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语文

南京市2013年白下区语文一模试卷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针对九年级学生,涵盖了语文知识的多个方面,包括古诗词默写、字词读音、成语辨析、文学常识以及阅读理解。试卷内容不仅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还涉及对文本的理解、赏析及语言运用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该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成语、文学常识及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能力。通过题目设置,全面评估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应用方面的掌握程度。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阶段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4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卷上。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墨水笔书写。

一(24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独在异乡为异客, ▲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3)长风破浪会有时, ▲ 。 (李白《行路难(其一)》)

(4) ▲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最是一年春好处,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 ▲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7)人有悲欢离合, ▲ 。 (苏轼《水调歌头》)

(8)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 (韩愈《马说》)

(10)野芳发而幽香, ▲ 。 (欧阳修《醉翁亭记》)

2.下列加点字读音两两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猝然——鞠躬尽瘁 追溯——肃然起敬

B.和煦——养精蓄锐 懈怠——浑身解数xK b1.Co m

C.默契——锲而不舍 鸿儒——妇孺皆知

D.汲取——一拍即合 蓦然——日暮途穷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荒谬 惟妙惟肖 物竟天择

B.匿名 无动于中 吹毛求疵

C.广袤 有例可援 孤陋寡闻

D.箫瑟 众目睽睽 盛气凌人

4.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水浒》塑造人物形象,被赞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如“花和尚”鲁智深嫉恶如仇、“青面兽”杨志粗鲁豪爽等。

B.孙悟空向如意真仙讨要落胎泉水,如意真仙执意不给悟空取水,这主要是因为此前孙悟空请观音收服红孩儿而埋下了宿怨。[来源:学_科_网]

C.“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往最密的人丛中撞去。”这句话表现出托尔斯泰对王公贵族的蔑视。

D.慧骃国没有金钱、没有军队和警察,官员分为“高跟党”和“低跟党”,他们用比赛绳技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初三(6)班开展了以“告别舌尖上的浪费”为主题的活动,搜集了一些材料,请你参与,并完成5—7题。

连日来,市教育局正在全市各中小学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主题活动,向全市各中小学生发出倡议,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让节约从餐桌开始,从“光盘”开始,从“打包”开始。要求孩子们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盘中的最后一叶菜,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来。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让“光盘行动”走进校园,是为进一步推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实施,提高全市中小学学生文明素质,引导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下一步,(A)各中小学还将组建“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志愿者,(B)设立共青团、红领巾文明用餐、节约用餐监督岗,(C)督促就餐学生节约用餐、文明用餐,让“光盘行动”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自觉行动。

5.给上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6.材料中画线处有一句有语病,找出来并改正。(2分)

我选( ▲ )

7. 简要评析右侧图案中公益广告的创意;同时也请你在“光盘”上拟写一则不超过15字的公益广告,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3分)

评析: ▲

拟写广告: ▲

二(4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 完成8—13题。(15分)

【古诗阅读】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X k B 1 . c o m

8.诗中“ ▲ ”一词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1分)

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古文阅读】

冷泉亭记

[唐]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①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②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③,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④,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⑤又潺湲⑥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新|课 |标|第 |一| 网

(选自中华书局《白居易集》)

[注释]①余杭郡:杭州。②撮,聚集。③渟渟:水流停滞而聚积。④蠲(juān)烦析酲(chénɡ):消除烦闷、解除困乏。⑤矧(shěn):况且。⑥潺湲(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起人心情( ▲ ) (2)山树为盖( ▲ )

(3)可濯足于床下( ▲ ) (4)可胜言哉( ▲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B.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D.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2)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13.文章第一段中突出体现“最余杭而甲灵隐”具体内容的语句是“ ▲ ”;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则是通过 ▲ 手法表现这一点的。(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8题。(15分)

回家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①。红磡(kàn)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我们准备搭九广铁路北上。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⑤我在一旁小声提醒哥哥:“快走,火车要开了,而且还要过海关。”

⑥弟弟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新 课 标 第 一 网新|课 |标|第 |一| 网

⑦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⑧陪她在乡下②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窸窸窣窣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跨大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窸窸窣窣低头走起碎步来。

⑨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⑩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乍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⑪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⑫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⑬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⑭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转过身来又看往后方。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⑮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⑯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⑰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注释] ①乡:指浙江淳安。②乡下:指台湾大武山一带。

(选自《目送》,有删减)

14.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请用自己的话予以概括。(2分)新-课 -标-第- 一-网

15.文章第⑧到⑫段作者写自己陪妈妈在大武山乡下散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16.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17.结合语境,写出对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

(1)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2)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妈妈年事已高。

B.第⑫段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映衬了年老生病的妈妈凄凉的情形。

C.第⑮段写“我”把妈妈“抱进怀里”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

D.第⑯段运用白描的手法,以一组生动画面具体描绘出妈妈要回到的那段时光。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12分)

七夕乞巧

盖国梁X k B 1 . c o m

①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深人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因为织女心灵手巧,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间时,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大家。所以,每年到,我国许多地方的妇女在这一天要举行别致的活动。少女少妇们趁着织女和牛郎相会团圆、心情愉快的时候,祭祀她,向她乞求灵巧,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女红(ɡōnɡ)技艺。因此,人们又把称为“女儿节”“姑娘节”或“乞巧节”。

②古代对“乞巧”这一活动很重视,节前要张灯结彩,搭乞巧楼,陈设瓜果,妇女儿童,皆着新衣。这种乞巧习俗,在汉代已初见端倪。到魏晋南北朝时,乞巧习俗已极为普遍。那时,有一种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七巧针”,妇女们用彩线来回穿过它的针孔,谁穿得快就表明谁心灵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到唐时,乞巧习俗更为盛行。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来源:学。科。网Z。X。X。K]

③乞巧活动形式很多。还有一种是“卜巧”。《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唐玄宗与妃子于是日良宵,在华清宫歌舞会宴。宴后让宫女们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结网疏密、网形周正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如果蛛网结得周密,就算乞的巧多。

④乞巧风俗至宋代最盛,上至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岁时杂记》说,宋代东京汴梁潘楼等处出现民间乞巧市,专卖乞巧物,从七月初一起就热闹非凡,王公贵戚多搭建乞巧楼,庶民百姓则用竹木或麻秆编结乞巧棚。这些描述使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之盛况。

⑤元明清沿袭唐宋旧俗,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除穿针乞巧、卜巧外,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方法是在这天上午,拿一盆水曝晒日中,待水面凝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此时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丢针的妇女便全神贯注地看水底的针影,如果成云物花朵之影,或细直如针形者,便是“乞得巧”,因为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织绣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水底针影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个“拙妇”,因为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杵。“针能浮水”这个有趣而不可思议的活动,在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等书里,都有较详尽的记载。

⑥七夕的活动中还有一种叫“看巧云”。据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像仙山楼阁,有的像狮熊虎豹,有的像仙童玉女。少女们仰望观赏,随意指点,驰骋想象,以自己能看到的巧云形状占卜命运。其实,这本是天空自然现象的常景,但在七夕这天看来却别有意义。

⑦乞巧,能否使人心灵手巧?当然不会。“巧”是乞不来的。俗话说:“三天不动手生,三天不念口生。”“手熟为妙”“曲熟韵自来”,这里贯穿这“生熟”两字。世上只有“熟能生巧”,“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巧”是从熟中来的。新|课 |标|第 |一| 网

(选文有删改)

19.文章围绕“七夕乞巧”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每空10个字以内)(3分)

(1) ▲ ;(2) ▲ ;(3) ▲

20.说说第②段、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x k b 1 . c o m

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

2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3分)

(1)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

(2)据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头用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增添了阅读的趣味。

B.从第②至⑤段主要是按时间顺序说明,条理比较清晰。

C.第⑦段运用大量俗语,文章语言风格与其民俗内容相得益彰。

D.唐代皇宫也热衷卜巧,这说明唐代乞巧习俗比其他朝代更为盛行。

三(50分)

23.请以“有意思的节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50分)

书写(4分)

系列资料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51786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