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7年中考化学试题
可能使用相对原子质量: H-1 He-4 O-16 Na-23 C1-35.5 K-39
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符合题意。
1.化学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烟 B.活性炭净水 C.煤制煤气 D.干冰降雨
【答案】C
2.“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相关做法错误的是( )
A.我国稀土储量世界第一,可以任意开发利用
B.研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避免因直接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C.利用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减少我国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
D.改造城市排水管网,实现雨水和生活用水的分流与处理
【答案】A
【解析】A、金属资源是有限的,应合理开发利用,错误;B、秸秆直接焚烧会产生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而污染空气,故要综合利用,正确;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正确;D、生活污水要先处理再排放,否则会造成水体污染,正确。故选A。
3.在最新公布中文名称的元素,该元素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符号为 uUO
B.原子序数为 118
C.原子的质数为 176
D.相对原子质量为 294g
【答案】B
【解析】A、元素名称上面的符号表示的是元素符号,该元素的元素符号表示为Uuo,错误;B、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原子序数,故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8,正确;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故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18,错误;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错误。故选B。
4.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加入固体 C.检查气密性 D.收集氧气
【答案】D
5.生活习惯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小明同学一家人的下列饮食习惯科学合理的( )
A.小明长期偏食“洋快餐”
B.奶不忍浪费,即使食物霉变仍然用
C.妈为了保持身材,只吃蔬菜和水果
D.爸享受运动,大量出汗后常饮用含无机盐的饮料
【答案】D
【解析】A、“洋快餐”中大多是油炸或烤制食品,含有大量的氢化脂肪,易导致肥胖等疾病,错误;B、霉变食物会使人致癌,错误;C、蔬菜、水果中只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而人体需要六大营养素,错误;D、汗液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故大量出汗后要饮用含无机盐的饮料,正确。故选D。
6.建立模型是学习化的重要方法,下列有些正确( )
A.原子结构模型 B.物质分类模型 C.燃烧条件模型 D.空气组成模型
【答案】D
7.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氦钠化合物(化学式为 Na2H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2He中Na为+1 价,He 为-1价
B.Na2He中Na、He元素质量比为 2:1
C.Na2He中既含金属元素,又含非金属元素
D.稀有气体很稳定,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已知钠的化合价为+1价,设He的化合价为x,则(+1)×2+x=0,解得x= -2,错误;B、Na2He中Na、He元素质量比= =23:2,错误;C、钠元素属金属元素,He元素属稀有气体元素,正确;D、稀有气体很稳定,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错误。故选C。
8.科学家发现,利用催化剂可有效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其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是( )
A.属于置换反应 B.可解决甲醛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C.其中甲醛属于氧化物 D.化学方程式为:HCO+O2= CO2+H2O
【答案】B
9.下列实验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是( )
【答案】D
【解析】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是由反应前后没有称量到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正确;B、电解水的实质是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由此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分解成原子,正确;C、少量白糖加入水中,不久“消失”是由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正确;D、由于分子间有间隔,5ml苯和5ml冰醋酸混合后体积应小于10ml,错误。故选D。
10.地球深处的水处于超临界状态,称为超临界水。下图为某压强下CaCl2 和NaCl 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该压强下,下列说法正确是( )
A.在超临界水中,NaCl的溶解度大于CaCl2的溶解度
B.在超临界水中,2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升高而增大
C.450℃时,NaCl在超临界水的溶解度为 0.04g
D.450℃时,可得到 0.04%的CaCl2的超临界水溶液
【答案】C
二、 本大题包括 本大题包括 5小题,共 34 分
11.(6分)近年我省多地纷纷展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垃圾分类回收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某地街头垃桶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识的物质,属于金属材料是 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下同),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_。
(2)塑料矿泉水瓶应收入________(填“可回收”或“不可回收”)筒中。
(3)使用铝合金做内筒的优点是 (写出1点即可)。
(4)为比较铝和铁的金属活动性,某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将铝和铁分别放入盐酸中,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你认为该方案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
【答案】(1)铝合金内筒或铁制外筒;塑料顶盖;(2)可回收;(3)不易生锈;
(4)不合理,只有在相同的条件下才有可比性。
【解析】(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故图中标识的物质,属于金属材料是铝合金内筒和铁制外筒;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故属于合成材料的是塑料顶盖;(2)塑料矿泉水瓶可回收利用,故应收入可回收筒中;(3)铝合金的密度小、质轻、不易生锈,故能用于做内筒;(4)要比较铝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应采用控制变量法,即金属不同其他条件要完全相同,但由于铝在空气中易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故要先将铝进行打磨,否则没有可比性。
12.(6 分)实验室常用右图所示发生装置制备氢气。
(1)写出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仪器a 的名称是_________。实验室可用 方法收集氢气。
(3)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优点是 (写出1 点即可,下同)。目前氢能源的大量使用仍存在一定困难,你认为针对氢能源的研究方向是 。
【答案】(1)Zn+ H2SO4 == ZnSO4 + H2↑(2)铁架台,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
(3)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在不通电的条件下使水分解
13.(7 分)五氧化二钒(V2 O5)是一种工业催化剂,下图是制取V2 O5 的工艺流程。
(1)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2)操作a 的名称是_________,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3)反应②的反应类型是 ,物质X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
(4)写出副产物KCl 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
【答案】(1)KVO3+NH4Cl== NH4VO3↓+KCl;(2)过滤;漏斗;(3)分解反应;氮元素(4)做钾肥
【解析】(1)由反应的流程图可知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KVO3+NH4Cl== NH4VO3↓+KCl;(2)通过操作a分别得到了NH4VO3沉淀和氯化钾溶液,故是过滤操作;过滤时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玻璃棒和漏斗;(3)由流程图可知反应②的反应物是NH4VO3,生成物是V2O3、水和X,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三种,属分解反应;NH4VO3是由N、H、O三种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也应含有这三种元素,故X中一定含有N元素;(4)氯化钾含有植物所需的钾元素,故能做钾肥。
14.(7 分)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取同浓度的稀氨水和稀醋酸用下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实验②和④可探究_________ 因素对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欲探究试剂酸碱性对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
(3)根据表中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1 点即可)。
(4)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受除上述因素外,还有 (写出1 点即可),请设计实验方案 。
【答案】(1)Fe2O3(2)温度;①②或③④(3)相同条件下,酸性越强,金属生锈越快;
(4)酸的浓度,相同条件下,取两份浓度不同的醋酸分别在25℃时,观察铁钉生锈时间。
15.(8 分)某兴趣小组用图1 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先变浑浊,后逐渐澄清。
(1)写出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石灰水 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 。(填化学式)
(2)为探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碳酸钙(碳酸钠等)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钠等)
【提出假设】假设 1:挥发出的HCl使浑浊变澄清;
假设 2: 。
【设计实验】为除去 CO2中的 HCl,小华在图 1中甲、乙装置之间增加图2装置,
装置的连接顺序是甲→ → →乙(填字母序号);其中存放的试剂合理
是 (填选项序号)。
A.浓硫酸 B.NaOH 溶液 C.饱和Na2CO3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现象】饱和石灰水浑浊后,继续通入足量 CO2 ,沉淀部分溶解但最终并未完全澄清。
【得出结论】由以上探究可得出结论是 。
【注意:答对第(3)小题奖励 4分,化学试卷总不超过 60 分。】
(3)该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用 PH 传感器测得图 1烧杯中溶 液的 PH 随通入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
①AB 段 PH 值不变的可能原因是 ;
D点所得溶液的成分除 H2O外还有 。
②BC 段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主要有 。
【答案】(1) 2HCl + CaCO3 = CaCl2 + CO2 ↑+ H2O; CaCO3;
(2)【提出假设】 生成的 CO2 使混浊变澄清;
【设计实验】 b , a ; D
【得出结论】 假设 2 成立: 通入 CO2, CaCO3 会进一步与 CO2 和 H2O 发生反应, 生成 Ca(HCO3)2(不是沉淀)
(3)附加题:
①一开始排出来的是空气,不与 CaCO3 反应变成 Ca(HCO3)2; HCl
②Ca(OH)2+CO2=CaCO3(沉淀)+H2O
【设计实验】为除去 CO2中的 HCl,那么就要使气体与药品充分接触,故连接顺序是甲→b→a→乙;要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应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故选D;【得出结论】由实验现象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混浊变澄清,即假设2正确;(3)①由于一开始排出来的是空气,不发生反应,故pH不变; D点所得溶液的pH<7,即溶液呈酸性,综合分析可知溶液中含有HCl;②通入二氧化碳以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a(OH)2+CO2=CaCO3↓+H2O。
三、本大题共 、本大题共 6分
16.(6分)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8g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18.4g,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答案】(1)9.6g(2)24.5g
【解析】
(1)在加热和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生成的氧气会逸散到空气中,故固体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的氧气的质量。 生成氧气的质量 m(O2)=28.0g-18.4g=9.6g;
(2)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氯酸钾与氧气反应的质量比即可计算出氯酸钾的质量。
设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 2KCl+3O2↑
245 96
X 9.6g
x=24.5g
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9.6g,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24.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