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历史

四川省自贡市2021年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考察了初中学生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以及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事件和概念的理解。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政策举措及其影响,同时涉及了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秩序的影响,以及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举措。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份试卷主要考察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重要节点,包括中外文化交流、科举制度的推行、经济重心的转移、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政策(如新文化运动、留学生的派遣、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世界贸易组织)。这些知识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评估学生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掌握情况。

四川省自贡市初2021届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二)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1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1分。

1. 某同学为历史小讲堂搜集了以下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的学习主题是

A. 文学艺术发展 B. 中外交通发达 C. 中外文化交流 D. 民族关系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等信息可知,三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C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佛教文化,玄奘西行其目的是学习佛学文化,郑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外联系,与文学艺术、中外交通、民族关系无关,故A、B、D排除。

2. 据《宋史 ・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州县长官也由文臣担任。据此可知宋朝政治的特点

A. 文官政治 B. 君主专制 C. 分化事权 D. 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州县长官也由文臣担任”可知,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员,这是宋朝时重文轻武的表现。地方官员也由文臣担当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宋朝皇帝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文官政治是表面现象,A错误;君主专制从秦始皇建立开始就是各朝代的基本特点,材料不能体现,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错误;宋朝时期对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进行分割胶分化事权,材料没有体现,C错误。

3. 北宋时期东京每年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石左右;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 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上述现象表明

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C. 东南地区赋税沉重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等因素,我国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的落后状态,经济得到开发,到“北宋时期东京每年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石左右”,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当时的苏、湖、常、秀(秀水, 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故选D,排除A;B是出现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4. 以下史实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A. 加强了对西北有效治理 B.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 推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D. 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军民各项事务,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可知两个朝代都是通过在边疆地区设立机构进行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选B;西藏是西南,A错误;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材料体现民族关系,C错误;材料不但有清朝还体现元朝,D说法不全面,排除。

5. 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由海路抵达广州,经泉州、杭州北上,在大都居住三年后,由 陆路经西藏、中亚回到欧洲,并著游记传世。你认为当时最有可能是

A. 北宋 B. 南宋 C. 元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在“大都居住三年”可知大都就是今天的首都北京,在元朝时是首都,故当时最有可能是元朝,答案为C;北宋时今天的北京叫大名府,排除A;南宋时北京属于金国,B错误;清朝定都在北京,当时叫京师,D错误。

6. 央视一套《典籍里的中国》激发了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一位同学对中国古代 书籍进行了分类,其中处可选的是

历史类:《史记》《资治通鉴》

医药类:《千金方》《_____》

文学类:《三国演义》《红楼梦》

A. 《梦溪笔谈》 B. 《农政全书》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历史博大精深,有大量历史类、医药类、文学类的书籍,其中医药类的有《千金方》《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故选D;A是科技类著作,排除;B是农业类,排除;C是总结农业手工业技术经验的著作,排除。

7. 与下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戚继光杭倭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雅克萨之战 D. 左宗棠收复新疆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片“1662年,荷兰军队、台湾海峡”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B正确;戚继光的成就是抗倭,A错误;雅克萨之战是对俄战争,C错误;左宗棠收复新疆,主要是反抗阿古柏的侵略,D与题意不符。

8. 1871年曾国藩《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中“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可见,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

A. 游历西洋 B. 兴办洋务 C. 学习科技 D. 富国强兵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可知,曾国藩试图通过选派留学生的方式培养新式人才(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最终达到其富国强兵的目的,D正确;游历西洋是学习的途径,而不是目的,A错误;早在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就已经创办军事工业,故B说法不准确;据材料“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故C不准确。

9. 20世纪初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由此他们发动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廓清蒙昧,启发理智。这里“新的启蒙运动”是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由此他们发动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廓清蒙昧,启发理智”可知该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促进思想解放,结合所学可知是新文化运动,故选C;戊戌变法在1898年,排除A;辛亥革命领导者没有陈独秀,排除B;五四运动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

10. 李大钊指出,“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号 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民间去。表明他主张

A. 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B. 知识分子与群众相结合

C.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D. 以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李大钊提出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民间去,以及知识分子作为民众的先驱,民众作为知识分子的后盾,可知李大钊号召知识分子与民众相结合,相互促进,故选B;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革命,A错误;CD都是“民众”的一部分,不能全面表达“民众”的意思,排除。

11. 北伐战争中,下图所示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歌曲中的“大联合”指

A. 革命统一战线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 爱国统一战线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歌》响彻大江南北,其中“工农学兵,大联合”是指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选A;B是1937年抗日战争中建立,排除;C是抗战胜利后建立,排除C;D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排除。

12. 1930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办的《军事通讯》指出:在瑞金独立政权中,可以见到许多独一无二的经验。这里的“经验”主要指

A. 中心城市暴动 B. 工农武装割据 C. 议会和平斗争 D. 地主减租减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瑞金独立政权中,可以见到许多独一无二的经验”可知这里的“经验”是指在这之前不存在的,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后创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故选B;A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提出来,排除;C在西方国家早已存在,排除;D是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排除。

13.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某校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应选择的路线是

A. 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突重围 B. 追寻江姐革命足迹,感受红岩英烈精神

C. 跟随川军出川抗战,重走铁血征途 D. 重温建党建军原则,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最终于1936年与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完成长征,故选A;江姐是被杀害在重庆的渣滓洞,B错误;C是川军抗日,排除;D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古田会议,D错误。

14.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初三(2)班举办“致敬英雄”为主题的板报,下列可入选“抗日战争”板块的是

A. 京汉铁路工人领袖林祥谦 B.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

C. 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 D. 战斗英雄黄继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为抗击日军而壮烈牺牲,可入选“抗日战争”板块,故选B;A是1923年,是中共领导的工人罢工运动,排除;秋收起义是1927年八七会议后举行的,C错误;D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战斗英雄,排除。

15. 1939年美国记者斯诺称赞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窑洞中的预言”。“预言”指

A.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抗战胜利属于中国 D.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提出《论持久战》,就是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坚持持久的抗战,最后必然能战胜日本,所以“预言”就是抗战胜利属于中国,故选C;A是1927年八七会议内容,排除;B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写成的,排除;D是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针对国民党的言论,排除。

16. 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形成了“苏南”“温州”“珠江”等模式;90年代乡镇企 业开始向股份制新型企业发展,到1993年,其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这表明

A. 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B. 掀起农业合作化的热潮

C. 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D.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形成“苏南”等模式,90年代企业向股份制发展,到1993年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说明农村经济不再以农业为核心,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造成这种现象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故选D;材料不能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A错误;农业合作化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1953到1956年的三大改造,BC错误。

1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理论成果,其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A. 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 实事求,从中国国情出发 D. 坚持阶级斗争为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可知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适应了新的时代需要和中国国情的变化,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点,故选C;ABD反映的是毛泽东思想内容,排除。

18. 阅读下图,造成苏俄(联)农民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编制

A. 实施固定粮食税 B. 实行实物配给制

C. 推行余粮收集制 D. 实现农业集体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920—1924年间,苏俄(联)农民的平均税款不断减少,这主要是粮食税实施的结果,故A正确;实物配给制的废除是在1921年,不是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余粮收集制在1921年已经被取消,故C错误;苏联1927年开始实行农业逐步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与表格时间不符,故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2分)

19. 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张老师以“变局与秩序”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设计方案―体会世界重组

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下面是探究世界重组的三种视角及搜集的材料。

①杜鲁门“冷战”演说词②攻占冬宫的图片③开国大典的影像

④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照片⑤凡尔赛和约文本⑥苏联工业化海报

(1)请选择其中一种视角和相应材料(填序号),并说明选择材料的理由。

选择视角:

选择材料:

理由:

任务二 分析材料―见证中国力量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15万吨。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三大重点工程开工,这是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至1957年,全国钢产量已上升到535万吨,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了一万多个工业项目,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幅度超额完成。

——摘编自齐鹏飞、杨凤城《当代中国编年史》等

(2)据材料概括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二

(3)材料二从不同领域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请据此说明“中国力量”的表现。

(4)综合材料一、二,谈谈我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关键因素。

任务三 联系现实―共建美好世界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这个互相依赖的世界,解决疫病流行、 环境污染等全球问题需要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中国与世界之间横向互动中纵向发展的脉络(部分)

(5)阅读材料,结合当今世界发展变化,选取两个及以上中外关联的史实,提出你的认识,并加以说明。(要求:认识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楚。)

【答案】(1)选择视角:视角一 苏俄(联)的崛起

选择材料: ②⑥

理由:②攻占冬宫的图片,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⑥苏联工业化海报,苏联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工业产值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实现了工业化。

选择视角:视角二 中国的新生

选择材料: ③④

理由:③开国大典的影像,反映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的道路。④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照片,反映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③④两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最后完成国家独立的历程。

选择视角:视角三 世界格局的演变

选择材料: ①⑤

理由:⑤凡尔赛和约文本,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杜鲁门“冷战”演说词,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由战略盟友变成对手,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美苏两极格局逐步形成。

(2)背景: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苏联的援助。作用: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表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关键因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5)史实: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认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并且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说明中国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其他观点,言之成理,持论有据,表述清楚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材料,选择其中一种视角和相应材料(填序号),并说明选择材料的理由即可。如选择视角一,可结合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就和影响分析说明。

如选择视角二,可从新中国诞生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的意义进行说明。

如选择视角三,选择材料 ①⑤,可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分析说明。

(2)背景:根据“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15万吨”得出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根据“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得出苏联的援助。作用:结合一五计划的影响分析回答。

(3)表现:图1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就;图②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综合材料一、二可知,我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关键因素是综合国力的提高。

(5)根据材料,选取史实,注意题目要求“结合当今世界发展变化,选取两个及以上中外关联的史实”。如选取史实: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认识:结合所学,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说明中国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等进行说明。(其他观点,言之成理,持论有据,表述清楚即可。)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61850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