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卷
历史
说明:1.本试卷为历史考试的试卷,闭卷考试,共5页(试题卷4页,答题卡1页)。考试时间共60分钟,满分共60分。
2.答题前,请将准考证号、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相应的区域内,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下列各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 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A. 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 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 东周时期诸侯争霸 D. 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青铜文明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B项正确;山顶洞人还没有掌握青铜制造工艺,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青铜文明,不是“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排除C项;“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A. 秦始皇 B. 汉献帝 C. 汉高祖 D. 汉武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消灭项羽,建立汉朝”“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是汉高祖。·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征战,史称“楚汉之争”,最后刘邦消灭项羽,取得胜利,建立汉朝,刘邦是汉高祖。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C项正确;ABD的人物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3. 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
A.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B. 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 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 D. 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可以知道,在不同区域出现了不同的生产分工,体现了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排除B项;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说法错误,排除C项;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4. 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A. 弘扬了民主科学 B. 结束了君主专制
C. 实现了自强求富 D. 促进了思想启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旨在说明戊戌变法促进思想启蒙,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但没实现国家富强,排除ABC项。故选D项。
5. 下图是1912—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国内因素是
A. 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幼 B. 官督商办企业得到发展
C. 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D. 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2—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的变化下降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比重上升,再结合所学,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实业发展的热潮,A项正确;官督商办企业发展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排除B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侵略是外部原因,排除C项;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6. 1954年10月,周恩来指出:“它不应该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它”是指
A. 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的方针 D.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10月,周恩来指出:“它不应该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再结合所学,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和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B项正确;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排除A项;“求同存异”的方针是1955年再万隆会议上提出,排除C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初制定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会议是
A. 中共七大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1956年”“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次会议是中共八大,C项正确;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排除A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排除B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于1958年,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78—1982年,农村改革使城乡农贸市场得到恢复和繁荣,出现了农民长途贩运、异地经商,还出现了各种专业市场,如浙江温州、台州、义乌等地的小商品市场。这说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对外开放首先从浙江省开始
C. 国内改革释放社会经济活力 D.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78—1982年,农村改革使城乡农贸市场得到恢复和繁荣”再结合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农村城市经济体制,在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表明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改革开放的对内改革,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从农村改革促进城乡商贸不是城市改革,排除A项;对外开放首先从广东省开始,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十四大,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92年,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其主要目的是
A. 加入世贸组织 B. 实施拨乱反正
C. 加强科教兴国 D. 解放人们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92年,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再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民的思想,D项正确;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排除A项;实施拨乱反正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A. 经济开发 B. 文化传承 C. 科技创新 D. 民族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表明少数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进行文化传承,B项正确;材料商没有提到经济开发、科技和其他民族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 苏格拉底曾评价雅典民主制度“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置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这反映苏格拉底
A. 认识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B. 主张实行元首制度
C. 认识到雅典民主具有全民性 D. 主张实行元老院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是将社会的命运置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再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但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和局限性是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表明苏格拉底认识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A项正确;元首制度是古罗马屋大维实行的,排除B项;材料是在说民主制的缺陷,排除C项;元老制度也是古罗马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9世纪初,俄国地主不但任意虐待农奴,而且还可以像买卖牛马一样买卖农奴;美国黑奴成为南方种植园中的主要劳动力,黑奴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这表明俄国和美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相同问题是缺乏
A. 资本原始积累 B. 生产技术
C. 自由的劳动力 D. 海外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初,俄国地主不但任意虐待农奴,而且还可以像买卖牛马一样买卖农奴”和“美国黑奴成为南方种植园中的主要劳动力,黑奴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表明奴隶没有人生自由,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的要素是资本原始积累、 生产技术、 自由的劳动力、海外市场,奴隶被束缚表明,缺乏自由劳动力,C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 “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与此相关的时代是
A. 电气时代 B. 信息时代 C. 原子能时代 D. 蒸汽时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爱迪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学家,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1879年研制成功电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其正式注册的发明就有1300种,被誉为“发明大王”,此他点燃世界的因素是电,A项正确;信息时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排除B项;二十世纪,被人们称为“原子时代”,与核武器相关,排除B项;蒸汽时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尽管在雅尔塔已埋下不和的种子,但人们仍普遍地对雅尔塔会议表示欢迎,认为它是同盟国战时合作的顶峰。这一会议
A. 讨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B. 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组织
C. 决定战后成立国际联盟 D. 讨论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再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召开雅尔塔会议,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B项正确;1944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排除A项;1919年巴黎和会讨论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和决定战后成立国际联盟,排除CD项。故选B项。
15. 对下列年代尺提供的信息设计一个主题,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C. 美苏主导下的两极格局 D. 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都在20世纪(1900-1999)期间,且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出现冷战格局,这是世界格局的演变,D项正确;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排除A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反映二战前的世界格局,美苏主导下的两极格局反映了二战后到1991年的世界格局,表述不全面,排除BC项。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8分,第17小题12分,第18小题10分,共3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实力强盛的诸侯国为称霸中原而开始兴建运河。魏国开凿的鸿沟演变为隋唐宋大运河最重要的河段——通济渠。……有的河段与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段基本一致。隋唐宋时期,以隋朝通济渠和永济渠为标志,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全国水陆干道构架……全线贯通于13世纪的京杭大运河对泗水、汶水、卫河和黄河的沟通,……显示出中国运河工程技术在17世纪前领先世界的水平。
——摘编自谭徐明等《京杭大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核心构成》
材料二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国就开始设置驿站。元朝建立以后,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元世祖又将驿站制度推行到国力所及的一切地区。当时,以大都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辽阳行省的奴儿干,北达岭北行省的吉利吉思,西通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西南抵达乌思藏,南接安南、缅甸国。驿站的普遍设置……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兴建运河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目的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大运河与元朝驿站在作用方面的异同点。
【答案】(1)春秋战国:称霸中原;隋朝:为加强南北交通。
(2)相同点:都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同的,驿站的范围更广,同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陆路交通网的修建。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实力强盛的诸侯国为称霸中原而开始兴建运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兴建运河目的是为称霸中原;根据材料“全线贯通于13世纪的京杭大运河对泗水、汶水、卫河和黄河的沟通,”表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加强南北沟通。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一“全线贯通于13世纪的京杭大运河对泗水、汶水、卫河和黄河的沟通”和“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元世祖又将驿站制度推行到国力所及的一切地区。”表明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元世祖又将驿站制度都起到沟通全国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于“驿站的普遍设置……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表明驿站还可以沟通边疆地区,大运河没有此功能。结合所学可知,驿站加强了同各地的联系,同时促进了陆路交通网的修建。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大事年表(部分)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新型政权形态——“三三制”政权。……在调整阶级关系方面实行减租减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充分利用人力方面把党政军民方方面的劳动力都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大张旗鼓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怎样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推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经济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从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建设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秋收起义失败,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进行游击战争。
(2)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3)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1927年9月秋收起义……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1927年10月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表明背景是秋收起义失败,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造“工农武装割据”需要革命根据地,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即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需要进行武装斗争,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进行游击战争。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在调整阶级关系方面实行减租减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充分利用人力方面把党政军民方方面的劳动力都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大张旗鼓地开展大生产运动。”表明根据地建设的经济措施是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结合所学,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提供人力物力支援,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小问3详解】
可以从根据地建设胜利得到启示,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等。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世界各国引种的茶树和饮茶习俗,都源于中国。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
——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
材科二 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态,它们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文明气息,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们原来的生产者,从立顿茶叶、箭牌糖果到后来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从1800到2000年,这一征服全球消费者口味的争夺战几乎无往不利。
——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茶叶销往世界各地的主要原因,并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至21世纪物质交流的特点。
【答案】(1)主要原因: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拓宽了国际贸易的范围;作用:中国茶叶成为当时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促进了当时世界贸易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为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带来巨大利润。
(2)特点:物质交流的品种更加丰富;交流的范围扩大;对原产物进行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品牌化包装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茶叶销往世界各地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中国是茶树原产地,世界各国引种的茶树和饮茶习俗,都源于中国”。另一方面,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可以看出中国茶叶成为当时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促进了当时世界贸易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为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带来巨大利润。
(2)根据材料,“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它们的原产地”“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文明气息”“从1800到2000年,这一征服全球消费者口味的争夺战几乎无往不利”,可以看出,19世纪至21世纪的物质交流特点是物质交流的品种更加丰富;交流的范围扩大;对原产物进行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品牌化包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