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历史

江苏省苏州市2015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答案)

试卷简介

这套试卷是2015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的历(史)试卷。试卷包含四大题,共计32个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试题涉及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等多个领域,涵盖多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题目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材料解析题。通过这套试卷,学生可以全面检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套试卷涵盖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多个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政权更迭、经济变迁,以及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此外,还涉及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历史发展和相互关系。通过这些题目,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2015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有4大题,共32小题,满分50分,考试用时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相符合;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它笔答题;

4.考生答题均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A.秦隋宋 B.秦隋元 C.秦元明 D.隋元明

3.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4. 民族友好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

佳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唐蕃经济

文化交流。吐蕃位于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6.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 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梁启超在纪念某一运动时说:“目前之政治运动,专恃感情冲动作用。感情之为物,起灭迅速,乏继续性,群众尤甚。吾以为近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则将来之有效的政治运动,自孕育于其中……”他评述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五四爱国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9. 右图是1936年12月13日《解放日报》的一篇

新闻报道示意图,从中可以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

B.蒋介石命令张、杨进攻陕北红军

C.张、杨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

D.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10. 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11.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案。见右下图板书设计,其标题应为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有企业改革

12.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以公元1500年作为重要的历史分期点,你认为以1500年为分期点的主要依据是

A.1500年是一个整数时间,容易记忆

B.1500年前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C.1500年是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标志

D.1500年前后开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14.右图所示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文艺复兴的推动

B.英国的殖民扩张

C.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D.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

15. 判断下列连线题不正确的是

16. 以下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示意图,数字处填入内容按次序对应分别是

A.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

B.理想到现实、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

C.空想到科学、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

D.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理想到现实

17. 下列关于右图B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②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③电话、电报等新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8. 某初三班举行历史辩论会,右图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此辩论会的主题应该是

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新经济政策的利弊

C.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

19.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说,全球化时期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是速度——特别是商业、旅行、通信和革新的速度,最经常问的问题是:“你和谁相连?怎样相连?”这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

A.计算机互联网技术 B.原子能技术

C.航空航天技术 D.生物工程技术

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面是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其中能够反映当今世界形势的是

A           B        C         D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到天竺求取佛法,后来,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22.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了猛烈进攻。

23.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下面的示意图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的战况。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是两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以便捞取战利品,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7.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请求光绪帝变法,史称“ ”。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的 取得胜利,史称“辛亥革命”。

28. 英国科学家 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建立的力学理论体系为人类迈进“蒸汽时代”开辟了道路;爱因斯坦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提出的 为人类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29. 1955年, 组织成立,两极格局由此形成,冷战阴云密布。同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 ”方针促进了亚非人民的团结,有利于世界和平。

四、材料解析题: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 (6分)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正因为时代、角度不同,所以对许多历史人物的思想文化活动都会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文化曾遭受到哪“三次厄运”?(3分)

(2)材料一、二对董仲舒的思想文化活动的评价有何不同。(2分)

(3)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1分)

31. (6分)“中国梦”的提出,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强国梦”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1979年元旦社论

(1)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2分)

(3)据材料三,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2分)

32.(6分)曾经,世界是“欧洲”的;一度,世界是“美国”的。近现代以来,美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策设计人员认识到,共产党人正在利用欧洲危机,如果他们进一步得逞,美国安全将会面临严重威胁。不过他们认为,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在于应付共产主义的威胁,而在于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换句话说,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

材料二 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

20世纪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

——整理自人教网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欧盟前身)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如下:

(注:以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

——整理自人教网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设计对西欧援助计划的意图。(2分)

(2)据材料二,指出美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变化的原因。(2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战后美欧关系演变的原因。(2分)

2015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判断题

三、填空题

27. 公车上书 武昌起义

28. 牛顿 相对论

29. 华沙条约 求同存异

四、材料解析题

30.(1)三次厄运: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

(2)不同评价:材料一在肯定其对封建政权长期巩固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3)原则: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背景下考量;要从不同角度评价人物活动。

(1)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发展工业)。

建设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2)问题: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举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3)转变后工作重心:经济(现代化)建设。

认识:政府制定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工业强国等。

32.(1)意图:维护美国安全;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2)变化:西欧依附(受制)于美国到逐步摆脱美国控制而独立自主(或美欧关系分化)。

原因:美国经济发展实力相对下降;西欧(欧共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原因:双方综合实力的消长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55226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