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历史

精品解析:2022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

试卷简介

这套试卷是2022年赤峰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的历史试卷,涵盖了从古代历史到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知识点。试卷包括36道选择题,每题2分,以及3道非选择题,共计44分。选择题部分涉及了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唐朝的对外开放、科举制度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朝的专制统治、清朝边疆管理、新式学校的建立、国民革命的成就、毛泽东的革命理论、中共七大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选举、一国两制的历史概念、改革开放后的城乡变化、古巴比伦王国的统治特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美国政府的投资目的、北约组织的成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套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多个阶段的理解,重点在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

2022年赤峰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试卷

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序号,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按要求涂黑。每题2分,共36分)

1.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 阶级分化的出现 B.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 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 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就

2. 开元时期的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仅长安就有留居的“胡人”4000—5000家,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国留学生。材料可以印证( )

A. 隋朝经济繁荣 B. 唐朝社会开放 C.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D. 明清对外交往

3. 由下表可推知( )

A. 科举制度促进科技文化发展 B. 国家支持推动科技文化发展

C.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突出贡献 D.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全面领先世界

4. 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书中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不准学习。这反映了明初( )

A. 重视文献整理 B. 科举制度完善 C. 君主专制加强 D. 重文轻武政策

5. 某同学撰写的地方史小论文中出现了“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伊犁将军”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主要研究的地区应是( )

A. 内蒙古 B. 西藏 C. 广西 D. 新疆

6. 下表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三个新式学校课程内容,与这三个学堂的设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7.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与以上材料相契合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8.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 武装斗争 C. 土地革命 D. 根据地的建设

9. 中共七大,“总结了我们民主革命二十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这次大会( )

A. 为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B.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 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D. 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方向

10. 《人民日报》1954年1月25日文:“中央、华北和北京各机关选民投票的队伍中,充溢着格外热烈的气氛。好多单位的首长们和住地选区的选民们一起参加投票。”这则材料说明(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 B.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完备

C. 制定宪法是建国初期的首要任务 D. 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

11.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A. A B. B C. C D. D

12. 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 “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 “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 观察下面图片,分析城乡变化原因( )

A.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B.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C.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14. 下表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在位时统治者行为和职责。据此可以推断古巴比伦( )

A. 重视发展农业 B. 法律体系严密 C.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 商品经济活跃

15. 某文献提到:“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做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据此推断“某文献”是( )

A 《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 《独立宣言》 D. 《共产党宣言》

16. 《欧洲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这里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 B. 欧洲因一战完全失去国际政治话语权

C. 美国、苏联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 D. 一战使传统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

17. 下表是美国政府投资修建的公共工程。其直接目的是( )

A. 缓解就业压力 B. 完善基础设施 C. 加速战争准备 D. 推广科技成果

18. 20世纪40年代末某文件规定:“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此段材料中的“缔约国”指的是( )

A. “三国协约”成员国 B. “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国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 D. “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

二、非选择题(请将答案按要求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本题3个小题,共44分)

19. 中华民族在不断演进中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汉朝延续达400年,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1)从材料一中提取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阐述或说明。(答题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根据材料二,说出图一到图三疆域的主要变化;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出一个恰当的主题。

20. 口号标语等是一个时代鲜明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间题。

(1)写出第一组口号标语反映出的中国近代前期的时代主题。

(2)在第二组、第三组两组中任选一组,写出该组口号标语出现的历史时期;并分析其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第四组口号标语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哪些决策、战略和理念?

21. 近代以来,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至1900年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19世纪最后30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自1870年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科学工业的开端。新兴工业,完全是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

——F.H欣斯利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Ⅱ卷

材料二 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3倍多,从445亿法郎增至1924亿法郎。……20世纪初出现多极化的新格局:1913年英国占世界贸易的15%,美国占11%,德国占13%,法国占8%,俄国占4%。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三 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了150座,到1914年,英美等西方国家城市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绝对多数。1911~1913年,英国25岁以上人口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在德国,1911年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是532万马克,另外161万人的人均财产价值只有2.3万马克,最贫困人口尚不在此列。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1)写出与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密切相关的世界历史大事。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概括这个大事产生的影响。

(3)通过以上材料和问题,我们能得出哪些认识?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62174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