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省雅安市中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1分,共20分。
1. 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其中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 )
A. 丞相 B. 太尉 C. 郡守 D. 御史大夫
2. 下图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出土于陕西西安。图中四个人俑分坐两侧,其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①手工业水平高 ②音乐舞蹈多姿多彩
③民族交融发展 ④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表中①处应为( )
A. 台湾 B. 新疆 C. 西藏 D. 东北
4. 他临危受命,“原知此役乃蹈汤火”,“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而“为天下万世计”,毅然赴广东禁烟。他是( )
A. 张骞 B. 郑成功 C. 林则徐 D. 关天培
5. 洋务运动中,“新型的工业和企业造就了新型的职业人士如工程师、经理和实业家,那些出洋留学的人士归国后,也成为陆军、海军、学堂和外交机构中的领头人”。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 培养了近代化人才 B.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巩固了清政府统治 D.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6. 1919年,美国学者杜威访问中国时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新思想最终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当时中国学生追求的“新思想”是( )
A. 自强求富 B. 民主与科学 C. 君主立宪 D. 变法图强
7. 中共一大的代表中,“年龄最长的四十五岁,最轻的十九岁,平均二十八岁。这些年轻人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创立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中共一大上“这些年轻人”提出的奋斗目标是( )
A. 推翻帝国主义 B. 打倒军阀 C. 组织工人运动 D. 实现共产主义
8. 1978年1月至11月底,出国和去香港考察的人员达529批,共3213人。其中,经党中央批准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四个。这些考察( )
A. 为改革开放作了准备 B. 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为深化改革打下基础 D. 推动冤假错案平反工作
9. 文艺复兴的强大冲击力使欧洲的封建制度、封建精神和教会的愚民政策不能再钳制广大民众的思想和行为。这说明文艺复兴促进了( )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 人们思想的大解放 D. 古希腊罗马文化再生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15世纪,随着欧洲的海外扩张使各地区的民族相互发生直接交往,世界历史的地区性阶段宣告结束。”这句话意在强调新航路的开辟( )
A. 使欧洲开始与其他地区联系 B. 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C.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D.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扩张
11. 有学者指出:“研读英国的政治发展史可以发现,其法治文明是如此久远,在1688年之前,英国已经为其宪政完成了必要的铺垫。”下列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 )
A. 詹姆士一世推崇“君权神授”理论 B. 议会向国王呈递《权利请愿书》
C. 英格兰颁布《大宪章》 D. 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
12. 推动工厂从设在水流湍急的乡村改为设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工厂规模也变得更大的关键因素是( )
A. 发电机的问世 B. 内燃机的发明 C. 珍妮机的发明 D. 蒸汽机的改进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共同创立了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 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 B. 指导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
C. 是唯一科学的理论 D. 推动了巴黎公社的建立
14. 下图为英国1750—1870年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比例变化示意图。从图中可知英国( )
A. 农村人口呈上升趋势
B. 城市人口居世界首位
C. 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D. 城市化不断推进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失去了其大部分殖民地。此材料意在说明两次世界大战( )
A. 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B. 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C 使欧洲失去国际影响力 D. 促进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
16. 陈独秀在1919年5月4日出版的《每周评论》上写道:“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他的话是针对( )
A. 《九国公约》的签署 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D. 北洋政府时期尊孔复古逆流
17. 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这反映了苏联( )
A. 商品经济繁荣 B. 工农业协调发展 C. 国际地位提高 D. 工业化成就突出
18.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表明( )
A. 各国矛盾已完全消除 B. 不同制度国家实现团结合作
C. 战争形势得到根本扭转 D. 德国陷入两个战场夹击之中
19. 1959~1969年期间,欧洲共同体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5%,高于美国的4.3%。共同体国家间的相互贸易更为迅速,从1958年到1972年的15年间,增长了9.7倍。这表明( )
A. 欧洲经济超过美国 B. 西欧国际地位迅速提高
C 西欧实现联合自强 D. 欧洲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
20. 下图是小明同学整理的学习卡片。他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 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C. 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不断 D.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注意:回答第Ⅱ卷时,只能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强调民心向背在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儒家这种思想,出发点是为了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稳固,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点,却确是古今中外屡试不爽、颠扑不破的真理。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思想,并指出儒家思想的出发点。
(2)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践行材料一中荀子的思想?这些措施对唐朝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二 美国历史上的法律文献(部分)
(3)《独立宣言》提出保障人民的哪些权利?以材料二中一部文献为例,分析其局限性。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政府认为强有力的经济是国家实力的基础,因此兴建了现代化交通、通信和教育等基础设施。电报、铁路、以及蒸汽轮船航线的建立把地方和区域市场连接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经济网络。政府还通过废除行会限制和内部关税,去除了商业和贸易壁垒。政府引入了普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体系。这些基础设施支撑了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世纪初,日本进入了主要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怎样的危机。根据材料一,归纳日本迅速完成工业化的原因。
材料二 美国1932年的国民收入下降到不足1929年的国民收入的一半,有1200万到1400万人失业。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没有减轻人民群众的生活困境,抑制危机蔓延。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等方案,内容涉及失业保险、养老保险、最低工资、最高工时、最低存款保险、对困难户的住房保障和廉价住房供应等。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制度。
2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宋元时期中国与西方的交流
(1)概括上图中国对外输出的内容。(不得照抄材料)
(2)根据上图,分析中外交流的特点。
1988年中国对外开放的部分数据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根据上表,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概括上图的主题,运用具体史实进行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