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均须涂、写在答题卡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证据显示,许多民族独立驯化了不同的植物。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周口店遗址发现的灰烬 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D.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
2. 阅读历史短剧本。与短剧中的事件产生相同影响的是( )
A. 西周实行分封制 B. 诸侯国设置县郡 C. 李冰修建都江堰 D. 秦末农民大起义
3.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统一的观点。我国古代思想家与其相近的主张是(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民贵君轻
C.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 兼爱非攻
4. 汉武帝时,有大臣主张:此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国家大业”是指( )
A. 盐铁专卖 B. 北击匈奴 C. 推恩诸侯 D. 罢黜百家
5. 文物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文物会说话,青州博物馆馆藏状元卷会说( )
A. 带你学习造纸工艺 B. 伴你领略魏晋书法 C. 和你品味最美宋词 D. 陪你探究科举考试
6. 下列重大举措,反映了清朝( )
A. 封建经济繁荣 B. 实行闭关锁国 C. 内忧外患严重 D. 加强边疆管辖
7.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均有“修约”条款,由此引起后续交涉。最终导致了(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起义 C. 义和团运动爆发 D. 巴黎和会召开
8. 观察目录。省略号代表的标题是( )
A. 出超与入超 B. 侵略与反抗 C. 自强与求富 D. 民主与科学
9. 甲午中日战争后,深受刺激的章太炎由专意治学走向参与政治。首先( )
A. 宣传维新变法 B. 投身辛亥革命 C. 鼓吹政党政治 D. 组织武装起义
10. 1913年,中华民国国歌中有这样的歌词:“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这反映了( )
A. 新文化运动兴起 B. 护国战争取得了胜利
C. 军阀割据社会动荡 D. 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
11. 观察漫画《贪食小犬,死不足惜》。中国人民为抵制“贪食小犬”奋起抗争,喊出的响亮口号是( )
A.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B.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2. “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压迫人民。”这表明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 )
A.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 打倒列强除军阀
C. 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D. 建立苏维埃政权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成为一种历史的进军。对“进军”理解正确的是( )
A.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B.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4. 沈阳北大营的炮声响起后,逐步上升的民族危机使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做出选择。做出的“选择”是指( )
A. 红军长征 B. 片面抗战 C. 全民族抗战 D. 重庆谈判
15. 有人认为,武汉会战结束后,中国军队在战略层面取得胜利。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国民党军队取得抗战首次大捷
C. 中国军队开始战略反攻 D. 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
16. 从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一直到渡江战役,山东农民有153.3万人参与支前,为前线战士送去了7.12亿斤粮食。这反映了( )
A. 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B. 革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C. 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失败 D. 土改提高了群众积极性
17. 20世纪,中国涌现出许多以下图为代表的优秀作品。它们强大的生命力在于( )
A. 符合大众审美 B. 顺应时代潮流 C. 创作技法高超 D. 表现形式多样
18. 20世纪70年代,“中美之间友好往来大门终于打开了”。这始于( )
A. 朝鲜战争停战 B. 不结盟运动兴起 C. 万隆会议召开 D. 尼克松访问中国
19. 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商人施立曼根据《荷马史诗》,完成了特洛伊和迈锡尼遗址的发掘。这说明《荷马史诗》( )
A. 包含着古希腊真实历史信息 B. 是古埃及宝贵的文学遗产
C. 奠定了欧洲民主政治的基础 D. 反映了古希腊的哲学成就
20. 右表中四位历史人物分别到达了不同地域。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A. 掠夺非洲黑人奴隶 B. 疯狂倾销工业产品 C. 深受地圆学说影响 D. 武力争夺世界霸权
21. “来,约翰王!在这份《大宪章》上签字。请注意!尊敬的陛下,依据宪章第六十一条,如果你犯错了,我们可以用‘打’的方式让你改。”这表明英国确立了( )
A. 王在法下 B. 君主立宪 C. 三权分立 D. 人权至上
22. 1700年,咖啡馆在欧洲遍地开花,人们喜欢在这里阅读报纸,交流新闻,探究学术。这一现象有利于( )
A. 推动文艺复兴 B. 普及大众教育 C. 传播启蒙思想 D. 优化饮食结构
23. 分析下表中各国的措施,它们产生的相同作用是( )
A. 准备了对外扩张的条件 B. 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C.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D. 推动了学习西方的进程
24. 二战后,杜鲁门宣称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援助。其主要目的是( )
A 推广技术 B. 自由贸易 C. 遏制苏联 D. 经济掠夺
25.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收入最高的人,已经在逐渐脱离其他的国人,直接为全球企业创造增加值。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种族歧视 B. 经济全球化 C. 霸权主义 D. 政治多极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6分,共50分。
26. 在历史长河中,货币以不同的形态流通于商贸体系中,连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后,各诸侯国的旧钱币不再进入社会,圆形方孔钱开始在全国广泛使用。这不仅意味着奇形怪状的货币不再流通,今后货币形状会规范统一,还代表着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
——据《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与发展论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的意义。
材料二 日本仿唐风气盛行,政府曾多次派“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受唐朝货币制度影响,708年,日本正式在奈良仿照唐“开元通宝”铸造“和同开珎”。这是见于文献记载的日本历史上最早的自铸货币。
——据《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整理了以下学习资料(部分)。
(3)据材料三,分析北宋货币“演变”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次“演变”。
27.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9月25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工农兵劳模464名。1956年4月30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评选出了4703名先进生产者,包括一大批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教育、科技、卫生等行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华罗庚、钱学森、林巧稚等榜上有名。
——据《新中国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1)与1950年相比,1956年全国表彰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纺织和食品等轻工业发展较快。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发展重点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重工业。21世纪初,我国形成了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显著的价格竞争力,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据《中国工业化百年回顾与展望》
(2)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特点。
材料三 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稳居世界第二。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超过98%的行政村通了4G移动网络,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全国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4.9%,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据《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3)据材料三,概括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28.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梦想,始终是中国人心中不灭的灯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途未卜:欧洲的灯光渐渐熄灭
材料一 这场斗争使各参加国死亡人数超过3000多万,战争费用高达2700亿美元。西方文明受到怀疑,一度兴起西方没落论。奥匈帝国消失,俄国发生革命,德国战败,获胜的英国、法国、意大利损失惨重。美国试图掀翻英国的海上霸主宝座,日本在太平洋的地位增强。
——据《大国的崛起》
(1)据材料一,分析“这场斗争”的影响。
前车之鉴:休眠20年的火山即将爆发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英国和法国的地位开始受到了军国主义化的、要求修改历史的修正派意大利、日本和德国的挑战,德国处心积虑地要争夺欧洲霸权地位,其迫切程度比1914年时更甚,日本企图征服中国,征服世界,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据《文明的故事》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修正派”向世界发起的挑战,概括“修正派”的共同特点。
前程光明:中国智慧提供全球治理方案
材料三 在全球化时代,和平已经不单单指的是国家与国家间的无战事状态,而是大家共同合作,平等互信,共商共建共享,反对对抗施压,反对强权霸凌,长久持续地维持和平发展。这一中国方案既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为迷茫的世界指明了方向。
——据《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方案”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