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2017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序号,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按要求涂黑。每小题2分,共36分。)
1.对于公元前594年和公元509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5世纪早期和公元5世纪晚期 B.公元前6世纪早期和公元6世纪早期
C.公元前5世纪早期和公元5世纪早期 D.公元前6世纪晚期和公元6世纪早期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劳动技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房屋与南北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干栏式的房屋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较普遍流行的居住的形式,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而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建筑地穴式的房屋与北方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3.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周的兴亡
4. 读图说史:读右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交融和江南经济的开发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 北方人民的南迁,不仅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同时也改变了南方人的社会生活。因此解读正确的是D,故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5.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手工业生产发展 B.对外贸易活跃
C.商业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开元盛世”•盛世经济的繁荣
6.在中国古代,宋朝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时期。下列各项能体现宋朝“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是( )
A.出现中国最早的纸 B .发明了火药
C.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形成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局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相关内容。分析四个选项,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毕昇发明的;出现中国最早的纸是在西汉;有了火药配方记载是在唐朝;形成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局面是在唐朝。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7. 以下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五口通商 C.领事裁判权 D.赔款2100万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的是打开中国市场。鸦片战争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口通商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答案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
8.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
A.裁撤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
C.训练新式军队 D.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戊戌变法的内容:发展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开放言论,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其中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
9.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空白方框内应填写(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北伐战争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
10.南京大屠杀是震惊中外的惨案,但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这一事实。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B.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历史著作的记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历史著作的记述,侵华日军的回忆录是后来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诠释,属于间接证据;现场遗迹与当时的新闻照,属于直接证据,直接证据比间接证据更有力。故BC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
【考点定位】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1.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张学良 B.佟麟阁 C.李宗仁 D.傅作义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战略大决战
12.“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段话中的 “敌人”是指( )
A.美军 B.日军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题文材料的“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可知是抗美援朝战争。因此,题文材料的 “敌人”是指美军。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A。
【考点定位】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最可爱的人
13.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
B.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开始
C.土地改革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影响,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运动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因此,C选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符合题意。ABD选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土地改革
14.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选出的“解说员”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所选专题的相关资料,其中一组的解说员展示搜集的材料如右方框。判断其所选的专题是( )
A.古代印度 B.古代埃及 C.古巴比伦 D.古代希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埃及文明的认识。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人类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代埃及文明诞生在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狮身人面像、金字塔都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人类文明的开端•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15.学习历史眼界一定开阔,要从世界整体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中国史。以下搭配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B.巴黎和会―五四运动
C.冷战结束―中美关系正常化 D.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册•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外交事业的发展
16.某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希特勒感到欣喜了,丘吉尔感觉解脱了,蒋介石感觉放松了。此处“某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
A.德国突袭波兰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偷袭珍珠港,希特勒多了盟友,所以欣喜。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减少了中国战场的压力,蒋介石感觉放松。美国参战,反法西斯阵营壮大,丘吉尔感觉解脱。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定位】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7. 为了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西欧国家希望联合起来。为此成立了( )
A.三国同盟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华沙条约组织 D.欧洲共同体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18.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但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起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这说明( )
A.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 B.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世界经济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题文材料表明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按要求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本题3个小题,共44分)
1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祭孔是民间的一种对先贤的尊敬和反思的纪念活动,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意思指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 今天孔子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孔子学院,即孔子学堂,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交流机构。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学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4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激烈反孔?(4分)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怎样的缺陷?(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学院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4分)
【答案】(l)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2分)。思想核心:仁。(2分)
(2)原因:西方思想观念(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传人;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民主政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维护专制统治的一面。(任答两点4 分)缺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2分)
(3)原因: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l分);综合国力日益增强。(1分)
影响: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交流;丰富世界文化。(任答两点2分)
【解析】
(2)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的“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激烈反孔的原因是:西方思想观念传人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民主政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维护专制统治的一面。材料二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的缺陷。
(3)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三的“今天孔子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孔子学院,即孔子学堂,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交流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学院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孔子学院迅速发展的影响是:传播了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交流;丰富了世界文化。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
20.(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事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他人,则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材料二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jiàn超越本分)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材料三 孙中山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l)材料一、二各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政治体制?(4分)
(2)材料一中中国皇帝的权力与材料二中英国国王的权力有何不同?(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革命思想。(2分)对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人说它成功了,有人说它失败了。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2分)
【答案】(l)君主专制(或封建专制)(2分),君主立宪制。(2分)
(2)中国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独断专行)(2分),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宪法(或法律)的制约(2分)。
(3)革命思想:三民主义(或民族、民权、民生)(2分)。
看法一: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成功之处在于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失败之处在于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共和国。(4分)
看法二:只答成功或失败并解释原因赋2分。
(4)由专制走向民主;(l分)由人治走向法治。(l分)
【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分析材料一的“今天下大事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他人,则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反映出中国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材料二的“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反映出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宪法(或法律)的制约。
(3)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分析材料三的“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可以概括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成功之处在于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失败之处在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
21.(12分)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是世界历史部分大事件,请你从中选出两组事件(每组选两个事件即可),分别指出每组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简要说明。
文艺复兴
新航路开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的诞生
法国大革命
工业革命
国际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美国南北战争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选出其中有联系的大事件2分,正确指出两件大事之间的联系2分,合理说明2分。示例以外的答案,符合题意正确合理即可赋分)
答案示例
示例一:事件:文艺复兴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联系:文艺复兴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说明: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英国资产阶级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示例二:事件:新航路开辟与工业革命。
联系:新航路开辟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说明:新航路开辟便利了英国的殖民扩张、掠夺和贸易,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和资本条件。
示例三:事件:新航路开辟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便利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
示例四:事件: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
联系:美国独立战争推动了法国大革命。
说明:美国独立战争所表现的自由与反抗精神,鼓舞了法国人民。
示例五:事件:工业革命与美国南北战争(俄、日的改革)。
联系:工业革命促进了美国(俄、日)的革命(改革)。
说明:工业革命的扩展推动了美国(俄、日)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革命(改革)。
示例六:事件: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联系:国际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说明: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示例七:事件: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联系:工业革命催生了马克思主义。
说明:工业革命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示例八: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且加剧了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导致了争夺霸权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示例九: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加惨烈。
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飞机、坦克)运用于战场。
【解析】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蒸汽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