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20中考历史真题
1.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如图反映的是具有永州地城文化色的妇女专用文字。据此可知,这种文字是
A. 女书 B. 隶书 C. 楷书 D. 草书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永州地城文化色的妇女专用文字被称之为女书,故选A;图中文字的特征与隶书、楷书、草书不符,排除BCD。故选A。
2.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永州之野,人才辈出,其中被誉为“理论界的鲁迅”的中共一大代表是
A. 毛泽东 B. 李达 C. 陶铸 D. 彭德怀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达,湖南永州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1937年的《社会学大纲》出版,《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誉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晢学教科书″。该书的作者是李达,被誉为“理论界的鲁迅”。B正确;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不是永州出身。A错误。陶铸是湖南省祁阳人,C错误;彭德怀是湖南省湘潭县人,D错误。综上故选B。
3.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符合题意;ABC项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的相关史实。
4.《东京梦华录》春二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南通——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都城
A 城市街道整齐 B. 建筑规模宏伟
C. 客商往来不绝 D. 商业贸易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可知当时开封商业活动规模巨大,说明商业贸易繁荣,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开封的商业贸易繁荣,不是街道整齐,建筑规模宏伟和客商往来不绝,排除ABC。故选D。
5.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有利于人类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是
A. 火药、指南针 B. 指南针、印刷术
C. 印刷术、造纸术 D. 火药、造纸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到欧洲后,降低了受教育的成本,从而打破了贵族和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正确;火药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AD错误;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条件。B错误。综上故选C。
6.下表反映了1950——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对比情况。表中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进行了土地改革 B. 完成了三大改造
C. 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点:土地改革、解题思路:根据“1950——1952年”、以及粮食产量从13213万吨增加到16392万吨等信息可知,1950——1952年我国农业获得巨大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与农业的发展。A正确;三大改造的时间是在1953年到1956年,时间不符,B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损害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导致了农村经济的下滑,与材料不符,C错误;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时间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A。
7.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钟南山、李兰娟等一大批医学科学家在这场抗疫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科学家与他们属于同个领域的是
A. 袁隆平 B. 钱学森 C. 屠呦呦 D. 邓稼先
【答案】C
【解析】
【详解】钟南山、李兰娟都属于著名医学家,所以与他们属于同个领域的是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故选C;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是农业学家,排除A;钱学森和邓稼先都是核物理学家,排除BD。故选C。
8.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下列孕育了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的相同地理因素是
A. 海洋 B. 河流 C. 高山 D. 沙漠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中国文明位于黄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兴起于印度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文明位于两河流域,所以他们兴起的相同因素是河流,故选B;这些文明的兴起的相同地理因素主要是河流,与海洋、高山和沙漠无关,排除ACD。故选B。
9.如图是1950—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下列表述对图中③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A. 美国“新经济”发展快速 B. 美国经济陷入低谷
C.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D. 美国经济遭遇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点:美国“新经济;解题思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③处于1900-2010年这一时间段,这一时期以知识与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经济”快速发展,故A项正确;从趋势来看,③时段的美国经济并没有陷入低俗,排除B项;发展速度放缓是在②时段,排除C项,这一时期美国没有经济危机,排除D项。
10.QQ与微信是当今社会信息传递与交流重要平台。它们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交通技术的发展 B. 电讯技术的发展
C. 印刷技术的发展 D. 网络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QQ和微信都是网络社交工具,所以它们出现主要是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故选D;交通技术、电讯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和QQ与微信的出现无关,排除ABC。故选D。
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影响,中国、日本、韩国三方从各自立场提出了不同看法。
材料一 中国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这次战争边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的感情和抗议,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教的觉醒。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变法: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
——改编自《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材料二 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即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战争。明治维新后,日本认为自身的文明程度已大大提高,而清朝依然守旧落后。
——改编自(日本人限中甲午战争: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
材料三 韩国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战争导致清朝失去了对朝鲜的控制权,而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不仅把朝鲜变为其殖民地,还对中国进行殖民扩张,成为东亚霸主。
——改编自(韩国人眼中的中日甲午战争》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井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观点(或独立提出观点)加以评述。(要求,观立明确,史论动合,逻辑严害,表述清楚)
【答案】(1)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是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战争。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 (2)评述:观点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逐步觉醒,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来挽救民族危亡,打开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闸门。同时清政府为了筹集战争的赔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民族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又为维新运动的兴起与之后的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因此说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分水岭。
【解析】
【详解】(1)材料一:根据“中国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材料二:根据“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即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战争。”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是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战争。材料三:根据“韩国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
(2)评述:本题可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评述,例如选择观点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评述时可结合所学,从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的角度进行概括,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角度。如政治上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阶级上从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等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再进行总结,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本试卷的题干、答案和解析均由组卷网(http://zujuan.xkw.com)专业教师团队编校出品。
登录组卷网可对本试卷进行单题组卷、细目表分析、布置作业、举一反三等操作。
试卷地址:在组卷网浏览本卷
组卷网是学科网旗下的在线题库平台,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全学科、超过900万精品解析试题。
关注组卷网服务号,可使用移动教学助手功能(布置作业、线上考试、加入错题本、错题训练)。
学科网长期征集全国最新统考试卷、名校试卷、原创题,赢取丰厚稿酬,欢迎合作。
钱老师 QQ:537008204 曹老师 QQ:71300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