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0题,每题1.5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 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 农耕生活想象图 D. 曲辕犁模型
2. 以下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3.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 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 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 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4.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汞)为百川江河大海”。考古工作者对皇陵遗址及周边进行汞含量测定,其结果(见下图)成为确定地宫位置的重要依据。这表明( )
①秦始皇北击匈奴有了考古证据
②秦始皇陵地宫位于外城墙之下
③该成果得益于考古学与化学的结合
④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 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 人口迁徙 B. 孝文帝改革
C. 大运河的开通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6. 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一位同学推测下面这枚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 )
A 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B. 这枚钱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
C. 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 D. 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7. 以下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
A. 政治制度完备 B. 中外文化交流
C. 诗歌创作繁荣 D. 民族关系和睦
8. 下侧柱状图说明两宋时期( )
A. 宰相权力的削弱 B. 纸币的大量发行
C. 海外贸易的发展 D. 商标广告的出现
9. 对以下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B. 清政府推行垦荒政策,开发西南地区
C. 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巩固西北边疆
D. 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10. 某班举办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主题故事会,讲述了戚继光抗倭、义和团廊坊阻击战的故事,在这次活动中还可以讲述的故事有( )
①郑和下西洋 ②李自成起义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④邓世昌英勇抗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1. 一位美国教育家于1919年5月来华,6月他在北京给女儿写信:想想我们国内14岁以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材料说明这场运动( )
A. 以《新青年》作为重要阵地 B. 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C. 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 D. 引发实业救国的热潮
12. 下侧示意图标题应是(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 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C.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D. 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
13. 某校学生考察了以下近代历史遗址,考察的主题为( )
海淀区一二九运动纪念地 丰台区宛平城和卢沟桥 门头沟区八路军冀热察挺近军司令部旧址 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
A. 局部抗战的开始 B. 正面战场的抗战
C. 北京地区的抗日斗争 D. 古都北平的和平解放
14. 竹枝词是一种以吟咏社会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学体裁。20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竹枝词写道:“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荣祸多。”后来,有人赞叹:“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这说明( )
A.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 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
C. 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
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15. 15世纪,欧洲学者、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之前近千年所写自传的总和还要多。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租地农场开始出现 B. 人文主义思潮流行
C. 绘画艺术蓬勃发展 D. 近代自然科学奠基
16. 马铃薯(土豆)原产于美洲。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我国出现这一记载的历史背景是( )
A. 遣唐使来华 B. 中世纪城市兴起
C. 封建庄园的衰落 D. 新航路的开辟
17. 英国国王原来有权以国家的名义借债。“光荣革命”后,由议会取代国王掌握了此项权力。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王权受到限制 B. 君主制度废除
C. 推崇“君权神授” D. 实行联邦制度
18. 对下侧形势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发展 B. 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展 D. 非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
19. 19世纪下半叶,欧洲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社会主义组织致力于通过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切经济领域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大众的平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 《人权宣言》发表 B. 《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C.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0. 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该学者旨在说明一战( )
A. 爆发的原因 B. 复杂的进程
C. 战争的性质 D. 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4题,共40分。
21. 精准计时·社会需求·科技创新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计时器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宋代另一项科技发明,并说明宋代科技成就的影响。
材料二 早期的钟表用手工制作,造价不菲,主要功能是装饰和显示主人的身份。19世纪早期,越来越多的人移居城市,在工厂和煤矿做工,按小时领取工资,计时对雇主和工人越来越重要。这一时期钟表生产从家庭作坊向规模化发展,机械化程度提高。某些工厂主致力于生产一种普通工人也能够消费的大众化钟表,并于19世纪中期在市,场上取得成功?20世纪初期,由于手表戴在手腕上可以直接看时间,其产量远远超过怀表和口袋表。
——摘编自刘军《瑞士》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钟表使用的趋势。分析19世纪早期到20世纪初期钟表行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原子钟借助原子的天然振动精准计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对我国原子钟发展的认识。
2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各种政治力量轮番尝试,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引进西方制度的探索,无不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1840—1919年中国在技术、制度方面探索的史实。总结这一时期现代化探索中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历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方面实行的政策或措施。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历程的特点。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将①②处补充完整。比较角度二体现的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不同。
23. 照片是了解历史的重要材料。
材料一 1839年摄影技术正式诞生,人们开始尝试用摄影记录社会生活、重大事件(如下图)等。照片能够把转瞬即逝的动态过程凝固成静态的画面形象,永久保留,便于理解,可信度强。
——摘编自吴建《新闻摄影学》
1903年莱特兄弟的试验飞机
(1)依据材料一,概括照片史料价值。
材料二 以下照片记录了美国历史上的一场战争
(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判断这场战争是______________;(写字母)并运用两项证据说明判断理由。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内战
材料三
(3)史事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从材料三中选择两张照片,参照示例,对其所反映史事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示例组合除外)
示例:照片③⑤。
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年,美、英、苏、中等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二战全面爆发后,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规模,激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抗,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建立同盟。
24. 某校历史社团开展“探寻北京城市遗址公园”主题实践活动。
活动一 社团学生考察遗址公园
(1)社团学生按照朝代顺序考察遗址公园,顺序应____________。(写序号)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参照示例,写出一处遗址公园体现的历史。(示例除外)
示例:②明朝时期,朱棣迁都北京。角楼反映了当时的北京城具有强大的军事防御功能。
活动二 社团学生依据圆明园遗址公园相关材料绘制了以下示意图
(2)依据示意图,概括圆明园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变化。分析这一公园的历史价值。
活动三 社团学生依据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相关资料进行研讨
路县故城是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前期考古勘探时发现的西汉遗址。汉高祖时设县于此,因与秦始皇修筑的道路(驰道)相邻,而得名“路县”。该遗址分为城墙基址、城内遗存等四部分,出土文物丰富。发现之初,副中心规划基本成形,该区域已被规划为居住用地,并有铁路线穿过。因为遗址的发现,政府对已有规划进行调整,全面统筹遗址保护、文化体验、休闲活动等多方需求。2017年,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对路县故城城址进行原址保护,建立遗址公园。
——摘编自《北京城市副中心报》,2023年4月第4期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路县名称由来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谈谈对这一城市规划调整的看法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