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自治区柳州市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请从各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提出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主张的是( )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要顺应民心,C符合题意;儒家主张“仁”和“礼”,排除A;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故选C。
2. 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是在( )
A. 西汉时期 B. 唐朝时期 C. 元朝时期 D. 清朝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这是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 毒品是人类的一大公害,打击涉毒犯罪是各国政府的职责。早在180多年前,中国人民就嫌弃了一场销毁鸦片的禁毒斗争。领导这场斗争的民族英雄是( )
A. 林则徐 B. 关天培 C. 邓世昌 D. 郑成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故A项正确;BCD项与“销毁鸦片的禁毒斗争”无关,排除。
4. 口号往往反映一场运动的目的和诉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自强求富”“变法图强”“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 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 B.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C.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维新派提出“变法图强”;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民主与科学”,体现向西方学习从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各阶层进行近代化的探索,故选D;材料内容发生在抗日战争前,A错误;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从1924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从1919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
5.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有一座城市付出了重大的牺牲,钟南山院士称它为“英雄城市”,在历史上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这座城市是( )
A. 南京 B. 北京 C. 武汉 D. 上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武汉辉煌的历史,孕育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作为首义之城,这里曾打响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第一枪。故C项正确;ABD项与武昌起义无关,排除。
6. 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提到: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虽然不是一个世纪的起点,但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新时代的开始指的是( )
A. 中国开启了思想文化的新时代 B.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虽然不是一个世纪的起点,但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并结合所学可知,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C项正确;中共的诞生与思想文化的新时代无关,排除A;B项是五四运动,排除B;D英是新中国成立,排除D。
7. 毛泽东在一首诗中吟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是( )
A. 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 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C. 解放了东北全境
D. 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故D项正确;A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排除A;B项是抗战,与解放战争无关,排除B;长江与东北无关,排除C。
8. 某同学在学习完“西藏的和平解放、抗美援朝的胜利、土地改革的完成”这三个事件后,归纳了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列归纳最恰当的是( )
A. 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准备 B. 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C. 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 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中国大陆基本完成统一,巩固了新中国政权;抗美援朝的胜利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稳定的环境,巩固了新中国政权;土地改革消灭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故“西藏的和平解放、抗美援朝的胜利、土地改革的完成”这三个事件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新中国政权,B符合题意;三个事件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A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三个事件发生在1956年前,C错误;三个事件没有体现中国同世界的联系,D错误;故选B。
9.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图是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示意图。图中①②两处应该填写的是( )
A. 南昌、雄安 B. 深圳、厦门
C 北海、柳州 D. 长沙、西安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经济特区可以看出,深圳、厦门是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的中两个,故B项正确;ACD的城市都不是经济特区,排除。
10. 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高度概括和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故选D;ABC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但不是最新成果,排除。
11. 在民族危机时刻,他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外交危机时刻,他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他是( )
A. 彭德怀 B. 朱德 C. 邓小平 D. 周恩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民族危机时刻,周恩来同志代表党中央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面对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及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2. 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了一部法律,这部法律捍卫了议会的权利,限制了国王的司法、财政等权力。这部法律是( )
A. 《人权宣言》 B. 《权利法案》
C. 《独立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扩大了议会的权力,限制了王权,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B符合题意;AD是法国的,排除;C是美国的,排除;故选B。
13. 1789年7月14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他的日记上写到“无事”,但这一天却发生了惊天大事。这件大事是( )
A. 法国大革命爆发 B. 三级会议召开
C. 拿破仑发动政变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法国大革命又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及其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因此A项正确;B项是在法国大革命前召开的,排除B;CD项是在1789年之后,排除。
14. 科技发明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下列发明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
A. 火车 B. 汽车 C. 飞机 D. 电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火车又叫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A项正确;BCD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
15. 某同学在互联网上搜索“1917年”“列宁”“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等关键词。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
A. 新经济政策 B. 俄国十月革命
C. 斯大林模式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有关,故B项正确;ACD项都是十月革命之后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共3题,16题10分,17题10分,18题10分,共30分)
1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英国史学家李约瑟指出,在15世纪之前,中国在科技方面,一直领先于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纵贯南北,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联系。有诗赞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写出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运河的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的作用。
材料二:隋文帝即位后,创立了不论门第,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中国的这套选官制度在17世纪传到西方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十分推崇,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开明的选官办法。
(2)写出隋朝创立的这一选官制度的名称。结合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分析伏尔泰推崇它的原因。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麦哲伦船队航海活动对比表
(3)根据上表概括郑和下西洋与另外两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相比有何特点?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目的的不同点。
(4)科技推动社会进步。在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中,对人类文明传播和世界航海事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分别是什么?
【答案】(1)隋朝大运河(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科举制。因为科举制体现的公平原则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主张的平等思想相吻合。
(3)特点: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或规模大。目的: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弘扬明朝国威。欧洲航海活动:为了开拓新的贸易市场或掠夺财富。
(4)造纸术或印刷术;指南针。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是隋朝大运河(大运河)。结合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统治,隋炀帝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依据材料二“隋文帝即位后,创立了不论门第,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可知反映的科举制。结合课本所学,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建立;有“中国的这套选官制度在17世纪传到西方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十分推崇,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开明的选官办法。”因为科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有用的人才参政,体现的公平原则,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主张的平等思想相吻合。
(3)依据材料三“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麦哲伦船队航海活动对比表”,郑和下西洋从1405——1433年,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时间:1492——1504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得出|郑和下西洋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由三者航行的次数,得出郑和下西洋次数多;由郑和下西洋的人数、船数与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对比得出,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大;结合课本所学,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弘扬明朝国威;欧洲航海活动,开辟新航路,是为了开拓新的贸易市场,掠夺财富。
(4)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字,制成活字用来排版印刷。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生产了重大的影响;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来中国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17. 判断分析题。
(1)判断下列史实或观点是否正确。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
①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②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③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始的。
④文艺复兴的实质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⑤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保留了旧制度的残余。
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⑦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先判断下面观点是否正确,然后说明理由。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1)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④错误;⑤正确;⑥错误;⑦正确。
(2)答案一:错误。《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为《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丧失了领土、关税和司法等主权,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答案二: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辛丑条约》中,清政府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军,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解析】
【详解】(1)
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①正确。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②错误。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③错误。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④错误。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标志本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但都保留了旧制度的残余。⑤正确。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故⑥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故⑦正确。
(2)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错误的,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丧失了领土、关税和司法等主权,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
18. 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危机。在面对危机时,不同的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正确的抉择,将国家带向光明;错误的抉择,给人民带来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屡遭挫折,部队由8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在遵义召开会议,作出了重要决定。这次会议使红军摆脱了极端危险的境地,成为长征的转折点,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写出材料一中提及会议名称。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次会议在长征中的作用。
材料二: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应对措施。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整顿金融体系,推行以工代赈,加强对工业生产的干预”等一系列措施,带领美国摆脱了危机,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政体。而德国、日本政府则在危机中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了一条对外发动战争、与全人类为敌的不归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与德、日的选择分别导致了什么结果?
材料三: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顽强抵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随后进攻北欧、法国、英国、苏联等国。德军对苏联的进攻遭到了顽强抵抗。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面对法西斯的疯狂进攻,美、英、苏、中等26国发表联合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保证用自己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共同抗击法西斯。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了转折。世界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
(4)综合上述经验教训,谈谈一个国家在面对危机时应当如何做?
【答案】(1)遵义会议。它使红军摆脱了极端危险的境地;成为长征的转折点;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政体。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发动对外战争,成为人类的公敌。
(3)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或斯大林格勒战役。共同原因:都建立了统一战线(或都团结一心打击敌人)。都英勇顽强地与敌人进行斗争。
(4)做法:①要根据本国的国庆作出抉择;②要考虑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④要坚定信心,团结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详解】(1)根据“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在遵义召开会议”可得出是遵义会议。根据“这次会议使红军摆脱了极端危险的境地,成为长征的转折点,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可得出它使红军摆脱了极端危险的境地,成为长征的转折点,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美国:根据“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整顿金融体系,推行以工代赈,加强对工业生产的干预”等一系列措施,带领美国摆脱了危机”可得出摆脱了经济危机,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政体。德、日:根据“而德国、日本政府则在危机中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了一条对外发动战争、与全人类为敌的不归路。”可得出建立法西斯专政,发动对外战争,成为人类的公敌。
(3)战役:根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及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共同原因:结合所学可知,都建立了统一战线、都英勇顽强地与敌人进行斗争。
(4)做法:结合前几问的内容可从要根据本国的国庆作出抉择、要考虑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坚定信心,团结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