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历史

精品解析:2022年天津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涵盖了从中国古代史到近现代史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题目类型多样,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理解能力。试卷不仅考察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记忆,还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试卷主要涵盖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知识点,涉及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成就、边疆治理、科技革命、外交政策等。重点考察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如科举制)、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抗美援朝)及其影响的理解。

2022 年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历 史(开卷)

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合场考试,合计用时 120 分钟。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 1 页至第 5页,第Ⅱ卷为第 6 页至第 8 页。试卷满分 100 分。

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你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

2.本卷共 25 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主张以德治国的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主张实行德政。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字是《论语》。B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治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下列属于秦朝管理制度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刺史制度 D. 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元朝确立行省制,排除ACD项。故选B项。

3. 2021 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A. 勤俭治国 B. 勤于政事

C. 善于用人 D. 虚怀纳谏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依据材料中“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欲为省,毋烦民”可印证汉文帝勤俭治国的特点,A项正确;勤于政事、善于用人和 虚怀纳谏与材料中“勤俭治国”不符合,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4. 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A. 频繁战乱 B. 北人南迁 C. 自然灾害 D. 统治残酷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军阀混战是导致东汉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人口大量死亡或流徙,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政治制度。回答下题

5. 《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中写道:“一个中国人必须获得通向进士的各种学位,才能成为一名朝廷官员。”创立进士科的是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武则天

6. 随着科举考试的变化而出现的八股文产生于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5. B 6. C

【解析】

【详解】1.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B项正确,排除A项;唐太宗和武则天完善了科举制,排除CD项。故选B项。

2.为加强思想控制。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考试的形式有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C项正确;宋朝和元朝科举考试没有出现八股文,排除AB项;随着科举考试的变化而出现的八股文产生于明朝,排除D项。故选C项。

7. 以下是某同学归纳的关于边疆有效管辖的信息,据此判断其研究的区域是

A. 新疆 B. 云南 C. 台湾 D. 西藏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册封西藏首领为达赖、班禅;清朝政府颁发金瓶,由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决定转世灵童;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由此判断这是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措施,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8.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林则徐虎门销烟

B. 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

C. 陈化成吴淞口率众抵抗

D.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并结合所学可知,D项是作者对鸦片战争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ABC项属于历史史实的陈述,属于历史叙述,排除ABC项。故选D项。

9. 创办大生纱厂的状元实业家是

A. 张謇 B. 荣氏兄弟

C. 卢作孚 D. 侯德榜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A项正确;荣氏兄弟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排除B项;卢作孚被誉为“中国船王”,排除C项;侯德榜是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有西方史学家认为,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导致的后果就是整个中国陷入“大动乱”,但中国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一后果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他们评论的是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

C. 五四运动 D. 北伐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导致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项正确;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都是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排除A和B项;北伐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938 年创作的歌词“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把他在哪里灭亡。”从中可以感受到

A. 北伐军胜利进军的气势 B. 井冈山艰苦奋斗的精神

C. 抗日军民乐观自信态度 D. 解放战争人民必胜的决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从歌词“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把他在哪里灭亡。”可以感受到抗日军民乐观自信的态度,C项正确;北伐军胜利进军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井冈山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题干信息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解放战争的时间是1946—1949年,排除D项。故选C项。

了解天津,鉴往知来。回答下题

12. 下图为天津市人民政府第一号布告。它颁布于( )

A. 1947 年 B. 1948 年 C. 1949 年 D. 1950 年

13. 1956 年,完成公私合营的天津劝业场变成了统一管理的大型综合商场。该事件反映的是( )

A. 实业救国 B. 三大改造

C. “大跃进” D. 改革开放

【答案】12. C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图片信息可知,该布告颁布于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民国三十八年就是1949年。公元年=1911+民国年,是公元1949年。C项正确,故此题选C项。

【13题详解】

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B项正确。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全国在经济建设中开展的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主要特征的群众运动,排除C项;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第一题解题关键是纪年方法的换算,掌握公式:公元年=1911+民国年,即可解答。第二题解题关键信息是“1956年”和“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三大改造的时间与内容。

14. 这是一场交战双方力量对比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战争,首战两水洞、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都是这场战争中的典型战役。这场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是

A. 邓世昌 B. 张自忠

C. 黄继光 D. 雷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首战两水洞、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壮烈牺牲。C项正确;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排除A项;张自忠牺牲于枣宜会战中,排除B项;雷锋是“解放军好战士”,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78 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1956年召开,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1982年召开,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1987年召开,排除D项。故选B项。

中国外交披荆斩棘,开创局面,贡献出智慧与方案。回答下题

16. 1953 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求同存异”方针

C. 共商、共建、共享

D.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17. 1971 年中国政府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正式访华。美国《时代》杂志报道说:“这‘乒’的一声全世界都听到了!”这件事推动了

A. 《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B. 中苏两国正式建交

C. 《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

D.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答案】16. A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被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A项正确;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排除B项;“共商、共建、共享”“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都不是周恩来提出来的,排除CD项。故选A项。

【1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之间友好往来的闸门;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项正确;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的发表于波茨坦,排除A项;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排除B项;1953年,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一方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另一方在朝鲜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排除C项。故选D项。

18. 杨振宁在写给邓稼先夫人的信中说道:“稼先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有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

【答案】A

【解析】

【详解】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A项正确;“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不属于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排除B项;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排除C项;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不属于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排除D项。故选A项。

19. 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查士丁尼法典》 D. 《拿破仑法典》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A项符合题意;BCD项颁布在《汉谟拉比法典》之后,排除,故选择A。

20. 下图是 19 世纪梵高的油画作品。见图溯源,马铃薯最早出现在欧洲是因为

A. 亚历山大东征 B. 新航路开辟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著、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 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B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排除A项;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变革和高速发展,排除C、D项。故选B项。

21.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 世纪》谈到:“1689 年的这一法案确实一劳永逸地确立了国会的最高权力,并在这情况下结束了几乎早半个世纪前就已开始的英国革命。”文中“这一法案”是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和平法令》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时间点“168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权利法案》有关,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王权,确立了议会的立法权等权力,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A项正确;《独立宣言》发表于北美独立战争期间的1776年,宣告了北美十三州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排除B项;《人权宣言》颁布于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1789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排除C项;《和平法令》苏维埃俄国政府最初颁布的法令之一,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争取世界和平,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22. 1868 年 3 月,日本政府宣布“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 表明日本将要

A. 学习唐朝进行大化改新

B. 发展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 改革旧制度向西方学习

D. 在美国扶植下进行社会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实行“文明开化”。依据材料“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可知,日本通过改革旧制度向西方学习。C项正确;大化改新是7世纪,排除A项;发展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是公元7世纪,排除B项;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并不是在美国扶持下进行,排除D项。故选C项。

23. 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世界意义是

A.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B. 标志着欧洲战事结束

C. 宣布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D. 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D项正确;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排除A项;德国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欧洲战事结束,排除B项;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这是向所有反法西斯联盟军投降,排除C项。故选D项。

24. 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表明他准备

A. 调节农业生产和销售 B. 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C. 增加人们的就业岗位 D. 宣布国家进入备战的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为贫穷的人提供足够的生存来源,提高就业率,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新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中的调节农业生产和销售,主要是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排除B项;“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指的是人民有工作这件事刻不容缓,不是真的打仗,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人民有工作”和“政府本事直接募工”是解题关键。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新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25. 下面是李老师在历史课堂上展示的课件。它反映出

A. 一战前欧洲局势

B. 一战后初期国际形势

C. 二战前的国际关系

D. 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到“两极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时还出现了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几个重要的力量中心,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野心受到欧明、中国、日本、俄国等力量的制约,所以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 3 大题,共 50 分。

26. 同学们观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后,对相关历史渊源很感兴趣,想和你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明朝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摘编自《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回答率领这支“和平使团”的人是谁?这一行程为什么被称为“凿空之旅”?

(2)结合所学,宋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到达哪些地区?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请写出该时期中西方交流的表现有哪些?

(3)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请从和平交流的视角列出相关史实。(至少答出两例)

【答案】(1)人物:张骞

原因:因为他们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被称为“凿空之旅”。(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亦可)

(2)地点:波斯湾;东非海岸

表现: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传到中国。

(3)史实:围绕突出和平的政治交往、经济交流的史实作答。如:访问当地首领;使者随行;赠送礼物;进行贸易等。(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率领这支“和平使团”的人是张骞。汉武帝时期,张骞率领的“和平使团”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被称为“凿空之旅”。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到达波斯湾和东非海岸。宋朝时期,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传到中国。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

(3)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郑和下西洋访问当地首领,使者随行回访;双方赠送礼物;进行和平交流,公平贸易等。

27. 学校历史社团开展“我和伟人共成长”主题读书活动,活动分为三个板块。

【读伟人成长 思民族未来】

1893 年 诞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1902 年 在私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

1910 年 高等小学堂读书,受康有为、梁启超思想影响

1911 年 中学读书,受同盟会影响,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

1915 年 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读期间,开始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

1918 年 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开始接受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节选自《毛泽东》(大画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从上述毛泽东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到,他曾受到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

【忆伟人论断 寻革命道路】

1927 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为践行这一论断,毛泽东领导的武装起义是什么?此后,他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听伟人声音 感使命担当】

1949 年,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3)“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是什么?你如何认识毛泽东说的这句话?

【答案】(1)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答出三点即可)

(2)起义:领导秋收起义

变化:由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井冈山道路;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亦可)

(3)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

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1910 年高等小学堂读书,受康有为、梁启超思想影响”,可知曾受到1898年戊戌变法的影响;根据材料“1911 年中学读书,受同盟会影响,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可知曾受1911年辛亥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1915 年开始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可知曾受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1918年开始接受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可知曾受1917年十月革命的影响。

小问2详解】

第一小问,起义:根据材料八七会议提出著名论断,再结合所学可知,八七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开始比较顺利,但由于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开辟了井冈山道路。

【小问3详解】

第一小问,标志:根据材料1949年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开辟了历史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通过材料中的时间和关键信息得出答案,如【读伟人成长 思民族未来】这一材料里的1915年、《新青年》等信息,再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这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忆伟人论断 寻革命道路】这里的材料也是通过1927年、八七会议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八七会议后开始领导秋收起义;【听伟人声音 感使命担当】这则材料中的认识可从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着手。

28. 科技改变生活,引领社会新风尚。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对 19 世纪的英国社会这样描绘道:“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1)依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英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说出推动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1882 年爱迪生的公司开始在纽约向普通住户提供电力,其后家庭对电力的使用迅速普及到全世界。

——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 名人排行榜》

(2)电力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请你举出一例同时代与电应用有关的发明,并说出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今天的世界,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线上办公、线上学习、线上购物等,这充分运用了哪一现代科技?身在其中,你如何利用这一现代科技优化自己的学习方式?

【答案】(1)变化:时间观念发生变化;逐渐养成守时的生活习惯;乘坐火车成为人们的出行方式之一;开始随身带表(答出两点即可,照抄原文不得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 (2)时代:电气时代

举例:例如电灯给人们带来光明或者电影丰富人们的生活等(凡列举这一时期电的应用相关的发明并说明它的影响即可)

(3)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

做法:围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线学习,自主自律态度等方面作答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以概括出19世纪英国人的生活发生的变化是:时间观念发生变化;逐渐养成守时的生活习惯;乘坐火车成为人们的出行方式之一;开始随身带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英国人的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力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灯给人们带来光明,电影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3)今天的世界,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线上办公、线上学习、线上购物等,这充分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线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要自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62207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