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历史

精品解析:2022年广西河池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涵盖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个部分。其中,中国历史部分包括古代史、近现代史和当代史的内容,涉及分封制、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文化、元朝对西藏的管理、明清科技、戊戌变法、遵义会议、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中国重返联合国、改革开放等关键知识点。世界历史部分则覆盖了文艺复兴、英国《权利法案》、美国工业革命、计算机网络技术、彼得一世改革、美国南北战争、二战后的美苏关系等内容。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张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理解,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变迁、文化发展、科技进步等多个方面。通过分析这些题目,可以总结出主要知识点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分封制)、重要历史事件(如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改革)、重大改革(如戊戌变法、改革开放)、重要会议(如遵义会议)、重大战役(如抗日战争)以及科技进步(如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2022年广西河池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 “武王克商、尤其周公东征以后:周王朝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封邦建围活动。荀子说,周公当政时曾封建71国,其中与周王同姓(姬)者就有53国。”材料中与“封邦建国”相适应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武王克商、尤其周公东征以后:周王朝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封邦建围活动。荀子说,周公当政时曾封建71国,其中与周王同姓(姬)者就有53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与“封邦建国”相适应的制度是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C项正确;通过民主推选的办法,将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历史上称为“禅让制”,排除A项;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B项;秦朝创立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张骞通西域 B. 玄奘西行 C. 鉴真东渡 D. 郑和下西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为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创造了条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有关的历史事件是张骞通西域,A项正确;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发生在唐朝,排除BC项;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A项。

3. 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意义是( )

A. 实现了南北统一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增强了军事力量 D. 削弱了北魏实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其中要求改鲜卑姓为汉姓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B项正确;北魏没有完成南北统一,排除A项;表格反映的是改汉姓与增强军事实力无关,排除C项;这一做法没有削弱了北魏实力,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4. 九年级(1)班黑板报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图片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

A. 社会风气开放 B. 民族文化交融 C. 海外贸易发达 D. 社会经济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体现了唐朝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能够体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唐朝都城长安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都体现了盛唐的社会气象,A项正确;BCD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5. 自古以来,西藏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元朝时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元朝统辖西藏的机构是( )

A. 安西都护府 B. 澎湖巡检司 C. 宣政院 D. 伊犁将军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C项正确;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新疆地区的管辖机构,排除A项;澎湖巡检司是元代设置于澎湖列岛的官署,排除B项;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排除D项。故选C项。

6. 如图是小明制作的古代科技著作资料卡片。据此判断,卡片中的著作是( )

A. 《齐民要术》 B. 《天工开物》 C. 《农政全书》 D. 《本草纲目》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项正确;《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A项;《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作者徐光启,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排除C项;《本草纲目》,药物学著作,明代李时珍所著,排除D项。故选B项。

7. 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他在一次集会上发表了激昂的演说:“吾四万万之人,吾万千之士大夫,将何依何归何去何从乎?故今日当如大败之余,人自为成。救亡之法无他,只有发愤而己。”这说明康有为主张( )

A. 自强求富 B. 维新变法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判断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1898年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宣布变法,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排除A项;民主共和是革命派的主张,排除C项;民主科学出现在新文化运动中,排除D项。故选B项。

8. 这次会议结束了支配中共中央达四年之久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共产党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这次会议”指的是( )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古田会议 D. 遵义会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遵义会议。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项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排除A项;八七会议是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排除B项;古田会议是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会议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政治中的成熟,能够顶住来自各方面的狂风恶浪,具有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把它称为抗日战争惊涛骇浪中始终屹立不摇的中流砥柱,是当之无愧的。”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 中国的抗战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D. 体现工农群众支持红军抵抗入侵的家国情怀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政治中的成熟,能够顶住来自各方面的狂风恶浪,具有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把它称为抗日战争惊涛骇浪中始终屹立不摇的中流砥柱,是当之无愧的”可知,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A项正确;BC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项。

10. 194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某一活动现场直播道:“国旗已经升到旗杆的顶尖,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风招展。她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走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国旗一一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人民祖国的天地上。”播音中“新的时代”始于( )

A. 中华民国的成立 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49年”“国旗已经升到旗杆的顶尖,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风招展,她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走入一个新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的时代”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典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D项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排除A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排除B项;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971年10月25日晚,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表决刚结束,会议大厅一片沸腾,支持中国的国家代表用不同的语言欢呼:“我们胜利了!”这项决议是( )

A.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C 成立亚太经合组织 D.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A

【解析】

【详解】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由材料“1971年10月25日晚,第26届联合国大会”“支持中国的国家代表”,可知该项决议是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A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于2015年12月25日,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排除C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玉米、马铃薯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美洲物种的外传主要得益于( )

A. 文艺复兴运动 B. 新航路的开辟 C. 工业革命兴起 D. 经济的全球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欧洲殖民者把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花生、甘薯等带到世界各地,同时把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把更多的中国茶叶运往欧洲。B项符合题意;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与物种交流无关,排除A项;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C项;美洲物种的外传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其中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由此可知《权利法案》( )

A. 削弱了议会权力 B.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限制了国王权力 D. 确立了民主共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可知这说明,英国议会是以法律形式制约国王的权力。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英国议会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制约,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C项正确,排除BD项;《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高于王权,排除A项。故选C项。

14. 美国在内战前夕的1859年,已在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钻出第一口油井,但它最初只用于照明。1860年,美国石油开采量只有50万桶,到1910年迅速增加到2亿桶以上。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广泛应用( )

A. 蒸汽机 B. 发电机 C. 内燃机 D. 电动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860年,美国石油开采量只有50万桶,到1910年迅速增加到2亿桶以上。”可知,美国石油开采量的激增,是由于内燃机的广泛使用。联系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内燃机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推动了石油产量的猛增。C项正确;石油的使用与蒸汽机、发电机和电动机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 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如图所示的内容是当今社会消费、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平台,它们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B. 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

C. 交涌运输技术的发展 D.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开始出现,其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由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组成的国际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化的时代。题干图片所示的内容淘宝、QQ、线上教学体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与航空航天技术、生物科学技术、交涌运输技术与题干图片内容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材料解析题

16.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与民休息”。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为40钱。文景时期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中纲要》(上)

材料二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由于全党动手,各地组织了大批土改工作队下乡,放手发动农民,组织贫农团和农会,控诉地主,惩办恶霸,农民群众兴高采烈。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特别高涨。东北地区人民解放军力量得以迅速壮大,主要来源是土地改革后踊跃参军的翻身农民。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这种责任制突破了过去“上地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分配一拉平”的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使广大农民长期被压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释放了出来。从1979年到1984年,农业生产获得连年丰收,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9%。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从1978年的318.74公斤增加到1984的392.84公斤,农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材料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同时习近平在大会上指出,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改革开放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帝、景帝时期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1979年到1984年,我国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的主要原因。概括“这种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产生的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乡村振兴中,就如何“改善民生”工作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1)实行“与民休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田租,减轻赋税和徭役。文景之治。

(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一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4)有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重视教育,提高村民素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等。

【解析】

【详解】(1)根据“继续‘与民休息’。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得出实行“与民休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田租,减轻赋税和徭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的局面是文景之治。

(2)意义根据“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特别高涨。东北地区人民解放军力量得以迅速壮大,主要来源是土地改革后踊跃参军的翻身农民”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一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根据“使广大农民长期被压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释放了出来。从1979年到1984年,农业生产获得连年丰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4)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对于如何“改善民生”的建议可以是重视教育,提高村民素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17. 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大国关系关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通过改革,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这场战争结束了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的一国两制局面,最终消除了自由劳动与强制劳动制度的对立。是对半个世纪以来“州权至上”论的致命打击,体现了这一时期遍及西方的民族主义潮流:在德国和意大利是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在美国是维护国家统一。300多万奴隶成为自由劳动者以后,给美国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注入新的动力。

——张跃发、景晓强《近代文明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四 当今世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变化的规律,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要深化外交布局,落实重大外交活动规划,增强风险意识,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摘编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什么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场战争”是哪场战争?概括这场战争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并分析两国关系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应如何应对。(至少答出两点)。

【答案】(1)彼得一世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2)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给美国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注入新的动力。

(3)变化:由合作走向对抗(反法西斯同盟到对抗或反法西斯同盟到两极格局)。原因: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差异等。

(4)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坚持科教兴国,加强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通过改革,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2)根据材料二“这场战争结束了建国以来一直存在一国两制局面,最终消除了自由劳动与强制劳动制度的对立。”可知,“这场战争”是美国南北战争。根据材料“在德国和意大利是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在美国是维护国家统一。300多万奴隶成为自由劳动者以后,给美国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注入新的动力。”概括可知,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给美国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注入新的动力。

(3)根据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是由战时同盟走向战后对抗。根据“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应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坚持科教兴国,加强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等。

18. 思想文化影响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勇猛冲击,形成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因而有力地打击和动摇了长期以来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唤醒了一代青年,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片人物的核心思想。儒学的对外传播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场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运动的核心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并概括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到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思想文化的认识。(至少答出两点)

【答案】(1)“仁”。说明了儒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儒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2)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

(3)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4)思想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思想文化影响社会发展;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兼容井蓄;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批判的吸收继承。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图片人物是孔子,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儒学的对外传播说明了儒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儒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这场运动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反映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根据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勇猛冲击,……因而有力地打击和动摇了长期以来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小问4详解】

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思想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思想文化影响社会发展;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兼容井蓄;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批判的吸收继承。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62248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