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历史

精品解析:2023年广东省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是2023年广东省中考历史真题,共有8页,包含33道题目,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80分钟。试题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历史等多个方面,通过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和历史思维能力。选择题部分涉及多个历史时期的关键事件、人物及现象,而非选择题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本试卷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发展的宏观把握。重点包括古代社会分化、地理知识运用、地方治理强化、汉代手工业水平、数学与天文学成就、唐代商业繁荣、宋代农业技术进步、元朝海运发展、清朝科举制度、鸦片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晚清社会风气、清政府海防建设、中华民国成立、张謇实业救国、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中日围棋交流、改革开放、中国关税变化、罗马皇帝形象塑造、庄园法庭功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英国光荣革命、明治维新时期的社会变迁、美国铁路发展、二战科技影响、美苏冷战对日本的影响、非洲经济结构单一、美国对外干预等。

机密★启用前

2023年广东省中考历史真题

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 原始农业形成 B. 社会分化出现 C. 禅让制度盛行 D. 中央集权确立

2. 《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 水利兴修 B. 诸侯征战 C. 儒学兴起 D. 私学发展

3. 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 地方治理强化 B. 南方土地开发 C. 社会矛盾缓和 D. 中央机构完善

4. 如图为江苏、山西等地出土汉代文物的相关图片。据此可知,汉代( )

A.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 推行盐铁官营

C. 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D. 思想领先世界

5. 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A. 张仲景 B. 贾思勰 C. 王羲之 D. 祖冲之

6. 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

A. 商业贸易繁荣 B. 城市布局对称 C. 市民文化兴盛 D. 政治制度完备

7. 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薄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

A. 变法成效显著 B. 人力严重不足 C. 农业技术先进 D. 耕地面积扩大

8. 元朝时,运粮船每年二月由长江口之刘家港入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这( )

A. 提高了全国粮食产量 B. 沟通了五大水系

C. 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9. 在竞争激烈科举考试中,边远地区往往处于劣势,清代科举实行按各省分配定额录取的制度,以体现对边远地区的照顾。这一举措( )

A. 导致了科举僵化 B. 有利于巩固统一

C. 加速了人口增长 D. 造成了冗官现象

10. 根据嘉定县相关记载,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 )

A. 传统纺织业受到冲击 B. 自强求富初显成效

C. 民众的生活得到改善 D.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11. 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 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 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 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12. 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由此可见,清政府( )

A. 控制白银外流 B. 筹划制度改革 C. 注重经济发展 D. 重视海防建设

13.

与此“命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武昌起义 B. 黄花岗起义 C. 护国战争 D. 中华民国成立

14. 有学者这样评价他:“一个在科举道路上累遭挫折的旧式读书人,年逾不惑才幸而取中状元,但他却视官爵如过眼云烟,转而以全部精力创办新式实业。”他是( )

A. 魏源 B. 张之洞 C. 张謇 D. 詹天佑

15. 1917年成立的“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儿童教育使用白话文,之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等均采用白话文。这种做法( )

A. 实现了教育体制变革 B. 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C. 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 D. 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16. 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载,1926年12月北伐军中担任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有1500人左右。在他们的宣传下,士兵加深了对“打倒军阀”的认识,因此作战非常勇敢。由此可知,这( )

A.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B. 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D. 打击了国民党的分裂活动

17. 如图为菲律宾华侨妇女分会捐款慰劳八路军的信件。这反映了( )

A.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C. 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D. 敌后战场影响力扩大

1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两国的围棋交流,为缓解两国关系开启了大门;“篮球外交”推动了中菲关系的改善;中美间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与材料主题相一致的是( )

A. “开展体育运动,为打败法西斯服务” B. “锻炼身体,保家卫国”

C. “体育是外交先行官” D. “新北京,新奥运”

19. 到1984年底,我国乡镇企业数达到606.52万个,比上年增长3.5倍;总产值1709.89亿元,比上年增长68.2%(按当时价格计算)。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C. 国防安全体系的建立 D.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展

20. 如图反映了中国关税平均税率变化情况。这说明,我国( )

税率(%)

A.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B. 城市改革深入展开

C. 经济特区相继建立 D.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21. 在古罗马建筑和其他艺术中,皇帝经常被刻画成武士、和平缔造人、主持宗教献祭的神职人员、仁慈的统治者。这种艺术行为旨在( )

A. 塑造罗马皇帝权威 B. 倡导民主与平等

C. 表现神人同形同性 D. 推动罗马法普及

22. 1287年,西欧某庄园的庄头将一名农奴带到庄园法庭,指控他装病拒服劳役,但农奴不承认。法庭调查后证实,庄头出于宿怨伪造了事实,故以诬告罪对其处以罚款。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

A. 危及了领主人身安全 B. 扩大了城市的自主权

C. 加速了市民阶层形成 D. 有利于维护庄园秩序

23. 文学家彼特拉克感叹“山之高兮,巍巍乎雄立宇内兮”,但他仍认为高山同人类“深不可测的深沉思索”相比也“可怜之至”。该言论体现了( )

A. 人文主义 B. 神权至上 C. 科学精神 D. 君权神授

24. 如图为1649年的英国版画《“颠覆”的世界》。该版画反映了当时( )

A. 光荣革命已完成 B. 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C. 君主立宪制确立 D. 殖民霸主地位丧失

25. 明治政府在地税改革过程中,设立了许多新税种,如地方税、户头税、酱油税等,农民不堪重负,纷纷破产,一部分流入城市。这些措施客观上( )

A. 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 B. 推动废藩置县实施

C. 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 D. 刺激日本海外扩张

26. 1869年,美国建成第一条横亘大陆的铁路,后来又修建了4条南北方向的铁路,到19世纪末,铁路长度比之前增加了9倍,促进了全国性市场形成。这些铁路的修建( )

A. 促进经济全球化 B. 消除了种族歧视

C. 有利于关税降低 D. 加速了经济发展

27.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出现了很多新式武器,包括喷气式飞机和雷达等,有空中火力支持的航空母舰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水面横行的“巨舰大炮”彻底过时。这表明( )

A 战场形势变幻莫测 B. 科技改变战争形态

C. 海洋战争成为关键 D. 战术战法灵活多变

2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主要关心的是实现日本非军事化和政治民主化。但美国很快意识到,经济崩溃的日本不可能成为美国可利用的力量,于是开始积极扶持日本。导致美国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苏冷战局面出现 B. 美国“新经济”的需要

C. 日本国际地位提高 D.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崛起

29. 许多非洲国家独立前,是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或矿产品的出口国,形成了“花生之国”“棉花之国”“可可之国”“铜矿之国”等。这表明,上述国家,当时( )

A. 农业资源丰富 B. 自然条件恶劣

C. 人口外流严重 D. 经济结构单一

3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不仅纠集盟友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还深度参与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等。美国这一做法( )

A. 推动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B. 导致了两极格局瓦解

C.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D. 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 乡土文化的学习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岭南建筑既是中华民族建筑代表之一,也是广东的重要文化符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岭南建筑案例

材料二 秦汉以前岭南多见干栏式木构建筑,未见有瓦件出土。秦末汉初岭南各地建造的一批高台建筑,显示出当时技术的飞跃及形制、材料受中原影响的烙印,隋唐岭南建筑在融进中原建筑体系的同时呈现不同的地方特色,如广州在城边设立外商居住的蕃坊。北宋政府颁发了《营造法式》后,岭南宋元建筑设计趋向规范,技术水平接近中原并有所创新。

——摘编自陈泽泓《南国杰构》

(1)从材料一中选择一个案例,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秦至宋元时期岭南建筑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变化的历史原因。

(3)选择一处上述材料之外你熟悉的中国历史建筑,说明其历史文化价值。

32.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依据,运用可信史料进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必备素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193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单位:亿美两)

——摘编自许涤新等主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等

材料二 1950年中苏两国的贸易额在中国内地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第三上升为第一。1951年中国与苏联的进出口总额比1950年增长了138.9%,到1952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中国内地对外贸易总额的81.26%。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8―193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3)数据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支撑。在探究历史过程中,对数据的使用应注意什么?

33. 按照唯物史观的指导,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16—18世纪世界人口迁移图(部分)

材料二

图2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图 图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形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导致图中①、②人口迁移的主要历史原因。

(2)对比材料二中两幅地图的变化,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或自定观察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观察角度:(Ⅰ)疆界领土(Ⅱ)国际关系(Ⅲ)政权更迭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62974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