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化学

湖北省鄂州市2021年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是鄂州市202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涵盖了化学变化、实验操作、环保措施、元素信息、化学常识等多个方面,而非选择题涉及化学符号的意义、营养成分、溶解度曲线、物质鉴别、燃烧条件、气体产物检测等内容。

所涉及的知识点

化学变化的识别,实验操作规范,环保措施的重要性,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化学符号的理解,营养成分对人体的影响,溶解度及其应用,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法,燃烧条件的探究,气体产物检测实验设计,尾气处理技术。

鄂州市202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稻谷酿酒 B. 酒精挥发 C. 冰雪融化 D. 矿石粉碎

【答案】A

【解析】

【详解】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A、稻谷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体变为气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冰雪融化是水由固体变为液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矿石粉碎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A。

2.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故图示操作正确;

B、向试管中倒入液体,试管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试管未倾斜,瓶塞未倒放,标签未朝向手心,故图示操作错误;

C、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图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图示操作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 2020年鄂州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保持文明靠大家,下列措施中与文明城市有违是

A. 积极开展植树造林 B. 鼓励燃放烟花爆竹

C. 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D. 提倡垃圾分类回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保护,净化空气,绿水青山是国家需要的,所以A正确;

B、燃放烟花爆竹,是可以增添节日气氛,但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污染空气,所以B错误;

C、焚烧秸秆会释放有害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需要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所以C正确;

D、垃圾分类回收,有助于环境保护,增强节约意识,也可以节约资源,所以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活中的化学,我们要学会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环境才会变得更美好。

4. 稀土有“工业维生素”的美誉。铈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铈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铈的原子序数为58 B. 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58

C. 铈属于金属元素 D. 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故铈的原子序数为58,该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58,该选项说法正确;

C、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铈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D、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单位是1,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5. 学会归纳和总结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下列总结出的化学知识,有错误的一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瓦斯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瓦斯爆炸是甲烷引起;假酒中含有甲醇,甲醇有毒,所以使人中毒,所以A正确;

B、洗洁精去油污是因为乳化作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去除冰箱异味,所以B正确;

C、用墨写字作画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用石墨做铅笔芯是因为石墨质地柔软、润滑、可塑性强,石墨的导电性是用作电极的,所以C错误;

D、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属于清洁能源,不会污染环境;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体现,难度不大,牢记即可。

6. 乙硫醇(化学式为C2H6S)易挥发,有蒜臭味,人对这种气味极为敏感,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人们在管道煤气中常添加微量乙硫醇。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乙硫醇是一种化合物

B. 乙硫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

C. 乙硫醇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是51.61%

D. 乙硫醇中C、H、S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2:6:1

【答案】D

【解析】

【详解】A. 乙硫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正确;

B. 乙硫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6+32=62,正确;

C. 乙硫醇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是51.61%,正确;

D. 乙硫醇中C、H、S三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是2:6:1,错误。

故选D

7. 笑气是人类最早应用于医疗的麻醉剂之一,如果长期过量吸入笑气,就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笑气是氮的一种氧化物,该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笑气的化学式是

A. N2 B. N2O C. N2O3 D. N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笑气”是一种氮的氧化物,则由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其化学式为,则a+b×(-2)=0,a:b=2:1,则笑气的化学式为N2O。

故选:B

8.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表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A. 丁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丙的质量

C. 甲一定是化合物,乙一定是单质

D. 该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丁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所以丁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或没有参与该反应。此项不正确。B.甲和乙的质量反应后减少,为反应的反应物;而丙的质量在反应后增加,为反应的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丙的质量。此项正确。C.反应是由甲和乙生成丙,所以甲不一定是化合物,乙也不一定是单质。D.反应是由甲和乙生成丙,所以该反应为化合反应。所以应选B项。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9. 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硬水和软水都是无色透明的,用观察颜色是看不出来的,所以A错误;

B、根据金属活动顺序可知,锌粉和、都反应,违背除杂原则,所以B错误;

C、分离和泥沙的固体混合物,需要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所以C错误;

D、鉴别和固体,取样于烧杯中,加水溶解,触摸外壁,温度低的是,温度高的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牢记各物质的性质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 向盛有一定量固体的烧杯中加入某溶液,固体质量变化与图像相符的是

A. 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 合金中加入稀硫酸

C. 中加入稀盐酸

D. 中加入稀盐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图像可知,向盛有一定量固体的烧杯中加入某溶液,图中固体质量不断减少,当完全反应时固体质量不再变化,不能减小到0。

【详解】A、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质量一直不变,所以A错误;

B、合金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固体质量不断减少,锌完全反应后,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所以固体质量不为0,所以B正确;

C、中加入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固体质量不断减小到0,所以C错误;

D、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固体质量不断减小到0,所以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图像理解以及反应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需要熟练掌握各物质的化学性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0分)

六、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35~40题每空1分,第41题6分,共30分)

11. 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3”可表示不同的意义。

①3O2 ②NH3 ③Al3+

用数字序号填空。

(1)表示分子个数的是___________。

(2)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的是___________。

(3)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某元素原子个数的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① ②. ③ ③. ②

【解析】

【详解】(1)表示微粒的个数在微粒前面加对应数字;故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3O2,数字3表示3个氧分子。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的是③Al3+,数字3表示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3)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数字要加在右下方;故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某元素原子个数的是②NH3,数字3表示1个氨气分子中含有3个氢原子。

12. 某品牌乳制品的营养成分如图所示。

(1)表中“钠”指的是___________。(填“原子”、“元素”或“单质”)

(2)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量的钙,幼儿及青少年缺钙易患___________。(填“大脖子病”、“佝偻病”或“贫血

(3)___________是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填“糖类”、“蛋白质”或“脂肪”)

(4)蛋白质、淀粉、葡萄糖中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元素 ②. 佝偻病 ③. 蛋白质 ④. 葡萄糖

【解析】

【详解】(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表中“钠”不是指具体的物质,指的是元素。

(2)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量的钙,幼儿及青少年缺钙易患佝偻病。

(3)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4)蛋白质、淀粉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葡萄糖是含碳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属于有机物但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13.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2)a1℃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乙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填“>”、“<”或“=”)

(3)a1℃时,将甲物质30g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4)a1℃时,将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_。

①溶质质量一定变大②溶剂质量一定变小③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答案】 ①. 乙>甲 ②. = ③. 65 ④. ③

【解析】

【详解】(1)由图示可知,0℃时乙的溶解度更大,故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

(2)a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乙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故填=;

(3)a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g,说明a1℃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0g的甲物质,则50g水最多溶解15g甲物质,故溶液质量=15g+50g=65g;

(4)a1℃时,将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说明温度不变,不饱和变为饱和,可用恒温蒸发溶剂或加溶质的方法,如果用恒温蒸发溶剂方法,则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如果用加溶质的方法,则溶质变大,溶剂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选 ③。

14. 实验室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稀盐酸、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它们,将其任意编号为A、B、C,然后两两混合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有沉淀产生,“一”表示无明显现象)

(1)C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B与C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

(4)向盛有C的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滴加足量的A,若___________,则可判断A与C发生了反应。

【答案】 ①. Ca(OH)2 ②. ③. 复分解反应 ④. 原溶液中红色褪去

【解析】

【分析】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氯化钙但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和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结合图表可知,B能生成气体、沉淀,则B为碳酸钠;A只生成气体,为盐酸;C只生成沉淀,为澄清石灰水;代入检验推理正确;

【详解】(1)C中溶质是氢氧化钙Ca(OH)2。

(2)A与B反应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3)B与C反应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4)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遇酸性、中性溶液不变色;向盛有C的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然后滴加足量的A,若原溶液中红色褪去,则可判断A与C发生了反应。

15. 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Ⅰ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Ⅱ目的是___________。

(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实验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 ③. 更加直观地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④. 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⑤. 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解析】

【详解】(1)实验Ⅰ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控制的变量为氧气,两者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反应为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2)实验Ⅱ中,通入氧气前,水中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水中磷也能燃烧,该实验目的是更加直观地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符合燃烧的条件。

(4)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16. 某同学为探究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的气体产物中,既可能有一氧化碳,又可能有二氧化碳,他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1)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C中玻璃管里的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说明原气体产物中含有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通过观察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验证原气体产物中一氧化碳的存在,则装置B中应选择的试剂是___________。

A.足量的氢氧化钠浓溶液 B.浓硫酸 C.水

(4)写出尾气处理的一种方法:___________。

【答案】 ①. 检验原气体产物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②. ③. A ④. 将尾气点燃(或进行收集等)

【解析】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答;

(2)根据反应现象和结果进行解答;

(3)根据除杂和实验要求进行解答;

(4)根据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进行解答。

【详解】(1)装置A的作用就是检验混合气体中有二氧化碳的存在,因为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通过观察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原气体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所以需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留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

(4)如果反应不完全,尾气里面会有一氧化碳,不能直接排入空气,因一氧化碳有毒,所以需要将尾气点燃或进行收集等,禁止排入空气即可;

故答案为:(1)、检验原气体产物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2)、;(3)、A ;(4)、将尾气点燃(或进行收集等)。

【点睛】本题考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的鉴别和除杂,牢记实验要求,结合气体的性质进行解答。

17.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通入到200g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后得到208.8g混合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2)求反应后混合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208.8g-200g=8.8g。

(2)设反应后混合溶液中Na2CO3的质量是x

解得x=21.2g;

反应后混合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

答:反应后混合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10.2%。

【解析】

【分析】

【详解】见答案。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54286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