故D错误;

故选A。

12. 古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蕴含了如图所示三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aO俗名叫生石灰,是一种氧化物

B. “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是反应①的变化

C. 反应②发生时,会放出热量

D. 反应③是改良酸性土壤的原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A、CaO俗名叫生石灰,是由钙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正确;

B、“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也就是反应①的变化,正确;

C、反应②发生时,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正确;

D、反应③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或可溶性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钙的反应,不是改良酸性土壤的原理,错误。

故选D。

13.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铜比银活泼,铜与硫酸亚铁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铁比铜活泼,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B、氯化铜溶液是蓝色的,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钡,剩余的是硫酸,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C、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钙不反应,不但没有除去杂质, 反而除去了原物质,符合题意;

D、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g×10%=5g,所需水的质量为50g-5g=45g,即45mL,故称取5gNaCl加入45mL水中完全溶解,可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 烧杯中盛有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mg,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①加入V1mL稀盐酸时,剩余固体中不含锌

②加入V2mL稀盐酸时,溶液中的溶质为FeCl3和ZnCl2

③整个过程中发生反应均为置换反应

④反应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一定小于g

⑤剩余固体质量m、n与稀盐酸的体积V1、V2的数量关系为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盛有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mg,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稀盐酸先和锌粉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再和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加入V1mL稀盐酸时,表示锌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剩余固体中不含锌,正确。

②加入V2mL稀盐酸时,表示铁粉恰好完全反应,稀盐酸先和锌粉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再和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溶液中的溶质为FeCl2和ZnCl2,选项错误。

③稀盐酸先和锌粉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再和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物是单质和化合物,整个过程中发生反应均为置换反应,正确。

④混合物全是锌粉生成氢气,全是铁粉生成氢气,烧杯中盛有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mg,反应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一定小于g,大于,正确。

⑤剩余固体质量m-n表示反应锌的质量,n表示铁的质量,V1表示锌生成氢气质量,V2-V1表示铁生成氢气质量,

故==,选项错误。

故①③④正确,故选:B。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包括4个小题,每空1分,共计16分)

15. 自来水厂净水时常使用明矾做絮凝剂。明矾是硫酸铝钾(一种盐)的结晶水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化学符号表示明矾结构中含有的下列微粒:

①两个硫原子______

②十二个水分子____

(2)明矾溶于水可以电离出钾离子,钾离子的符号为_____。

(3)明矾溶于水后生成胶状氢氧化铝吸附悬浮杂质,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______。

【答案】 (1). 2S (2). 12H2O (3). K+ (4). Al(OH)3

【解析】

【详解】(1)①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硫原子表示为:2S;

②分子用化学式表示,多个分子就是在化学式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十二个水分子表示为:12H2O;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钾离子为:K+;

(3)氢氧化铝是由铝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铝离子显+3价,氢氧根离子显-1价,故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OH)3。

16. 2020年11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开启了我国航天探索的新征程。回答下列问题:

(1)钛合金广泛用于航天领域,钛合金属于______(填“金属”或“合成”)材料;钛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钛原子的核电核数为______。

(2)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燃料的氧化剂,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3)“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用于搭载探测器。火箭采用液氢液氧发动机,将氢气和氧气压缩成液态时体积变小,是因为 ______(用分子的性质进行解释)。

【答案】 (1). 金属 (2). 22 (3). +7 (4). 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解析】

【详解】(1)钛合金属于合金,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22;

(2)高氯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1)+x+(-2)×4=0,x=+7;

(3)火箭采用液氢液氧发动机,将氢气和氧气压缩成液态时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17. A~E五种初中常见物质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其中A与C的组成元素相同,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是一种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加热时D、E均能与黑色固体丙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黑色固体甲的化学式为________。反应①属于基本类型中的_________反应。

(2)在D与丙的反应中,D表现出___________性。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答案】 (1). MnO2 (2). 分解 (3). 还原 (4).

【解析】

【分析】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B是氧气;氧气与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黑色氧化铜,丙是氧化铜;A与C的组成元素相同,且A在黑色固体甲作用下生成C和氧气,说明A是过氧化氢,C是水,甲是二氧化锰;D是一种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D是一氧化碳;加热时D、E均能与黑色固体丙氧化铜反应,推测E也有还原性,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推测E是氢气,则黑色固体乙是碳,代入验证即可。

【详解】(1)根据分析知,黑色固体甲是二氧化锰,化学式为MnO2。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时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两种,属于基本类型中的分解反应。

(2)在D与丙的反应中,D一氧化碳与丙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D表现出还原性。

(3)反应②是碳和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 纳米碳酸钡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某工厂用含SiO2杂质的BaCO3为原料制备纳米碳酸钡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SiO2难溶于水,且不与常见的酸发生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SiO2性质稳定,但常温下易与氢氟酸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4HF= X+2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2)流程中加入盐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写出副产品的用途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答案】 (1). 过滤 (2). SiF4 (3). BaCO3+2HCl=BaCl2+CO2↑+H2O (4). 氮肥

【解析】

【分析】

【详解】(1)固液分离操作是过滤,SiO2+4HF= X+2H2O,反应前Si、4H、4F、2O反应后4H、2O、X,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X含有4H、Si为SiF4,故填:过滤;SiF4。

(2)流程中加入盐酸时,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故填:BaCO3+2HCl=BaCl2+CO2↑+H2O。

(3)氯化钡和碳酸铵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铵,副产品是氯化铵可作氮肥,故填:氮肥。

七.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共包括2个小题,每空1分,共计11分)

19. 氨气(NH3)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某兴趣小组用加热NH4Cl和Ca(OH)2固体方法制备、收集干燥的NH3,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已知: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甲装置也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备_________(选填“H2”、“O2”或“CO2”)。

(2)乙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3)丙装置用于收集NH3,则乙中导管口a应与丙中导管__________端相连。

(4)从保护环境角度,该实验在丙装置后还应接一个____________装置。。

【答案】 (1). 试管 (2). O2 (3). 干燥作用 (4). c (5). 尾气处理装置

【解析】

【分析】

【详解】(1)由图可知①为试管,甲装置可加热,氢气和二氧化碳制取不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加热可以制取氧气,甲装置也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备O2,故填:试管;O2。

(2)碱石灰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乙装置的作用是去除水蒸气,干燥作用,故填:干燥作用。

(3)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气体短进长出,导管口a应与丙中导管c端相连,故填:c。

(4)尾气由刺激性气味,从保护环境角度,该实验在丙装置后还应接一个尾气处理装置,故填:尾气处理装置。

20. 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同学们对其是否变质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I:没有变质。

猜想II:___________。

猜想III:部分变质。

【实验探究】

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不同方案进行探究,请你协助完成相关内容

(1)小军设计的实验方案

(2)小慧设计的实验方案

【反思与评价】

(3)同学们讨论认为,小军的实验结论不严密,理由是___________。

【拓展实验】

(4)小慧实验②中所加的试剂替换为下列________操作,也可以实现相同的目的。

a.测溶液的pH b.滴加MgSO4溶液 c.通入CO2 d.滴加稀盐酸

(5)若要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Na2CO3,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 (1). 完全变质 (2). 气泡 (3). 紫色石蕊试液 (4). 如果氢氧化钠完全变质,碳酸钠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加入稀盐酸,也能产生气泡 (5). ac (6).

【解析】

【详解】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可能没有变质,可能部分变质,也可能完全变质,故猜想II: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1)结论为:猜想III成立,说明溶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向①的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现象为有气泡产生;

(2)结论为:猜想III成立,说明溶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①取一定量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碳酸钠,且过量的氯化钡能将碳酸钠除尽;②实验①结束后进行过滤,向得到的滤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反思与评价:(3)如果氢氧化钠完全变质,碳酸钠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也能产生气泡,小军的实验无法证明猜想III成立;

拓展实验:(4)a、测定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说明溶液显碱性,含氢氧化钠,符合题意;

b、滴加硫酸镁溶液,硫酸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但是硫酸镁也能与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含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c、通入二氧化碳,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与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氢氧化钠,符合题意;

d、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不能说明含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5)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可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除去混有的碳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八.计算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8分)

21. 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Na2SO4,既可增强溶液导电性,Na2SO4又不参与反应。如图水槽中有86.8g水,某兴趣小组把4.0gNa2SO4固体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后进行电解。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在试管A中收集到1.2g气体。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B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是 g。

(3)电解后溶液中Na2SO4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18 (2)9.6 (3)解:设反应消耗水的质量为x x=10.8g 故电解后溶液中Na2SO4的质量分数是:

【解析】

【详解】(1)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6=18;

(2)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B管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即:,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A管中收集到1.2g气体,则B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是:9.6g;

(3)见答案。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53648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