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历史

精品解析:2023年甘肃省金昌市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是一套针对甘肃金昌市初中学生的中考历史试题。试卷包含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以及探究题,共计40分的选择题,48分的材料解析题,以及12分的探究题。题目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各个阶段的历史事件,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对外交流、重要历史人物、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和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套试卷考察了学生对于中国古代、近现代历史以及世界历史多个方面的理解和掌握,重点在于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人物的影响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特征。

2023年甘肃省金昌市中考历史真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生活方式的转变

C.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2. 这一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这一学派是( )

A. 儒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法家学派 D. 墨家学派

3. 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议。该建议的采纳和实施( )

A. 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传播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便利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 确立了儒家学说正统地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A.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 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 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 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5. 隋朝时,始开科举,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科举士子读万卷书,方可有“鱼跃龙门”之巨变。这说明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吏时( )

A. 依据家世门第 B. 注重真才实学

C. 重视道德品质 D. 看重身份资历

6. 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 )

A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B. 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

C. 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 D. 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

7. 据记载,北宋后期全国镇市1900有余,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反映出宋代( )

A. 农业进步 B. 文教昌盛 C. 手工业发达 D. 商业繁荣

8. 下表是清朝治理边疆的部分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 )

A. 导致了国家官僚机构的臃肿 B.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 规范了地方行政体制

9. 下列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为挽救国家颓势而进行的一场现代化的探索运动。这场运动追求的目标是( )

江南制造总计制炮厂 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军舰 中国派遣的第一批小留学生 轮船招商局

A. 自强求富 B. 变法图强 C. 民主共和 D. 实业救国

10. 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

A. 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 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 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11. 五四运动展开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其凝聚而成的五四精神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一精神的核心是( )

A. 艰苦奋斗 B. 民主科学 C. 爱国主义 D. 开拓创新

12. 由于国民党战略方针失误,导致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抵御日军的主要力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抗战主心骨。由此可见( )

A.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 中国的抗战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

C.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3. 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平均每年增长18.4%;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4.8%,平均每年增长4.5%,出现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发展黄金期。这主要得益于( )

A.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 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

14.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第1976次全体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这是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这是因为该决议的通过( )

A.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C. 迫使美国放弃了遏制中国的政策 D. 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

15. 这次大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这次大会是( )

A. 中共十七大 B. 中共十八大

C. 中共十九大 D. 中共二十大

16.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著名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在人类绘画艺术创作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这些作品( )

A. 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 B. 抨击了基督教会的贪婪

C. 宣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D. 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17. 有学者指出:“早期近代(1450—1750年)是全球的一个新时期……由于得到航海技术的支持,许多文明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网络扩大到全球范围,突破了以前的国际联系局限。”该学者评述的是( )

A.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 工业革命的扩展

C.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 网络技术的发展

18. 17-19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通过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推动上述历史进程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统治者主导的改革 B. 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C. 各国革命相互支援 D.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9. 右图为某兴趣小组制作的学习卡片,根据卡片内容判断,该小组学习的主题是( )

A. 工厂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D. 近代科学和文化

20. 下表是某同学制作的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简表,表中“▲”处的内容应该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世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D.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1. 从专制到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皇帝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民国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将政权从满族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三个主要环节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诞生”的划时代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规定的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22. 经济制度的调整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危机促进了美国对干预型政府职能的需求,而罗斯福新政直接造就了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为美国社会进一步发展、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手段。但罗斯福终究是资产阶级代理人,其运用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

——摘编自李庚《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

材料二 经过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苏联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长了7倍,苏联工业总产值从欧洲的第四位,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短时期内奇迹般地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为二战打败法西斯侵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纪录片《居安思危》“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解说词

材料三 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来,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大除旧布新力度,改革在不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推动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改革的深化明显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摘编自邵梦姝《与苏联东欧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述苏联的国家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23. 国际关系影响着人类共同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教训,形成了强烈对比,给中国知识分子上了严峻的一课。有识之士开始探求改造社会、改造中国新的出路,寻找“新世纪的曙光”,社会主义成为最时髦的新思潮。

——摘编自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材料二 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

——整理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演变。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主要大国,中俄责无旁贷,应该共同努力,引导和推动全球治理朝着符合国际社会期待的方向前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3月23日央视网《习近平: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并指出“新世纪的曙光”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加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因素,并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当今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形势下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

三、探究题(本题共1小题,共12分)

24.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请对下列表格中的所有历史人物依据其主要事迹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要求:分类只写序号,每组分类不得少于2个人物;分类要符合人物事迹特点,理由说明须简明扼要、准确、符合史实。)

中国历史上的部分重要人物及主要事迹简表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63040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