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语文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 34古诗词曲鉴赏

试卷简介

这套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古诗词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涉及多个朝代、多种风格的诗词。题目要求学生从动词、叠词、意象、修辞手法等多个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并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情感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此外,还包括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运用,重点考查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应用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主要知识点包括古诗词曲的鉴赏、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运用,涵盖了诗歌的意象、情感、修辞手法、动词、叠词的使用、诗歌背景知识等内容。

考点跟踪突破34 古诗词曲鉴赏(对应学用263页)

1.(2016·温州)古诗阅读。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A.“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__B.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个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2.(2016·湖州)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梳楼

[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①处。楼儿忒②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珠帘却又晚风寒。

【注释】①溟濛(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②忒(tuī):太。

(1)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柔美的杨柳和红艳的海棠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

示例一:“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婀娜柔美。春雨易伤旅人怀,而杨柳则更能引发别离之愁。(春雨连绵、杨柳柔展,此情此景让远离乡关的词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__示例二:“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词人心头的乡愁,小楼都装不下了,以至于几次三番飞将出去寻找归乡之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乡愁之浓重、思归之执着与痴迷。__示例三:“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写词人远离家乡,乡愁情切。连天帝都起怜悯之心,可见相思之苦;而借“花”消愁,结果自然也只能是“愁更愁”。__示例四:“海棠红近绿阑干”一句写海棠红艳,春意浓重,以乐景衬哀情,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__示例五:“才卷珠帘却又晚风寒”,卷帘之际,迎面而来寒森森的晚风,此句以环境的清冷,映衬思乡之忧伤。

3.(2016·温州模拟)古诗阅读。

天净沙 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①楼阁帘栊②,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阑干:即栏杆。②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

(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展现的画面。

树梢之上,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

(2)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本曲作者借所绘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喜爱。

4.(2016·杭州模拟)古诗阅读。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5.(2016·绍兴模拟)古诗阅读。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6.(2016·舟山模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③钓舟:指行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别绪。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或离别的依恋之情。或对结束羁旅漂泊的期盼。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示例:构思一:新颖别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别”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构思二:思路严谨。总体由远望写近观,由所见到所思。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柳树的对话。脉络贯通,水到渠成。__写法一:运用衬托。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写法二:动静结合,如一二句分别写静景动景,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写法三:虚实相生。如第三四句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7.(2016·济南)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梦觉流莺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在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淡自在)的心情。

(2)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透:穿透,石榴花盛开红红如火,艳艳如燃,照理说应该很刺眼,可一个“透”字,加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8.(2016·随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溪①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桃花源无限向往的急切心情。

(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示例一: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__示例二:不同,《桃花源记》表达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而本诗作者身处盛唐,他借《桃花源记》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高的生活与审美追求。

9.(2016·长沙)阅读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湖①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岸苇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⑦星汉通霄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物象:暮霭、芦苇、田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花寄寓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孤雅高洁的志趣。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10.(2016·丽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各题。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①轻尘,忙煞看花人。

【注释】①辊(gǔn):像车轮般很快转动。

(1)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江面绿、柳絮。

点拨:此题考查诗歌常见意象。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飞絮:飞扬的柳絮。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煞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

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鲜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花人目不暇接。一个“忙煞”,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点拨: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根据情境,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春季百花争艳,看花人目不暇接的状态即可。

11.(2016·湖州模拟)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期:唐代诗人。②平仲:银杏的别称。③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1)“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住宿(住);过夜。

(2)“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围绕“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回答。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围绕“独宿异乡的愁思(惆怅、失意);对故乡的依恋”回答__示例: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失意、惆怅的情绪),流露了对故乡的依恋。

12.(2017·预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描写暮春草堂周围的景色,营造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氛围。__②以鸟稀、花尽、花飞反衬幽竹的清阴“不改”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翠绿葱茏的竹的喜爱,对不为俗屈的节操的礼赞。

13.(2017·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乌江亭①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诗。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也有可能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14.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指代故乡。③羁宦:离家在外做官。

(1)从首联登高、望远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重阳节。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

15.(2017·预测)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纳凉

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①。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注释】①胡床:亦称“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前两句中,“追”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出诗人(纳凉时)悠闲自在的心境。

(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人生态度。

1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小儿“侧坐莓苔”有何作用。

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

(2)诗中“遥招手”的是谁?为何“遥招手”?

垂钓儿童(或:小儿),他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17.(2017·预测)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锦江思

李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

“思”的内容: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2)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含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赏析。

不同。本诗中的“醉”是作者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悦的心情。而“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是说诗人醉梦中还不忘细细看“剑”,表达的是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考点跟踪突破35 文言实词(A卷)(对应学用266页)

1.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男有分,女有归(回归)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B.去国怀乡(国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

C.次北固山下(停泊)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D.清风徐来(慢慢地)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相信)

点拨:A女子的归所;B渐渐;D以实情判断。

2.(2016·广州)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朝服衣冠,窥镜       朝而往,暮而归

B.客之美我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及鲁肃过寻阳

D.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愿为市鞍马

点拨:A.早晨;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C.过错/到;D.名词,集市/动词,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臣未尝闻也  尝趋百里外

B.休祲降于天 行者休于树

C.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D.先生坐 满坐寂然

点拨:A曾经。B吉兆;休息。C丧服;向来。D坐下;通“座”。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

A.谓先主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将军宜枉驾顾之 元方入门不顾

C.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将军岂愿见之乎 辍耕之垄上

点拨:C都表转折。A告诉;说。B拜访;回头看。D代词,他;动词,到、往。

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

B.益慕圣贤之道 开卷有益

C.苟富贵,无相忘 一丝不苟

D.管夷吾举于士 举世闻名

点拨:A少。B更加;益处;C如果;随便、马虎;D被任用;全。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计日以还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乃悟前狼假寐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D.或遇其叱咄 或以钱币乞之

点拨:A计算。B借;和“真”相对。C动词,担心;名词,祸患。D有时;有的人。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陈胜、吴广喜,念鬼 念无与为乐者

B.今亡亦死 暮而果大亡其财

C.扶苏以数谏故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点拨:A考虑,想到。B逃跑;丢失。C因为;凭借。D私自、偷着;夹杂着。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遂许先帝以驱驰

B.全石以为底 自以为不如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D.皆若空游无所依 貌若甚戚者

点拨:D好像。A左右;答应。B把……当作;认为。C介词,从;动词,跟从。

9.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C )

A.日光下澈(《小石潭记》)

B.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D.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点拨:C动词,处在。A名词作状语,向下。B名词作动词,腰佩。D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10.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B )

A.衣食所安 安:有“养”的意思

B.小信未孚 孚:信服

C.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 遂:于是,就

点拨:为人所信服。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

A.何以战 何陋之有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言语粗鄙

C.忠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下视其辙 其如土石何

点拨:A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B目光短浅;粗俗。C一类人;类似。D代词,代指齐国军队;表反问的语气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举大计亦死 百里奚举于市

B.必先苦其心志 天下苦秦久矣

C.扶苏以数谏故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D.等死,死国可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点拨:C多次。A发动,兴起;推荐,选拔。B使……受苦;苦于(秦)。D为……而死;死亡,灭亡。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

A.急湍甚箭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百叫无绝 以为妙绝

C.余强饮三大白 项为之强

D.问其姓氏 其真无马邪

点拨:A超过、胜过。B消失;绝妙。C勉强;通“僵”,僵硬。D代词;语气词。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属引凄异 忠之属也

B.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C.哀转久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宋无罪而攻之

点拨:C消失。A连接;类。B代词;语气词。D表承接;表转折。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想念)

水尤清冽(凉)

B.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

乃记之而去(离开)

C.相与步于中庭(互相)

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清闲)

盖竹柏影也(盖子)

点拨:A念:考虑、想到。C相与:共同、一起。D盖:原来是、大概是。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若”与“若人悟此”中的“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B.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D.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点拨:C如果。A你。B像。D像。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或以钱币乞之  或遇其叱咄

B.未尝识书具  尝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还自扬州  手自笔录

点拨:B曾经。A有人;有时。C到;向。D从;亲自。

1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

B.便舍船 屋舍俨然

C.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

D.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

点拨:C离开。A感到诧异;不同。B放下;房屋。D说;方法。

19.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C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播)

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小大之狱(狱:监狱)

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  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  凄神寒骨(凄:凄凉)

点拨:A远:在远处。B狱:案件。D凄:使……凄凉。

2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收人面令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

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

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

点拨:B我。A使;命令。C看见;通“现”。D不同;感到诧异。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不能指其一端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点拨:B停止。A遗失;给予。C人称代词;指示代词。D代词;助词。

2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

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九:九种(攻城的方法)。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入侵。

点拨:多次。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点拨: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

24.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B )

A.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B.局促一室之内(拘谨不自然)

C.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D.泉而茗者(煮茶喝)

点拨:拘束。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51334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