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考前秘密
试卷类型:A
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历史真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答题卡及试卷的相应位置。
3.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
4.第Ⅱ卷必需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到答题卡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不得超出预留范围。
5.切记不要直接在试卷上答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下图是1959年古人类学家根据发掘出来的头骨化石复原的某原始人类头像。这一原始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蓝田人 C. 北京人 D. 山顶洞人
2. 下面材料内容反映的是(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3.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实施“推恩令” B. 平定七国之乱
C. 兴办太学 D. 确立察举制
4. 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是( )
A. 西汉形势图 B. 三国鼎立形势图 C. 元朝形势图 D. 明朝形势图
5. 杜佑在《通典》中对一位皇帝做了这样的描述:“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据此判断。这位皇帝是( )
A. 秦始皇 B. 隋文帝 C. 隋炀帝 D. 唐玄宗
6.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
A. 楼车 B. 翻车 C. 曲辕犁 D. 筒车
7. 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 契丹族—阿骨打—辽 B. 女真族—阿保机—金
C. 党项族—元昊—西夏 D. 蒙古族—铁木真—元
8. 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 市舶司 B. 枢密院 C. 澎湖巡检司 D. 布政使司
9. 中国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下列属于清代戏曲艺术代表作品的是( )
A. 《窦娥冤》 B. 《牡丹亭》 C. 《红楼梦》 D. 《桃花扇》
10.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上书中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材料揭示的本质问题是( )
A. 鸦片输入的危害 B. 政府财力的不足
C. 军队战力的削弱 D. 清朝统治的腐败
11. 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农民阶级( )
A. 要求得到土地强烈愿望 B. 向西方学习的意愿
C. 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D. 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12. 章士钊在《孙逸仙·自序》中写道:“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此语旨在说明( )
A. 孙中山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B. 孙中山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C. 孙中山是武昌起义的领导者 D. 孙中山是黄花岗起义的指挥者
13. 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会议确立了( )
A.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坚持官兵一致的原则
C. 开展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 D.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14. 1945年8月,毛泽东应蒋介石邀请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经过谈判,国共双方( )
A. 签订了“双十协定” B. 进行了军队整编
C. 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 D. 建立了联合政府
15.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在大庆石油大会战中,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的是( )
A. 雷锋 B. 王进喜 C. 焦裕禄 D. 邓稼先
16. 下图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场景:1997年7月1日0时整,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回归践行的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一国两制”方针
C. “求同存异”方针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7. 我国第一艘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的载人飞船是( )
A. 东方红一号 B. 神舟一号 C. 神舟五号 D. 神舟七号
18. 古希腊哲学成就突出,产生了多位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便是其中之一。下列属于他的名言的是( )
A.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B. “认识你自己”
C. “勤为无价宝,慎为护身术” D.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9. 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A. 城市的自治 B. 大学的兴起
C. 物理学的出现 D. 生物学的革命
20. “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材料反映了开辟新航路的( )
A 物质动力 B. 精神动力 C. 思想条件 D. 技术条件
2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以上表述,指明了这场战争的( )
A. 过程 B. 结果 C. 性质 D. 影响
22. 确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的事件是( )
A 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
B.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C. 1936年新宪法公布
D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23. 下图所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军事行动。这一行动( )
诺曼底登陆
A. 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 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D. 使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24.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这种局面在欧洲基本形成的事件是( )
A. 杜鲁门主义出台 B. 马歇尔计划实施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25. 下列图片中的人物,在墨西哥推行改革,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是( )
A. 扎格鲁尔 B. 纳赛尔 C. 卡德纳斯 D. 曼德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一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有哪些?
材料二
胡豆 胡桃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示的食物是从何地通过哪一条交通道路传入中原的?
材料三 明代中后期,从外国传进的甘薯和玉米也在各地栽种。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些作物为山地、瘠壤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粮食总产量也因此提高。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3)根据材料三,指出甘薯和玉米的传入、栽种所产生的影响。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报刊主要宣传的观点及作用。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首歌曲创作的时期及体现的时代主题。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部影视作品都取材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事年表
(1)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事件。
(2)从上述大事年表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威廉和玛丽加冕
材料二 第一国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创立了伟大的功勋。……它推动了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并培养了一批工人运动骨干,为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基础。列宁说“第一国际的活动对所有国家的工人运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留下来深远的影响。”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国际有哪些“伟大的功勋”?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第一国际对“工人运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材料三
(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