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化学

四川省内江市2017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是四川省内江市2017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A卷,共计100分。试卷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和计算题四个部分,全面覆盖了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类型、物质性质等的理解;填空题涉及化学物质的识别、元素周期表、金属活动性顺序等;实验题要求学生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装置及操作步骤;计算题则涉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物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所涉及的知识点

试卷涵盖了化学反应类型(如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物质性质(如酸碱性、溶解度)、元素周期表、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等内容。

四川省内江市2017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

A卷(共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个小题,毎小题4分,共48分;毎小题只有一个迭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 B.树根“变”根雕 C.冰雪融化 D.米饭“变馊”

【答案】D

2.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CO2+ H2O==H2CO3 B.2HC1 +Ca(OH)2=CaCl2+ 2H2O

C.2KMnO4K2MnO4+MnO2+O2↑ D.2Na+2H2O==2NaOH + H2↑

【答案】B

【解析】A选项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B选项为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C选项为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选项为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选择B

3.下表是生活中几种常见物质的pH,其中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答案】D

【解析】A选项新鲜牛奶PH=7溶液为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B新鲜柠檬汁溶液为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C选项西红柿汁,溶液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D选项肥皂水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故答案选择D

4.“染色”馒头中添加有铬酸铅(PbCrO4),颜色为柠檬黄,会使人体致癌,已被卫生部明文禁用。已知铬元素(Cr)化合价为+6价,则铅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4 C.+5 D.+7

【答案】A

【解析】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计算,在铬酸铅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铬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故铅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答案选择A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甲醛浸泡食用海产品达到保鲜的目的

B.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太阳能及水利发电,有利于治理雾霾

C.垃圾中的有些金属、塑料可以循环利用,因此生活垃圾要分类回收并处理

D.蛋白质和油脂都属于人体所需营养物质

【答案】A

【解析】甲醛为有毒化学物质,浸泡食用海鲜产品会造成人体内蛋白质变性,失去生理活性,故答案选择A

6.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则下列有关葡萄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葡萄糖由三种元素组成

C.葡萄糖由24个原子构成 D.葡萄糖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答案】A

7.据统计中国每年有上千家庭发生火灾,酿成悲剧,如果掌握一些灭火措施和安全知识,可以减少悲剧的发生。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电视机等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夜晚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C.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吋,使用楼内电梯逃生

【答案】C

【解析】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这样做会造成触电;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容易引起爆炸;C选项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采用隔绝空气的方法,是正确的操作;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高楼住宅发生火灾吋,使用楼内电梯逃生,容易造成被困电梯中;故答案选择C

8.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Na2CO3+2HCl= 2NaCl+H2O+CO2↑ B.CO2+Ca(OH)2==CaCO3↓+H2O

C.CuSO4+ BaOH=CuOH↓+ BaSO4 D.3CO+Fe2O32Fe+3CO2

【答案】C

【解析】A选项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是正确的表示;B选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是错误的表示,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铜的化学式表示错误;D选项是正确的表示;故答案选择C

9.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的三态变化说明分子间具有间隙 B.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C.五个二氧化硫分子可表示为5SO2 D.Al3+可表示一个铝离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

【答案】B

10、下列各物物质在同一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NaOH、FeCl3、K2SO4 B.NaCl、HNO3、AgNO3

C.NaCl、K2CO3、Ca(OH)2 D.KNO3、NaCl、Ba(OH)2

【答案】D

【解析】A选项中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沉淀;B选项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沉淀;C选项碳酸钾和氢氧化钙产生沉淀;D选项中硝酸钾、氯化钠和氢氧化钡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答案选择D

11.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二者恰好充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由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总数目不变 B.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

C.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解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A选项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数目发生改变;B选项因为反应后生成水,故反应前后溶剂的质量增加;C选项反应后为氯化钠的溶液,故溶液显中性,故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故答案选择C

12.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甲的溶解度最大

B.t2℃时,10 g水中加10 g甲,充分搅拌可得20 g甲溶液

C.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使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t1℃时甲、乙、丙三者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C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4个小题,共24分)

13.从干冰、铝、烧碱、硫酸、纯碱、生石灰等物质中,选择恰当的物质,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2)可用作致冷剂的氧化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NaOH; CO2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属于碱的是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2)可用作致冷剂的氧化物是固体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14.元素周期表中,某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该周期有_______种金属元素

(2)该周期的元素从左至右,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

【答案】3;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解析】根据原子序数可知(1)该周期中含有钠、镁、铝三种金属元素;(2)该周期的元素从左至右,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15.金属及其金属制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铜锌合金的外观与黄金极为相似,市场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以假乱真,祸害百姓。利用简单的化学知识,将其放入烯盐酸中,观察是否有_______产生即可鉴别其真伪。

(2)铝、铁、银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三种金属。对Al、Fe、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探究,能达到目的的一组试剂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Ag、FeCl2溶液、A1C13溶液 ② Fe、A1C13溶液、AgNO3溶液 ③ Ag、Fe、A1C13溶液

【答案】(1)气泡; (2)②

16.物质的鉴别、分离和提纯是重要的基本实验操作。

(1)鉴別氢氧化纳和碳酸钠两种溶液,不可选择________ (填字母)。

A.氯化钡溶液 B.硝酸钠溶液 C.稀硫酸

(2)除去硝酸钾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钾,可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即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2)Ba(NO3)2+K2SO4==BaSO4↓+2KNO3 

【解析】(1)鉴別氢氧化纳和碳酸钠两种溶液,可利用碳酸钠和硫酸反应产生气体,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而二者都不能与硝酸钠反应,故不可选择B;(2)除去硝酸钾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钾,可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即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a(NO3)2+K2SO4==BaSO4↓+2KNO3 。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8分)

17、下图为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示意图,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选用E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端(填a或b)进入。

(3)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状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混合加热制得,制取并收集甲烷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填字母)

【答案】(1)长颈漏斗;(2)2H2O22H2O+O2↑;催化作用;b;(3) 通过长颈漏斗注水,当水超过长颈漏斗的下端 , 关闭A装置活塞长颈漏斗中的液柱不发生变化,说明气密性良好;(4)BF或BD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8.一种新型环保材料被塑胶跑道工程广泛应用,合成这种新材料的原料是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其分子式式C15H10N2O2)。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C15H10N2O2)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2)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C15H10N2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

(3)500g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答案】(1)5:16;(2)250;(3)56

【解析】(1)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C15H10N2O2)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0:16×2=5:16;(2)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C15H10N2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5+1×10+14×2+16×2=250;(3)500g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500g×28/250×100%=56g

B卷(共30分)

19.(12分)南海、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是我国固有领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在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侯氏制碱法”的基本原理,可模拟实现工业生产纯碱的过程如下(某些反应产物以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请列举小苏打在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精制饱和食盐水中通入两种气体的顺序是:先通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然后在加压条件下通入二氧化碳。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观察流程图,其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二氧化碳之外,还有___________。

【答案】(1)过滤;(2)CaO + H2O === Ca(OH)2;(3)2NaHCO3△ Na2CO3+H2O+CO2↑;作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4)使溶液显碱性,与尽量多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更多的碳酸氢钠;(5)氯化铵

20.(12分)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I.[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II.[查阅资料]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III.[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IV.[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V.[实验结论]

(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下同)。

(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_____。

VI.[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_______(填“升高”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型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______(填序号)。

①CaO ②NH4NO3 ③浓H2SO4

VII.[反思交流]

(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_____Q放(填“>”或“<”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_____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2)在图2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验结论](1)吸热;(2)升高;[拓展实验]低于;②;[反思交流]<; =;(2)形成物质b的饱和溶液,物质形成溶液沸点升高,物质说放出的热达不到溶液的沸点而不能沸腾。

21.(6分)根据下图所示信息进行计算。假设:稀硫酸转移完全且生成气体全部逸出。

(1)生成H2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g。

(2)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解题过程,最后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1)0.2g; (2)

【解析】根据题中提供的数据可知,(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20g+100g--219.8g=0.2g;

(2)设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Y

Fe + H2SO4 === FeSO4 + H2↑

56 152 2

X y 0.2g

56/x=2/0.2g 152/y= 2/0.2g

X=5.6g y= 15.2g

溶液的总质量为:5.6g+100g-0.2g=105.4g

(2)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5.2g/105.4g×100%=14.42%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53650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