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语文

2015年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是2015年淮安市初中毕业生暨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的语文试题。试卷涵盖了基础知识、语言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题目设计注重实际应用,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试卷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其中包含了汉字的读音与书写、病句修改、名著阅读理解、古诗词默写、现代文阅读及作文写作等内容。

淮安市2015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欢迎参加中考,相信你能成功!请先阅读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本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横线上或空格内。写在本试卷上或超出答题卡规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2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基因,是炎黄子孙智惠的结晶,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汉字文化,领悟汉字中体现的人文精神,是每位华夏儿女义不容词的责任。

①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

因: 责:

②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为 改为

2.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

5月4日,①话剧《少年周恩来之寻梦》在淮安公演活动。该剧由淮安高校学生联袂演

出,目的在于“向五四献礼,学恩来精神”。该剧讲述了周恩来心怀理想、东渡日本、刻苦求学的经历,塑造了心系家国的青年周恩来形象,②启迪青年学生要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修改①:

修改②:

3.阅读下面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节选的文字,回答相关问题。(4分)

保尔又问那女子:“您呢,女公民,您也拒绝干活吗?”但是,霎时间他愣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竟是她。

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保尔身上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这正是他的眼睛。就是这个像叫花子一样的衣衫褴褛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

①站在保尔面前的女子是谁?保尔认为她现在有什么缺点?

答:

②什么工作使保尔如此“衣衫褴褛”?阴冷潮湿的工作环境使他染上了什么疾病?

答:

4.诗、文名句填空(①~⑥题为必答题;⑦~⑩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两题作答,若答两题以上,只批阅前两题)。(8分)x.k.b.1

必答题: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④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⑤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⑥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选答题:

⑦飞流直下三千尺, 。(李白《望庐山瀑布》)

⑧爱人者,人恒爱之;教人者, 。(《孟子》)

⑨青山依旧在, 。(罗贯中《三国演义》)

⑩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二(7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3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

答: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2分)

答: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0题。(16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臣本布衣(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何闻信亡( ) ④王许之 (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

(1)大钢琴家霍洛维茨说:“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霍洛维茨的演奏节制,没有任何花哨与噱头。他手下的乐音宛如从心里流出来,没有多余的动作和表情。霍洛维茨着装普通,神态像一个儿童。

(2)作为好的艺术家,其朴素何止于衣衫,更多在心灵。心灵朴素,犹如兰生幽谷,不香自香。追求朴素近于追求真理,因为真理朴素。它如此本真地显露自我,而无须在自我之外再加修饰或解释。河水、青草、太阳和月亮都没有包装,都可以用朴素或真理命名。

(3)朴素是定力,是耐力,是恒心。也可说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此处之“隐”与“稳”字接近,急不得。肚里有货,心里有数,不必借助各种花样。此态近于平静,朴素和平静本是孪生兄弟。它们都美。

(4)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文学大体上分为两路:一路是金派,咄咄逼人,急功近利,转瞬即逝;一路是玉派,含蓄蕴藉,谦冲雅静,尽得风流。宗白华说,庄子、苏轼的诗文,俱是玉质文章。

(5)玉者,有光却抑光,别人看得见温润,看不到耀眼。这是君子的味道——既有才华,又有包藏。此味可进可退,可朝可野,可收可放,近于中和之美。中,说的是中庸,不偏不倚;和,说的是和洽,凡事不勉强。朴素平静,玉质文章与中和之美,都在讲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所谓朴素,是说内在更重要。

(6)《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中得知,人的老师首先是大地,最终归于自然。大地朴素而生长万物,卑下而养育众生。世间只有人做过不自然的事,大地从来不搞不自然的名堂。所谓得道,说的是一个人不管做事还是做人,最高境界无非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

(选自2014年6月6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4.下面文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回哪两段之间最合理,请简述两条理由。(5分)

所谓包装,很多时候是心虚的表现。包装不光指衣衫华丽,那些高谈阔论的人、拍胸脯

的人都在包装自己。他们都力图以外在的修饰弥补内在的不足。他们唯恐别人不信,用豪言大话、花言巧语劝别人信,对这些话要耐住性子,不可轻信。

答:

15.阅读全文,说说我们做人做事如何才能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6分)

答:

16.品味文章标题,说说“原来”一词不宜去掉的原因。(4分)

答: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21分)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1)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2)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3)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4)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5)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6)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x~.JL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7)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8)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9)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10)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

那“O.5克的挚爱”。

(11)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12)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13)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14)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15)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2014年9月17日《黄山日报》)

17.结合第(6)~(9)段中某一具体细节,说说母亲这个“最美的人”身上体现出的美德。(5分)

答:

18.体会本文用“0.5克的挚爱”指代“眼角膜”的深层含义。(5分)

答:

19.品味第(13)段画线句,发挥想像,试将“她”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不超过60字)(6分)

答:

20.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三(60分)

2l.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60分)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回味”一词作如下解释:【回味】huiwèi①名食物吃过后的余味:~无穷。②动从回忆里体会:我一直在~他说的话。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

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

请以“回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51111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