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历史

浙江省义乌市2017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是2017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中考历史试卷,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主题。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涉及的内容广泛,从中国古代史到近现代史,从文化、政治到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题目设计旨在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套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近现代科技发展、经济政策、法治进程、民族关系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涵盖的知识点包括诸子百家、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五计划、罗马法、拿破仑法典、民族交往、新航路的开辟、维新变法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等。

2017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1.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诸子百家时,将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概括为“构建理想社会:平等、互利、兼爱”。这一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交通工具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汽车时代开始于(  )

A.文艺复兴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3.“举国翘盼尽早建成汽车厂,万人空巷人民争看解放牌”。建国初期的这一对联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土地革命热火朝天 B.“一五”计划成绩喜人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

4.法治发展见证文明进程。下列表述与历史事实相符的是(  )

①罗马法是近代很多国家法律的基础

②《权利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③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④《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民族交往融合的舞台。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汉与匈奴和亲 B.文成公主出嫁 C.实行改土归流 D.设立驻藏大臣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38分)

6.(10分)2016年,我国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如图,写出马铃薯传入欧洲所经过的大洋,并指出马铃薯走向世界最初源于哪一历史事件。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根据相关链接,说说美国的做法对我国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有哪些启发。

【相关链接】1939年美国出台《市场推广法案》,依据法案成立了国家马铃薯委员会,进行贸易立法和纠纷的解决;各州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种植不同用途的马铃薯;专门成立研究中心,进行新品种培育、深加工处理、化肥农药使用量、节水等研究。

7.(14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某校开展“魅力古乌伤,实践大课堂”研学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研学是风情体验之旅。观察图片,简析自然环境对义乌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影响。

(2)研学是历史探索之旅。概括朱一新所处年代中国陷入“乱世”的国内外原因,并列举一个19世纪末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的史实。

(3)研学是成长感悟之旅。综合以上信息,谈谈类似研学活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意义。

8.(14分)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那一天”令人铭记,催人奋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1)那一天,火炬高擎。简述那一天学生提出“外争主权”的历史背景及结果。

(2)那一天,烽火燎原。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七七事变是中国十四年抗日烽火中的重要节点。

《人民日报》报道:“天色已晚,天安门广场这时变成了红灯的海洋……举着红灯游行的群众像火龙似地穿过全城,使新的首都沉浸在狂欢里直到深夜。”

(3)那一天,民族新生。请谈谈你对“民族新生”的理解。

2017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中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1.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诸子百家时,将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概括为“构建理想社会:平等、互利、兼爱”。这一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考点】2P: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解题关键是从“平等、互利、兼爱”切入,结合所学知识点百家争鸣进行思考解答.

【解答】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一切顺其自然,不可强求.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要求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坚决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战争.提倡“构建理想社会:平等、互利、兼爱”的是墨家的主张.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辨别能力,要注意区分百家争鸣各家的思想主张.

2.交通工具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汽车时代开始于(  )

A.文艺复兴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考点】K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分析】本题以人类社会进入汽车时代为切入点,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人卡尔•本茨于1885年发明了汽车,之后,美国工程师亨利•福特首先在汽车的生产中使用了流水线装配工艺,使人类在交通运输领域开始进入汽车时代.

故选C.

【点评】注意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发明及发明人.

3.“举国翘盼尽早建成汽车厂,万人空巷人民争看解放牌”。建国初期的这一对联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土地革命热火朝天 B.“一五”计划成绩喜人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

【考点】C9: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图片的能力.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就是发展重工业.

【解答】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解放牌汽车);由题干中的“解放牌”可知,这一对联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一五”计划的成就.

故选B.

【点评】本题以题干信息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教材基础知识.

4.法治发展见证文明进程。下列表述与历史事实相符的是(  )

①罗马法是近代很多国家法律的基础

②《权利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③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④《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HI:《拿破仑法典》;FB:罗马城邦和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分析】本题以法治发展见证文明进程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罗马法和《拿破仑法典》.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中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影响深远,正是在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近代很多西方国家的法律基础.拿破仑制订和颁布的《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故罗马法是近代很多国家法律的基础、《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与历史事实相符.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的是《权利法案》.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拿破仑法典》和罗马法的相关史实.

5.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民族交往融合的舞台。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汉与匈奴和亲 B.文成公主出嫁 C.实行改土归流 D.设立驻藏大臣

【考点】3G:昭君出塞.

【分析】本题以“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民族交往融合的舞台”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民族交往的相关知识.

【解答】A、匈奴族自古居住在蒙古草原,汉朝时与匈奴和亲反映的是内蒙古是民族交往融合的舞台;

B、文成公主出嫁是指汉族与西藏地区吐蕃族的民族交往;

C、清朝为加强对云南地区的管理,清政府大力推行的措施是实行改土归流.

D、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古代民族交往的相关知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38分)

6.(10分)(2017•义乌市)2016年,我国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如图,写出马铃薯传入欧洲所经过的大洋,并指出马铃薯走向世界最初源于哪一历史事件。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根据相关链接,说说美国的做法对我国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有哪些启发。

【相关链接】1939年美国出台《市场推广法案》,依据法案成立了国家马铃薯委员会,进行贸易立法和纠纷的解决;各州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种植不同用途的马铃薯;专门成立研究中心,进行新品种培育、深加工处理、化肥农药使用量、节水等研究。

【考点】H2:新航路的开辟;LE:罗斯福新政;PD: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以马铃薯传入欧洲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根据如图,写出马铃薯传入欧洲所经过的大洋、马铃薯走向世界最初源于的历史事件.

(2)本题以1939年美国出台《市场推广法案》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美国的做法对我国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启发.

【解答】(1)观察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马铃薯原产于美洲,传入欧洲所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马铃薯走向世界最初源于新航路的开辟.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历经千辛万苦,哥伦布船队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打破了美洲大陆与世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联系成一个整体.

(2)据“1939年美国出台《市场推广法案》,依据法案成立了国家马铃薯委员会,进行贸易立法和纠纷的解决;各州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种植不同用途的马铃薯;专门成立研究中心,进行新品种培育、深加工处理、化肥农药使用量、节水等研究.”可知,美国的做法对我国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启发有: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依法保护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马铃薯产业;依靠科技,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实施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故答案为:

(1)大西洋;新航路的开辟.

(2)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依法保护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马铃薯产业;依靠科技,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实施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

7.(14分)(2017•义乌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某校开展“魅力古乌伤,实践大课堂”研学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研学是风情体验之旅。观察图片,简析自然环境对义乌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影响。

(2)研学是历史探索之旅。概括朱一新所处年代中国陷入“乱世”的国内外原因,并列举一个19世纪末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的史实。

(3)研学是成长感悟之旅。综合以上信息,谈谈类似研学活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意义。

【考点】8F: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82: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89:左宗棠收复新疆;8A:甲午中日战争;PD: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本题以开展“魅力古乌伤,实践大课堂”研学旅行为切入点,考查自然环境对义乌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影响、朱一新所处年代中国陷入“乱世”的国内外原因、维新变法运动相关知识.

【解答】(1)据观察图片可知,自然环境对义乌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影响是义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因此,义乌的传统民房顶坡度大,便于雨水下泄.

(2)据材料可知,朱一新所处年代中国陷入“乱世”的国内外原因是政府的腐朽与虚弱和西方列强的侵略.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3)综合以上信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意义是有利于增强责任意识,激发爱国爱乡之情;有利于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有利于树立刻苦学习的观念,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义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因此,义乌的传统民房顶坡度大,便于雨水下泄.

(2)政府的腐朽与虚弱;西方列强的侵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

(3)有利于增强责任意识,激发爱国爱乡之情;有利于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有利于树立刻苦学习的观念,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

【点评】本题掌握自然环境对义务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影响、朱一新所处年代中国陷入“乱世”的国内外原因、维新变法运动相关知识.

8.(14分)(2017•义乌市)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那一天”令人铭记,催人奋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1)那一天,火炬高擎。简述那一天学生提出“外争主权”的历史背景及结果。

(2)那一天,烽火燎原。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七七事变是中国十四年抗日烽火中的重要节点。

《人民日报》报道:“天色已晚,天安门广场这时变成了红灯的海洋……举着红灯游行的群众像火龙似地穿过全城,使新的首都沉浸在狂欢里直到深夜。”

(3)那一天,民族新生。请谈谈你对“民族新生”的理解。

【考点】A4:七七事变和日本全面侵华;9B:五四运动;C1:新中国成立.

【分析】(1)本题以那一天,火炬高擎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那一天学生提出“外争主权”的历史背景及结果.

(2)本题以那一天,烽火燎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七七事变是中国十四年抗日烽火中的重要节点.

(3)本题以那一天,民族新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对“民族新生”的理解.

【解答】(1)据“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可知,那一天学生进行了五四运动.学生提出“外争主权”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结果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919年初,英法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派出代表参加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举国震惊,五四运动爆发.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2)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从局部抗战转向全民族抗战,国民政府转变抗日态度,国共两党从对立转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以,七七事变是十四年抗战历程中的重要节点.

(3)据“天色已晚,天安门广场这时变成了红灯的海洋…举着红灯游行的群众像火龙似地穿过全城,使新的首都沉浸在狂欢里直到深夜.”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旧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所以说“那一天,民族新生”.

故答案为:

(1)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2)本小题采取分层评分方法,要求如下:第一层次:能从单个角度说明七七事变是十四年抗战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如: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从局部抗战转向全民族抗战.第二层次:能从两个角度或有逻辑地说明七七事变是十四年抗战历程中的重要节点,两个角度的如: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从对立转向合作;中国从局部抗战转向全民族抗战.有逻辑的如: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从局部抗战转向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或结合史实对某一角度做具体阐述.第三层次:能多角度、有逻辑地说明七七事变是十四年抗战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如: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转变抗日态度,国共两党从对立转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以,七七事变是十四年抗战历程中的重要节点.

(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旧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七七事变、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55275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