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座位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请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后,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 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严格按题号所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5.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损坏。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二者的共同出发点是
A. 弘扬社会正气 B. 寻求国家治理方案
C. 塑造理想人格 D. 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2. 1884年,清政府在西北边疆设新疆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故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史实是
A. 设置安西都护府 B. 设置伊犁将军
C.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 设置西域都护
3. 表1可以用来说明,维新变法运动表1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的活动
A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学习了西方科学技术
C. 促进了思想启蒙 D. 抨击了封建道德
4. 有学者说:“《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承受了赔款之苦,在晚清最后十年里,促成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据此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
A. 推动辛亥革命的发生 B. 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 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D. 使中国社会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5. 下图是1952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土地改革》邮票,方寸票幅中,老农手指--台由年轻农民驾驶的大收割机,而小小的牛、犁位于收割机履带之下。该作品体现了
A. “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形成 D. 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夙愿
6. 中国航天领域的大国重器以“玉兔"“嫦娥”“祝融”等中华民族集体记忆里的神话角色来命名。这一做法
A. 提高了国威军威 B. 彰显了文化自信
C. 维护了世界和平 D. 提升了综合国力
7. 拜占庭帝国时期,包括《查士丁尼法典》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文献规定了公民之间的各种法律关系。据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A. 注重依法稳固统治 B. 维护奴隶阶级利益
C. 学习雅典民主政治 D. 否定《十二铜表法》
8.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 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显著 B. 强化计划经济体制
C. 适应了苏维埃俄国的国情 D. 导致资本主义复辟
9. 1961年,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之间修筑了“柏林墙”;1989年11月,民主德国宣布开放柏林墙。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B. 冷战格局的演变.
C. 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D. 欧洲联盟的建立
10.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恶化、人口过快增长、新冠疫情肆虐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这表明
A. 贸易保护主义消亡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 全球治理需要变革 D. 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二、非选择题:本题3个小题,共3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但国家事务异常繁多,篆书字画很多,书写速度慢,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
——摘编自纪云华等《中国文化简史》
材料二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三 长期以来,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仿照汉字创立片假名和平假名。自此,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契丹原来没有文字,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以汉字偏旁拼合而成契丹文字。西夏文字是元昊等人模仿汉字创造而成的。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演变趋势,并简析秦统一文字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发展的条件,举出代表“晋字”最高成就的书法作品。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解。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填写正确的内容。
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是: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①处填上恰当的内容,并说明理由。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成为欧洲第一个棉花集散中心。然而,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原棉和棉纺织品的流转,打击了威尼斯的棉花产业。雪上加霜的是,1589年,英国商人从奥斯曼帝国手中获得了影响深远的贸易特权。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 英国利物浦的商人将棉花和棉产品贸易打造成了19世纪最重要的贸易之一。1800~1860年间,棉产品占英国出口总值的40%至50%。1860年,棉花占美国所有商品出口价值的近60%。这些商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全球经济体,棉花位于其中心位置。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18世纪末以后,国内外市场对棉花的需求激增,这使得美国南方的种植园经济迅速发展。奴隶主带着大批奴隶积极向西部迁移,垦地植棉。到1860年,肯塔基州等地已成为主要的种植园植棉区,黑奴数量激增。
——摘编自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威尼斯棉花产业衰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棉花位于全球经济体中心位置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花需求激增对美国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