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历史

江苏省南京市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是针对江苏省南京市2018年中考历史科目的真题,包括25道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为25分。试卷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历史,以及世界历史的相关知识,重点考察学生对中国历史事件的理解、记忆及分析能力,同时也涉及一些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

所涉及的知识点

该试卷主要考察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的关键事件及其影响,包括政治制度的变革、重要历史人物的贡献、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及其意义等。

江苏省南京市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作用是

A.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B. 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C. 开创考试选官制度

D. 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的“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可知与秦朝的郡县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与秦朝的郡县制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秦朝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故B符合题意;开创考试选官制度的朝代是隋朝,故C不符合题意;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故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说法不是郡县制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认识题干的“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与秦朝的郡县制有关。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作用是有效地控制地方。

2. 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A. 秦灭六国

B. 西晋灭吴

C. 隋灭陈朝

D. 元灭南宋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它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故C符合题意;秦灭六国结束的是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故A不符合题意;西晋灭吴,结束的是三国的分裂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元灭南宋结束的是辽宋夏金的并立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 “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评述的是

A. 唐蕃和亲的意义

B. 宋夏议和的影响

C. 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D. 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原因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故材料评述的是唐蕃和亲的意义。故A符合题意;宋夏议和和吐蕃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是在元朝,故C不符合题意;土尔扈特部回归发生在清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紧扣题干的“贞观”、“公主嫁到吐蕃”进行分析,认识题干的“贞观”指的是唐太宗,“公主嫁到吐蕃”指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评价的是唐蕃和亲的意义。

4. 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材料表明

A. 五铢钱的统一铸造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 闭关锁国的危害

【答案】C

【解析】题干的“市舶”指的是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宋高宗的话,表明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故C符合题意;五铢钱的统一铸造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江南地区的开发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在清朝前期实行,宋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市舶”指的是市舶司,是宋朝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材料表明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5. 他的足迹,“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他是

A. 张骞

B. 郑和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故B符合题意;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戚继光是抗倭英雄,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这三个人物和题干材料无关,由此可见,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 林则徐曾上奏道光帝:“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材料叙述的事件是

A. 虎门销烟

B. 鸦片战争

C. 武昌起义

D. 北伐战争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故题干的“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叙述的是虎门销烟。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叙述的是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发生在虎门销烟之后。故B不符合题意;武昌起义与林则徐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北伐战争与道光帝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 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说:“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他主张

A. 创办民用工业

B. 任用维新人士

C. 实行三民主义

D. 宣传民主科学

【答案】A

【解析】题干的“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的大意是欠缺了本应具有的民间日用之物。由此可以看出,张之洞主张创办民用工业。故A符合题意;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与任用维新人士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实行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与张之洞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与张之洞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 “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此“令”的颁行时间应是

A. 1898年

B. 1912年

C. 1919年

D. 1927年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的“剪辫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社会习俗逐渐得到了改变。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2年,故此“令”的颁行时间应是1912年。故B符合题意;1898年还未爆发辛亥革命,故A不符合题意;1919年、1927年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 1937年,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共产党将军队改编为

A. 中国工农红军

B. 抗日义勇军

C. 八路军和新四军

D. 人民解放军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共产党将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故C符合题意;中国工农红军的名称出现时间是1927——1937年,1937年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故A不符合题意;抗日义勇军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现,故B不符合题意;人民解放军的名称出现在1946年内战爆发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 1937年12月15日的《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刊出了《日军杀人盈万》的新闻报道。这一报道揭露的暴行是

A. 割占香港岛

B. 火烧圆明园

C. 旅顺大屠杀

D. 南京大屠杀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后,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故1937年12月15日的报道揭露的暴行是南京大屠杀。故D符合题意;割占香港岛是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故A不符合题意;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故B不符合题意;旅顺大屠杀发生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属于经济方面变化的是

A. 《海国图志》的编成

B. 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C. 京师大学堂开办

D. 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故B不属于经济方面;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故C不属于经济方面;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故A不属于经济方面;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故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12. 下面邮票纪念的事件是

A. 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B. 封建土地制度的摧毁

C.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答案】A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故邮票纪念的事件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故A符合题意;封建土地制度的摧毁是三大改造,与图片信息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与图片信息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发动,与图片信息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 下列成就中,按取得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葡两国举行澳门交接仪式

②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

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A. ③②④①

B. ②③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③④①②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葡两国举行澳门交接仪式是1999年,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时间是1966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是1970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④①,排除BCD,故选A。

14. 包括《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名篇的民间故事集,是研究某一国家的珍贵资料。这个国家是

A. 罗马共和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罗马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名篇出自《天方夜谭》。故D符合题意;罗马共和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与《天方夜谭》无关。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 “仅1100—1300年间,英国新增城市达到140座,德意志则更多。”这些“城市”可能

A. 由刹帝利把持军政大权

B. 仍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C. 会定期分地给农民耕种

D. 是打破封建制度的力量

【答案】D

【解析】题干的“城市”指的是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因此,“城市”可能是打破封建制度的力量。故D符合题意;刹帝利体现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与英国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奴隶主民主政治出现在雅典,故B不符合题意;会定期分地给农民耕种与题干的“城市”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 1640年,在英国议会上、议员们对国王的独断专权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力。这一斗争

A. 掀开资产阶级革命序幕

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 承认了美国的独立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0年,英国议会召开,议员们对国王的独断专权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力。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故A符合题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B不符合题意;美国的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故C不符合题意;1783年,英国承认了美国的独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 “1793年3月,反法同盟组成,陆续有7个国家参加。它们从四面八方向法国攻来。”“反法同盟”的此举,是为了

A. 推翻罗马教廷统治

B. 干涉法国大革命

C. 颁布《人权宣言》

D. 参加凡尔登战役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1793年3月,欧洲封建势力组成了反法同盟,它们开始干涉法国大革命。故B符合题意;推翻罗马教廷统治和反法同盟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颁布《人权宣言》是1789年,故C不符合题意;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 1862年9月,林肯说:“假如不采取解放奴隶的政策的话,是不可能平息这个叛乱的。……解放奴隶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东西,使敌人减少同样多的东西。”他这一主张的直接目的是

A. 扭转战局

B. 解放农奴

C. 废除奴隶制

D. 维护国家统一

【答案】A

点睛:解答此题的易错点是D项。需分清林肯主张解放奴隶的直接目的是扭转不利的战局,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

19. 19世纪中后期,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按照西方的样板,实现本国历史重大转折的是

A. 玻利瓦尔

B. 明治天皇

C. 尼赫鲁

D. 戈尔巴乔夫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在,玻利瓦尔是“南美的解放者”,与题干的“按照西方的样板,实现本国历史重大转折”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19世纪中后期,日本明治天皇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故B符合题意;尼赫鲁领导印度人民在1947年获得独立,故C不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与题干的“按照西方的样板,实现本国历史重大转折”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 它“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它是

A. 手工工场

B. 文艺复兴

C. 新航路的开辟

D. 相对论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故D符合题意;手工工场与题干的“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题意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 “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这一变化,有助于

A. 结束沙皇统治

B. 恢复国民经济

C. 实现农业集体化

D. 防止生产过剩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的“1921——1922年经济年度的粮食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符合题意;1917年的俄国二月革命结束沙皇统治,故A不符合题意;实现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执政期间,1921——1922年是列宁执政。故C不符合题意;防止生产过剩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崩溃的标志是

A.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B.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C. 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D.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故C符合题意;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是建立一战后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的国际会议。故A不符合题意;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的标志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德国法西斯专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是1939年。故B不符合题意;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是在1942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是1939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的标志是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23. “1990年1月1日,成千上万名柏林人在新开放的柏林墙边载歌载舞,庆祝柏林城结束铁幕的分隔……仅仅10个月之后,科尔成为全德领导人。”材料反映的是

A. 匈牙利的改革

B. 柏林墙的修筑

C. 德国重新统一

D. 两极格局结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东欧剧变后,柏林墙拆除,德国重新统一的过程。故C符合题意;匈牙利的改革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故A不符合题意;柏林墙的修筑与题干的“庆祝柏林城结束铁幕的分隔”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两极格局结束是1991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体现了

A. 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B. 欧洲联合趋势加强

C. 非洲独立浪潮掀起

D.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故D符合题意;贸易自由化的实现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不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的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欧洲联合趋势加强与欧共体的成立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非洲独立浪潮掀起与世界贸易组织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 下图所示历史现象反映了

A.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B. 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

C.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D. 美国“新经济”的出现

【答案】C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电子计算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故C符合题意;“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电子计算机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与图片信息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美国“新经济”的出现得益于信息技术,图片不能反映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3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未、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微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共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程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据材料三,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答案】(1)末、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

(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

(3)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发展)。

(4)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走向封建社会。

【解析】(1)据材料一的“未、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可以列举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是:末、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丰富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

(2)据材料二的“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出土青铜礼器40件。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共器和900多枚铜镞”获得的信息是: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分析材料二的“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微文字”获得的信息是: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

(3)分析材料三的“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是: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材料三反映出租佃制的出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力得到发展。

(4)材料一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处于原始社会时期,材料二的青铜器主要出现在奴隶社会,材料三的租佃制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因此,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走向封建社会。

27. 阅读下列示意图,回答问题

【答案】(1)①农村(小岗村);②经济特区;③国有企业。

(2)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⑤初级阶段;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⑦邓小平理论。

(3)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⑨民主法制。

(4)⑩安居工程。

(5)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改革最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最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是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被称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故①农村(小岗村);②经济特区;③国有企业。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1997年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故答案是: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⑤初级阶段;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⑦邓小平理论。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1982年我国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法制日益加深。故答案是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⑨民主法制。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巨大变化。1995年我国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住房。故答案是⑩安居工程。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结束之际,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已经兴起。……从早期的中小型家族企业占多数,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

——《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由于破产的小手工业者源源不断地流入,形成了庞大的失业大军。于是工厂主竭力压低工资,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不断加强。……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大约每隔10年左右就爆发一次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工业化开始后,殖民扩张逐渐向世界各个已有文明的核心区推进,西亚、北非、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继落入了西方列强的控制。……他们动用工业文明的技术手段杀戮和压迫弱小民族,变得比任何时代都更野蛮

——《世界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兴起的时间和最显著成就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一,概述生产组织形式的新变化。

(2)归纳材料二中主要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对此,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什么纲领?

(3)材料三中“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古文明有哪些共同特点?“印度”被哪个西方列强所控制?

(4)综上所述,概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性。

【答案】(1)珍妮机的发明。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广泛应用。出现垄断(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

(2)无产阶级处境艰难(失业威胁;剥削沉重);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共产党宣言》。

(3)起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耕文明等。英国。

(4)进步性与局限性(剥削性、扩张性与野蛮性)并存。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显著成就,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据材料一的“从早期的中小型家族企业占多数,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可以概括出生产组织形式的新变化是出现垄断组织,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

(3)依据材料三的“西亚、北非、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继落入了西方列强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亚、北非、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指的是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这些文明古国都起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耕文明。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4)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基础上的。由此可见,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性是进步性与局限性并存。

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正确识记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显著成就和影响。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概括材料得出无产阶级处境艰难;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的现象。认识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识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解答第三问需认识四大文明古国都起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耕文明。印度曾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解答第四问需认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的并存特征。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55164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