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省乐山市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
本试题卷共8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回答非选择题时,考生使用0.5mm黑色墨汁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本题共6小题,1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棱角léng 两栖qī 战战兢兢jīng 威风凛凛lǐn
B. 羁绊bàn 撩逗liáo 金戈铁马gē 众目睽睽kuí
C. 星辰chén 坍塌tā 孤苦伶仃líng 深恶痛绝wù
D. 纤维qiān 羸弱léi 前仆后继pú 藏污纳垢gòu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D.纤维qiān——xiān ,前仆后继pú—— pū;
故选D。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候 天骄 抢词夺理 春寒料峭
B. 抉择 追溯 吹毛求疵 无动于衷
C. 枯燥 烦琐 消声匿迹 长途跋涉
D. 蒙昧 深宵 精疲力尽 面面相觑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抢词夺理——强词夺理;
C.消声匿迹——销声匿迹;
D.精疲力尽——筋疲力尽;
故选B。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新型毒品让人防不胜防,禁毒教育刻不容缓,广大青少年应当认识毒品危害,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B. 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纽带作用,可以让历史背景不同的亚欧各国息息相通,共同渡过全球疫情防控的艰难时期。
C. 如今的网络语言日新月异,有些鲜活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经过长时间的积攒后,会成为词库家族里的一员。
D. “玉兔”探月,“北斗”组网,“嫦娥”凯旋,“天舟”对接等,一个个好消息从太空摩肩接踵而来。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刻不容缓: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用在此句,符合语境,正确;
B.“渡过”一般对于空间来说,比如,远渡重洋。“度过”对于时间来说的比如,欢度春节、度假。此句指“全球疫情防控的艰难时期”,指时间,适合用“度过”;
C.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搭配不当,此处适合用“积累”;
D.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不能用来形容好消息,用错对象;
故选A。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十年间,汪国云和妻子郑丽菊开车从城区到乡下,来回奔波近十万公里左右,免费为当地留守儿童服务。
B. 重复利用的公筷公勺要及时消毒,确保安全卫生,防止各种疾病不“口口相传”,以守护大家的健康。
C. 乐山美食越来越受到游人的青睐,究其原因,是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还能领略到嘉州饮食文化的魅力。
D. 在第52个地球日到来之际,东江中学团委组织部分师生上街开展了大型的“呵护地球,和谐共生”的宣传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重复累赘,应删去“近”或“左右”;
B.不合逻辑,不合逻辑,否定词使用不当,“防止”与“不”双重否定表肯定,和要表达的意思相反,应删除其一;
D.语序不当,应该把“大型”调至“宣传活动”之前,“大型的”中“的”删掉;即此句改为:在第52个地球日到来之际,东江中学团委组织部分师生上街开展了“呵护地球,和谐共生”的大型宣传活动;
故选C。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我们是选择得过且过生活呢,还是选择拼搏奋斗的人生?我相信每一位有志青年都能正确选择。
B.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待人处事就要宽容:宽者,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容者,海纳百川,不心胸狭隘。
C. 扶贫书记文雪松的一张推介青稞饼干的照片,吸引了网友的目光——这位1983出生,年仅37岁的驻村干部几乎满头白发。
D. 南湖的红船、延河的波涛、西柏坡的翠柏……祖国的山河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B.“宽者,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容者,海纳百川,不心胸狭隘。”两者是并列分句,中间应该用分号,即“宽者,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容者,海纳百川,不心胸狭隘。”故选B。
6. 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工作到深夜。
②“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力量之一。
③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
④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
⑤以牛自况,不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始终发扬牛的那股子“牛劲”。
⑥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
A. ①⑥⑤②③④ B. ④①⑤⑥③② C. ②③④①⑤⑥ D. ②④③①⑥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议论语段。②引出话题,为首句;④“人们之所以赞颂牛”紧承“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为第二句;③“这种劲头”紧承“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为第三句;①⑥举例论证“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为第四、五句;⑤“不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紧承“属牛的”,为末句。故选D。
二、古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
吴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②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有删减)
【注】①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②嵚(qīn):形容山石突出。③瀯瀯(yíng):形容水回旋流动的声音。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B.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C.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D.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8.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殆:几乎。
B. 余怜而售之怜:怜惜,喜爱。
C. 以效兹丘之下效:效仿。
D.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负:依仗。
9. 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山丘很小,而且价格便宜。
B. 乙文第二段描写了修整后的小丘美景尽显,作者置身其间则有心醉神迷的独特感受。
C. 两文都写到了山景,乙文写了山石的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甲文写了山峰的高峻挺拔,树木繁茂。
D. 甲、乙两文都在写景中抒情,但所抒之情不同:甲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水美景以及鄙弃世俗名利之情,乙文抒发了作者发现并买到奇美小丘后欣喜、自得之情。
10. 翻译下列句子。
(1)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上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答案】7. B 8. C 9. A
10. (1)不满十天我就找到两处风景胜地,即使是古代爱好山水的人,或许未能到过这些地方。 (2)(村中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因此断句为: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故选B。
【8题详解】
C.以效兹丘之下: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效:效力。故选C。
【9题详解】
A.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余怜而售之”,即“我”喜欢它。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不匝旬,不满十天;虽,即使;或,或许。
(2)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
点睛】译文:
【甲】夹江两岸的高山上,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
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代)岑参
三十始一命①,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②。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①一命:最低的官职。②药栏:草药的栅栏。
1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始”字点题,作者三十岁开始当官,对官场的想法和兴趣变得更多了。
B. 第二联说可怜自己没有家业,尽管被授予的是一个小官,自己也不敢以之为耻。
C. 尾联反映了作者只因为一份微薄的官俸,放弃隐逸山林、水滨的矛盾心理。
D. 作者运用典故,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愧对前人,憋屈而无可奈何的真挚情感。
12. 第三联“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中“醉”字用得好不好?请简要分析原因。
【答案】11. A 12. 示例: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花东倒西歪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首联感慨多年未得有做官的机会,到了三十多才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慨这么多年做官的心情已经多半消退了。“三十始一命”,“一命”是官秩最低等,从八品,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工作刻板琐碎。这对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来说太失望了。于是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消磨殆尽。故选A。
【12题详解】
考查赏析词语。第三联写景,“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句中“醉”精炼传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点睛】译文:
人到三十才得个一命官,仕宦的念头快要消磨完。自怜没有什么祖传家业,总不敢嫌弃这微小的官。涧水吞没了采樵的小路,美丽的山花醉倚在药栏。只因为这五斗米的官俸,竟然要辜负这根钓鱼竿。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3. 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3)___________________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5)___________________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6)___________________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杜牧在《赤壁》中强调天时重于人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海日生残夜 ②. 塞上燕脂凝夜紫 ③. 伤心秦汉经行处 ④. 烟波江上使人愁 ⑤.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 庭下如积水空明 ⑦. 东风不与周郎便 ⑧. 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
【分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残、燕脂、凝、秦汉、忧、庭、周郎、铜雀、锁”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现代文阅读(27 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材料一: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火星探测之旅。
“天问一号”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研制的探测器,负责执行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它的名字来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该诗通篇是屈原关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探索精神。
“天问一号”由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总重量5吨左右。“天问一号”环绕器的主要探测任务是:进入环火轨道后,先开展约三个月的对地观测,特别是对预选着陆区进行详细勘测。之后携带火星车的着陆器将与环绕器分离,利用降落伞和反推火箭在火星表面着陆,巡视器将对火星开展为期90个火星日的巡视探测任务。“祝融号”火星车要完成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从而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
(选编自百度网)
材料二:中国国家航天局深空探测总体部部长耿言曾介绍,人类的探火史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见下表)。人类迈出探索脚步的国家只有美国、前苏联、俄罗斯、欧洲、中国、日本和印度。迄今,在44次探索任务中,只有20余次完全或者部分实现了目标,能够着陆火星并成功开展探测任务的仅为个位数。其中,美国的四次探索任务分别创造了人类第
一次成功接近火星、绕飞火星轨道、着陆火星、开展火星地面探测的历史。中国是人类历史
上首次一次性完成了“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目标的深空探索的国家。
(选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三: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我国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为此致贺电。他在贺电中说,“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你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卓越功勋!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精心推进行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选编自教育部网站)
14. 下列对“天问一号”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问一号”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研制的火星探测器,它负责执行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
B. “天问一号”探测器用屈原的《天问》命名,是因为《天问》表达了诗人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中国的火星探测就需要这种精神。
C. “天问一号”由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它们的功能各异,其中“环绕器”的主要任务是对预选着陆区进行详细勘测和为期90天的火星巡视探测。
D. 火星距离地球很远,因此“天问一号”发射后,经过9个多月的飞行,才成功着陆于火星预选着陆区。
15. 下列对材料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表中可以看出,人类的火星探测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探测任务各有侧重,经历的时间也不相同。
B. 从表中可以看出,人类开展火星探测一般分为“飞跃探测、轨道环绕与着陆探测并举以及着陆巡视探测”三种方式。
C. 自人类开展火星探索以来,在44次探索任务中约占一半的次数完全或部分地实现了目标,这说明火星探测难度大、成功率不高。
D. 美国成功进行了四次火星探索,创造了人类探火史上四个第一;而中国一次就实现了“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目标,这说明中国火星探测水平远高于美国。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说,“天问一号”着陆火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请结合材料,说说“里程碑意义”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案】14. C 15. D
16. 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一次性实现了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目标;成功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让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考查信息筛选和辨析。阅读材料,进行认真比对筛选。
A.正确。从材料一第二段第一句可知,表述完成一样;
B.正确。从材料一第二段第二句可知,表述意思正确;
C.有误。阅读材料一第三段,此句表述前2句正确,第3句与原文意思不一致。原文:“环绕器的主要探测任务是:进入环火轨道后,先开展约三个月的对地观测,特别是对预选着陆区进行详细勘测。”“巡视器将对火星开展为期90个火星日的巡视探测任务。”,可知表述不完成(先开展约三个月的对地观测,特别是对预选着陆区进行详细勘测。),且90天(90个火星日)表述不准确。
D.正确。从材料一(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材料三(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可知,经过9个多月的飞行,此句意思正确。
故选C。
【15题详解】
考查材料的提炼和概括。
D.不正确。美国成功进行了四次火星探索,创造了人类探火史上四个第一;而中国一次就实现了“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目标,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火星探测水平远高于美国。只能说明我国星际探测征程迈出了重要一步。故选D。
【16题详解】
考查材料的提炼和概括。“里程碑意义”具体表现有四点。从材料二最后一句话“中国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一次性完成了“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目标的深空探索的国家。”可以概括出第一点:首次一次性实现了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目标。从材料三第二段第二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可以概括第二点和第三点,即:成功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从材料三第二段第三句“你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可以概括出第四点:让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
朱鸿达
①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②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③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时的父亲正值不惑之年,和我今日的年龄相仿,但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进县城。
④老家距县城较远。当时道路很差,长途汽车也未更新换代,途中随时上下旅客,5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漫长的路途,我和父亲并排坐着,彼此没有交流,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偶尔,匆匆一瞥间能看到父亲清癯的脸颊、额头的皱纹和双鬓花白的头发,几次想和父亲说话,却欲言又止。
⑤时光匆匆,短短的三年,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三年后,我到济南上大学。从未去过济南的父亲依旧和我在村东头坐上了开往济南的长途车。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而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
⑥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致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想这段往事,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⑦大学毕业后,我坐着长途汽车从济南回到故乡,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村东头,站在瑟瑟的秋风中等我。我不知道她等了多久,只是依稀记得她见到我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把行李放到三轮车上,然后和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故乡已在眼前,而未来的路却一片迷茫。转身望着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心想,再次远行不知道是何时?
⑧经历了峰回路转,经历了辗转流离。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
⑨后来,每次远行仍是父亲送我,而每次迎接我的永远是母亲慈祥的笑容。曾经我从未在意,为何每次都是父亲送行,母亲接我?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父亲默默地带我走上更远更广阔的路,母亲则迎接我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
⑩记忆中,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除去种地做饭,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以致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很久,母亲几次较远的车程便是附近的舅妈家、伯父家和姨妈家,这里安放着她的亲情与牵挂。
⑪时光如长途汽车一去不返,只留下蹉跎的岁月。今天,我有了自己的汽车,想带父母出去转转,却发现二老如故乡那株斑驳衰老的老榆树已经没有力气前往更远的地方了,而仅存不多的时间都留给了儿孙,他们正乘着一辆破烂不堪的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向生命的终点。
⑫去年的秋末,家里添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购买前我征求父母的意见,他们坚定地说,不用买,买了也没用。而当我把三轮车骑到他们面前,他们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⑬时至今日,每次远行,望着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的父母而心酸。他们曾带我走过人生的四季,领着我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最后走向人生的春天,我却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渐渐地离我而去。而我也会送走我的儿女,依依不舍的望着他们坐上长途汽车,渐行渐远的消失在我泪眼模糊中。
(选自《散文选刊》2021年3月,有删改)
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选文回忆了父亲送我坐长途汽车上学和远行而母亲总是在村头接我回家的事,引发了我对生活、对亲情的思考。
B. 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是这样变化的:从高中时的依赖到大学时的不屑,很多年后深感自责,而现在是满怀感恩之情。
C. 文章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衰老沧桑的形象。
D. 文章第⑧段中说我生命的脚步走过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外面闯荡不容易,还是要回到故乡发展。
18. 文章第⑥段中说“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请结合上文,说说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哪里?
19. 文章第⑩段写了母亲生命活动的半径很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0. 结合文章,探究一下题目“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的含义。
【答案】17. D 18. 上大学后,我自以为是地打断父亲的言行,我却不知道此举深深地伤害了父亲,我也没有体会到父亲内心的难受,更不明白父亲不予计较的宽容与苦心。
19. 内容上反映了母亲将全部心血付给了家庭,表现了母亲甘心付出,重视亲情,牵挂亲人的品质;结构上为下文写我想带父母远行、为他们买电动三轮做铺垫。
20. “春天”比喻美好灿烂的人生,“生命之车”比喻父母的关爱呵护。表面意思是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着长途汽车读书、远行,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深层含义是儿女一路上在父母的呵护下,沐浴着亲情,学习成长,追求着美好的生活,走向灿烂的人生。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有误。文章第⑧段中说我生命的脚步走过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大江南北到处闯荡,但不管身在何处,都难忘故乡,牵挂故乡,因为那里有自己的亲人和故土,并非说要回到故乡发展。故选D。
【18题详解】
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阅读第⑥段及上文第⑤段,可从第⑤段“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可知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对父亲不够尊重,表现在自以为是;从“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可知我的“幼稚和无知”还表现在我没有体谅父亲被儿子轻视后的痛苦,没有理解父亲对我的宽容和谅解,和父亲的苦心。
【19题详解】
考查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从“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可知,内容上作用是反映了母亲极少出远门,全部心血付给了家庭,表现了母亲重视亲情,牵挂亲人,甘心奉献吃苦的朴实品质(这里安放着她的亲情与牵挂。)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结构的作用是上为下文第11段我有了自己的汽车后想带父母远行,和第12段我给他们买电动三轮的事件做铺垫。
【20题详解】
考查标题的含义。这个标题带有比喻义,需要解释。再从表层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春天”比喻美好未来,“生命之车”比喻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呵护和关爱;标题的表层意思是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长途汽车去县城、省城读书、学习,逐渐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16岁时父亲坐长途送我去县城上中学;三年后,又坐长途车送我去济南读大学;大学毕业后,母亲骑三轮车到村东头接我等);深层含义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在亲情的关爱呵护下,子女一路健康成长学习生活,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更美好人生。
四、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16分)
(一)综合性学习(本题共1小题,10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要求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开展“走近‘双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研学活动。你所在的班级经过商量,决定前往“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研学营地中的峨眉山营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语文老师就地取材,布置了若干研习任务,现在请你来完成。
(1)在研习营地看到了一则“入营须知”,阅读后完成答题。
入营须知
亲爱的同学:
①欢迎莅临研学营地。②在这里,我们将为你的研学之旅添上华彩一页。③因为当前疫情防控的原因,④请把口罩戴上,⑤并在导学老师的带领下进入研习大厅……
研学营地管理处
2021年6月
a、词语修改。文段中有一处用词不当,应将 ________一词改为________ 。
b、病句修改。文段中有一个病句,应将_______ 句(填序号)改为________ 。
(2)在“传统文化”研习厅,同学们从演播视频上看到,某校正在举行“孝亲文化节”活动,数百名学生对着父母下拜磕头。对此,甲乙两位同学有以下对话:
甲:我认为这样一种被刻意安排的教育方式,多多少少带有表演色彩,总让人觉得有点不真实。
乙: , ,那么,这就值得点赞。
甲:是的,可尝试的方式有很多,但教育更要与时俱进,比如打个电话,发个微信等,都可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
乙:关键是要培养我们孝亲敬老的品质,中华民族有一些传统的东西,我觉得可以变,但变到最后还是要回归。
a、请根据上下文,将同学乙的对话补充完整。
乙: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这就值得点赞。
b、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1)a.“莅临” ②. “光临”。 ③. b.③句,删掉“的原因” ④. “因为”改为“鉴于”。 ⑤. (2)a.示例:但是如果学校把这种教育方式作为一个尝试, ⑥. 再用更多的方式来开展教育 ⑦. b.相同点:在教育内容上,两人都赞成对学生进行孝敬教育;不同点:在教育方式上,同学甲反对下拜磕头的教育方式,同学乙不反对这种教育方式。
【解析】
【详解】(1)a.“莅临”意思是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不合语境,改为“光临”。
b.③句,句式杂糅。删掉“的原因”或把“因为”改为“鉴于”。
(2)a.考查补写句子。结合上下文回答。结合下文“这就值得点赞”“可尝试的方式有很多”可知,内容上,要补写的句子应是对“‘孝亲文化节’活动,数百名学生对着父母下拜磕头”表示赞同,结合“打个电话,发个微信等”可知要结合其他更多的方式。形式上,结合“那么”可知,要用上“如果”这一关联词语。示例:如果学校只是把这种教育方式作为一个尝试,再以更多的方式来加以辅助教育。
b.结合“都可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关键是要培养我们孝亲敬老的品质”可得相同点:在教育内容上,两人都赞成对学生进行孝敬教育;结合“我认为这样一种被刻意安排的教育方式,多多少少带有表演色彩,总让人觉得有点不真实”“这就值得点赞”可得不同点:在教育方式上,同学甲反对下拜磕头的教育方式,同学乙不反对这种教育方式。
(二)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西游记》是一部有趣的小说,围绕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主线,讲述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
22. 小说中下面角色出场的顺序,依次是( )
A.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
B. 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白龙马——沙僧
C. 唐僧——孙悟空——白龙马——沙僧——猪八戒
D. 孙悟空——唐僧——沙僧——猪八戒——白龙马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名著阅读知识积累。《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主要写花果山顶石头崩裂出的石卵,化为一个石猴,石猴行动敏捷,心机灵巧。老猴提出谁有本事钻进山洞可拜它为王的建议。石猴紧闭双眼纵身跳进瀑布,他发现里面有石锅、石灶、石碗、石床、石凳等,是一个极佳的安身之地。众猴伏地拜石猴为王,号称美猴王。又过三五百年,石猴忽为人生无常,不得久寿而悲啼。根据一老猴指点,石猴经南曕部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被收为徒,起名曰孙悟空。所以第一个出场的是孙悟空;
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唐僧的包括白龙马在内的四个徒弟在此回中均一一登场。观音奉如来旨意前往长安寻找唐僧的途中先在流沙河收伏沙悟净,后在福陵山云栈洞收伏猪悟能,接着救下面临天庭斩杀的小白龙。并劝化孙悟空,让他们共保取经人。所以正确选项是D。
23. 请根据文段提示回答。
那洞门里有两个女童,闻得声音开了门,见是牛魔王嘴脸,即入报“奶奶,爷爷来家了。”
那罗刹听言,忙整云鬟,急移莲步 ,出门迎接,这大圣下雕鞍,牵进金睛兽;弄大胆,诓骗女佳人。罗刹女肉眼,认他不出,即携手而入。
(选自60回)
这段文字叙述的是孙悟空__________________ (填数字)调芭蕉扇中的情节,罗刹女不愿意借出真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二 ②. 罗刹女与孙悟空有夺子之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名著内容。悟空三调芭蕉扇情节概括:一调:悟空初次借扇,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到五万四千里外。灵吉菩萨得知实情,给他一粒“定风丹”再去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风丹,一动不动。公主害怕忙回了洞府,闭门不出。悟空变作一只小虫,飞入洞中,钻在茶沫之下,随茶水被公主喝入肚腹之中,拳打脚踢,来回翻腾,公主腹中疼难忍,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二调:悟空二次来借扇,悟空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却被牛魔王所变的猪八戒夺回。三调悟空三次来借扇,悟空与牛魔王大战,八戒、沙僧、哪吒及天神上前助战,最后把牛魔王打得现出原形。悟空用芭蕉扇扇灭山火,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结合“见是牛魔王嘴脸”可知,本情节是二调芭蕉扇中的情节。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是:火云洞红孩儿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儿子,用苦肉计骗取了唐僧的信任,纵风将唐僧抓走,并口喷三昧真火烧得悟空、八戒落荒而逃。悟空请来龙王洒下雨水,反被烧伤。八戒去请观音,被红孩儿假扮观音捉去,最终悟空请观音帮忙,用莲花宝座降伏红孩儿,收他做了善财童子。罗刹女认为孙悟空害她母子分离,怀恨悟空,不愿意借出真扇。
五、作文(60 分)
24. 微写作。
观察下边的漫画,请对漫画揭示的问题发表评论。(150字左右)
【答案】漫画讽刺了孩子教育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一些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判若两人,俨然“双面娇娃”。在学校是好学生,学习能力很强。但在家里,却是小皇帝、小公主,生活能力很差。由此提醒一些家长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按照学校的标准和规范在家里要求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为了适应不同的要求而表现出“两面性”,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首先要观察漫画内容。漫画上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一个孩子在学校屡屡得奖,表现得很优秀;在家里却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其次分析漫画的寓意,仔细观察漫画内容,找出其讽刺或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此漫画是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一种讽刺。由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两种表现,批评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缺失,即家长的溺爱、特权教育给孩子成长造成的伤害,提醒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曾说过:“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的确,他无愧于“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的科学家”这一崇高赞誉。袁隆平院士终其一生,把躬耕田野,把造福百姓的初心写进家国事业。风华正茂的你,想在自己的青春岁月里写下什么呢?
请以“把 写在青春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标题补充完整,如:勤奋、责任、乐观……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 600 字的。
【答案】例文
把拼搏写在青春里
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匆匆地来到这个世界,也会匆匆地离去。想要不留遗憾,就要给自己留下努力拼搏、即使失败也绝不后悔的痕迹。我们的青春只有一次,我要把拼搏写在青春里。
有人说,青春是用来享受的、挥霍的,而我觉得青春是用来拼搏的。但是,我认识到这个道理很晚。之前我是一个意志极其不坚定的人,一件事情我坚持去做不会超过5天,甚至第二天就放弃了,为某一目标拼搏对我来说不怎么可能,不过,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了八年级上学期。
记得那时候我的成绩非常优异,八上第一次月考,我是全班第五,年级第30名。于是我骄傲起来了,整天就想着玩,总觉得自己底子好,不学的话也不会落下。但是现实狠狠地给了我一拳: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第19名,年级第199。哇,这个成绩简直看得我头皮发麻,我以退步169名成为班里退步最大的学生,期中考试家长会时我被老师点名批评,妈妈也因此受到批评,我真的是很后悔。那种体验就是揍自己一顿也感觉弥补不了过错。那一天,我哭了,我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认识到只有拼搏,我才能重新找回自我。
但是当我要重新好好学习时,已经有点晚了,毕竟退步了那么多,知识方面也欠缺了太多,我上课已经开始有些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了。我开始慌了,我废寝忘食地学习,再困也要看书,但是效果真的不大。第三次月考中,我是班里第15名,还是没进到年级前100名。离期末考试剩下40多天了,我不敢有一丝的懈怠,一丝的放松,我近乎疯狂地学习着。上课,我集中精力听老师讲,利用在课余时间查漏补缺。即使到了周末,我也没有放松的机会,早晨起床之后,我总是拿起书就读,将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牢牢的印记在我的脑海中,唯恐漏掉一个小小的细节。夜晚,台灯下,我挑灯夜战,奋笔疾书,面对一张又一张的卷子,我总是会压下自己焦虑的性子,把它慢慢的做完。看着这堆积如山的作业,我只有埋头苦干,因为我知道,这些都是值得的,唯有拼搏,我才能重新找回自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末考试中,我取得了让我满意的成绩,我以班级第11名进入年级第57名!在知道这个消息后,我差点哭出来,说真的,这十几年中我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体验,拼搏过后的这种甜头让我沉醉,我心中突然有了成就感。
这件事,让我的青春里多了一样东西,一样必不可少的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拼搏精神。现在,我以青春里有拼搏为荣,为傲,我的青春里有拼搏。青春韶华,挥洒汗水,奋斗拼搏之时,我体会到艰辛,更体会到收获的快乐!
【解析】
【分析】
【详解】第一,审题立意。这是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选择面更宽、写作题材更丰富,更有利于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个题目,考生可以补充内容很多,如“感动”“快乐”“勇敢”“拼搏”“乐观” “奋斗”……补全题目后,需要对标题提问,例如,“把奋斗写进青春里”,考生需要深度思考:让“我”奋斗的动力是什么人、什么事或何种情?我要怎样“奋斗”呢?
第二,精要选材,凸显主旨所选的题材一定是曾经在自己内心深处引起过触动的“人”“事”“情”,可以用一件事凸显主旨,也可以用多件事凸显主旨。写作时,心中要清楚:立足青年立场和时代特点,青春应该有的模样是什么,我这样做对“我”的将来会产生影响,这样做将激励或警示“我”一生,给“我”生命怎样的滋养。否则,文章主旨的深度就不够。
第三,确定文体,布局谋篇。考题设置适宜写叙议结合文体,建议对补充的人、事、情等有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更凸显“写进青春里”这一主题;若用几件事凸显主旨,则需要安排详略,同时还需要思考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如以小见大,还可以采用镜头式、小标题式等形式,进行布局谋篇。
第四,行文扣题,语言要有表现力。写作时内心一定要荡漾着补充的情感(如自信、勇敢等),才能情聚于心而付诸笔端,才能处处“可见”主题。