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襄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
理科综合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试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主观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作图一律用2B铅笔或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C1-35.5 K-39 Cu-64 Zn-65 Mn-55 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共26小题,共36分。1-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26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其序号在答题卡上涂黑作答。
1. 下列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无色
B. 无味
C. 供给呼吸
D. 食品防腐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供给呼吸。但氧气具有氧化性,食品和氧气接触会发生缓慢氧化而变质,因此不能用于食品防腐。故选D。
2. 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必须摄入的元素是
A. 钙 B. 铁 C. 锌 D. 碘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骨质疏松,是人体内缺少钙元素,所以应该适量的补充钙元素,符合题意;
B、缺铁会引起贫血,不符合题意;
C、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不符合题意;
D、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吸烟对人体有害。香烟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A. 氮气
B. 氢气
C. 一氧化碳
D. 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故该气体是一氧化碳。
故选C。
4. 六月的校园,百花盛开,香远益清,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A. 分子的质量很小 B.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 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答案】B
【解析】
【详解】A、花香四溢不能说明分子质量很小,此说法错误。
B、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花的香味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们的鼻孔,使人感觉到了香味,说明分子的不断运动。此项正确。
C、花香四溢是香味分子的一种性质,不能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此说法错误。
D、能嗅到花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和分子间的间隔没有太大关系,此说法错误。
故选:B。
5. 为了防治大气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下列做法不提倡的是
A. 积极植树造林
B. 使用清洁能源
C. 直接排放废气
D. 公共交通出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积极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直接排放废气,会污染空气,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符合题意;
D、公共交通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错误的是
A. 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B. 扑灭森林火灾时,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移走
C. 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D. 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C
【解析】
【详解】A、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扑灭,是隔绝空气灭火,不符合题意;
B、森林火灾时,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移走,可以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发生火灾,符合题意;
D、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汞元素:HG
B. 镁离子:Mg2+
C. 高锰酸钾:K2MnO4
D. 2个氮原子:N2
【答案】B
【解析】
【详解】A、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故汞元素表示为:Hg,不符合题意;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镁离子表示为:Mg2+,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是由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构成,钾离子显+1价,高锰酸根离子显-1价,化学式为:KMnO4,不符合题意;
D、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氮原子表示为:2N,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现有一杯含有三种溶质的无色溶液,下列对该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猜测,合理的是
A. H2SO4、NaOH、NaCl
B. KNO3、NaCl、CuSO4
C. AgNO3、NaCl、HCl
D. H2SO4、Na2SO4、KNO3
【答案】D
【解析】
【详解】A、H2SO4和NaOH会发生中和反应,不可能同时存在,A选项错误; B、题干中说的是无色溶液,而硫酸铜溶液却是蓝色的,B选项错误; C、AgNO3和NaCl或HCl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不可能同时存在,C选项错误; D、三种物质均为无色且不相互反应,能共存,D选项正确。 故选D。
9. 将镁和银的混合物放入Xg氯化锌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Yg滤液(不饱和)。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X一定大于Y
B. 滤液可能仍然呈蓝色
C. 滤渣中只有铜,肯定没有镁和锌
D. 滤液中最多含三种溶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Mg﹥Zn﹥Cu﹥Ag,因此将镁和银的混合物放入Xg氯化锌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银肯定没有参加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肯定没有镁和锌,氯化锌没有参加反应,加入的镁全部反应,氯化铜可能全部反应,也可能部分反应。
【详解】A、根据分析,将镁和银的混合物放入Xg氯化锌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氯化锌没有参加反应,只发生了镁和氯化铜的反应,由Mg+CuCl2=MgCl2+Cu可知,CuCl2和MgCl2的质量比为:135∶95,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减小,因此X一定大于Y,选项A正确;
B、根据分析,氯化铜可能全部反应,也可能部分反应,而氯化铜溶液呈蓝色,因此滤液可能仍然呈蓝色,选项B正确;
C、因为四种金属中银的活动性最差,所以没有参加反应,而镁一定和氯化铜发生了反应生成铜,因此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因为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所以滤渣中肯定没有镁和锌。选项C不正确;
D、根据分析,氯化锌没有参加反应,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镁,氯化铜可能有剩余,因此滤液中最多含三种溶质,选项D正确。故选C。
10.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所含分子数相同。取同温同压(20℃、101kPa)下体积均为2L的氢气和氧气,用电火花点燃使其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初始温度和压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为1L②反应后剩余的气体为氢气③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①同温同压下,分子数目之比,即为体积之比,由化学方程式,2L氢气反应1L氧气,反应后剩余气体1L,正确。
②2L氢气反应1L氧气,反应后剩余气体为氧气,错误。
③反应前氢元素和氧元素都位于单质中,化合价都为0价,反应后氢元素+1价,氧元素-2价,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改变,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一)填空与简答题(每空1分,共16分)
11. 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美食。
(1)制作粽子时要用棉线捆扎。棉线灼烧时______(填“能”或“不能”)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
(2)蒸煮粽子要用到铁锅。用铁来制作铁锅主要是利用了铁的__________性。
【答案】 ①. 不能 ②. 导热
【解析】
【详解】(1)棉线灼烧时闻到烧纸味,不能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故填:不能。
(2)用铁来制作铁锅主要是利用了铁的导热性,故填:导热性。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1)净水器中常用活性炭去除水中的杂质,该净化过程主要涉及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变化。
(2)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可以除去衣物上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___________作用。
(3)从元素组成种类上看,水属于___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答案】 ①. 物理 ②. 乳化 ③. 化合物
【解析】
【详解】(1)用活性炭去除水中的杂质,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只能将杂质吸附在表面,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故填:乳化;
(3)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13.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微观探析是化学学习的特有方式。
(1)日本核废水中含有的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它具有放射性,相对原子质量为3,核内质子数为1,则其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___________。
(2)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甲所示。由图可知,锶属于_____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下图乙表示的粒子中,与锶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有_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①. 2 ②. 金属 ③. ②④
【解析】
【分析】
【详解】(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中子,故中子≈3-1=2,故填:2。
(2)锶带“钅”属于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下图乙表示粒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与锶原子相同的①②④,但是①为稀有气体原子,化学性质稳定,故与锶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有②④,故填:金属;②④。
14.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我国星际探测征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火星北极的土壤呈弱碱性。如果火星具备作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下表所列作物适宜在火星北极种植的是___________。
(2)火星上含有丰富的二氧化碳和镁资源。科学家设想用镁作为未来火星上的燃料,因为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一种氧化物和一种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 ①. 甘草 ②.
【解析】
【详解】(1)火星北极的土壤呈弱碱性。而甘草适宜生长的pH为7.2~8.5,适宜种植在弱碱性的土壤中,其它植物适宜种植在酸性土壤中,故填:甘草;
(2)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一种氧化物和一种单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Mg、C、O,故生成的氧化物是氧化镁,单质是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5. 下列是MgSO4和KCl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
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代表KCl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__(填“甲”或“乙”)。
(2)t2的范围为___________(填字母)。
A.50-60B.60~70C.70~80D.80~90
(3)将t3℃时MgSO4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始终不变
B先增大后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不变后减小
E先不变后增大
【答案】 ①. 甲 ②. D ③. D
【解析】
【详解】(1)由图表示数据可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故甲代表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乙代表硫酸镁的溶解度曲线;
(2)t2℃时,氯化钾和硫酸镁的溶解度相等,由表中数据可知,80℃时,溶解度:硫酸镁大于氯化钾,90℃时,溶解度:氯化钾大于硫酸镁,故t2的范围为80~90。
故选D;
(3)将t3℃时MgSO4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硫酸镁的溶解度先增加,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后硫酸镁的溶解度逐渐减小,但是一开始溶解度减小,无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后有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溶质质量分数变化是:先不变后减小。
故选D。
16. 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A~G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_”表示两种物质能够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未列出)。已知B是一种黑色的固体,F是一种常用的溶剂,B、C、D、E是不同类别的物质。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F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请写出B→G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请描述C与D反应的现象___________。
【答案】 ①. H2O ②. (或) ③. 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
【解析】
【分析】F是一种常用的溶剂,故F是水;A和水可以相互转化,A可能是氧气或氢气,但A能转化为B,B是一种黑色的固体,因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假设B是四氧化三铁,则A是氧气;四氧化三铁能跟还原剂反应生成铁单质和另一种氧化物,假设C是铁单质,铁和四氧化三铁可以相互转化,则G是另一种氧化物,因为G能转化为水,所以G应该是二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应该是含碳的还原剂如一氧化碳或碳单质;因为G(二氧化碳)能与E反应,且E能与水互相转化,所以E应该是可溶性碱;因为B、C、D、E是不同类别的物质,B是氧化物,C是单质,E是碱,所以D是酸或盐,如果D是盐,则必须是含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碱跟盐反应,盐必须可溶,铁与常见的可溶性碳酸盐或碳酸氢盐一般不能反应,不符合题意,因此D是酸,如盐酸。代入验证,推断合理。
【详解】(1)根据分析,F是水,化学式为:H2O。
(2)B是四氧化三铁,G是二氧化碳,B→G的转化是四氧化三铁和一氧化碳(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或)。
(3)C是铁,D是酸(稀盐酸或稀硫酸),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因此实验现象是: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
(二)实验与探究题(每空1分,共8分)
17. 掌握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积极动手实验,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图甲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1)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粉末装入试管中,应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药匙 B.镊子 C.玻璃棒
(2)图甲中收集氧气所采用方法是___________法。
(3)加热试管时,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___________,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高锰酸钾所在部位加热。
(4)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正确操作是图乙中的___________(填字母)。
【答案】 ①. A ②. 向上排空气 ③. 来回移动 ④. B
【解析】
【详解】(1)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粉末装入试管中,取用粉末状固体,应选用药匙或纸槽。
故选A;
(2)图甲中收集氧气所采用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
(3)加热试管时,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高锰酸钾所在部位加热;
(4)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经集满,不能伸入集气瓶内,故选B。
18. 碱石灰是氧化钙和固体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常用作干燥剂。它极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因此在实验室里碱石灰应___________保存。
实验室现有一瓶敞口放置的碱石灰,甲同学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猜想Ⅰ:未变质,样品中只含有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猜想Ⅱ:部分变质,样品中有氢氧化钙、碳酸钙和碳酸钠。
猜想Ⅲ:完全变质,样品中只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钠。
【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实验】设计如下流程进行实验:
步骤1:取少量碱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溶液M;
步骤2:向滤渣中滴加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得到溶液N;
步骤3: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先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再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观察到___________
综合以上实验现象,证明猜想Ⅲ正确。
【拓展】乙同学取一定量的溶液N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滴入溶液M,测得烧杯内溶液的pH与所加溶液M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图中___________(填“A”“B”“C”或“D”)点对应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种类最少。
【答案】 ①. 密封 ②. 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③. ④. C
【解析】
【详解】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在实验室里碱石灰应密封保存;
实验:猜想Ⅲ正确,说明完全变质,样品中只含碳酸钙和碳酸钠,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先滴加酚酞溶液,碳酸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再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过量氯化钙能将碳酸钠除尽,故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拓展: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稀盐酸过量,故溶液N中含氯化钙、氯化钠、氯化氢,取一定量的溶液N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滴入溶液M,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这时pH逐渐增大,待稀盐酸完全反应后,pH=7,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这时pH始终等于7,后碳酸钠过量,pH>7,故BC段发生反应为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以上分析可知,A点所含溶质为氯化钠、氯化钙、氯化氢,B点时,氯化氢已经完全反应,B点所含溶质为氯化钠、氯化钙,C点时,氯化钙和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C点只含氯化钠,D点时,碳酸钠过量,溶质含氯化钠、碳酸钠,故图中C点对应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种类最少。
(三)分析与计算题(第50题2分,第51题4分,共6分)
19. 口罩是抗击新冠肺炎的“必备武器”。医用口罩生产过程中采用环氧乙烷(CxH4O)消毒灭菌。
(1)已知环氧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则CxH4O中x=___________。
(2)环氧乙烷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答案】(1)2
(2)4∶16(或1∶4)
【解析】
【分析】
【详解】(1)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根据环氧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和化学式CxH4O,12×x+1×4+16=44,x=2。
(2)环氧乙烷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16=4∶16=1∶4。
20. 曼曼称取55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待固体质量不再改变后,她将剩余固体加入到119.2g水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滤渣和一不饱和溶液,再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得其质量为6g。请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氯酸钾的质量为:
解:设氯酸钾完全分解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解析】
【详解】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