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化学

湖北省恩施州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是湖北省恩施州2018年的中考化学真题,涵盖了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化学反应方程式、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等多个方面。题目类型多样,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旨在全面考察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氢氧化钠的性质及其应用,氮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酸雨的成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应用,物质溶解度曲线的解读,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的应用,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湖北省恩施州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与另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酒精挥发 B.气球爆炸 C.食物腐烂 D.湿衣服晒干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据此判断:

A、酒精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B、气球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C、食物腐烂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

D、湿衣服晒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答案】C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肥皂水可以将硬水软化

B.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2

C.冬天取暖时,煤炉上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D.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

【解析】A、加入肥皂水可以检验某水样是否是硬水,但不能减少水中含钙、镁离子化合物的量,不可以将硬水软化;

B、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用水防止煤气中毒;

D、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

【答案】D

3.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C.能去除油污,可作炉具清洁剂

D.对皮肤有强烈的腐独作用

【解析】A、氢氧化钠碱性很强,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的热;

C、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反应,能去除油污,可作厨房的清洁剂;

D、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答案】A

4.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所致。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A.+4 B.+3 C.+2 D.+5

【解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亚硝酸钠的化学式进行解答。

【答案】B

5.现将10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 )

A.1:1 B.2:1 C.5:1 D.4:1

【解析】由题意可知,反应物是A和B,生成物是C和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求出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进而求出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

【答案】C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氧化钙的俗名是熟石灰

B.氯化钾属于钾肥

C.甲烷属于有机物

D.气体可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析】A、氧化钙的俗名是生石灰,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

B、氯化钾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C、甲烷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

D、气体可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答案】A

7.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

A.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B.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甲烷和一氧化碳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增多,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会造成酸雨。因此,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一氧化碳有毒,CO大量排入大气中,会使人中毒,不会形成酸雨;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含量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不会形成酸雨。

【答案】A

8.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代表三种不同的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X>Y B.核外电子数:X=Z

C.Y和Z处于同一周期 D.X和Z的电子层数相同

【解析】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同一周期中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X小于Y;X、Z最外层电子数相等但核外电子数不相等;Y和Z处在同一横行,同一横行的元素处在同一周期;Z比X多一个电子层。

【答案】C

9.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C.将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D.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解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A、C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t2℃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因为该温度下它们有交点;将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因为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A、B、C三种物质中,A、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而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答案】B

10.甲、乙、丙、丁表示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属于同种元素

B.甲、乙、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C.丁中x=8

D.乙表示阴离子

【解析】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甲、乙属于同种元素;

B、甲、丙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乙属于稳定结构;

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丁中x=18-2-8=8;

D、乙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满分30分)

11.宏观—微观—符号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思维方法。用意义、化学符号、名称完成下列各题:

(1)3Hg   ;

(2)氨气   ;

(3)钠离子   ;

(4)KMnO4   。

【解析】(1)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氨气的化学式为NH3;

(3)离子的表示方法是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省略不写;

(4)化学式从右向左读,KMnO4读作高锰酸钾。

【答案】(1)3个汞原子;(2)NH3;(3)Na+;(4)高锰酸钾

12.根据物质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内在联系,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比石墨的硬度大得多,原因是   ;

(2)灯泡里的灯丝材料是钨而不是锡,原因是   。

【解析】(1)金刚石和石墨硬度不同的原因是: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灯泡里的灯丝材料是钨而不是锡,原因是金属钨的熔点高。

【答案】(1)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金属钨的熔点高

13.近日两家美国采购商控告我国企业制造的维生素C(C6H8O6)涉嫌垄断,中国商务部首次现身美最高法口头辩论,维护我国企业权益。彰显中国力量。维生素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如图是某品牌维生素C咀嚼片的部分包装说明。其中每片维生素C咀嚼片中含碳

   g(精确到0.01)。

【解析】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 9:1:12  0.33

14.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近日,武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建议方案提出,将在武汉打造“氢能汽车之都”。氢能汽车使用的是氢燃料电池,其化学原理是利用催化剂使氢气和氧气反应,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其化学方程式为   。

(2)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的原理是   。

(3)老年人缺钙易患的疾病是   。

【解析】(1)氢气燃烧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

(2)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灭火的原理;

(3)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

【答案】(1)2H2+O22H2O;(2)隔绝氧气;(3)骨质疏松症

15.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和含杂质5%(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的石灰石制备CO2,他们选择的制取和收集装置如图所示。请按要求回答问题和探究:

(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是   ,若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导管的连接顺序是   。

(2)若消耗的石灰石为100g,理论上可得到CO2   g(精确到0.1),但实际收集到的CO2质量与理论值不符,原因可能是   (填一种)。

(3)探究装置A中残留液的溶质成分。

【提出问题】残留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思考判断】残留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填物质名称),可能含有的溶质是HCl。

【实验验证】同学们通过多种实验方法,均验证了残留液中的溶质有HCl,请完成下表。

【解析】(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若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导管的连接顺序是b→d→c→e→f。

(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出CO2的质量。但实际收集到的CO2质量与理论值不符,原因可能是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的二氧化碳部分残留在锥形瓶中等。

(3)【思考判断】残留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钙,可能含有的溶质是HCl。

【实验验证】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所选择的指示剂为石蕊溶液,石蕊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酸性,进一步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

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溶液pH<7,说明溶液显酸性,进一步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

加入氧化铜时,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是因为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答案】(1)长颈漏斗 b→d→c→e→f;

(2)41.8 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

(3)氯化钙 石蕊溶液  石蕊试液变红色  <  CuO  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CuO+2HCl===CuCl2+H2O 

16.今年春节期间播出的《舌尖3》,让籍籍无名的章丘铁锅名声大振,章丘手工铁锅制造需要历经十二道工序,再过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锤炼,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其炉渣中主要含FeO、Fe2O3,还有一定量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酸反应的杂质。现按如图工艺流程,用炉渣制备绿矾(FeSO4•7H2O)。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氧化亚铁与稀硫酸、铁与硫酸铁反应均可生成硫酸亚铁。

(1)步骤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2)步骤一中的操作名称是   ,为提高步骤一的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增大硫酸的浓度,升高反应物的温度、还可以采取   (写1条,不考虑“搅拌”和“使用催化剂”)。

(3)步骤二中无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测得滤液2的pH明显大于滤液1,其原因是   。

(4)滤液2得到绿矾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5)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利用该炉渣按照上述工艺流程制取绿矾。现取100g炉渣,得到干燥杂质5g,步骤二中加入15.6g铁粉,得到滤渣5.6g。要计算理论上制得绿矾的质量,除要利用上述给定的全部数据外,在实验过程中,还需测定的一个数据是   。

【解析】(1)步骤一中,氧化亚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

(2)步骤一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故操作名称是过滤,为提高步骤一的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还有将滤渣粉碎的方法;

(3)步骤二中无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是铁和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测得滤液2的pH明显大于滤液1,是因为铁消耗过量的硫酸,溶液的酸性减弱;

(4)滤液2得到绿矾可以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

(5)要计算理论上制得绿矾的质量,除要利用上述给定的全部数据外,在实验过程中,还需测定产生气体的质量。

【答案】(1)FeO+H2SO4===FeSO4+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2)过滤  将滤渣粉碎;

(3)Fe+Fe2(SO4)3===3FeSO4 铁消耗过量的硫酸,溶液的酸性减弱;

(4)蒸发溶剂;

(5)氢气的质量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54240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