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目前人们了解河姆渡人生活状况的科学依据是
A. 神话传说 B. 影视作品 C. 考古发现 D. 学者推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了解河姆渡人生活状况的最科学的依据是考古发现,考古实物是最客观的依据,C符合题意;神话传说、影视作品和学者推断都带有主观色彩,反映的情况不一定准确,不能算是科学依据,排除ABD。故选C。
2.秦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主要是因为推行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刺史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B符合题意,排除A;行省制是元朝首创,排除C;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建立,排除D。故选B。
3.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这部医书是
A. 《伤寒杂病论》 B. 《千金方》 C. 《唐本草》 D. 《本草纲目》
【答案】A
【解析】
【详解】东汉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成为医学史上的不朽传世之作,故选A;《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的著作,排除B;《唐本草》是唐政府组织编撰的药物学著作,排除C;《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著作,排除D。故选A。
4.“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北魏孝文帝主张
A. 改穿汉服 B. 使用汉语 C. 改用汉姓 D. 与汉人通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宜改姓元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孝文帝主张该姓氏拓跋为元,即改用汉姓,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汉姓,不是改穿汉服、使用汉语和与汉人通婚,ABD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
5.“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此河”开通最重要的意义是
A. 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 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C. 促进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D. 灌溉沿岸大片良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尽道隋亡为此河”可知“此河”应该是在隋朝时开凿。根据“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此河”依旧发挥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判断题意描述的是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沟通南北,起到了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了的作用,A符合题意;京杭大运河是在南北分裂局面结束后开凿的,排除B;隋唐时期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促进工商业发展的说法有误,排除C;运河的主要作用是交通,不是进行灌溉,排除D。故选A。
6.下如图再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反映的是发生在黄海海面的海战,结合所学内容判断可知应该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故选C;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没有在黄海海面发生海战,排除AB;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没有发生海战,排除D。故选C。
7.下列历史事件与如图所示信息直接相关的是
A. 广州黄花岗起义 B. 武昌起义 C. 中华民国的建立 D. 清帝退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经过革命党人努力,在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B符合题意;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起义虽失败,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A不符合题意;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不符合题意;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年的统治结束。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这里的“此翁"是
A. 邓稼先 B. 王进喜 C. 袁隆平 D. 焦裕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发明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他以杂交水稻改变了世界,故选C;邓稼先是核物理学家,王进喜是工人,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他们都和“专注于田畴”无关,排除ABD。故选C。
9.《十二铜表法》以文字将法律公布于众,使量刑定罪有了依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制定这部法律的国家是古代
A. 埃及 B. 印度 C. 雅典 D. 罗马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法律,故选D;《十二铜表法》与古代埃及、印度、雅典无关,排除ABC。故选D。
10.某同学来图书馆想借阅一部“打破了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的著作。如果你是图书管理员,应向其推荐
A. 《神曲》 B. 《哈姆雷特》 C. 《高老头》 D. 《物种起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在生物学领域打破神创论的是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的代表作是《物种起源》,故选D;《神曲》、《哈姆雷特》和《高老头》是文学作品,与生物学科领域无关,排除ABC。故选D。
11.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朝
A. 巩固皇权的军事手段 B. 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
C. 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 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边疆管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在1684年设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同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B符合题意;AC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在1940年下半年的这次大战中,八路军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40年”、“八路军毙伤日、伪军”、“振奋全国军民……信心”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评述的应该是百团大战,故选C;平型关大捷是在1937年,台儿庄战役是在1938年,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在1941—1942年,都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BD。故选C。
1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诗中描述的这次战役
A. 赢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B. 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
C.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百万雄师过大江”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D正确;抗日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排除A;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排除B;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排除C。故选D。
14.“1954年,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以大局为重,顺应历史潮流带头进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与乐松生这一行为直接相关的是
A. 新中国成立 B. 三大改造 C. 中共八大 D. 八字方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54年”、“带头进行公私合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自1953年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其中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了公私合营的措施,故B项符合题意;ACD都与“公私合营”无关,排除。故选B。
15.“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该法典制定的目的是
A. 奠定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B. 建立分权制衡的联邦制
C.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D.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拿破仑民法典的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即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C符合题意;法国大革命已经推翻了法国的君主制,排除A;法国没有实行过联邦制,排除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指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与拿破仑无关,排除D。故选C。
16.1848年在伦敦出版的一-份宣言成为“所有国家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国际性的著作。”该宣言
A. 宣告了北美殖民地的独立 B.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 促进了现代工厂制的出现 D. 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B正确;《独立宣言》的发表,宣告了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排除A;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现代工厂制的出现,排除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排除D。故选B。
17.如图信息表述了该组织的
A. 积极作用 B. 活动方式 C. 建立过程 D. 成立背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倍”、“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等信息可以看出如图信息主要表述了该组织积极作用,故选A;图中信息反映的是该组织的积极作用,不是活动方式、建立过程和成立背景,排除BCD。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8.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理解基本内涵。概括材料甲中老子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背景。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把握时代特色。据材料乙、丙,分别指出这两种文学体裁盛行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盛行的原因。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时代需求。据材料丁,指出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的变化。举史实说明这种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1)主要观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背景: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赋分。)
(2)朝代:唐;宋。原因:①开放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②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3)变化: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变为马克思主义。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赋分。)
【解析】
【详解】(1)根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等信息可知老子的主要观点是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所以他的思想产生的背景应该是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乙是唐诗,盛行于唐代;丙是宋词,盛行于宋代。各自盛行的原因应结合唐宋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作答,主要是社会环境开放繁荣,科举制的推动,商业的发展,城市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等。 (3)根据“马克思主义逐步在先进知识分子中成为主流”可知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由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变为马克思主义。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结合中共成立和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进行作答即可。
19.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立足国情是中国革命道路的迫切要求。据如图,写出第一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根据地的建立是怎样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
(2)明确战略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征之一。据材料甲,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为实现该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大决策。
(3)依据主要矛盾施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方略。据材料乙,概括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十九大上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1)名称:井冈山根据地或湘赣根据地。结合:将革命从城市转人农村;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选择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创建;选择中国南方,群众基础好地方创建。(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赋分。)
(2)战略目标:实现四个现代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大决策:改革开放。
(3)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解析】
【详解】(1)考查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解题思路:依据题干的“写出第一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名称”“此根据地的建立是怎样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我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人农村;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选择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创建;选择中国南方,群众基础好地方创建。因此说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
(2)考查点:改革开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解题思路:依据题干的关键信息“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要求多方面第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结合所学知识作答。依据题干的“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3)考查点:十九大。解题思路:依据材料乙,概括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十九大上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分析材料乙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可以概括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人类不断开创新的历史进程。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进程在全球互动中变迁。据材料甲,指出全球互动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500年前后推动全球互动的主要因素。
(2)历史进程在反思过去中进步。据材料乙,概括当时政治家反思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组织"的积极作用。
(3)历史进程在应对问题中前进。据材料丙,概括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为解决全球冲突风险增加等问题而贡献的智慧。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历史进程的基本趋势。
【答案】(1)成果:创造了全球网络。因素:开辟新航路;欧洲开拓新的贸易市场;地理学的发展;航海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等。(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赋分。)
(2)主要问题:制止战争。积极作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3)时代特征:挑战与可能并存。智慧: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本趋势:世界各地联系程度不断加深;反思实际问题意识日益增强;应对挑战方案日臻理性等。(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赋分。)
【解析】
【详解】(1)根据“世界主要区域的人们已经准备进入永久和持续的全球互动之中”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全球互动的成果是创造了全球网络。1500年前后推动全球互动的主要因素包括新航路开辟,欧洲开拓新的贸易市场,地理学和航海知识与技术的进步等。 (2)根据“国际联盟未能在1939年制止战争的爆发”可知当时政治家反思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制止战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组织”指的应该是联合国,联合国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避免某些战争的爆发等。 (3)根据“是一个有巨大挑战性的世纪……是充满一切可能的世纪”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是挑战与可能并存。我国为解决全球冲突风险增加等问题而贡献的智慧主要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历史进程的基本趋势是世界各地联系的不断加深,反思实际问题意识日益增强;应对挑战方案日臻理性等。
本试卷的题干、答案和解析均由组卷网(http://zujuan.xkw.com)专业教师团队编校出品。
登录组卷网可对本试卷进行单题组卷、细目表分析、布置作业、举一反三等操作。
试卷地址:在组卷网浏览本卷
组卷网是学科网旗下的在线题库平台,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全学科、超过900万精品解析试题。
关注组卷网服务号,可使用移动教学助手功能(布置作业、线上考试、加入错题本、错题训练)。
学科网长期征集全国最新统考试卷、名校试卷、原创题,赢取丰厚稿酬,欢迎合作。
钱老师 QQ:537008204 曹老师 QQ:71300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