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初2021届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二)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1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1分。
1. 某同学为历史小讲堂搜集了以下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的学习主题是
A. 文学艺术发展 B. 中外交通发达 C. 中外文化交流 D. 民族关系交融
2. 据《宋史 ・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州县长官也由文臣担任。据此可知宋朝政治的特点
A. 文官政治 B. 君主专制 C. 分化事权 D. 中央集权
3. 北宋时期东京每年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石左右;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 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上述现象表明
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C. 东南地区赋税沉重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 以下史实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A. 加强了对西北有效治理 B.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 推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D. 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5. 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由海路抵达广州,经泉州、杭州北上,在大都居住三年后,由 陆路经西藏、中亚回到欧洲,并著游记传世。你认为当时最有可能
A. 北宋 B. 南宋 C. 元朝 D. 清朝
6. 央视一套《典籍里中国》激发了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一位同学对中国古代 书籍进行了分类,其中处可选的是
历史类:《史记》《资治通鉴》
医药类:《千金方》《_____》
文学类:《三国演义》《红楼梦》
A. 《梦溪笔谈》 B. 《农政全书》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7. 与下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戚继光杭倭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雅克萨之战 D. 左宗棠收复新疆
8. 1871年曾国藩《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中“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可见,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
A. 游历西洋 B. 兴办洋务 C. 学习科技 D. 富国强兵
9. 20世纪初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由此他们发动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廓清蒙昧,启发理智。这里“新的启蒙运动”是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10. 李大钊指出,“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号 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民间去。表明他主张
A 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B. 知识分子与群众相结合
C.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D. 以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
11. 北伐战争中,下图所示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歌曲中的“大联合”指
A. 革命统一战线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 爱国统一战线
12. 1930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办的《军事通讯》指出:在瑞金独立政权中,可以见到许多独一无二的经验。这里的“经验”主要指
A. 中心城市暴动 B. 工农武装割据 C. 议会和平斗争 D. 地主减租减息
13.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某校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应选择的路线是
A. 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突重围 B. 追寻江姐革命足迹,感受红岩英烈精神
C. 跟随川军出川抗战,重走铁血征途 D. 重温建党建军原则,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14.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初三(2)班举办“致敬英雄”为主题的板报,下列可入选“抗日战争”板块的是
A. 京汉铁路工人领袖林祥谦 B.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
C. 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 D. 战斗英雄黄继光
15. 1939年美国记者斯诺称赞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窑洞中的预言”。“预言”指
A.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抗战胜利属于中国 D.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6. 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形成了“苏南”“温州”“珠江”等模式;90年代乡镇企 业开始向股份制新型企业发展,到1993年,其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这表明
A. 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B. 掀起农业合作化的热潮
C. 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D.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1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理论成果,其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A. 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 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 坚持阶级斗争为纲
18. 阅读下图,造成苏俄(联)农民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编制
A. 实施固定粮食税 B. 实行实物配给制
C. 推行余粮收集制 D. 实现农业集体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2分)
19. 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张老师以“变局与秩序”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设计方案―体会世界重组
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下面是探究世界重组的三种视角及搜集的材料。
①杜鲁门“冷战”演说词②攻占冬宫的图片③开国大典的影像
④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照片⑤凡尔赛和约文本⑥苏联工业化海报
(1)请选择其中一种视角和相应材料(填序号),并说明选择材料的理由。
选择视角:
选择材料:
理由:
任务二 分析材料―见证中国力量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15万吨。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三大重点工程开工,这是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至1957年,全国钢产量已上升到535万吨,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了一万多个工业项目,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幅度超额完成。
——摘编自齐鹏飞、杨凤城《当代中国编年史》等
(2)据材料概括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二
(3)材料二从不同领域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请据此说明“中国力量”的表现。
(4)综合材料一、二,谈谈我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关键因素。
任务三 联系现实―共建美好世界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这个互相依赖的世界,解决疫病流行、 环境污染等全球问题需要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中国与世界之间横向互动中纵向发展的脉络(部分)
(5)阅读材料,结合当今世界发展变化,选取两个及以上中外关联史实,提出你的认识,并加以说明。(要求:认识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